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一一行走河 [复制链接]

1#
不瞒你说用人工牛*甲硝唑治疗牙痛这6种人 http://www.xinjigse.com/djsps/13589.html

河曲惠生活

河曲本地便民服务平台新新闻.爆料.美食.热文.人文.推广.品牌

合作:--(电话)

九曲*河十八弯,

弯弯曲曲终到海!

*河奔海的一路恰如人曲折的一生,

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

河曲——便取“河千里一曲”之义而得名!

河曲县委书记边东圣的邀请函

河曲,位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因*河在此拐一大弯而得名。河曲是*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称隩州,宋治平四年置县,有“陕东重镇、晋右严疆”之称。全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辖4镇9乡个行*村,总人口14.4万。
  

河曲风景优美,人文独特,*河流经县境76公里,是*河、长城“双龙相会”之地。境内有“龙口雷鸣”“弥佛洞天”“两滩瓦砚”“翠峰莽塬”“文笔流云”“岱岳古殿”“海潮禅寺”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九曲*河唯一的居人小岛——娘娘滩即位于此。
  

河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故里和北宋杨家将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之地,素有“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等称号。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河曲河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河曲县积极响应全省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战略部署,以“一带八点三宝”为依托,全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河长城特色风情名县”。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使河曲成为*河岸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热忱欢迎大家走进河曲,认识河曲,了解河曲,宣传河曲,不断扩大全方位交流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行走河曲娘娘滩上看美景听传奇

请按住↓↓往上滑动观看更多内容

三面环水的河曲县城。流入山西后首个以*河命名的县,意为“*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河河曲段简介

*河从河曲坪头村入境到窨子村出境,全长76公里,最宽阔处大约米以上,最狭窄处米。有较大的弯6处,卡口2处,总落差53.1米。
  

*河河曲段属万家寨峡谷,两岸峭壁、石灰岩河床,河岸高度均在70米以上,俗称“龙壕”,峡谷出口为“龙口”,从寺沟河口至龙口长约14公里。*河在河曲境内有一半流向为从东向西,长度大约为23公里,流到巡镇死河碛急转南下,到窨子村出境。
  

河曲县城以下9公里的天然峡口石窑钵为*河上中游的最下封冻点,其上至河源基本冰封,其下到山东一般不冰冻。

10月13日9时 桃山村、岱岳殿村、柏鹿泉村大山深处藏着一个“画家村”
  

沿着*河边行进,都是风景。*河一路奔涌,挺拔险峻的山崖一路相伴。而在河曲县巡镇的桃山村内,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沟深坡陡,大塬广袤,红色砂砾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千奇百态的奇石。就是这一特殊的丹霞地貌特征,使得藏在山头深处的桃山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拥有丹霞地貌的桃山村,每年都会吸引百余位画家来此写生。今年7月,“中国丹霞地貌画家村”“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桃山写生创作基地”在村里挂了牌。

今年7月底,“中国丹霞地貌画家村”“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桃山写生创作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昔日里不被人知的小村落,焕发了新生机。
  

桃山村海拔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年),因满山桃树而命名。站在村口远眺,层层梯田错落有致,丹霞地貌的沟壑和奔流的*河交相辉映,红、*两色不断跳跃,充满视觉冲击力。“丹霞是最具有神奇力量的自然,就像天空给大地摁下的一枚传世印章。”河曲县画院院长张瑞欣诗意地描述着。桃山村对于画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写生素材。正因这一特点,年山西省社科院帮助桃山村脱贫,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这里打造成画家基地。
  

山西晚报千里走*河记者刚刚走进村子里,迎面就见到了68岁的吕洪发老人,老人家肩膀上扛着锄头,领着3岁的孙子吕佩欣要去地里干活,手里还拎着爷孙俩的午饭,“我们村现在有了路了,交通方便,所以趁今天周末,小娃娃从城里回来,领着到地里,让他耍着,我还能干点活。”吕洪发老人的农田在一处山尖上,从那里远眺,风景格外好,这就是他坚持要带小孙子去地里玩耍的原因,要让孙子见见祖辈人生活的地方,“我们村,美着哩!”
  

今年55岁的彭汝云,是四川人,30多年前嫁到桃山村,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小山村的贫穷,当省社科院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要把桃山村打造成画家村,带领大家脱贫时,彭汝云率先行动,她第一个建起了颇有规模的“农家乐”——把自己住的房子翻新后改成了集体宿舍,每个房间都增设了洗手间,购买了全新的被褥,专门建了厨房、餐厅。“7月28日,画家村挂牌时,我们村里来了多位画家和摄影家,我是第一次在村子里见那么多人。他们特别喜欢我们这里,还说要带更多的画家来我们村。”对于沉寂过久的桃山村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张瑞欣告诉山西晚报千里走*河记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他们为写生者免费提供床位,“农家乐”主人们提供餐饮,每天只要花30元钱就可以。
  

从百位画家、摄影家,到暑期里的大学生写生团,虽然“画家村”挂牌时间不久,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桃山村。彭汝云对自己的“农家乐”越来越有信心了,她准备进行“第二期工程”。除了继续修建“集体宿舍”,还要在院内打造一个写生观景台,让画家们不出自家院子就能搞创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河边上的人们,在新时代下,迎来了最美的时光。
  

结束了桃山村的采访,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文笔镇的岱岳殿村,这里因金代所修的岱岳殿而出名,还有着其他丰富的文化遗存。该村是二人台的故乡,在历史上有位叫李法子的“西口传人”,村里也出了很多二人台名角儿,以及河曲二人台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李法子曾为国民*35*驻河曲司令部的官兵演出,并得到*长傅作义赠送的*衣为奖赏。如今,岱岳殿村紧抓文化建设,二人台中的《挂红灯》《打金钱》等经典剧目的卡通画印在村内围墙上,而且该村还主打农耕文化园,将体验和实践融为一体。
  

在柏鹿原村,则是精神扶贫的一种体现。村内环境优美,墙上挂满了河曲风光的照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展现了河曲不同乡镇和农村的精神风貌,一路陪同采访的河曲县宣传部副部长田琦说:“就是要让村民们从内心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增添努力奋斗的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在村内采访期间,经常能看到来自内蒙和山西境内的货车穿梭其中,车上满载的都是大葱,仔细一问,原来红葱是柏鹿原村一村一品重点打造的农产品,非常畅销。

10月13日14时30分 罗圈堡娘娘滩,娘娘滩,传奇故事听不完 

罗圈堡:建于明初,属大同镇外长城,这里因为有娘娘滩,成为游牧民族最方便踏冰渡河的地方,也成为明清*府最严防死守之地,烽台林立。

*河是“母亲河”,因为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文化,而让河曲人民倍感自豪的“娘娘滩”,则是在广阔的*河中,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塑造的一位母亲形象。九曲*河十八弯,传奇莫过娘娘滩,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娘娘滩离县城10公里左右,是*河河床中间的一座小岛。如果你行进在省道上,大致可以看到它的位置,但要想看到它的全貌,去罗圈堡村是最好的选择。
  

在河曲县图书馆馆长刘喜才的带领下,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来到了罗圈堡村。
  

该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属于明朝大同镇外长城,主要是防止蒙古铁骑在冬季踏冰强渡*河,是*河边上最重要的边塞,所以当采访团成员站在昔日的古城墙上时,向东望去,能看到密布的烽火台。而向北望去,娘娘滩以及*河周边的一切景致尽收眼底。
  

*河和长城紧密相伴的故事,在河曲依然延续着。刘喜才说:“娘娘滩上,是汉人和匈奴人混居的地方,包括现在的省道,曾经都是*河河道,所以曾经的罗圈堡村周围,全都是长城,就是防止当时的草原民族入侵。”
  

当山西晚报千里走*河记者望向娘娘滩时,在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下,隐约能看到几处民居。想必也正是看中了隐秘这一点,才能成为刘恒母亲薄姬所选择的避难之所吧。传说西汉初年,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专权,刘邦的妃子薄姬带着襁褓中的儿子逃难于此,为了防止儿子刘恒被害,薄姬忍痛把刘恒送到了东边的小岛上,她则隐姓埋名留在了娘娘滩,总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才偷偷坐着船去给襁褓中的儿子喂奶。“我们常说*河是母亲河,而娘娘滩上的传说,为*河塑造了一位鲜活的母亲形象。”刘喜才把娘娘滩的传说写成了剧本,不久后将被拍成电影,这对于河曲文化界来说,是件大事,也是喜事。
  

其实,娘娘滩的“母亲”形象之所以伟大,还源于薄姬将中原文明、农耕文明进行了推广。年前,娘娘滩的地域界限不分明,穿着兽皮的匈奴人也在此生活,薄氏教他们开荒种地,给当地的妇孺儿童看病,而且还教他们织布,让中原先进的文化惠及到了更多民众。后人为了纪念薄姬,就将此地称为娘娘滩,而刘恒住过的地方则被称为太子滩。
  

如今的娘娘滩上依然有人在此居住,人在岛上,地处晋、陕、蒙三省的中间区域,真正应了那句话,“鸡鸣三省”。

10月13日16时20分 路铺村—龙口峡谷—弥佛洞龙口峡谷水声隆 崖壁深处弥佛洞
   

弥佛洞:龙口峡谷两岸笔直陡立如斧辟,沿着绝壁腹部栈道,能寻到一处天然溶洞,里面供奉着弥勒佛,每年正月初八弥佛洞赶庙会的日子,人山人海,半米宽的栈道人挨人。

从罗圈堡出来,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一行赶往了河曲县路铺村,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送戏下乡演出。村子的大戏台紧邻省道,戏台上正在演出河曲二人台《蜜果园》。因为正值秋收,看戏的多是老人孩子。戏台前的八角凉亭两侧围墙上有两条长龙蜿蜒,引起了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记者的注意。站在凉亭往北看,看到了上书“峡谷景区”四个字的文化石,原来路铺村就位于龙口峡谷景区的北岸上。
  

从路铺村的八角凉亭向西望去,不远处可见一处山体伸入河道,河上有一处水坝,正是龙口水电站大坝。大坝建在峡谷出口处,大坝东面河宽不过两百米,一出大坝,河面骤然加宽到米左右。路铺村一位老人说,大坝所在位置就是龙口,大坝尚未建成前,*河水流到此处便汹涌而下,吼声隆隆,甚为壮观。当年紧邻河岸的省道还是条羊肠小道,*河往来的船只特别多,到了这段河道,必须要换上当地熟悉情况的艄公帮忙才能安全通过。
  

从路铺村出来,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一路往东,来到了龙口峡谷。相传龙口峡谷是大禹治水时劈开的一段河道,其实据刘喜才介绍,在《禹贡》中记载,这里是大禹治水开始的地方。“你看这两边的山,地貌和结构是一样的,中间被劈开了一条龙口一样的痕迹,*河水才从这里通过了。”而今来看,峡谷两岸石壁垂直于河面,果然非神力不可。
  

见过了峡谷的壮美,接下来就要领教它的险峻了,因为在峡谷南壁的半腰处,有一条宽约半米的石头路,完全顺着崖谷开凿而成,崎岖处要顺着岩石攀登。而就在这崖壁深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天然溶洞,洞里供奉着一尊弥勒佛,被当地人称为“弥佛洞”。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放羊倌,住在洞口附近,有一天晚上,突然听见有人在喊:“放我出去,放我出去”,羊倌并没有在意,但是连着三天,这个声音总是在夜晚出现,最后羊倌终于没忍住,说了一句“你想出来就出来吧!”只听见山上有一阵巨响,石崖上出现了个洞,里面坐着一尊弥勒佛的佛像。自远古留下来的美好传说,为“弥佛洞”增添了些许的奇幻色彩,但就其所处的地势而言,确实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神奇的礼物。
  

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洒在*河水上,波光粼粼,两旁的石崖也披上了一袭金色的盛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在母亲河的环抱中,让人尽享其美好。

记者观察西口古渡河面上飘来火辣辣二人台

请按住↓↓往上滑动观看更多内容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哀怨婉转的二人台曲调一响起,那泪涟涟的送行场景,难舍难分的留恋,千叮咛万嘱咐的不舍直抵人心,不由得潸然泪下。
  

二人台《走西口》无疑是河曲二人台代表曲目中最为经典的片段,其艺术魅力无省界、无国界。提及山西河曲,紧随而来的定语便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发源于河曲,发展于河曲,成为这一方水土最娇媚的花朵。

二人台,河曲的文化标识

白日里,西口古渡的戏台下总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德义,虽已80多岁高龄,依然在这里义务教授葫芦丝。
  

傍晚时分,穿着表演服的二人台爱好者在这里架着几部手机做着网络直播,二人台小戏、流行歌曲……热热闹闹地唱着,还不时有路过的爱好者拿过麦克风也来客串一段,煞是热闹,也可窥知二人台在河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走访河曲时,在路铺村恰好遇到送戏下乡,邂逅跟团演出的二人台著名表演艺术家胡秀珍。她说,经常有朋友带着外地游客到河曲听她唱二人台。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
  

早在几年前,北京保利集团确定了定点扶贫项目,全面支持河曲的二人台小剧种。昔日的剧团复建,昔日散落四处的二人台演员回归,保利演艺院线将二人台剧目融合成一台晚会,借全国重点展演的东风,扶持二人台上马,将其推向了全国展演的舞台,甚至远到武汉等南方城市。
  

听惯了吴侬软语的听众近距离接触了二人台后,反响很不错,这让很多二人台演员为之振奋。曾经站在田间地头演唱的歌曲登上了大雅之堂,不仅是对这种地域文化的弘扬,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从事二人台表演的演员们。二人台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但是要让二人台火起来,并成为河曲旅游最生动最贴近游客的文化大餐,那还有很长的路。如今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都处于创新和发展的时期,二人台想要火,难度系数不低。

二人台不应该只是舞台上的表演

西口古渡广场,回娘家的网红女子在直播,民歌之乡,人人都能来两嗓子,生生悠长响亮。县里已经给个村配了文化器材,包括二人台乐器。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时间的陈酿,更何况艺术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文化形式。据《河曲二人台志》载:“二人台的孕育,就是从民间‘舞鞭’(即霸王鞭)玩艺开始的。河曲民间‘舞鞭玩艺’活动,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五代宋初时期即很盛行。”这便与河曲的历史有关,河曲曾是边塞地区,历史上以*治县,霸王鞭这种民间形式是从*中逐渐走入民间的。
  

河曲上千年来一直是边关重地,历朝历代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队驻扎于此,大多数人最终都解甲归田留在这块土地上。还有那些往来于大河两岸的商人,他们带来各自的乡音,融入*河岸边河曲这块土地中,让二人台这种艺术中不仅有蒙古长调、江南曲调,甚至还有秧歌、山曲等等。在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中它没有被其它剧种同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展至今,并以它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各个剧种的精华和营养为我所用,亦歌亦舞、亦大戏亦小戏、亦歌剧亦舞剧、亦音乐亦曲艺呈现在中华戏曲的大小舞台上。
  

河曲二人台从田间地头走到剧场,从文化的舞台走向旅游的市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地方文化,二人台其实并没有停下过脚步。
  

这种在历史上被南北东西各地不同文化浇灌出的艺术之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吸纳当下的文化、借用好当下的传播方式,就不能让二人台的文化只限于舞台表演,它还应该有更大的潜力和魅力。比如我省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以前人们逛平遥古城,朝来夕去,一天足矣。《又见平遥》的上演,让游客有了留下来的理由,也有了欣赏古城夜色的机会,它更是将中国的血脉姓氏文化融入演出,让所有看过的人无不潸然落泪。《又见平遥》丰富了古城旅游的内容,提升了古城旅游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使古城旅游的链条终于完整,极大地促进了平遥旅游产业的发展。那么,作为最正宗、最地道的二人台发源地,能不能打造一台地域文化鲜明、表演方式新颖、观众更好融入演出的二人台大戏呢?

不仅是名片还应该是邀请函

路铺村雨顺剧场二人台惠民演出,台下有个年龄最小的观众,看到采访团的航拍无人机,立时被吸引住了。

短短两天的行走中,感觉河曲是一个有丰富故事的地方。薄太后和汉文帝的故事让“娘娘滩”“太子滩”成为河曲最有卖点的景点,那段历史故事既然能编成电视剧、编成电影,是否也能编成娘娘滩上的情景体验剧,表现形式可以融入二人台,让游客能有体验感,同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位伟大母亲的坚韧,体会到中国孝道文化的意义。
  

河曲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四年前就有了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旧县古村,保存完好极具价值;在崖壁间天然溶洞修建而成的弥佛洞,让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斧神工;素有晋北“小五台”之称的海潮禅寺,依崖而立的楼阁是建筑美学中的一大代表力作;还有宽阔平坦、风光旖旎的西口古渡;河曲还有独特的河灯节,年年吸引着人们前来观看,这些都是珍贵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文旅资源。
  

比起这些不可移动的文旅资源,二人台这种地方艺术形式,在传播地方文化上有更大的优势。如何利用好这种艺术形式,让二人台被更多人接受;如何用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二人台,让年轻人乐于传播二人台,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河曲能把二人台这张名片用好,创造出一个“不听二人台,不算来河曲”的印象,也许到这时才可以说,二人台真正发挥出了它的作用。
  

二人台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艺术形式,不仅仅只是河曲走出去的一张文化名片,更应该成为河曲请进来的一份邀请函。

瞧瞧这帮平均年龄

41.4岁的“老记者”

此次千里走*河大型采访报道,应该说是山西晚报迄今为止历时时间最久,参与人员最多,运用报道呈现方式最多的一次活动。单就从采访团人员配备情况来说,年龄最大的是60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41.4岁。年龄层次也涉及各个阶段,大家戏称这是一场50后至90后的大团结。
  

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第二站河曲的合影选在了奇险壮观的弥佛洞,传说这里是当年大禹开始治水的地方。

先来说说记者王晋飞,这应该是山西晚报目前年龄最大的记者了,作为标准的“50后”,他是整个团队中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手段最丰富的人。他玩得了航拍机、抖音,兴致好时直接来段现场直播,那效果杠杠滴。
  

作为整个团队的领队,山西晚报社委会委员谢燕常常忍不住直接上阵。在河曲县旧村,一古老院落因年久失修建筑早已破败不堪,院里杂草丛生,蒿草齐腰高,但一听说可能是文化名人白朴的白家宗祠后,立刻兴奋,冲进院想找到遗留下的文化信息。等她再从院里出来,衣服、裤子上扎满了杂草上的刺,活像一只刺猬。
  

车队队长李高峰,人酷话不多,但没想到还是个段子手。朋友约他吃饭,李大队长说“吃啥了!出差走*河了,等过年再联系哇!”本来两个月的采访,他硬是一竿子支到了过年。还有一位司机王晋元,本已到退休年龄,但俨然一个老顽童。因为采访时间紧张,每天中午不能休息,常常从一个县赶往另一个县的时候,都是走的夜路,遇到崎岖不平或者正在修理的路段,两位司机还得下来搬拦路石,指挥车辆疏导交通。王师傅说:“只要心气高,人就累不倒。”
  

采访这么些天以来,感触最多的就是没有时间上厕所。一是因为采访时间紧张,二是因为采访之处往往在河边野地,没厕所。所以一整天也不敢喝水。每天一回驻地,同志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呐喊:“把车停厕所门口!”
  

其实,每天在行走*河的途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或感动,或艰难,只要你喜欢,我愿讲给你听!

快来品尝河曲海红果采摘季到啦

在河曲除了酸粥,还有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物产,那就是海红果。无奈时间紧,没能在*河岸边探访到生长于干旱地区的海红果树。不过在河曲街头的特产店里,各种包装的海红果饮品礼盒,说明了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河曲特产。
  

正值深秋,海红果将要采摘的季节,当地人说经霜打过,色泽猩红,光亮可人,酸甜适中,可以生食,也可以做罐头、果酱、果酒,还可以如同“酒枣”的加工工艺一般,制作“醉果”。可惜,街头溜达一圈也没有找到卖海红果的,想饱口福也是不能。河曲博物馆的任俊文馆长告诉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记者,这种果树非常长寿,树龄最大可达年之久,因而海红果也被称为“长寿果”,它可以耐-35℃的严寒,也可以忍受40℃的高温,只是它更喜欢干旱,故而河岸边少有其迹。
  

河曲县种植海红果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年前,近年来由于海红果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种植范围正在扩大,当地的海红果加工企业基本将周围的果树产量全部转化成为饮料、罐头、果脯等,销往外地。于是,超市里买一罐海红果饮料,算是安慰。其实美味这种东西从来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探寻美味的路上,不完美才让人有期待,只能等下次有缘一尝。
  

河曲小杂粮种植也甚为丰富,各种豆类以及糜子、荞麦等。此次在河曲品尝到一款莜面糊糊甚为不错,小米中加入炒好的莜面熬成稀粥,稠稀程度类似于芝麻糊,属于咸粥系列,看上去不起眼,但入口后略带莜面炒过的香味,很值得一尝。

*河从东向西流

妹妹送哥走西口

请按住↓↓往上滑动观看更多内容

*河在这儿拐了一个大弯。

这是大河进入山西后,第一个以它命名的县——河曲。河曲人鲁顺民说,在中国文化里,比如说表里河山,只要提到“河”,一定是*河。

*河在河曲流经76公里,因为地势东高西低,有三分之一的*河是从东向西流的,可谓奇观。

这段大河上,有闻名于世的娘娘滩,也有少人知晓的弥佛洞;有民歌声与广场舞相伴的西口古渡,也有滔滔巨浪永奔腾的龙口峡谷。

边塞故事在这里延续,大河与长城仍并肩而行。我们从中听到了中原汉人和草原牧族兵事起时猎猎战旗响,却也看到唱响三省的民歌里,民众的水乳交融——这一路上,我们遇到过*河边的喜事,也遇到过*河边的葬礼,那些长长的车队里,有晋牌,有蒙牌,有陕牌。

走西口的调子,多了很多温暖的气息。它轻吟慢唱,让从偏关一路呼啸南下的苍凉萧杀之气,变得柔软细腻起来,如征人回乡。

这是我们的第二站,*土大原上的情深之处,河曲。

白朴公园里的文笔塔。

河曲和偏关一样,都在城东建护城楼,城西修文笔塔。

龙口水利枢纽。头一天采访时天色已晚,大坝的发电机组和纵横交错的高压线建在山西这岸,航拍无人机无法拍摄。第二天,千里走*河采访团专程跨过*河大桥,到内蒙古去拍到了泄洪的状观景象。

一进河曲城,顺着*河大街走到头,就是著名的西口古渡。明清山西人走西口,陆路从右玉的杀虎口走,水路就从这里出发,对岸就是内蒙古。

一个塑料袋里几块月饼和一把红枣,是爷爷和吕佩欣的全部午餐。

桃山村,吕佩欣跟着爷爷吕洪发下地刨土豆。

来源:山西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