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晋中市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去哪里看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太行山深处,漫山遍野的绿植夹杂了些许的黄叶。

左权县石匣乡霍家沟村,岂爱元看着旧村附近的荒地上翻开了新土,脸上笑意多了一些。

“多少年都没人下地了,没想到原本撂荒的地还能种出‘金疙瘩’来。”岂爱元是霍家沟村的村主任,他所说的“金疙瘩”是脱毒马铃薯,这种马铃薯新品种在旧村流转土地上试种,除了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外,还为附近农户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

全市开展“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以来,左权县系统推进旧村拆迁复垦、废弃荒地流转、果林产业开发,不仅唤醒了农村“沉睡”资源,更是转出了“金山银山”。

开发式搬迁荒地成“活钱”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侧。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多个机关曾驻扎于此,当地群众为保护总部机关安全和哺育革命后代做出了巨大牺牲。

全县平方公里,耕地仅占7%左右,山多地少,地势险峻,战时为抗击敌人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天然屏障”,如今却极大制约着当地农民脱贫。

上千个“山庄卧铺”像一道道“伤疤”,分布在左权县大山深处,成为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生产难的“五难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左权县从年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先后搬迁了多个自然村。然而村民搬迁后却出现了大量“空壳村”,原本十分稀缺的土地、生态资源被白白“撂荒”。

左权县在移民搬迁的过程中,坚持走“开发式”搬迁的路子,通过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土地流转,让农民“荒地”变成“活钱”。

霍家沟村村主任岂爱元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原本村里有28户人家,但实际常驻的仅有八九户。年整村搬迁到县城,用上了煤气,住上了楼房。“我们算是贫困户,一口人分得25平米住房,像我们家四口人,直接搬进一百平米的楼房。”岂爱元说。

年原来的霍家沟村整村拆迁,复垦确权亩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由左权县新世纪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种植“种薯”,村民们一亩地得到元的土地流转收入。

“种薯”的学名是脱毒马铃薯,是马铃薯的种子。左权县新世纪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巨先荣介绍,尽管属于丘陵荒地,但一次性流转亩土地,便于机械化耕种,也便于后期管理。

“农业开发需要大面积连片的土地,整村拆迁后的土地最适合。”巨先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马铃薯亩产仅有两三千斤,而脱毒马铃薯不仅品质好,亩产最多达到斤。单价高、亩产多,按照去年1.2元的收购价,不少农户都跟着巨先荣赚了钱。“今年打算再流转亩,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种,一起赚钱!”

产业式帮扶荒山种出“宝疙瘩”

在拆迁复垦旧村的基础上,左权县鼓励农户积极开发荒山,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扶助,让荒山也能见到“宝疙瘩”。

这里所说的“宝疙瘩”是左权当地的核桃。左权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左权绵核桃”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其果仁饱满、皮薄、个大、味香等特点受到广泛赞誉。

史料记载,左权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明清两代都有商贩、他们将核桃运往天津口岸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当地至今仍有树龄超过年的老核桃树,每年仍然盛产。

左权县粟城乡粟城村村民曹瑞军年开始种核桃,四年挂果的核桃树今年将给他带来4万元左右的收入。

曹瑞军告诉记者,前些年一直跑运输,到省外最大的感受就是,农业搞好了,也能赚钱。年他回村开始盘算种核桃。

“当时有土地流转的政策,我流转了其中两户人家亩荒山。”在县干果经济林产业中心的指导下,曹瑞军在荒山上平整出不少土地,除了核桃,还种了小杂粮和连翘等中药材。

“现在每天六点半上山,喂猪、除草、锄地……”曹瑞军说,有土地、有核桃,就有了希望。

左权县干果经济林产业中心主任崔树恩介绍,多年来,受经济利益趋动,粟城乡以铁矿开采、加工业兴盛闻名全县,而粮食、核桃、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却相对冷落。

“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行动以来,乡党委、政府坚定转型,变吃“资源饭”为吃“生态饭”。

为了不占用基本农田,避免出现林粮矛盾,确保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当地提出了“二坡地上栽核桃”的发展思路,即充分利用弃耕地、撂荒地和荒山、荒坡,让核桃进山入沟。

同时,成立乡核桃产业协会,邀请省、市、县、乡专家不定期举办培训,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逐步培育本乡专业技术队伍。

如今,像曹瑞军一样的核桃种植户,在当地不在少数。像石窑坪村常世平、马家楼村张仲如、柏管寺村李晓红等农户,依靠自有资金购买流转的荒地、荒坡,开发建设50-亩不等的家庭核桃园,而且还在园中建房,以园为家,实施精细化管护,年纯收入达5-10万元。

而在全县范围内,核桃栽培面积已达37万亩,株数合计万株,正常年核桃产量0万公斤,产值3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收入0元以上。

疏通流转瓶颈农民坐收“地租”

无论是马铃薯还是核桃,要想在土地刨出好收成,连片开发和规模化耕种都是基础。专家表示,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但农村土地如何市场化是一个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左权县重点围绕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在土地流转上做文章,先后于9年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庄园,试点“三权”分置;年9月份挂牌成立了“土地银行”,在全省率先试水“新土改”。

“左权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耕地少,老百姓戏说左权八山一水一分田。”左权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俊清表示。

数据显示,左权县全县农业人口13.9万人,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折合万亩),但耕地面积仅有24万亩。

“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行动开展以来,左权县出台了《32个深度贫困村整体搬迁村土地流转指导意见》,规定了经营主体付给农户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元,政府奖励经营主体每年每亩元。

同时政府又拿出万元,用于扶持经营主体实施的农业产业项目,有力推动了深度贫困整体搬迁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权益。

通过租赁、转包、转让、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截至目前,左权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10.8万亩,流入对象主要是生态庄园、种田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工商企业主,流转期限最短5年,最长达20年,流转费用每亩平均在-1元之间。

“土地流转不仅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更为农业产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左权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左权将在全县分区域、分产业规划建设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概算投资9.6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实现产值4亿元,真正把农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金饭碗”。

山里也能致富更多农民返乡创业

“能人进深山,农民下平川,四荒增效益,旧村变农场。”这是左权县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形象描述。

依托这些流转之后的新农业生产模式,左权县已经发展起核桃、小杂粮、养殖等多种特色产业,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左权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不少农民重新选择返乡种地,不但重新唤起了对土地的热爱,也增加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相关土地整治工作吃了定心丸。

截至目前,左权先已确定占补平衡项目33个,已经开工30个,其中验收14个,新增耕地.3亩,拆旧规模.89亩,预计可复垦耕地.11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

左权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行动,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基本上达到了“田成方、渠相连、沟配套、路相通、林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重点项目用地空间将得到有效缓解,做到以农补工、工农互补、城乡互动,耕地动态与建设用地动态可望实现“两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坚持把方便农业生产,促进乡村振兴放在首位,通过土地的整合利用,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全面调动社会资源,投入乡村振兴实践。

下一步,左权将加大对企业和集体奖励优惠政策,切实增强企业参与农村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同时,以晋中市《关于支持左权县全域旅游发展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利用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探索适合县域实际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可以说,通过农村资源的激活以及市场化变现的手段,下一步农民有望真正实现住在城里、富在山上,希望左权可以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左权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岳威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娟

原标题:《晋中市“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系列报道之左权篇(一)山头开出来让荒地变财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