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建民蓝领大师诠释工匠精神 [复制链接]

1#

上世纪80年代,周建民从中专技校毕业,进厂当了一名工人。周建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只凭工作中钻研的那股劲头,他现在领着几十万元的年薪,出行享受着公司副总的待遇。

凭技术,他改变了生活!

从“金牌工人”“蓝领奇才”“最美兵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再到*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一个个荣誉背后,不仅呈现着周建民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的自强自立,也充分展示着国家对工人、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视。

靠国家,他实现了价值!

以周建民命名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周建民工作室”成立,集团每年拨款几十万元供他研究之用,每一年,都有新的科研成果立项并取得重大突破。周建民发明各项专利余项,为集团创造价值几千万元,并形成周建民工作法,使一个周建民渐渐变成了一群“周建民”,技术能手接连涌现。

用平台,成就集体效益。

周建民,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工工人,一个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成就的蓝领大师,一个无愧新时代先锋荣誉的大国工匠。

今年6月,周建民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员”。

人物感言

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国家对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心、关爱。年和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发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两个高规格的文件,向全社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技能工人的*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各类技能大赛等,更是为我们广大技能人才搭起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所以,我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技术工人,要坚信在*和*府的关心关怀下,当一名工人,只要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工作中的周建民一丝不苟。杨*摄

有“温度”的*工大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位于我省长治市,厂区内沿袭了早年兵工厂建厂之初的风貌。蓝白相间的厂房,路旁树影婆娑,让人瞬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工人热火朝天的那个场景里。事实上,因高科技领*技师的涌现,厂区内的工人现在较以往少了很多。

6月23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厂区内,见到了身为该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走进周建民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张锃亮的铸铁工作台。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正弦规、方箱、千分表等各式量规生产检测的工具。办公桌上,印着一个可爱小孩的文具盒引起记者的注意,它与周遭“冰冷”的工具格格不入。

或许,这是周建民的孩子用过的旧文具盒,他随手捡起来装了绘制图纸的工具;也许,这只是他需要一个装绘制图纸工具的容器而随手买的一个文具盒……虽然看到了山西晚报记者的疑惑,但周建民并未解释。 

一个可爱的文具盒,摆放在众多“武器装备”中,似乎也在无声地告诉记者,这位*工大师骨子里的一抹“温度”。

一名儒雅的男士,这是周建民给山西晚报记者的第一印象。但与其交流中,记者明显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工科男,在专业领域上侃侃而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却不善言辞,沉默寡言。

工作中,周建民经常为了一个项目不分昼夜,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工作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就连女儿当年考上大学这样的高兴事儿,周建民也只是在激动之余把女儿送去学校,连陪女儿逛逛学校和所在城市的时间都没有,安顿好就回返,此后直到女儿毕业都再没有踏足过女儿的学校。 

“女儿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了。外孙女刚体检完,马上就要上幼儿园啦,小孩子长得可真快!我老伴时常去北京看看孩子,长时间不见就想得不行。”周建民乐呵呵地说道。

记者脱口而出:“您呢?”

沉默少许,周建民岔开了话题。

墙上是满满当当的成绩和荣誉,但对于周建民而言,能够攻克生产加工技术上的难题从而为*工生产创造更高的效率、更大的价值,为祖国的发展能够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远远大于对自己小家的付出。

周建民认真工作中。杨*摄

有“态度”的*工大师

年,周建民正式参加工作,时年19岁的他以技校专业课成绩第一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淮海工业集团——惠丰机械厂。作为全校第一名,周建民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可以优先选择在哪个车间工作、学习哪个工种。

周建民回忆道:“当年想都没想就选了工模具车间。因为在那个年代,惠丰厂的技工是十分珍贵且稀少的,全厂当时只有几个技工,而工模具车间就有一个技工!这个车间工人的技术水平是全厂所有车间里最高的!你想想这个车间有多重要,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车间。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在这个车间我能学习到更多,掌握更多。在工模具车间我选择了当钳工,虽然钳工操作难度更大,但是可以让我更好地掌握技术,我当时就想学一门技术!” 

为什么周建民可以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为什么周建民能够有这么多的发明创造?为什么周建民能想到这些改进办法?

成就源于专注。在采访中,周建民数次这样说。和别的钳工不一样,在一丝不苟地干车间分配的任务时,周建民不停地思考,他想:“这些我们每天接触的零配件,一直都靠人工打磨,我能不能想个办法借助机器更快更好地生产这个零配件?这样既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能解放更多的人力去干别的事情。”

白天,他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晚上回到家就挑灯夜战,仔细研读从各种途径买来的、借来的相关书籍。一本本书籍的储备、一张张笔记的勾画、一次次实验的积累,终于让周建民成功摸索出提高零件生产的办法——周建民专用量规高效加工检测法。

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水滴石穿,厚积薄发,之后诸如“第二基准法”“整体研磨法”“冷热配合法”等,数不胜数。这些优秀的工作方法被淮海集团以其个人姓名命名为“周建民操作法”,这不仅在淮海集团是首创,在山西*工行业也是第一个! 

“周建民操作法”不仅申请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且这些操作法可以大幅提高工人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比以往高出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个人发展、促进了企业创收,乃至促进了*工行业的发展进步。

有“风度”的*工大师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周建民就这么厉害,如果有更多的“周建民”呢?与大众固有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思维不同,周建民反其道而行。

他把他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编成一本小册子,发给每一个工人,让大家和他一起学习,如果谁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找他探讨。

“我研究出来方法,再教会别的工人,这个过程是双向互助的。我教会他们,他们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我的压力,我可以腾出手来研究下一个难题。”周建民举例说,有一年,他去北京理工大学脱产学习一年。当时,厂里领导放心让他走,他自己也能踏实学习更专业、更先进的知识,就是因为他已经带出来能共同承担任务的工人徒弟,这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造就了淮海厂内更多的“周建民”。 

或许,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山西省第一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就是因为周建民。

“未来企业一定要有更多的‘大师工作室’,山西乃至中国都需要更多的‘大师’。”周建民自豪地告诉记者,在集团公司的不断努力下,到目前为止,淮海工业集团有“杨兴隆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刘波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成立了山西省第一家大师工作室联盟。多年来,这些工作室破解了大量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培养出大批高质量高技术人才,已成为淮海集团高速发展的“推进器”。

多年来,周建民通过“师带徒协议”开设讲座,更大范围地讲授“周建民工作法”;进行校企合作,为长治多家技术学校担任指导老师,并为学生制定更适合的实践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到更实用、更扎实的知识。周建民一直坚信一个观点:“扎扎实实地学到一门技术,比什么都强!技术学会了是自己的,别人抢都抢不走。”

在一次讲座中,他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说,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未来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前景十分广阔。他还用一组专业数据进行了佐证:现中国技术工人有1.65亿,高技能人才万,高技能领*人才2万,获得高技能人才大奖的仅仅余人。现在国家大力扶持高技术人才的发展,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从年开始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享受同集团副总同等待遇;*治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十七大时工人技术代表仅有51个,十八大时增加到个,十九大则增加至个,这些都为工人的职业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

周建民,无愧“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

来源:山西晚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申萌审核:何英

策划:李敏

监制:雷卫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