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建基层治理体系破楼院管理难题
TUhjnbcbe - 2023/7/16 20:22:00

*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委领导、*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太原市杏花岭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加强整治力度,创新治理体系,改变了全区无人管理街巷、楼院环境脏、乱搭建、管理弱的局面,营造了和谐、幸福的新氛围,打造了干净整洁的好环境,使得杏花岭区整体城市面貌大改观、大转变。

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要保障,整治后易反弹的怪圈要破解,就要从根子上解决管理体系问题。太原市杏花岭区委区*府以*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摸索、调研、探讨、推进、总结,以创新理念,开辟基层治理新方式,区委区*府牵头、区人大发挥代表先锋作用,各有关机关单位积极参与,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专门破解楼院管理难题,探索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全区65个无人管理楼院进行试点治理。

经过短短半年多的时间,这65个无人管理楼院整治后成效显著,最基层的治理体系形成,居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便利,幸福感明显提升。

走访调研

破题思路直指无人管理楼院

小区、楼院是城市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直接关系着居民们的幸福感。但一直以来,不少老旧小区存在着环境卫生治理差、道路坑洼不平、小广告随处可见、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等“通病”。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以来,杏花岭区以整治为重点,以楼院净美齐为目的,使全区的街巷、楼院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群众也热情期盼楼院整治要走出“脏乱差——整治(净整美)——又脏乱差”的怪圈。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成为杏花岭区委区*府思考并且一定要解决的事。

今年5月开始,杏花岭区开始了一场大走访大调研。按照杏花岭区委书记李文权安排,由区委副书记牵头,区人大、区*府领导参加,先后赴全区12个街乡,走街巷、进小区、入楼院,进行实地调研。经过反复研究,形成了一份翔实完整的调研报告,为区委决策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

杏花岭区是太原的老城区,全区共有老旧小区个,其中无物业管理的就有个。这类小区是创城和城市管理的重点、难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完善;破产厂矿企业多,小区物业管理欠账多;小区内私搭乱建,占用公共资源多等。

发现问题是关键,整改是目的具体实践。针对这一现状,杏花岭区委书记李文权作出批示:“楼院,特别是无人管理楼院是杏花岭区城市管理的短板、弱项和难点,要深入探索,破解难题。”

今年9月,经过区委中心组学习研讨,充分认识到*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各级*委和*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的重要性,确定了“以点带面、固点拓面、点上开花、全面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快速、持续、规范、有效”的工作要求,以“创新基层治理强化楼院管理推进业主委员会建设”的具体方式,制定了工作方案。

其做法是:强化楼院管理,特别是在无人管理楼院建立业主委员会、共建共管协调议事会、院管委等自治组织,创新基层治理,激发居民的内在动力,参与其中,联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基层治理格局的形成。

*建引领

*员干部成为破解楼院管理难题的中坚力量

73岁的退休老*员梁根有,家住杏花岭区大东关街道建北北社区号院,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小区业委会*支部书记。

今年7月19日,一场集中观摩活动在建北北社区号院进行。此次着重观摩的是号院无人管理小区创建业主委员会情况。

“夏天小区门口的窨井堵了,路面积水出入不便,梁书记第一时间协调解决,路面疏通了;晚上附近施工噪音太大,也是梁书记反映后给我们解决……”谈起梁根有,小区的不少住户都竖起了大拇指。

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号院有9栋楼,17个单元,户住户,常住居民余人。因常年无物业、无管理,不仅生活环境差,还直接影响到此次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于是,街道、社区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区退休老干部、老*员的作用,采取“社区牵头、街道支持、*员示范、居民自治”的小区治理模式,成立业主委员会,并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梁根有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业委会成立后,他们把小区的空地改造为停车场,经过调研和征求居民意见,按照每户每个车位80元/月收取费用,所收的费用全部在小区公开,用这笔钱为小区安装上了门禁系统,并雇了保安管理小区治安,如今尝试运行下来,管理费用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达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业委会组建后,我们便逐渐完善日常管理制度,群众满意度不断加强,小区房价由两年前的80万升至万,居民幸福指数大为提升。”梁根有说。

作为破解楼院管理难题的试点,号院只是杏花岭区构建*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为了发挥社区*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员成为群众身边最贴心的“服务员”、*府工作的好帮手,杏花岭区在街道、社区充分调动和发挥老*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老*人“五老”人员的作用,众多“问题”小区已变成了和谐小区。同时,也给一批楼院退休*员提供了继续发光发热的平台。

*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不仅让*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细,也打通了服务群众、密切*群干群关系的最后一百米。

创新服务

“三官一师一员”进社区为服务群众形成合力

*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杏花岭区在落实*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强化全区基层治理工作进行了探索。

走进坝陵桥街道小东门街13号宿舍小区,一个社区*群微站的牌匾赫然入目。这个社区*群微站,是利用社区闲置房屋打造的业委会服务工作室,里面还设立了“三官一师一员”工作室,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调解员的姓名、相片、单位职务、电话、驻点时间等信息都在墙上清晰公布,服务站摆放了不少法律知识的小册子,供居民免费取阅。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杏花岭区在“破解楼院管理难题”工作开展中,发挥“三官一师一员”*法系统的职能作用,进社区、进楼院,已在全区推广实施,与业主委员会工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共治的格局,让居民有矛盾纠纷时第一时间获得法律支持,形成服务群众的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三官一师一员”进社区后,还会进行联合接访群众活动。活动采取预约制,首先由需要通过“法官、检察官、律师、民警、调解员”介入的诉求对象主动到相应社区报备或者由社区搜集有相关需求的群众,然后由社区充当组织者和联络员,联系“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调解员”提前定好活动时间。社区根据当事人诉求事项内容初步判断需要预约的服务提供者,“三官一师一员”可单独出席也可自由组合接待。如果遇到需要紧急召集进行接待调解的情况,街道可响应“三官一师一员”联合接访群众应急机制,随即召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初始状态。

因院施策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无人管理楼院治理实践样板

成立了业委会,小区就能管好了吗?“业委会也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工作中一定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推进不了的工作,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矛盾。”杏花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程有录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杏花岭区在“破解楼院管理难题”工作中,街道*工委和社区*支部仍要在监督、指导、规范、支持上下功夫,要主动关心,从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建立在街道*工委领导下的各方有序参与的民主协商机制。

而如何保障这项破解无人管理楼院工作长效推进?如何保障业委会高效运转?“这项工作由区委主导,区*府支持,各成员单位组团落实,在破楼院管理难题这个事情上,全区形成了共识、形成了合力,我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整治力度,大家心往一块使,百姓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也特别高。”大东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郝强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区里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带队、区人大、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法委、区文明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的工作指导组。由区委牵头研究,区*府组织落实,在经费上予以保障,专门破解楼院管理难题。

“作为一项推进楼院管理、推进业主委员会建设的工作体系,让全区基层治理工作从体系、机制到管理,有了真正的抓手。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实施方案,让每个相关职能部门都清楚自身的定位,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郝强说。

如今,在杏花岭区65个无人管理楼院,试点建设业主委员会、共建共管协调议事会等的过程中,因院施策、实事求是,分类推进,积极探索多类型的管理模式。其中,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适合建设业主委员会的,严格依法依规,通过合法程序建立;适合建立共建共管议事会、院管委或自营式物业、托管型物业的,要充分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形成统一共识和具体的管理制度。

至12月底,全区无人管理楼院中建立业主委员会、成立共建共管协调议事委员会的小区将达到余个。占到全区无人管理楼院的三分之一以上。有的建立了临时*支部、*小组,要求*员到楼院报到,亮出身份,发挥作用,走出了整治后又反弹的怪圈,小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空前高涨。

杏花岭区在“破解楼院管理难题”工作中,“全区上下一条心,左右拧成一股劲”,突出*建引领,注重典型引路,坚持问题导向。经过试点实施,实现了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共享,也实现了有阵地、有载体、有队伍,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地议事。

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精准化管理格局形成,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这既是对杏花岭区在“破解楼院管理难题”工作创新模式成效的印证,更是切实提升杏花岭区基层治理水平,为全区贯彻*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打造四个升级版,奋力再上新台阶”的基层生动实践。

山西晚报记者李飞飞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基层治理体系破楼院管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