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是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产业,北京作为首都,更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打造“种业之都”。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打造“种业之都”的建设路径,实际上就是对北京鸭、北京油鸡、宫廷金鱼、鲟鱼等四类特色种质资源实施保护,同时还要开展10个北京优势特色物种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包括玉米、小麦、蔬菜、马铃薯、蛋鸡、奶牛、肉鸭、鲟鱼、观赏鱼、桃。
资料图王海欣摄
今年以来,随着《北京市种子条例》、《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等相继颁布出台,一项项制度安排明确了北京打造“种业之都”的建设路径,既为种业振兴保驾护航,也是确保市民的菜篮子更加充盈、更加有品质。列入种质资源保护对象的,无不带有北京特色。比如,北京油鸡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本市保留下来的唯一地方鸡种,其外貌独特、肉蛋品质优良,兼具观赏性。这些北京特色种源,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京郊山水滋养,携着特有的亲切感吸引市民消费。
对于一些曾经近乎绝迹的种源,多维度的保护是对北京老味道的拯救。把这缕舌尖上的乡愁留住了,北京饮食文化的魅力会飘得更远。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老北京传统美食是有滋有味的历史记录,是能够带来经济活力的特色产品;保护北京特色种源的行动,有助于扩大北京美食的影响力,进而提升本市文旅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京在种业保护领域深耕细作。为确保种源不灭绝,北京市建立了畜禽活体保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北京地域范围内的2个畜禽地方品种和其他在京优良地方资源1.5万份畜禽遗传材料受到重点保护;同时,启动为期三年的特色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为摸清家底,北京市还开展了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利用3年时间,征集了份种质资源,挖掘了“玉巴达”杏、百年野山楂、前鲁大米、红芽香椿、“三层楼”紫皮山药、西王化村红薯等一系列优异种质资源;通过普查发现并保留住一批老口味果蔬的种质资源,通过培育优良品种,让更多的具备老口味特征的新品种登上市民餐桌。
从品种的培育到成果产业化,从攻关种业堡垒到各区各有侧重,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规划、极具特色的建设、创业环境的优化,无不是为了推进“种业之都”的加速崛起。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是种业振兴的重要基础。优质“京字牌”食品的增多,不仅能够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更有助于把种业的“中国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认识推进种业振兴的重要价值,加强北京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种业之都”,是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北京力量,也让市民餐桌上添加更多的“北京味道”。
(原标题:让市民餐桌多些“北京味道”把北京打造成“种业之都”保护好北京特色种质资源)
来源:北京晚报评论员辛音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