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曲高未必和寡大学生戏迷逐渐成气候
TUhjnbcbe - 2020/6/12 10:27:00

“曲高”未必“和寡” 大学生戏迷逐渐成气候


人们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追赶潮流,人们也都说中国的传统戏曲如今已辉煌不再,而就在大学的校园里,却有着这样一群醉心于戏曲艺术的年轻人,他们看戏、评戏、学戏,把戏曲当作自己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亮色。 听不懂唱词也入迷 在他人看来,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小姚无疑是个“才女”,同时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昆曲迷。因为高中时代的一次偶然接触,她对昆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只要有好的演出,她都不会错过。在对昆剧进一步的了解过程中,她逐渐成为一个铁杆的昆剧迷。她喜欢昆剧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觉得好听呀”,纯粹而直接的理由和大多数同学选择流行音乐的理由并没什么不同。 中国传统戏曲既有剧情又有表演,既有唱白又有演奏,令她产生兴趣的究竟是哪个部分呢?小姚告诉笔者,最开始她是被昆曲的曲调所吸引的,那时候不太能听懂唱词在唱些什么,只是单纯地觉得好听。她还笑着建议大家不妨都去听听看,“说不定也会被昆曲本身的音乐魅力所征服哦!”而确实也有一个女生在看了一次昆剧之后就坚决地加入了昆曲社。经过三年在学校昆曲社的学习,现在她对昆剧的了解早已今非昔比,就算是开口唱曲也不在话下。 进大学就找“组织” 小姚现在是学校昆曲社的常驻会员,说起她加入昆曲社的经历,还真是蛮与众不同的。昆曲社并不是一个学生社团,而是属于复旦大学工会的一个组织,小姚却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就加入了其中,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找到组织了”。 在笔者对她超级敏锐的“嗅觉”又惊讶又佩服之时,她告诉笔者,她之所以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入昆曲社,是因为早在她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就结识了一位后来成为昆曲社骨干力量的学姐,于是她一进大学自然就被学姐介绍进了昆曲社。确实,由于戏迷在年轻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所以彼此之间很容易就会熟悉起来,较小的圈子使得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能够非常方便地交流互动。虽然在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校园里她们或许有些“曲高和寡”,但也正因如此,和同好们在一起的快乐自然更加弥足珍贵。 我还是只“小菜鸟” 据小姚介绍,在复旦的校园里有不少戏曲类的社团,除了昆曲社之外,还有京剧社和以京剧为主的学生社团余音社等社团组织。前些日子京剧社还热热闹闹地搞了一次公演,把戏台子搬到了相辉堂,让社团里的学生们唱主角,并作了全校范围内的宣传。每年学校里还会举办戏剧节,既有学生剧团演出,也有专门演员来作讲座,还有交流讨论的座谈会。 上海昆剧团和京剧团每个学期也都会带着精彩的演出来到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一些普及性的演出。除了这些全校性的活动之外,每个社团也有自己的活动。以昆曲社为例,他们每个星期都有活动,教唱昆曲、一同看戏、交流看戏学戏的心得、讨论问题……说到这的时候小姚感叹道,“有时候讨论一些戏剧的问题,我们能够讨论得非常有学术性和专业性,在复旦,资深的戏迷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以我的程度还只是‘菜鸟’级啊。” 最爱那一瞬的magic 在这些大学生戏迷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研究生要比本科生多得多,理工科学生要比文科生多得多,而小姚口中的“大牛人”们几乎都是数理化专业的学生。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文科的同学对人文方面的东西更加有兴趣才对,不知道是不是复旦校园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自由的气氛,使得理工科的大学生们也能够全面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兴趣。 说到在看戏、学戏、论戏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恐怕就是画上舞台妆,穿上戏中服,亲自演一回戏中的角色了。从2001年最初只能由老师来教唱的自娱自乐,昆曲社现在已经配备了自己的乐器,光是依靠社团的成员就可以独立地唱一台戏了。他们曾经请来外面剧团的化妆师,为社团里的同学化妆,扮上演出。 “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下子就变成戏里的人物,那种感觉非常的神奇!”小姚的语气里掩不住兴奋,“那时候忽然就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投入到戏曲之中,变成这种戏曲的一部分,感觉非常的幸福。” 戏曲艺术在高校内拥有一定数量的知音。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常常更加坚定,他们对戏曲的追求往往更加执著。相信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会在更多的年轻人那里获得共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曲高未必和寡大学生戏迷逐渐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