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同行业的异乡人不一样的太漂都有
TUhjnbcbe - 2023/7/7 19:46:00

“*瓜两块五一斤,顶花带刺,放心买。”他,来太原已经7年,刚来时打工,现在已经有房有车。

“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城市,已经在太原落地生根。”他,17岁来太原,掐指一算已经15年喽。

他们,是在太原打拼的异乡人,有的在拼搏奋斗,想为自己在太原安个家;有的事业已经小有所成,但是回想当年刚来的岁月,颇为感叹。在这座城市里,来自各地的异乡人默默地生活着、奋斗着。他们,被称为“太漂”;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这座城市,打造自己的生活。

9月10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太原市许西菜市场、茂盛装饰城、服装城,采访了不同行业的“太漂”,听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的生活。

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希望

10日7时许,整座城市已经是阳光普照。许西菜市场里热闹不已,充满了人间烟火味。

崔师傅已经将自己的菜摊收拾得井井有条:各个菜品摆放有序,很多绿叶菜上还有点点水珠,看上去鲜嫩欲滴。很多人聚在菜摊周围开始挑挑拣拣。

“*瓜能不能便宜点儿?”有人问。

“行!”崔师傅笑着回答。

他熟练地将一位顾客挑好的菜逐一称好放进塑料袋,算好价钱后将零头抹去,再顺手捡起一小撮香菜放进顾客的菜篮里。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发现,每个来买菜的客人,崔师傅总是会多送一点儿菜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崔师傅的老顾客特别多,有的顾客跟他还特别熟络。一位顾客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小崔人可好了,蔬菜不仅新鲜,而且做生意从来不缺斤短两,对老年人也特别客气,我们就愿意来他的菜摊买菜。”

9时许,菜市场的人渐渐少了,崔师傅这才有时间喝口水,拿出早上从家带的饼子咬了一口。

攀谈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崔师傅今年43岁,老家在忻州,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他则在太原做生意维持家用。

“我来太原已经7年多了,来太原的第一年,我在工地做过泥活,也做过家*,但是都不太稳定,收入也很少。后来,跟着一个老乡干,给他打工。他在太原的一家蔬菜批发市场做生意,规模很大,我负责进货、运货。时间长了,摸着了这摊生意的一些门道。年,我有了自己的菜摊,那时候摊子很小,就在一些流动的菜市场摆地摊,每天骑着三轮车进菜,所以菜品很少,即便是那样,我也很开心,毕竟是自己的生意嘛。年,生意慢慢好起来,我就买了一辆面包车,菜摊也比原来大了两倍多。如今,像这样规模的菜摊我已经有两个了。”

说起自己的发展,崔师傅眼睛有了光彩。他已经在太原买了商品房,等明年交房,就把妻子孩子都接来,一家人在太原团聚。

在这个菜市场里,像崔师傅这样的外地人不少,他们大多面色黝黑,皮肤粗糙,操着大嗓门跟客人讨价还价。他们起早贪黑,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来不及喝水,但他们的眼睛里总闪着希望的光芒,那光里有自己,有家人,有一起奋斗的温暖日子。

这座城市不会拒绝你,还会拥抱你

临近中午,位于省城并州南路亲贤街交叉口的茂盛装饰城里车进车出,人来人往。来这里的有为建筑工地构买材料的包工头,也有家里装修买装饰材料的市民。刘青苗在这里做建材生意已经15年了,刚来太原的时候,他17岁。刘青苗的店铺,在茂盛装饰城的最东面,店铺很大。他说,在这个市场里,自己的店铺规模算数一数二了。

说起自己来太原做生意的经历,刘青苗嘴角有一抹苦笑。他是广东人,17岁高中毕业后,就从家里拿了元钱,独自来到太原,投奔在太原打工的表哥。“我现在还记得我下火车的情景,出了站,表哥在站台接我,他骑着一辆小电动,带着我拖着行李,走了大概40多分钟,跟表哥住进了他的出租屋,表哥当时在太原的一家工厂上班,他问我想干啥,我那时候才17岁,真的啥都不懂,但是特别有雄心壮志,我说啥挣钱多就干啥。那时候的生活是真的苦,由于自己年龄小,到处碰壁,在饭店干过服务员,给客人传菜,被烫伤也不敢吱声。在汽修厂修过汽车,那时候当小工,师傅把最苦最累的活都交给我,我基本天天都是灰头土脸,但每个月的工资只够基本生活开销。有好几次我都差点儿回老家了。”说起这些,刘青苗脸上笑意苦涩。

“年,是我的人生转折点。那一年我遇上我的师父,还找到了我现在的爱人。我师父是一家建材厂的老板,我去给他打工,我能吃苦,还比较有眼色。我师父很喜欢我,出去见客户总是会带上我,后来那些客户跟我也慢慢熟了,师父就让我独自跟他们谈,时间长了,建材生意的来龙去脉我就心中有数了。在厂子里也已经能独当一面。年我跟我的太原媳妇结了婚,年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刘青苗说。

年,由于一些原因,刘青苗从建材厂辞职,靠着自己在厂子里攒下的人脉,开了自己的建材商铺。“那时候,我虽然是老板,但从门店经营,到外出跑销售,都是我自己,每天虽然还是灰头土脸,但是生活有了奔头。年,生意好起来,基本不用再亲自出门跑销售,有了一些老主顾,他们还会帮我介绍新的客人。现在我已经有两个宝宝,一个上小学二年级,一个4岁。”说起自己的婚姻生活,刘青苗的笑意从苦涩变成了甜蜜。

如今他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小老板,在太原买了房安了家。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如今自己已经变成半个太原人,喜欢吃面,喜欢吃醋,除了自己的家乡口音难改,其他的都已经跟这个城市融为一体。他喜欢太原的气候,最喜欢夏天,不热不潮,特别舒服。

“来太原打拼的外地人,不管身在哪里,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外地人,只要自己努力奋斗,用心生活,这个城市不但不会拒绝你,还会拥抱你。”这是刘青苗对所有在外打拼的外地人的祝福。

家乡是异乡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10日下午3时,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太原服装城,路边的商户把自己的招牌衣服穿在模特身上或者摆进橱窗,吸引来往路人的目光。

在一家叫启航的鞋店里,老板葛桂香正在和店员一起整理货架,清点货号。葛桂香今年56岁,保养得很好,身材纤细,脸上画着淡妆。她是福建人,来太原虽说已经36年,说话时还能听出福建口音有些浓。

葛桂香说,在福建的时候,自己就是鞋厂的女工,后来跟父亲来太原做生意,一做就是36年。从最开始的小店铺,到现在福建有了自己的鞋厂,经历的风风雨雨数不胜数,但最庆幸的是,自己坚持了下来。

葛桂香和大多数南方人一样,刚来太原的时候极不适应,特别是饮食。“那时候,太原的粮食还需要粮票,每个月供应的大米有限,作为一名南方人,实在吃不惯北方的面,自己也不会做,记得父亲第一次做面条,不会和面,水开之后,把面粉直接倒进锅里,用筷子搅成了一锅浆糊。”说起这些,葛桂香有些忍俊不禁。

“现在,我可会做面条呢,什么拉面、切面、刀削面都会做了,还学会了很多山西的名菜,我做的过油肉、打卤面,好吃得让我山西的丈夫都赞不绝口。”葛桂香面带得意地说。

如今,葛桂香的儿子也在太原做着卖鞋的生意。儿子年结了婚,再过两个月,葛桂香就要当奶奶了。“等孩子落地,我就不再管店里的事了,安心回家带孩子,享受天伦之乐。”说起这些,葛桂香笑得一脸幸福。

葛桂香的儿子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自己小时候,妈妈做生意非常艰辛,经常要福建太原来回跑,常常半夜才能回家,有时候累得饭也不吃就睡了。现在母亲年龄大了,是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了,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落叶归根,等孩子大一些,就让母亲回福建老家生活,他们继续在太原奋斗。

葛桂香的经历,让山西晚报记者不禁想起一句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思乡是每个异乡人心间最柔软的角落,不管离开多少年,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异乡的日子,他们的汗水让城市越来越美好,通过努力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祝福每一个漂泊在太原的异乡人都能平安顺遂。

山西晚报记者 姚佳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行业的异乡人不一样的太漂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