山西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访北京5个红迹,从邵飘萍创办京报, [复制链接]

1#

时光倒流一百年。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著名报人邵飘萍创办《京报》,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他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他面对凶残的*阀大义凛然,不改初心,最后慷慨赴死……

邵飘萍的事迹令人敬仰,他生活和工作的京报馆至今仍然深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小巷内,静静地述说着这段历史传奇。本期我们探访的第一个红迹就是京报馆旧址;第二个红迹是从中央苏区起逐渐发展壮大的新华社;第三个红迹是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是战火中诞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第四个红迹是中央电视台,从创办开始,央视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第五个红迹是北京日报社,数十年来,北京日报社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并在*府与市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邵飘萍

京报馆

红迹19京报馆旧址

革命报人的斗争舞台

城南虎坊桥路口,沿着骡马市大街西行,走过二三百米,路北是一条南北小巷,名曰魏染胡同,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大名鼎鼎的京报馆便坐落于此。

沿巷口往北,胡同不宽,有树木扶疏,少闹市喧嚣。不一会儿便能看到路旁伫立着一座民国风格的二层楼房,在一片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中间,颇显醒目,门楣上赫然镌刻着三个大字:京报馆。抬眼望去,狭长的灰色楼体被清理得整洁肃穆,两根廊柱高大挺拔,犹显精神。

北京市*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告诉笔者,年10月,邵飘萍创办《京报》,这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进步报纸,与上海的《申报》齐名,当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京报》也是中国北方惟一拥有自建馆舍的报纸。

进入京报馆大门,沿着古旧的木制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右手第一间便是邵飘萍的社长办公室。走进室内,岁月悠长,时光穿梭,好似看到他的身影,或凝神沉思,或奋笔疾书。身处那样一个年代,邵飘萍怎能不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奔走呼号呢?

年10月,邵飘萍担任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导师。年5月3日晚,在北京大学法科学堂举行的各高校集会上,邵飘萍登台振臂高呼:“现在民族命运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从5月4日开始,邵飘萍主持的《京报》连续对五四运动进行报道,抨击和揭露北洋*阀和官僚投靠帝国主义的罪行,声援学生和工人的爱国运动。他秉笔直书,高声呐喊“大祸临头,忍无可忍”。《坚持到底》《万众一心》等40多篇署名评论,如雪片般飞上报端,激荡士气,鼓舞人心。

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授课期间,邵飘萍还与作为学员的毛泽东结识,且交往甚密。年,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斯诺介绍自己的生平时,专门提到了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并赞邵飘萍是“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段话,被斯诺记述在《西行漫记》中。年4月21日,毛泽东还亲自批复了追认邵飘萍为烈士的请示文件。

正在布置的邵飘萍生平事迹展中,将陈列邵飘萍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京报》“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专版”、“批复确认邵飘萍为中国共产*员”等珍贵史料,充分展现他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风采。

五四运动后,《京报》被反动*阀*府查封,邵飘萍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间,邵飘萍如饥似渴地从日文马列著作中吸收新思想、新知识,并出版专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客观而系统地宣传科学社会主义、赞颂革命。其中《新俄国之研究》被毛泽东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列为教学参考书。

年,邵飘萍自日本回到北京后,就开始与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接触来往。毛泽东的同乡好友、曾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的罗章龙回忆说,邵飘萍是由他和李大钊介绍入*的,因为邵飘萍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故而隐藏其*员身份。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在批复浙江省金华市委的报告中,承认了邵飘萍的*籍,入*时间为年。

京报馆附属的两个四合院是当年邵飘萍和家人生活的场所,冬日里的小院洒满了阳光,处处显得安详美好。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故居经过整修后,院门口的影壁上将会镌刻四个大字:铁肩辣手。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字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飘萍非常推崇这两句诗,他挥笔大书,悬于报社墙上,用于自勉,也勉励同仁。

这四个字,充分体现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飘萍风骨。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自创立《京报》开始,每一次爱国运动,邵飘萍都借助《京报》猛烈发声。

邵飘萍对*阀张作霖通过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卑劣行径极为不齿。年11月,当国民*领袖冯玉祥与奉系进步将领郭松龄共同发动“倒张战争”后,邵飘萍在《京报》上揭露张作霖的滔天罪行,有力配合了郭、冯的*事行动。冯玉祥为此夸赞道: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

邵飘萍在《日*阀之干涉中国内*》一文中指出:“吾人所以反对张作霖,固因其违反民意,妄肆野心,以武力逞威权,视战争如儿戏。独夫民贼,不应再听其专横……”

为了堵住邵飘萍的嘴,张作霖命人即刻汇款30万元收买邵飘萍,这开创了民国时期*阀收买舆论界的新纪录。然而,邵飘萍气冲冲地对家人说:“张作霖出三十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他将张的30万元汇款退回,并继续在报上对张进行揭露。

年4月,张作霖的部队进入北京,下令以“鼓吹赤化”罪名逮捕邵飘萍。邵飘萍闻讯后躲到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奉系*阀收买了邵飘萍的友人,诱捕了邵飘萍。4月26日凌晨5时许,邵飘萍被绑赴天桥刑场,一代传奇报人慷慨赴义,时年40岁。

岁月沧桑,湮没了历史的辉煌。由于种种原因,30多户居民“蜗居”于此。王润泽教授撰写了重修京报馆的提案,呼吁保护好、利用好京报馆。有关部门积极响应,一场恢复京报馆历史风貌的行动就此展开。

年,西城区*府完成了京报馆内原有居民的搬迁,并开始对文物本体进行修缮。近期,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担负起展陈装修与布置的职责。

据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品牌推广部负责人介绍,京报馆展陈工程除了尽可能恢复当年邵飘萍故居和《京报》编辑部的原貌外,还陈设了“百年红色报刊”展,介绍*报*刊从萌芽、诞生、燎原到长征、抗战、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诸多阶段的成长,继而进行媒体融合、昂首走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

京报馆内的三个展览,将一份进步报纸的坎坷命运,一个传奇报人的慷慨人生和一段*领导下红色报刊的奋斗发展史,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背景下,使观众深刻领悟,只有在*的领导下,新闻事业才能蓬勃壮大。

几个月后,京报馆将装设一新,对外开放。它不仅是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亮点,也将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基地,*的新闻工作者追寻初心的精神家园。

红迹20新华社

中央苏区走出的国家通讯社

年的新华社大门

从宣武门往西,有一幢风格庄重、造型似“笔”的大楼,这幢大楼就是新华社的新闻大厦,高约米,共28层。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来到新华社南门,望着大门东侧的“笔”形新闻大厦,我便想起了在大学上新闻课程时,老师们所讲的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选择了新闻行业,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选择了勇敢和责任,选择了为他人作嫁衣,为历史做记录。

在国内,新华社素有“国家一支笔”的美誉,在90年的历史中,新华社的新闻前辈与同行们以强烈的责任感,记录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关键瞬间,以强烈的使命感书写着属于每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新华社现在的地址是宣武门西大街57号,其搬进这座大院的时间是年9月26日,当时的门牌号是国会街26号。现在的新华社大院中,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国会旧址。国会旧址旁有一栋青瓦灰墙的百年建筑,原为清朝末年财*学堂建筑,曾是北平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年以后成为新华社图书馆,年改造成新华社历史陈列馆。陈列馆中,那长长的烈士名录和墙上那一个个烈士头像浮雕,无声地诉说着国家通讯社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创建于中央苏区的首都——江西瑞金。年12月11日,和红中社为同一个编辑部的《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红色中华》遂于年1月改名为《新中华报》,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年1月25日开始用新华社名义向全国发布新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新华社记者活跃在各个战场上,有些同志英勇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记录了这段不朽的历史。

新华社的工作始终是在*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过不少新闻稿。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年4月22日,毛泽东又为新华社撰写了消息《人民解放*百万大*横渡长江》。

红迹21人民日报社

战火中诞生的*的喉舌

时常经过金台西路,便不经意间领略到人民日报社在新媒体时代的锐意创新精神。金台西路东侧是报社西门,新媒体大厦就坐落在西门内。每到夜晚,新媒体大厦外立面蓝、*、红等各种颜色的灯光变幻着闪烁,间或呈现一个“人民日报客户端”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