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蚀丸价格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0107/4323010.html“以前上学的时候,每天都盼着能够放假,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可算是放了一个超长的假期,可我又特别希望能早点儿开学。因为这些天里,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处处受限……”这是太原一名10岁小朋友的日记,相信在居家防疫期间,和他有同样想法的青少年不在少数。
的确,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个假期确实有些漫长。受到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培训、交往、休闲等活动基本停滞,青少年待在家里的时间突然大量增加,这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不仅要面对病*带来的担心、害怕、紧张等情绪,而且还要适应长时间和父母相处。对此,心理专家提醒,孩子“想去上学”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心理原因,家长需要及时了解,有针对性地应对。
图自新华网图文无关
典型案例
特殊时期孩子、家长压力都不小
心理压力大13岁女生半夜痛哭求助医生
“感觉自己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错的,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4月初的一天晚上,刚过晚上12点,13岁女生苗苗打通心理咨询热线向医生哭诉,原因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因观念不同,她跟家人发生了无数次争吵。
有时她上网课直播设备出问题,自己都很着急的时候,家人不仅没有给予比较正面的支持,反而把原因都归结到她一个人身上,“反复唠叨,为何其他同学都能弄好,就你弄不好?”她也尝试着去做家务来缓和一下矛盾,但总得不到家人的满意。她觉得,她在家里做任何事情都被家人不停地批评、否定。因为疫情,她也只能待在家,不能去学校,也不能向同学倾诉,因此这样的压抑感就更加强烈。
苗苗也能感觉到家人很爱她,但可能这种爱和关心很多都是家长的要求,或是家长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没有询问过她的意见。
疫情信息看得太多总是担心感染病*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平时就爱操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疫情动态成了他每天一睁眼必须要了解的事情。“听说这种病*靠气溶胶传播,特别危险的,您刚才去菜市场,会不会传染啊?”“今天××地方又发现了一例确诊患者,离咱们家这么近,我们之前有没有可能和他接触过,会不会被感染啊?”“刚才鼻子痒痒得厉害,我就用手挠了挠,专家们说外出时,尽量不要用手揉眼睛、挠鼻子,我不会‘中招’了吧?”……因为每天都会通过手机、电脑查看大量有关疫情的资讯,小明每天疑神疑*,受他的影响,家里人的心情也像坐过山车一样忐忑不安。
最近,因为突然出现咳嗽、咽痛、鼻塞的症状,更是增加了小明的焦虑情绪:如果自己或者家里人被感染了该怎么办?
和女儿冲突不断还被家人抱怨
周楠是省城一家网络公司的高管,疫情期间,一直在家远程办公。一开始,她还想着因为疫情拉近了母女的距离,信心满满地做计划、学做饭,谁知8岁的女儿对此并不买账。
周楠形容这段时间她跟孩子的斗智斗勇,比对付刁钻的客户还棘手。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她经常与领导同事开着视频会议时,淘气的孩子就在身后大喊大叫,充当背景音乐,弄得妈妈灰头土脸,又不好发作;工作间隙又要随时插空,切换到教育频道,与学校线上教育同步,在班级群里完成任务打卡,跟着家长点评点赞。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从前在她眼中一向乖巧的女儿,有时竟会因为上课发呆,作业潦草被她批评几句,就跟她“对吼”。
把女儿宠上天的丈夫,也屡屡打击周楠,认为是她没有找对和女儿的相处方式。心疼孙女的婆婆也责怪周楠说:“你上班那会儿,孩子不知道多有规律,你这段时间倒是把孩子带歪了。”孩子所有的错都被归结到周楠身上,接近崩溃边缘的她,决定看心理医生。
专家解析
周遭环境的突然变化会给孩子身心造成影响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状况,人们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状况。为了帮助广大民众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依托医院精神卫生科,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疫情期间,我们接到了不少青少年的咨询,也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求助。”山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曹晓华介绍,疫情导致孩子们外出受限,消*、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当接收到和疫情发展、传染、死亡等有关的负面信息,孩子的情绪可能会低落、悲观,过分担心疫情的不良后果,如自己或家人被感染、身边有人因疫情死亡;过分
“对于孩子而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的心理、生理、行为等都会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反应表现也有所不同。”曹晓华分析认为,学龄前儿童往往不能完全明白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们能感受到成年人态度、情绪以及生活环境中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学龄前儿童易出现饮食、睡眠等生理层面反应,也可能出现行为变化,如爱哭闹、依赖性强,行为变得幼稚等。孩子也可能变得比平常更安静和听话。学龄儿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情绪和感受,他们可能会反复询问和疫情相关的问题,紧张、害怕,担心自己或亲人被疫情影响,或是行为退行,变得不懂事、幼稚、黏人,也有的儿童表现为对抗、逆反,出现攻击冲动的行为倾向。青少年能够自己使用网络、登录社交媒体,对疫情信息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在疫情发生初期,可能出现焦虑、担忧、情绪低落、愤怒等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可能出现冲动或冒险行为。此外,青少年容易受到个别现象或言论的影响,影响到价值观与世界观。
专家支招
面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问题,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曹晓华表示,可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的心理调适。
做好青少年的心理调适从五方面入手
1、生活正常化
首先,尽可能保持生活正常化。面对危机时,保持、恢复原有的行为习惯和活动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找回确定感、安全感,稳定心态。因此,尽可能保持家庭原有的作息和生活规律,家庭成员各司其职,日常生活照常进行。如果孩子没有出现明显的心身反应,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教养要求和标准不要变化
2、家长的示范作用
行为方面,家长率先做到科学防护,减少外出,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只从权威、正规渠道了解疫情信息。情绪方面,家长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及时发觉自己情绪的变化并进行调节,向孩子传递稳定、积极、乐观的力量。
3、鼓励情绪表达
当孩子情绪有所波动,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坦诚、开放的讨论尤为重要。正确表达和识别情绪,是管理情绪的前提。建议父母花一些时间去倾听,给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的机会,不要轻易打断孩子,对孩子的表述不做评价或批判。让孩子了解,面对危机出现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反应。之后,可以和孩子讨论调节情绪方法,鼓励孩子用自己熟悉和习惯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如看绘本、绘画、涂鸦、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等。
4、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1)均衡营养
三餐时间规律,专心进餐,注意均衡各种营养成分,粮谷类主食为基础,荤素搭配,保证蛋奶类的摄入;避免高热量饮食;推荐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如坚果、香蕉、牛奶、豆制品等。
(2)健康休闲
居家生活自由度较大,孩子不免被手机、网络吸引。建议家长和孩子讨论,建立上网规则,明确每天的上网时间上限,适量上网,推荐亲子共同完成做手工、积木、阅读、绘画、棋类等活动,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发现乐趣。家务劳动也是很好的选择,亲子互相配合,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为家庭建设尽一份力。
(3)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尽量与学校、幼儿园作息时间一致,有利于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充分利用日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与休闲。
(4)适量运动
根据孩子的喜好及可行性,安排不同的室内或室外运动项目,运动应该有可行性,易于实现,重在坚持。
5、亲子和谐相处
居家时间延长,亲子共处时间也变得更长,有些家长和孩子原有的冲突和矛盾加剧,也可能因为学习安排、生活规律等问题产生新的分歧。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单独的空间,既包括物理空间,即独立的房间,也包括心理空间,即独处的机会,能够自主决定某些选择。在学习、活动的安排方面,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平等沟通,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和孩子在交流时注意沟通技巧,如积极接纳、认真倾听、换位思考,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此外,家长应该注意识别应激反应,分辨孩子的情绪变化是否是面对危机的心理反应,不要一味指责。最后,难得的居家时光也是拉近亲子心理距离的时机,可以和孩子交谈、回忆愉快的家庭活动,共同完成各类家庭事务。
写给家长
当孩子还愿意信任你时应尽量去珍惜
山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心理治疗师王琛发现,家长的心理援助诉求更多是担心孩子的学习,“觉得孩子作息不规律,孩子不听话,孩子把门关起来了,又和孩子吵架了等等,但他们都忽略了沟通的重要性。”
在她看来,趁孩子现在还愿意和家长沟通,还愿意信任你,愿意把他内心的一部分向你敞开时,家长就要把握好这个调节亲子关系的契机。这个时候家长就应尽量慢一点,“即使你在外界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回到家时也应该去倾听孩子说了什么。”
同时家长也要放下“觉得孩子还小”的偏见,用心平等地去交流。对孩子来说,他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让他们觉得“你愿意看到我,而我也能够被你看到。”曹晓华对此也表示,这一次因疫情而带来的全面停课,给了家长一个“冷静期”,理性反思如何利用假期陪伴孩子成长,尽到家庭教育的职责,让大家回归家庭。
她认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是父母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围绕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出现的亲子矛盾问题,根本问题不在于网课。学生和家长的冲突,暴露的是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以及对孩子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所以,如何在假期上好这一堂亲子教育课,这才是家长最应思考的问题。
来源:山西晚报记者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