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河演绎爱情悲歌
融媒传播再现经典剧目
7月25日,由山西省社会学学会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创意发起的二人台实景戏曲电视《走西口》研讨暨媒体推介会,在山西省图书馆召开。这部由忻州市委宣传部支持、忻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组织拍摄的实景音乐剧长达40分钟,在保留原民歌情怀与特质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影视手段和4K高清技术,通过实景化叙事抒情和鲜明的人物个性再塑造,用浪漫的画风,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别样的“走西口”短剧,同时进行了符合当代审美理念的深度人性化挖掘。这也是山西省图书馆打造文旅阅读推广服务品牌的一次全新尝试。
会场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森说,这是忻州日报融媒体改革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是报社强化与受众互动、将布局矩阵式传播和打造跨屏传播新媒体作品的有益尝试。大屏小屏跨屏传播,传统现代老少咸宜,让优秀文化经典剧目绽放时代光彩。来自我省戏曲、音乐、影视、社会学、传媒界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大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暨推介会。
宣传海报
走西口,始于明朝末年,历经清朝一直延续到民国,长达三个多世纪,是晋、陕、冀人向长城之外的内蒙古大规模打工谋生及移民的宏大历史活动。尽管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较广,但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内蒙隔*河而居的忻州人,特别是忻州的河曲、保德、偏关人,舍家别口,背井离乡,创业谋生。
首映现场
在旧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忻州人走出口外,经商劳作,繁衍生息,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条本以谋生为初衷的路,最终成为一条农耕文化、商业文明、创业图新的文明融合之路。他们在这条路上,唱出了天下民歌第一曲——《走西口》。后经几代人集体创作,最终有了脍炙人口的二人台经典剧目《走西口》,至今仍然被不断演绎,历久弥新。民歌唱的是,新婚夫妇太春和玉莲,在无米下锅的情况下,丈夫被迫逃荒出走西口的片断,通过二人缠缠绵绵、难舍难分的惜别,表现了夫妇之间纯朴、善良、火热、真挚的感情,道出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悲苦,道出了近代忻州人出外谋生创业的绝决与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
山西省图书馆馆长王建*致辞
忻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森致辞
《走西口》主创人员创作分享
研讨暨推介会上,专家们对这部电视片的品质赞许有加。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杨志刚对演员的投入表演特别是女一号给观众的带入感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是“动心、动情、动意、动气”之作。山西传媒学院教授、山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原主任宋献伟,曾担任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西口在望》总编导暨《西口在望》丛书编委会执行编委,他对于戏曲电视《走西口》这部电视片具有“故事美、形象美、音乐美”的特点,是西口文化载体的重要拓展。太原市作协副主席、《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蒋殊,几年前曾深入内蒙的百里长川,采写了大量山西人如何到内蒙的精彩故事,并集结为长篇纪实文学《百年长川》。她深切地见证和感受了走西口的后人们的浓郁乡愁,希望戏曲电视《走西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能创作西口文化的系列影像产品,呈现走西口后代的历史。
杨志刚发言
宋献伟发言
蒋殊发言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级级非遗传承人,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仲义建议扩展地域风土人情,增强电视文化厚度;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张霞从经典音乐片的滥觞流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从《走西口》剧目表现形式的历史沿革、忻州市二人台剧团团长梁美琴从艺术跨界联姻等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省竹笛学会会长任俊文现场用埙吹奏了古风浓郁的《走西口》,多次登上央视、巡演欧洲的著名忻州籍歌唱家张红丽演唱了《三天路程两天到》,国际范儿的精彩演唱,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杨仲义发言
张霞发言
鲁顺民发言
梁美琴发言
任俊文发言
张红丽演唱《三天路程两天到》
山西省社会学学会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发展管理部主任徐文胜在总结中,对走西口文化现象进行了社会学阐述,对《走西口》多元形态的媒体化呈现充满畅想和希冀。他期盼西口题材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和繁荣,从走西口人的恓惶无奈、悲苦凄凉,赴汤蹈火、舍我其谁,火辣深情、天地绝唱,自信包容、诚信为本,开放胸襟、心比天大,故土难忘、千里寻根,另辟蹊径、世间传奇等多个维度,深度发掘,广为传播,让走西口精神代代相传。
徐文胜发言
中国文化报、中新社、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山西青年报、生活晨报、忻州日报、忻州电视台及“老家山西”“太原在线网”“晨报忻州”“山青忻州”“大美忻州”等国家、省、市相关媒体领导和记者出席了研讨暨推介会。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民歌汇》主持人梁爽主持了推介会。
主持人——梁爽
合影
剧照
来源:忻州在线王文君 聂艳英
图片:宫清华、赵菁、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