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化学家眼中的红楼梦 [复制链接]

1#

一位化学家眼中的《红楼梦》


4月30日晚,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刘广定先生做客“科学文化论坛”,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红楼梦》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为近二百名师生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研究《红楼梦》的独特之处。


在简要介绍了《红楼梦》版本及研究历史之后,刘教授对先前留下的四个悬念进行了解答:根据多个版本的印证以及笔迹鉴定,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应为“女儿是木作的骨肉”;丫鬟“茜雪”应系“茜雲”之误,且《红楼梦》前二十回中对她的描写有重大矛盾。此两点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兴趣。接着,刘先生又对“刘姥姥参宴大观园”一节中的那道名菜“茄胙”,进行了考证,提出后人将其解释为“茄鲞”是没有道理的。另外,《红楼梦》第七回的一些版本中提到隔着玻璃窗看见李纨午睡的情景,这也是晚清抄写者自己加入的。


通过这些例子,刘先生向与会者展示了《红楼梦》的版本复杂性,并提出在版本的考证上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例如,“茜”在化学领域里是一种红色颜料的名称,因此,为丫环起名“茜雲”显然比“茜雪”更为合理。还有,研究者每每以故事情节的矛盾为据,证明《红楼梦》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作。但是,前二十回中对“茜雪”描写的重大矛盾提示我们,这种论证方法显然不科学。另外,科技史背景也很重要。例如,在《红楼梦》成书时代,中国尚未普遍使用玻璃窗,因此一些抄本中提到玻璃的情节明显为后人添加,可见抄写者有时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写书中内容。


刘先生的解读颇为新颖,且往往能因小见大,令人耳目一新。在报告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师生们纷纷发问、表述观点,并大致形成了支持与反对两大阵营,而刘广定先生对师生们的一些发言也十分认可,认为对他本人的研究“大有启发”。


5月1日,刘广定先生还与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师生进行了座谈,就科技史方面的专业问题和刘先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相关链接:


  刘广定先生1960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1968年获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化学博士学位,后回台湾任教,1993-1996年创立中央大学化学研究所暨化学系,现为台湾大学化学系荣休教授及兼任教授。200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01-2006 年担任Journal of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编委,发表化学论文百十余篇。化学研究之余对中国文史、科学史、科学教育等领域也颇有研究,并出版相关论著若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