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冷门但很高端的人物素材之柳青,写进作 [复制链接]

1#
北京酒渣鼻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941331.html

hello,小伙伴们~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一位作家——柳青,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创业史》,年是这本书出版60周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曾经将这本书读了7遍。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和作品呢?让我们走进他的生平去了解一下吧。1人物简介

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早年从事革命活动,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加入中国共产*,年赴延安,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太岳区工作。抗战胜利后,在大连任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陕西省长安县副书记、中国作协西安分会(陕西省作家协会前身)副主席等。著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部、第二部),中篇小说《狠透铁》,短篇小说集《地雷》,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等。

2生平经历年

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寺沟村。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高中,向西安地方报纸的副刊投稿。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发表了署名“柳青”的散文《待车》。这是柳青在全国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描写了在内战中负伤的国民*士兵在西安车站待车被转到别处去的情景,揭示内战对战士造成的心灵创伤。

“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西安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于同年年底成立,柳青受聘编辑西安学联机关刊物《救亡线》。

上半年主编《救亡线》。第一期印好后,尚未发行,因有人告密,即被当局没收销毁。

12月,“西安事变”爆发。应西安学联聘请,主编会刊《学生呼声》。经介绍与中共组织代表建立了联系,组织承认他的三年团龄,没有候补期,直接转为中国共产*正式*员。同时参加了由李一氓领导的中共陕西省委临时宣传委员会的工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跟随罗瑞卿短暂停留延安,后回到西安,担任新成立的西安高中中共*支部宣传干事。

7月初,经*组织同意,到北京投考大学,“七七事变”爆发后,与流亡学生一起辗转北平、天津、烟台、济南等地回到西安。

9月,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战鼓》编辑。

11月,考入西安临时大学(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联合),在原北平大学俄文先修班求学。

因日机轰炸西安频繁,学校南迁汉中城固,柳青向组织请求去延安。

5月,到达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任“海燕”诗歌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的秘书,兼做机关*的工作。

2-7月,随柯仲平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民众民众剧团下乡,任剧团语文教员。

8月请求去前线,被介绍到晋西南一一五师独立支队任教育干事,写出了短篇小说《误会》。

11月随*进入太岳区活动。

1月,由太行前敌总*治部到到太行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到晋中平原游击队体验生活。

6月,到华北《新华日报》做记者,任长驻冀南、太行、太岳行*联合办事处(晋冀鲁豫边区*府前身)任特派员。

百团大战后,因病被组织送回延安,这年写出短篇小说《牺牲者》《地雷》。

中共中央决定文艺工作者到工农兵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去,柳青被中央组织部抽调下乡,分配到米脂县印斗区三乡任乡*府文书,后在此担任三年乡支书,期间萌生了《种谷记》构思。

日本投降后,大批干部调往东北,柳青被分配到大连,任大众书店主编,翻印解放区书籍。集中精力写《种谷记》。

7月,长篇小说《种谷记》出版。

出版后立即要求回陕北参加战争,经苏联货轮,到朝鲜罗津港,改乘货车辗转东北大地。

辗转哈尔滨东北局、热河解放区、冀东区解放区、西柏坡中央组织部,穿过沙漠、草原,用时八个月到达延安。

秋冬,到米脂县沙家店粮站深入生活,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支前运动为题材,搜集了长篇小说《铜墙铁壁》里最生动的素材,为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

4月,到北平,暂住中共中央组织部。

7月,作为西北代表团代表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后,开始写作《铜墙铁壁》。

4月,参加《中国青年报》创刊工作,任编委和副刊部主编。

9月,《铜墙铁壁》出版。这部作品绘制了一幅威武雄壮的战争画卷,彰显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战略思想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结合,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

10月,参加中国青年作家访问团出访苏联。

5月,为写一部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品,回到西安,精心选择生活根据地。

9月,经中共陕西省委安排,到长安县落户,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分管互助合作工作,开始了在长安县长达十四年的生活。

3月,提出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深入到王曲区皇甫乡生活、写作的请求。

冬,轰轰烈烈的宣传总路线和粮食统购统销的群众路线在农村展开,主动要求参加西北局组织的工作组,分在高家湾搞试点,以普通组员身份做群众思想宣传工作,又参加王莽村”七一”社扩社工作,同时指导王家斌互助组工作。

12月,反映老干部在新形势下思想问题的长篇小说已写好,但面对翻天覆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决定放弃这个已经写好的二十万字长篇,以全部精力来写农业合作化。

农历正月,和县委组织的建社工作组在皇甫村一起从事酝酿建社、动员群众、讨论章程、土地入股、牲口折价、评工记分等工作。

3月,在和长安县建社工作共同努力下,王曲区第一个初级社——胜利农业合作社,在王家斌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

春,开始《创业史》的写作。

11月,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陕西省作家协会前身)成立,会议选举柳青为副主席。

这年,第一部的初稿完成,感觉无法脱离原来创作的老套子。与此同时,杜鹏程《保卫延安》出版后获得巨大声誉,带给他冲击和促进,他分析杜鹏程成功原因:一是始终生活在战斗中,二是写作时间长,改写的次数多。他深感有必要在深入生活方面更进一步,于是下决心搬到皇甫村去住。

春,通过组织,用西安的一所房子换下皇甫村一所破寺中宫寺。

9月,开始修改《创业史》,并开始调查王曲一带历史。

4月,历时六年、四次大改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稻地风波》在《延河》开始连载,8月号起改为《创业史》。

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前,将第一部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共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全部捐献给王曲公社,用作工业基建费用。

7月,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召开《创业史》第一部座谈会。

10月,《创业史》第二部上卷开始在《延河》10月号连载。

2月,参加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主席团扩大会议,在发言中指出“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作家要把六十年作为一个单元”。

这年,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创业史》第二部稿费五千五百元,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

4月,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普遍发生牲口死亡现象,柳青停止了写作,同公社干部检查各生产队,执笔写下《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发给全县饲养员。后发于《陕西日报》(年12月22日)、《延河》年2月号。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首印册。

本月,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报告会,柳青发言提出作家有三个“学校”,即生活的学校、*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

因思虑陕北连年灾荒,人民困苦问题,研究、思考关于陕北土地经营问题,开始写《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提出根据陕北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辅以畜牧业和农业。建成“世界著名的苹果园之一”。这个在当年极具超前性乃至预言型的建议,如今成为火热的现实。后发于《人民日报》(年2月1日)。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创业史》第二部上卷。

2月,《延河》第2期开始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下卷,共4章。

6月13日,因肺心病病逝,终年62岁。按照柳青生前遗愿,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和陕西长安皇甫村神禾塬墓地。

10月,《延河》10月号起,陆续发表《创业史》第二部下卷11章遗稿。

3经典事例扎根基层,为基层人民“著书立说”

电影《柳青》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柳青迎着清晨的太阳,将手中的一块铁片交给女儿刘可风,思绪万千地说到“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听懂这句话,似乎也就不难理解柳青“拒绝安逸,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了。

年,年仅36岁的柳青已是九级干部,也是一位声名显赫的作家,小说《种谷记》一经出版,就备受好评。此时的柳青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过着令常人艳羡的生活。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令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落户陕西省皇甫村。

就这样,一位西装革履春风得意的高级干部,理了农民式的平头,戴上瓜皮帽,穿上对襟袄,住在破庙里,俨然一副陕中农民的模样。他的“接底气”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乡亲们同他迅速熟悉起来。

深入人民,为时代浪潮“执笔放歌”

为了更好地写作,探索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柳青深入农民生活,组织皇甫村合作化运动。与此同时,这种全心全意的“深入”,也让柳青真正变成了“农民”,深沉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当他完成第一部《创业史》时,他放下家庭一时的困境,将一万六千元稿费全部捐出,用来修建卫生院、机械厂,又预支第二部稿费七千元,帮助村里架设电线。

作为一名共产*员,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为稻粱谋”的人生价值,居一方地,爱一方人,在柳青心里,皇甫村的村民永远摆在第一位。柳青的《创业史》没有写完,但他们那一代人所做出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指引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

柳青的艰苦生活

当年下乡吕家碱的柳青曾经经历着一场艰苦环境的考验:没有星点的油水、天天白水煮洋芋、大半年不带重样的腌白菜、粗糙高粱米。昏暗狭小的土窑洞,与世隔绝的山窝窝,找不到人可以交流思想。这让最初胸怀高远、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柳青,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迷惘,时常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两三个月之后,大病卧床的柳青,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放弃还是坚持之间,犹豫、彷徨的柳青认真地为自己做出了抉择,“在革命队伍里知难而退是莫大的耻辱。坚强的柳青站立起来时,将自己真正融入到农民之中:白天一道下地耕锄,吃在一锅里;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困了和农民就睡在一条炕上。

4人物评价

路遥所著《人生》的卷首引用了柳青的名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来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一回,而且时间只有几十年。我不能与世沉浮,只能以十分稳健的步伐,足踏实地地走这只有一回的路程。”脚踏实地,不随波逐流。这,就是生命最纯粹的答案。

学习柳青

文丨贾平凹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自《创业史》问世后,一直受到社会广泛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的读者,柳青是最有话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种精神,作为陕西人、陕西作家,这是我们最引以光荣和自豪的。纪念柳青、研讨柳青、学习柳青,这方面的会议,这些年我们已经召开过四五次,但关于他的话是说不完的,越是深入了解他、阅读他,越有感慨和启示。

一、关于柳青对*和*的事业的信念。柳青是一位作家,更是*的一名干部,对于*和*的事业忠贞不渝,他在陕北的时候,遵照*的号召参加革命,以手中的笔写下了《种谷记》《铜墙铁壁》等作品。年新中国成立,他来到西安,为了真实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他毅然决然地到长安县深入生活,在长安县皇甫村的10多年里,他是以作家身份去的,却并不仅仅是为了创作去收集材料、构思作品,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里。他是村中的一员,又是群众眼里的“柳书记”,作为村中一员,他穿着农民衣,吃着农民饭,干着农民活,走家串户地解决民事纠纷,参与红白事,制定村规民则,编农耕顺口溜。作为“柳书记”,他把*的方针*策传达下去,把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反映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的重要会议上称道的就是这一点,对*和*的事业的忠诚贯穿于他的一生。我们在学习柳青的时候,长期以来都是以作家的身份来看待的,而往往忽略了柳青作为一个*员干部这一点来对待他,他为什么能在皇甫村一待就是10多年,为什么他能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和准确的把握,而又把这些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为什么能在当时众多的深入生活的作家中脱颖而出?这当然取决于他的才华与能量,更取决于这个人的*员和*员干部的素质与觉悟。

二、柳青为人民写作的立场。柳青是“深入生活”的典范,关于他的故事很多,但是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作家也都在挂职,而柳青一下去就能待10多年,完全把自己融入到那里去,又写出了《创业史》?我们现在也深入生活,方式方法多样,有采风的,有挂职的,也有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声音。这里边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写作的立场。如果树立了坚定地为人民写作的立场,那就必然能到人民当中去,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了解他们,同时校正自己,再文学地反映他们。现在为人民写作成为一种口号和说辞,而不是生命的需要和文学的需要,那就必然不愿意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到社会主流中去,去了也只是走马观花,仅仅看到一些奇闻异事,看到一些风俗习惯,收集一些素材,而采风和挂职完了还是写自己的那些小感情、小故事。所以说有了坚定地为人民写作的立场,才可能自觉地、有激情地、有感情地深入生活。

三、柳青对文学孜孜追求的态度。同现在相比,20世纪50年代作家在文学土壤和文学环境上是相当差的,尤其陕西本土作家,他们都是从革命年代过来,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学训练。但柳青的《创业史》除了它的*治思想性、人民性达到了一定高度外,作品的人物丰满、细节传神、心理描写精彩、语言结构奇特,又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前不久又读了一次《创业史》,感慨颇多。我觉得他在文学上有极大的抱负,他追求写大作品,才能静下心来深入生活,他追求写大作品,才吸收借鉴了那么多先进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技巧,单从他的叙事方法上就能一目了然,那种心理描写和语言的结构,和同时期作家是不一样的,他读过相当多的外国作品,吸收借鉴了很多,而在表现中国的农村生活时,又融合得那么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上这三点是我认识的柳青的文学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库中的重要遗产。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们陕西几代作家,今后还要再研讨这方面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梳理、进一步挖掘、进一步明晰,继承和发扬下去。

随着社会的进展,作为作家,我们弱化和丧失了太多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真伪的能力、保持创作热情的能力,甚至真正阅读的能力。市场化的写作、投机性地写作,化学类的施肥和各种添加剂的使用,使我们的文学土壤越来越板结,所以我们要向柳青学习。学习柳青,不是一个口号,不是光嘴上说说,说完了自己原来怎么干还怎么干,而是把柳青作为一个典范、一个标尺、一面镜子来反思反省自己,把我们自己的文学写作搞好,把陕西的文学事业搞好。

我有一个比喻,如果把陕西文学比作秦腔音乐班,柳青是敲板的,他给我们定了调子、引了路数、打了节奏,所有的乐器,包括板胡、二胡、锣、铙、笛子、箫、铃都得响起来,陕西的文学秦腔就是和声,就是大戏。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高考语文处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