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人没吃过的上海肉蓉面,怎么成了山西特 [复制链接]

1#

天气越来越冷了,支撑着上流君在寒风中骑小电驴下班回家的动力,就是来一碗热腾腾的煮方便面,加蛋加午餐肉加蔬菜的豪华版那种。

在把超市方便面吃遍了之后,上流君终于把目光瞄向了网购,在一众妖艳包装中,这款包装朴素充满上个世纪审美的“美味肉蓉面”显得是那么地与众不同。

更神奇的是,商家标签打得奇奇怪怪,“上海肉蓉面”和“太原特产”并列,一时竟分不清它到底是哪里的。

从包装上能看到,这款面来自国民品牌上海冠生园,和声名远扬的大白兔奶糖师出同门,但相比之下,知名度着实差了点。

△虽然肉蓉面是上海品牌,但大多数上海年轻人表示:没听说过

多年来,在各大网络论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谈起这款面:

“小时候最爱吃的方便面,关键是清淡,不像现在的方便面那么油腻腻的。”

“可以说是30年的经典了,我妈说我两三岁就有了,有人还记得它吗?”

“还记得当年广告词是‘妹妹游泳’,谐音‘美味肉蓉’。”

言语中流露着对童年美味的怀念,总而言之,想吃,但几乎吃不到了。

但无一例外的是,怀念这款上海肉蓉面的人,大多指向一个地方——太原。

看到这里,想必不少后知后觉的太原同学已经放下了手中的碗:等等,我从小吃到大的肉蓉面,竟不是三晋大地的土特产?

没错,这款方便面在其他地方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但却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山西太原热销了三十多年,以至于每一个太原孩子都以为这是一款山西面。

光听名字,外地同学可能要举手提问了:肉蓉面,有肉吗?

遗憾的是,让太原人神*颠倒的美味肉蓉面,只有作为方便最基本的配置:面和调料包。

一包肉蓉面,可以由外至内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红*蓝三色构成的朴素油纸包装,在其他方便面的塑料包装的对比下,显得十分oldschool(太原人:这包装三十年没换过,我证明);

纹路并不整齐的却十分厚实的面饼(太原小孩:梆硬,干吃有点硌牙);

一包成分不明的褐色粉包;

没了。

那些花里胡哨的汤包、酱包、肉包、蔬菜包,统统没有。

所以,如果你第一次吃肉蓉面的时候没有吃到肉,请冷静一点,不是太原老板有意坑你,是因为它真的只有名字里带个“肉”。(没写在成分表里,不算违反广告法)

△来自一个天真外地人的愤怒呐喊

当然,配置如此极简,价格自然也高不了,如今一包只要不到2元。

然而,就是这一碗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寡淡的方便面,却紧紧攥住了太原人的胃。

从正餐到小吃,肉蓉面被花式安排进了太原人的每一餐里。

太原妈妈们习惯用肉蓉面唤醒赖床且挑食的孩子。卷卷的面条浸入淡淡的汤底里,碗底卧一只荷包蛋,放几片菜心,再撒点葱花、香菜、辣椒粉,在清汤肉蓉面的咸香里,太原小朋友开启了活力满满的一天。

中午,街边小店的炒肉蓉面最具人气。饥肠辘辘的太原后生透过窗户掂着脚张望着,直到看到锅里的面条被颠到飞起。

“面炒上了哇?”,遂开一瓶太钢汽水坐等上菜。

晚餐,当然要吃热乎乎的东西。在太原名店“王萍面皮”里,一锅还在咕嘟咕嘟冒热气的砂锅肉蓉面端上桌,一边吹气一边大口吃进嘴里,每一个太原孩子疲惫的傍晚都曾被这股温暖的饱意治愈。

在太原火车站旁,有一家“网红店”,被称为“太原人的深夜食堂”。店主是位老爷爷,三十多年,从街边小车、塑料篷布、到如今的店铺,老人的菜单里都只有这一道菜:煮肉蓉面,可加火腿肠、荷包蛋,配料管够。

不少人会在深夜驱车前往,搬出小凳凳(众所周知,太原人善用叠词),圪蹴(方言,意为蹲下)在矮脚桌前,扯着嗓子和大爷说:加蛋加肠嗷!

△来源:山西晚报

对面食挑剔的太原人,对其他美食的包容度其实挺高的。四川的火锅、东北的麻辣拌、重庆的鸡公煲,都是他们的心头好,当然前提是——主食得是肉蓉面。

所以,太原人本没有火锅,注入了灵*肉蓉面,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火锅(bushi)。

在全国各地,一顿完美的海底捞往往以两根扯面结束。而在太原,扯面小哥却没什么上场机会。毕竟,山西人人均扯面大师。

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甭管已经吃得多撑,再下两包肉蓉面,太原人才能心满意足地结束这顿火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知名连锁餐饮品牌,海底捞的菜单里原本是没有方便面的,也没有自家供应链之外的任何菜品,但面对倔强的太原人,一向有求必应的海底捞还果然还是低头了。

△全国只有太原的海底捞能点肉蓉面

虽然肉蓉面是上海牌子,但太原人早把它当自己的孩子了。

这些年,太原的市面上不止一次出现冒牌肉蓉面,太原执法人员往往迅速出动,将假冒伪劣扼杀在摇篮里。

更可贵的是,也有不少正义的太原市民站出来主动举报,捍卫肉蓉面的尊严。

每一个太原人都怀有对美味肉蓉面固执的偏爱:从我做起,拒绝冒牌面,坚决维护美味肉蓉在方便面市场上的核心地位。

在太原人眼里,其他方便面即使做的再花哨都比不上肉蓉面。

可能上海冠生园也没想到,几十年之后,自己居然还在从太原人的兜里赚钱。

让太原人欲罢不能的美味肉蓉面,其实是中国最早诞生的方便面之一。

年代,上海益民四厂采用高压蒸面油炸工艺,研发出了快乐牌油炸方便面,这也是冠生园牌肉蓉面的前身。

年代,美味肉蓉面一度畅销全国多个地市,是60后、70后一代人的回忆。

之后的许多年,上海益民四厂合并改组成为冠生园,但美味肉蓉面依然没有换过包装和配方,保持着最原本的味道。

而诞生在上海的肉蓉面,怎么如今的魔都人却没见过呢?

一方面,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最早纳了其它的方便食品品牌,逐渐在和一众“小妖精”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了自己东道主的地位。

另一方面,上世纪末,以台湾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方便面品牌进入大陆市场,它们内附的酱料包,味道更让人上头。

而肉蓉面虽然是方便面,但做出一碗好吃的肉蓉面却并不方便。

当桶面进入市场,袋装的肉蓉面离“方便”二字更远了。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铁路的大发展,康师傅们迅速占领了国内方便面市场。

新世纪后,肉蓉面就几乎只活在互联网的回忆帖里了。

在全国销声匿迹的美味肉蓉面,又是如何在面食之都山西太原获得了一席之地呢?

与其说太原人选择了肉蓉面,不如说肉蓉面选择了太原。

与市场上各种方便面相比,肉蓉面的“劣势”明显:面饼硬,泡着不好吃,只能煮;一包调料,口味单一。

但在太原人眼里,这恰恰是肉蓉面最大的长处:对虔诚的太原人而言,用开水泡,是对面饼的不尊重。

而肉蓉面面饼不仅耐煮,且久煮过后依旧能保有劲道的口感,这也是手擀面才有的特色。

在无法自己动手擀面的情况下,肉蓉面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对面条挑剔的太原人。

毕竟,南方人无法想象,日常生活里,太原人想吃一顿面,都是从面粉开始的。

因为筋道,肉蓉面更经得起折腾。落到出色的太原吃面人手里,也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优势:炒、焖、烤……在做面这件事上,请不要低估太原人的想象力。

至于口味单一,正经吃面谁靠调料包啊,看不起老陈醋?

更别提砂锅、火锅、麻辣烫、串串香等多种吃面场景了,产品经理看了都会哭泣。

在物流还不发达的年代,左手一瓶老陈醋,右手一大袋肉蓉面是太原游子行李箱的标准配置。

某种程度上讲,肉蓉面已经和“太原人”紧紧绑定。

上流君的山西盆友这样告诉我:

“我的父亲90年代独自从乡村来到太原求学,最穷的那几年,一个月开不了几次油荤,这也的确是那个年代大多数年轻人的常态。他一直记得,学校围栏外面,有个常年推着车卖煮方便面的老太太,2毛一包,后来慢慢涨到5毛。”

太原话里,肉蓉面听着像“肉肉面”。而肉蓉面也的确是当时他们能接触到的,最接近肉的食物。

“那味道,就和吃肉一样,宿舍几个人一人一口汤,喝完还要用开水把碗底泡几遍喝掉,直到一点味道都没有。”

这应该就是那个年代的山西人如此钟情肉蓉面的原因:物质匮乏的年代,那面里没有肉,却让人体会到了吃肉的快乐。

而如今,外出漂泊多年的太原年轻人们,在春节难得聚在一起时,酒足饭饱后,一定要在火锅里下两包肉蓉面,一边拆包装一边七嘴八舌:

“差点忘了哇?”

“对对,这面这么好吃,为啥其他地方没卖了?”

“诶……外地的面,闹不成。”

在场的人都知道,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吃,是因为这面只能在家里吃到。

作者

萌令西编辑

豌豆//END大家好,这里是「网易上流」。我们向上奋斗,我们向上漂流。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揭秘你不了解的城市特色。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名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