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晚报社
“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8月19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晚报社承办的“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第四站活动走进太原古县城。
▲活动视频
活动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展开,花样的非遗物件、飘香的非遗美食、精彩的非遗展演、丰富的非遗体验让线上线下游客看不够、品不尽,目不暇接,乐在其中。当天,“导游大师(牛刚)工作室”正式入驻太原古县城,“落户”后的工作室将从导游团队建设入手,推动古县城非遗项目体验、非遗研学培训、非遗旅游线路设计,全面提升游客在古县城的非遗体验。
▲古风表演拉开活动序幕
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百姓中生根发芽,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山西晚报社共同策划推出“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社区,以全媒体探访的形式,带大家欣赏非遗文创、观看非遗技艺、品尝非遗味道,全方位感受山西非遗的精彩。第四站活动由太原市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太原龙投云际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协办。
太原市晋源区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古县城位于太原市西南部晋源区境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有文保单位31处,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古县城空间结构完整独立,十字大街纵横全城,九街十八巷形成网格,城墙、寺署衙庙、商铺等各类建筑达余处。如今,随着诸多非遗项目的次第落户,非遗已成为太原古县城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穿梭于古县城,随处可见非遗文化品牌与古法商铺作坊,诸多山西非遗手工技艺在这里通过收藏展览、技艺展示、研学体验等形式得到展示和传承,让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国家导游大师牛刚、山西金牌导游王瑾在古县城直播
从繁华街区到美丽乡村,从传统古村到历史古城,随着“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的脚步越走越远,百姓和山西非遗的距离越来越近。太原古县城的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吃喝赏玩购一应俱全,一件件非遗实物、一场场非遗展演、一个个非遗故事,拉近了古县城游人和山西非遗之间的距离。活动当天,国家导游大师牛刚、山西金牌导游王瑾还通过联袂搭档、线上直播的形式,带广大网友感受了这场来自太原古县城的非遗盛宴。
▲游客围观直播现场
在两位导游的带领下,大家在漏鱼儿店,观看了非遗美食漏鱼儿的制作过程,“云品尝”爽滑鲜美的漏鱼儿;在宝源老醋坊内,学习参观了山西人餐桌必不可少的老陈醋的酿造过程;在晋祠桂花元宵作坊前,跟着70岁的传承人韩福元体验了滚制元宵,解锁了元宵生吃的打开方式;在妙艺堂,跟着葫芦工艺传承人欣赏了精美的烙画作品,体验了陈氏烙画的技法;在晋阳根雕馆,跟着传承人张伟领略了千姿百态的根雕艺术作品,倾听了根雕背后的故事;在晋麦香花馍研习社,跟着传承人续爱花浏览了品类丰富的国家非遗项目定襄面塑作品,并且学习制作了简单的面塑。
▲在妙艺堂,跟着葫芦工艺传承人欣赏精美的烙画作品
通过直播镜头,广大网友还感受到了太原古县城的夜精彩,作为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太原古县城已成为太原夜间消费的“流量担当”,夜演、夜展、夜秀、夜宿等可以让游客收获丰富多彩的夜游体验。
▲山西晚报8月24日08-09版报道
探访: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古城迸发年轻活力
8月19日,“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太原古县城站活动中,大家一路上感受着可听、可看、可体验、可消费的山西非遗之美,也真真实实感知到了古老非遗融入现代旅游、融入现代生活后展现出的新活力、新魅力。
漏鱼儿:
软滑弹牙消暑必备
在山西,有一种小吃很特别,它叫漏鱼儿。此鱼非彼鱼,漏鱼儿是一道纯粹的素食,因其形似小鱼而得名。
在太原古县城南大街的漏鱼儿店,吕晓凯有条不紊地制作着这道山西特色美食。一盆看似普通的面糊,注入一口大锅中逐渐煮沸,其间需要用锅铲不断搅拌。随着温度升高,面糊的颜色逐渐趋于透明。“漏鱼儿的原料是山药粉,因为山药粉里含有丰富的淀粉,随着温度升高,就会逐渐呈现半透明状。”吕晓凯说道。由于淀粉糊质地黏稠,为了让漏鱼儿的口感更加爽滑,制作时需要不断搅拌,如果搅拌不到位,入口时就会缺少爽滑弹牙的感觉,这可是个体力活。
▲漏鱼儿技艺传承人演示、讲述漏鱼儿制作过程
山药糊煮好之后,就到了成“鱼”的关键步骤,漏鱼儿的“漏”字,也因此而得名。在一大盆凉水上放一个木架漏盆,将煮好的山药糊倒在上面,山药糊顺着小孔漏到凉水里凝固,就成了两头尖中间圆的形状,在水里看起来就像是小鱼儿一样。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可不容易,据吕晓凯介绍,要想成“鱼”,原料的选择与手法都很重要,若是手法不熟练或原料有问题,“鱼”就变成了“蝌蚪”、面疙瘩,口感自然也没那么爽滑。
▲新鲜出炉的漏鱼儿
碗中调好调料,再把做好的漏鱼儿倒进去,加上*瓜丝和花生碎,这碗极具特色的漏鱼儿就完成了。舀一勺“小鱼儿”送到嘴里,油醋汁的酸爽混合着“小鱼儿”的滑溜,令人食指大动,特别适合夏天,一碗下肚,浑身都畅快。
年,漏鱼儿制作技艺被评为杏花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这条“小鱼”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吕晓凯一直在寻找、培养新的手艺人,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门技艺、喜欢上这款美食。
清徐老陈醋:
传统工艺酿造好醋
山西酿醋历史久远,山西人也爱吃醋,每天吃面条、炒菜或凉拌菜,总要掂起醋瓶“咕咚”两下,这样吃着才过瘾。但你知道三十年的老陈醋是什么滋味吗?醋究竟是怎么来的?宝源老醋坊为你一一解答。
来自清徐的宝源老醋坊,其酿醋技艺在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源老醋坊晋源号,位于古县城东街,既是一座以醋为主题的展示馆,更是一座手工酿造老陈醋的古作坊。蒸、酵、熏、淋、陈,非遗制醋工艺在这里现场演示,高粱在这里变成了一缸缸老陈醋,倒入碗里,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而算盘、粮斗、簸箕、扇车等生产生活用具作出各类造型,还有屋顶上用五谷杂粮布置的山西省地形图,更是见证了农家人春华秋实的全过程。
▲五谷杂粮布置的山西省地形图
在这里,醋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调味品,一瓶老陈醋,代表着非遗匠心的传承,形成的醋文化,更是山西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看过老陈醋的制作方法,不妨现场品尝一下,要知道所谓“陈醋”,也是有不同年份的,“陈酿”时间越久,味道就越醇厚。品一口三十年老陈醋,酸味浓郁,却不冲鼻,这正是山西人民质朴性格的体现。山西人身上有历史带给他们的淳朴与厚重,山西人也将这份厚重,融入了浓浓的醋香之中。
▲宝源老醋坊(晋源号)直播现场
晋祠桂花元宵:
食在舌尖甜在心间
“北滚元宵,南包汤圆”。北方元宵的吃法你知道哪些?是传统的煮元宵,还是近年来兴起的炸元宵?在“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太原古县城站,采访团成员一起解锁了元宵新吃法——生吃。
带着一丝不安,一丝惶恐,闭上眼睛,对着一颗刚从笸箩里滚制出来的元宵小心翼翼咬上一口,馅料显露,淡淡的桂花香瞬间就在唇齿之间漫溢开来。元宵的外皮更是入口即化,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黏腻。“甜甜酥酥,凉凉糯糯,口感有点像桂花味冰激凌。”主播王瑾举着半颗元宵对着镜头甜笑,奉上元宵生吃“买家秀”。
▲小游客品尝生吃桂花元宵
晋祠桂花元宵是太原市非遗项目,经过千年传承,与当地江米结合,形成了其独有的风味。今年70岁的韩福元作为晋祠桂花元宵的代表性传承人,滚制元宵有50余年,他们家已有五代人传承着千年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一泡、二淘、三晾、磨米、做馅、滚制……晋祠桂花元宵制作须经十几道工序,一步也不能少。之所以可以生吃,正是因为选料严苛,制作工序严格,这才具备了晋祠桂花元宵独特的口感,煮着吃,炸着吃,或者干脆生吃,怎么做都好吃。”边轻轻松松滚着元宵,边介绍着晋祠桂花元宵的制作过程,偌大一个笸箩,在韩福元手中显得格外轻巧。
▲晋祠桂花元宵传承人韩福元(中)与两位导游为直播间网友讲解元宵制作技艺
作为北方元宵的代表,晋祠桂花元宵流传至今,早已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传承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与坚守,是这一方水土孕育而生的乡愁。
晋阳根雕:
七分天成三分人工
谁说朽木不可雕?在非遗传承人张伟手中,朽木却是再宝贝不过的珍品。
从事根雕文化研究与传播三十余年,张伟始终钻研根雕技艺,他充分运用绘画功底,还有一双善于发现大自然之美的眼睛,沉浸在从“废木料”堆中探寻“奇珍异宝”的幸福生活中。不起眼的树根,在他的精心雕琢之下,化身成一件件趣味盎然的艺术品。
▲晋阳根雕技艺传承人张伟讲解根雕制作背后的故事
“制作根雕不是简单的事,但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才使根雕技艺更具魅力。很多时候,发现优秀的根雕坯子,得靠经验,也要凭借运气。每一件根雕作品,都独一无二。”张伟说道,因材施艺是根艺的基本原则。对千奇百怪的树根进行取舍、雕琢、磨制,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结合,形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根雕艺术的创作中,应该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人工的处理修饰只是辅助。
年年底,一群和张伟一样钟情于根雕技艺的人走到了一起,太原市晋源区文联根雕协会成立了,作为协会会长,张伟带着近20位会员,一起分享交流根雕技艺的魅力,共同推动晋阳根雕这项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他说,晋源的秀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像是赋予了彩翼的凤凰,会飞出山西,走出国门,飞向全世界。
定襄面塑:
一把面团千般姿态
一团半发酵的面,在手中几经揉、搓、捏,用梳子灵巧地点、切、刻、划,依次塑成腿、身、手、头,蘸水加以粘贴,再披上衣裳,戴上发饰,做出眉眼,随后用豆子加以点缀,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定襄面塑“爬娃娃”便制作而成。在国家非遗定襄面塑项目省级传承人续爱花手里,一把普通的白面团,被赋予了神奇的活力,千般姿态均可跃然面上。
▲山西金牌导游王瑾跟着定襄面塑传承人续爱花学习制作面人“爬娃娃”
定襄面塑,又称定襄面花,是定襄县境内流传的传统面塑技艺,年,定襄面塑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襄面塑是晋北面塑的代表,最大的特点是多偏重素色,爱捏胖妞与动物,以面粉本色较好地展示娃娃白净的肤色,再以各色豆子点缀。定襄面塑省级传承人续爱花是定襄县宏道镇人,幼时跟着奶奶走东街串西家,目睹奶奶为人捏花馍;11岁时,奶奶正式传授其捏花馍技艺;成年后进入夫婿家,捏花馍的手艺在宏道镇施展,其作品具有拙中藏巧、粗中有细、对比鲜明、突出动势、形神俱佳的艺术特色。
▲展示在研习社大厅的续爱花作品
续爱花的晋麦香花馍研习社位于太原古县城西街。走进研习社,在操作台上,摆放着制作面塑所用的各种“行头”,这些“行头”其实就是农家常用的面杖、剪刀、锥子、镊子、梳子等。续爱花介绍,定襄面塑以塑为主,着色为辅,造型风格上比较随意,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锥子、梳子等器物压出点、线,做成精巧的纹饰。
续爱花称,制作定襄面塑的花样是随着传统节日和习俗有所变化的,比如,春节供奉灶神蒸枣山,清明寒食节捏寒燕儿,七月十五蒸面人;再比如,老人过寿时,制作“九狮拱菊”,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多子多孙,表达对老人的孝敬之心。每个面塑作品都藏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由诸多寓意美好的元素组合而成,例如,有龙有虎寓意龙腾虎跃,孔雀开屏寓意吉祥如意,寿桃和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
▲续爱花新作“龙凤呈祥”(部分)
研习社还设立了花馍展示馆,以开锁、满月、开业、春节、过寿、结婚六大主题展示续爱花的定襄面塑作品,这里,富贵平安、满月虎、马上发财、枣山、七子拜寿、九狮拱菊等面塑作品个个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吸引着来往游客的眼球,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拍照留念。
▲研习社花馍展示馆分六大主题展示作品
近年来,续爱花守正出新,研发了诸多纯手工纯天然果蔬花馍,还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面塑主题研学课程,让定襄面塑这一传统非遗走进更多人的旅途中、生活里。
期待:
文旅部导游大师(牛刚)工作室入驻太原古县城
助力山西非遗弘扬传承
8月19日,在“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太原古县城站活动现场,文化和旅游部导游大师(牛刚)工作室举办了入驻太原古县城揭牌仪式。工作室“落户”古县城后,将推进太原古县城导游队伍的服务水准提升和服务品牌建设,通过导游讲解、研学产品研发、非遗项目体验等方式,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感,助力山西非遗的弘扬和传承。
导游大师(牛刚)工作室带头人牛刚是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70多万名导游员中遴选出的82位导游大师之一。工作室成立7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导游服务水平,培训、引领、推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先后组织线上、线下导游培训超百场,为山西导游队伍建设、导游精英培养工作做出了诸多贡献。同时,工作室成员常年参与山西省内外的景区服务提升培训、产品开发等工作,为诸多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揭牌仪式现场
活动现场,山西省导游协会会长王雁平、山西龙投云际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臧如鑫、文旅部导游大师牛刚的共同揭牌,标志着文旅部导游大师(牛刚)工作室在太原古县城正式“落户”。
国家导游大师牛刚表示,导游大师工作室首次入驻旅游景区,是一种全新尝试。“工作室将从导游团队建设入手,全面、系统梳理古县城的非遗项目,开展古县城非遗项目体验、非遗研学培训、非遗旅游线路设计等工作,让山西非遗充分融入现代旅游中,实现非遗保护价值,同时,让游客在古县城旅游过程中,可以听得着、看得见、体验到山西非遗,走进山西非遗,爱上山西非遗。”牛刚称,作为“山西非遗传播人”,配合山西省文旅厅做好山西非遗的传承、保护,尤其是推广工作,将是工作室入驻景区后的重点工作。“工作室将借助网络直播等形式,把太原古县城的非遗作品、非遗美食、非遗工艺展示给全国游客,让更多人可以感知山西非遗的神奇魅力。”
分享
收藏
点赞
原标题:《古城牵手非遗,让传统技艺飞进游客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