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者谢燕二十载热血仍殷此心不改 [复制链接]

1#
中国白癜风医院 http://www.paisufa.com/Special/

来源:山西晚报发布时间:-12-:58:45

大宁段*河边采访,谢燕就是摄像助理。

面试。

我是第一个进来的。

一群大佬坐对面。

“王国维说古之成大事业者要经过三重境界,是哪三重?”这是李杜。

“冰心先生今年去世了,你对她怎么评价?”这是姚剑。

“你刚才在电梯里,注意到这个楼一共多少层没?”这是刘黎平。

他们在考查我的文史修养、思考力和观察力。

这是年9月,山西晚报正在为创刊招兵买马。那时,大佬们都很年轻,扬言要收尽三晋英才。

结果英才太多,原本只打算招40个记者编辑,9月27日,接到录取通知来参加第一次会议的,是56个人。

大佬们说,哪个也舍不得。

山西晚报,就此开张。

创业,哪一行都苦,报人就更没黑没白一些。

对我而言,那时记忆就是左手抱娃右手写稿,骑着摩托满街跑。

赶上报业的数字排版改革,放下纸笔学五笔。技术强人张莉莉化身容嬷嬷,编辑们在她的魔*训练下,飞速学会了飞腾组版。

慢慢地,我们打出了名气。出去采访不再有人说:山西晚报?没听说过!

我们在业界站得越来越稳,一脚迈进都市类媒体的*金期。

纸媒进入厚报时代,重磅报道策划相继问世,改版再改版,扩版再扩版,我们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也停不下来。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让很多部主任在年终述职时失态痛哭,也由此打造历练出了一支能打敢拼出手不凡的新闻铁*。

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陆续离开了队伍,但说起来老东家,都感情深厚,真是越付出就越爱,尤其到了每年的这个日子,12月1日,总有人万千过往烙心头,念之,一醉。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这个平台成就了许多优秀记者,优秀编辑。到今天,一则“读者故事”的征文启事,仍能引来诸多投稿,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那些报道,那些版面,那些活动,那些报人。很多事,我们都忘了,读者,都还记得。

但纸媒困境仍不期而遇,版面再漂亮,都好似没有意义,报道再精彩,打开报纸的人也越来越少。我们不断尝试,寻求各种突围,“内容为王”的大旗到底还能不能举?

千里走*河采访团在临县*河水蚀浮雕的合影。

年,国庆长假刚过,报社派出了“千里走*河”采访团,沿线采访山西境内*河两岸人文故事。命我带队,8个人,两辆车,怀揣一份文字报道方案,我们就这样出发了。

山西段*河从偏关老牛湾入晋,流经19个县(市),在垣曲马蹄窝离开山西,一共公里。

这段*河,我们一口气走了72天,没回家,俩车各跑了一万多公里。

这段经历,被小伙伴们戏谑是“毁容式采访”“离婚式采访”,让我们不仅遭遇采访时间、强度、模式上各种极限挑战,还彻底完成了身份的蜕变。

出发前,我们是报人;归来后,我们是全媒体记者。

以芮城的采访为例。

早上8:30,唐代建筑五龙庙,直播开始。主持人和执机记者进入工作状态,跟随当地专家,边讲解边行进;两位航拍记者无人机起飞,一个负责航拍照片,一个负责航拍视频;两位摄像记者和一位摄影记者垫后拍摄视频图片,我跟着他们,一边用手机监看直播画面、信号、声音,一边提醒他们什么是拍摄重点。

9:30,直播团队和专家乘车赶往永乐宫,那是下一个直播点,途中直播不能断,所以路上要多少时间,需要说些什么内容,这在前一天的踩点中都要安排妥当;其他团队仍留在五龙庙补拍镜头,大约半小时后转场。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腔提线木偶表演安排在了永乐宫,直播团队到的时候,演员已经就位。这种直播环节里安排的采访,可以有效节约时间成本,也能让直播内容更好看丰富,不过就是演员辛苦了,他们在直播拍摄结束后,还要再为视频录制表演一遍甚至多遍。

直播、视频、图片所有流程全部结束,已经中午1点了。这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一人一碗面,不论男女就瓣蒜;也是最紧张的时候,手机、相机、摄像机、无人机都需要充电,每次冲进饭店的一帮人都在大喊:插座!插座!

吃完饭就走,下午还有三四个采访点,晚上八点回到驻地算早的。航拍记者开始做接片,摄像记者开始做视频,摄影记者开始调片子,直播团队能歇歇了?NO!她们变身文字记者,开始写稿。

生产内容这活儿我们拿手啊,只不过是换些载体玩嘛,对不对?

夜里跟编辑部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