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晋城太行陉探寻茶道遗迹炎
TUhjnbcbe - 2023/7/29 21:35:00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采访团在碗子城合影。

晋城:

太行陉探寻茶道遗迹

炎帝陵体味华夏文明

晋城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的核心区域,也是药茶饮品文化的发源地。

雇用马车、骡子、毛驴驮载南方茶货的晋商们,在河南赊店弃水路转陆路,继续北上前去洛阳,然后前往孟津县白鹤镇的白鹤古渡。

在白鹤古渡*河南岸,茶商们不将运茶货的驮队卸货转船,而是将茶货和牲口一起倒运上木船,横渡*河至北岸的济源。

从济源陆路经沁阳常平村,登太行陉古道翻越太行山,进入山西泽州府(现晋城市)境内,沿古羊肠坂,过碗子城,走拦车村、天井关村,经高平,然后前往潞安府(现长治市),直至北上俄罗斯的漫长陆路旅程。

古羊肠坂的青石由于行人经年累月的踩踏变得油光发亮,一些石头上还留着清晰可见的马蹄印。

穿太行连晋豫的古道如今掩草中

9月26日上午,在洛阳的采访结束后,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途经孟津县白鹤镇。一条河道宽阔、水面波光粼粼、流水奔腾的大河出现在眼前,历史上著名的白鹤渡口就在这里。

白鹤渡口,地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白鹤村西北滨河处,是白鹤镇境内的一个渡口。

*河流经孟津县境内全长约59公里,因此,这段*河在历史上被称为“孟津河”。隋唐时期,孟津河是沟通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漕运船只编组站,也是两地之间漕船往返的咽喉要道。

白鹤镇境内,*河沿线全长约23公里,80%以上的渡口均在镇子里,渡口的密集度堪称中国一绝、世界一奇。当年的白鹤渡口商业非常繁华,并由此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发展。据随团专家张维东介绍,当年茶商们的驮队在白鹤渡口并不卸鞍,而是连货带牲口一起登船,运至*河北岸济源,“大概一个小时就可渡到对岸”,然后上岸继续北上。

作为后人,已无法准确体会当年晋商贩茶之路的艰辛。如今,距离白鹤古渡不远处,就是孟津*河公路大桥。过了*河大桥,穿越太行山的二广高速晋济段,也就半个多小时,在通过十几条隧道后,采访团车队就进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

碗城村是晋庙铺镇大口村的一个自然村。这个人口不多的小山村,却因村中的碗子城而被人频频光顾。

当天中午时分,车过晋庙铺太行关,就到了碗城村,绕过村子的后山梁,碗子城映入眼帘。60岁的村民任美香在路边停车场等候采访团的到来。在他的指引下,走过一段蜿蜒土路,采访团到了碗子城的北城门,只见城门洞上高悬:“南通伊洛”。再看南城门洞上,有“北达京师”字样。“沿羊肠坂古道走下去,就是河南沁阳了。”在任美香的带领下,沿着用青石铺就的下坡山路走20多米,路边的青石上“古羊肠坂”四字引人注目。“古羊肠坂”的右侧刻有“同治初元季夏”字样,左侧有竖写两行落款,除能分辨出“全”“琦”“题”等字样外,其他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网络上有种说法,“古羊肠坂”为清书法家、*治家翁同龢所书。采访团记者查阅《泽州碑刻大全》后确认:“古羊肠坂”四字所题另有其人,为“全州蒋琦龄”,勒石者为“阮棻”。经查阅史料得知:蒋琦龄(年-年)为清代进士,曾任九江、汉中、西安知府,四川盐茶道,顺天府尹等职。阮棻则是清咸丰十一年(年)凤台(原晋城县)知县。

20多公里长的古羊肠坂,宋时曾经官府维修,清初民间又进行过再修。目前,仅有约2公里长的古羊肠坂保存完好。古羊肠坂,也叫“太行陉”,是太行古八陉之一。原来,山西境内的多条河流切穿了太行山,随之形成数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其中东西走向的峡谷有8条,即古晋冀豫三省往来太行山的8条咽喉通道。由晋商开辟的“万里茶路”,选择的就是其中的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太行陉”,是连接晋豫两省的必经要道。

顺着杂草丛生的羊肠坂古道前行,因长期无人行走,许多路段的路面都被遍布的杂草所覆盖。站在古道边往山西的远处环视,山谷间的盘山公路和隐约可见的羊肠坂道尽收眼底。回首望去,用石头砌成的碗子城雄踞山顶,用青石铺就的古羊肠坂穿碗子城北、南城门而过。

小小的碗子城曾是兵家必争险隘

碗子城北靠陡壁,南临悬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官府向南北往来的商人收税的省界关口。位置如此险要的关隘,为何名字却让人感到轻松?

“碗子城,意思就是碗大的城,它实在是太小了!”任美香说,修建碗子城的地方,也就是1亩多大的山间平地,城墙高6米、厚4米,面积也就多平方米。

任美香说,如今,从河南沁阳来的道路共有3条:一条是年前曹操作战修建的道路,也叫“曹操道”,这条路可能就是古羊肠坂的雏形;年,在太行关碗子城一带,国民*阎锡山第40*旅在共产*、游击队的配合下与日*作战,当时在此修建了一条战略通道,后来这条土路被当地人称为“阎锡山道”;再一条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的国道。站在碗子城头,3条建于不同时期的道路尽收眼底,似乎在各自述说着当年的沧桑历史。

“虽然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但翻开中世纪的中国史,碗子城不仅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而且连系着中国历史上许多大事件、大人物。从春秋战国到上个世纪,多年来,几乎每朝每代,都在这条贯穿中国南北的道路上留下了遗迹。”晋城学者王春平说:“碗子城是北上太行的第一道关隘。得上*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连绵纵横的太行山是中原腹地进退可踞的天然长城。谁拥有了太行,谁就掌控了问鼎天下的先机。”

据王春平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武安侯白起统帅秦*,引发了震惊中外的长平之战;“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汉建安十二年(年),52岁的曹操征讨高干时在此写就《苦寒行》,从此羊肠坂名闻天下。“不过当时还没有碗子城,只能找到太行关的名字。直到唐朝初年,碗子城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据《泽州府志》记载:“县南九十里,太行绝顶,群山迥匝,道路险仄,中建小城若铁瓮,唐初筑之,以控怀泽之冲,其城甚小,故名,又以其山险峻,形如碗然,云碗子城。”

王春平说,同碗子城一样,晋城县城也是唐贞观年间开始修筑的。“在晋城当地流传着许多郭子仪筑碗子城的故事,是事实还是传说,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筑城是为了加强防御,这一点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决定设立泽潞沁节度使可以得到佐证。”

泽潞镇是因安史之乱而设立的。按理说泽州潞州非边塞之地,设兵镇纯粹是为了完成朝廷赋予的抵御安史叛众的任务。安禄山起兵造反后,唐*不堪一击,攻下了东都洛阳,又拿下了西京长安。郭子仪从太原出发南下太行,收复洛阳,在碗子城停留休息,从而也留下了这段美好传说。

碗子城还与赵匡胤结下一段渊源。宋建隆元年(年),潞州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宋开国元勋石守信作为主帅前去征讨,并围困泽州城。赵匡胤大喜过望,当即决定亲自上前线督战。路经碗子城时,“山多石,不可行”,赵匡胤带头与将士用马驮上石头,硬是“平石为道”,然后越过碗子城、天井关到了泽州城下。

宋元之交,碗子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宋与辽、金相互争夺的*事要塞。碗子城附近的山上至今仍有焦赞城、孟良寨遗址,其西南侧有座山峰,当地人叫孟良山。

明朝初年,明将徐达率兵从河南武陟走羊肠坂,克碗子城,攻下了泽潞二州。

明清时期,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运往恰克图的茶叶,历经水路、陆路,也是由碗子城北上。王春平表示:“碗子城,见证了山西商人的坚韧不拔,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任美香说,碗子城的后山坐落着碗城村,是当年守卫碗子城的将士后代建立的一个村庄。“现在村里的村民,多以任姓为主。”碗城村一位70岁的任姓村民,是守护碗子城的志愿者。在他的带领下,山西晚报记者来到碗子城的城门洞下,仰头观望,在用石头砌成的弧形城门顶部,一块镶嵌其中的长方形石条上,有一行题记:“……生五月吉旦造”。任老汉说:“这6个字,不知道是否对弄清楚修筑碗子城的确切时间有帮助。”

“孔子回车”处也是晋商歇脚地

当天下午2时许,采访团先后前往拦车村、天井关村。这两个地处泽州县南端的古村,是当年晋商运茶的必经之路。而发生在年前的“孔子回车”故事,更是让拦车村名扬天下。至今,一座高大的刻于明万历年间的“孔子回车之辙”石碑,仍立于天井关村中。

拦车村原名“星轺驿”。星轺,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所乘的车子。以星轺命名,可以说明拦车村在古代通衢大驿的重要位置。据北宋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载:“泽州:晋城县有星轺镇。”该书成书于宋元丰三年(年),书成之后又经多次修订,最终所反映的*区基本为元丰八年(年)之制。这说明,在宋代,拦车村为当时的星轺镇所辖。

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从拦车村贯通而过,村落自然地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而街道两侧多为呈现晋东南建筑风格的二层房屋,为明清时期及民国年间修建的宅院。

“前些年,在拦车村发现一通石碑,我带大家去看看!”在任美香的带领下,采访团来到村子街道路西面的一间房屋内。

房屋是村委会所有,任美香所说的石碑就“平铺”埋在屋子地面中央,刻有文字的碑面露出地面。“慷慨赵义之士其忠……碗子城太行大道(阝念)第一……”这通清同治元年(年)《增修太行碗子城记》碑首刻有浮雕,右侧为龙、左侧为凤。碑文为蒋琦龄所撰,叙述了阮棻重修碗子城之事。

石碑埋在地下,已经断裂为三截,不过碑文字迹除一些文字因碑面破损无存外,基本上还算保存完整清晰。由于屋内光线昏暗,石碑上层土无法彻底清除,碑文内容无法完整得知。

“拦车村,古时也叫拦车镇。‘拦车官街人挤人,肩挑拉货挤不出城’,街道两旁的房子原来几乎都是客栈,专门接待过往的商客,为古太行山道上重要的驿站。”78岁的村民翟良拽说:“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街上清澈的马蹄声不断,来往的各路商人云集。当年晋商满载茶货越过羊肠坂的崇山峻岭,到拦车村停留歇息后,然后继续赶路。”

贯通村子南北的街道,原来都是青石板铺就。“由于商客带领的驮队众多,青石板上的马蹄印随处可见。”翟良拽用手划出个“半弧形”:“马蹄印的弧度朝南、朝北的都有。”

翟良拽指着街道两侧的老客栈说,这些老宅院房门都比较高大,就是考虑到驮队的骡子、骆驼高度,“太低就进不了院子。”

如今,拦车村村北头有座二层城堡式阁楼,门楣上刻有“晋南屏翰”字样。在阁楼旁边的一处民房墙体上,镶嵌有清光绪十九年(年)“拦车镇”石匾额。

“星轺镇”这个名称一直使用到明代。明成化至嘉靖年间(年-年),星轺镇改为了拦车镇。翟良拽说:“多亏了当年村民修房时把这块石碑镶嵌到墙里了,要不然也保存不下来。”

珍贵景德桥如今“隐身”偏僻街巷

过碗子城,途经拦车、天井关村,沿通往晋城县的官道,由西关的景德桥,就进入了晋城县城。而坐落在东关的景忠桥,在古官道上与景德桥东西呼应。

地处晋城市区西面的景德桥,与位于城东的景忠桥,并称古泽州“姊妹双桥”。景忠桥又名永济桥。因位于晋城老城外东关,俗称东关桥、东大桥。

据清乾隆《风台县志》载,景忠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年),初建时为木构桥梁。明弘治年间(年-年),有人仿景德桥大券拱式样,改建为石桥。

景忠桥是一座单孔弓形石拱桥,桥长16.55米,桥宽5.7米,桥面略有弧度。桥身为单孔拱券,桥拱宽6.5米,共由99道石圈采用并列自由错缝法砌造而成。

景德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年),又名沁阳桥、西关大桥。这座桥身33米、主拱净跨21米、桥面宽近6米的古桥,是继赵州桥之后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古代珍贵石拱桥梁。虽然历经年风雨沧桑,但雕刻在景德桥桥身上的兽面、海马、龙形、海水的浮雕,仍然清晰可见,4只螭首依旧虎虎生威。

古时,历朝历代每60里设一个官方驿站。“当年的驿站都不在城里,而在城外。在晋城的驿站叫‘太行驿’,其办公场所就在如今晋城市区*华街与红星街交叉路口的驿后街附近。”王春平说,当年,晋商带领着茶货驮队由太行陉进入晋城境内,到晋城县城后,可以过景德桥、景忠桥,然后前往高平。

景德桥不仅是“万里茶路”的所经之路,而且还是晋城县城通往阳城、沁水的交通古道。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人赶着马车由此经过去阳城。

随着环境的变迁,晋城市在原有西关街的南面新建一条西大街,景德桥从此“隐身”偏僻街巷。从此,这座历经年风霜雪雨的古桥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明清时期,洛阳经泽州至太原的道路已是繁华商道,泽州就是当年北运茶叶的中转站、茶货运输途中的维修站,也是南北货物的交换站。

据随团专家张维东介绍,古泽州曾有“新泰店”“广顺店”两家大的骡马、骆驼店,就是专门为茶商驮队提供服务的。后来祁县鲁村人王沛在此开设“新顺店”,专搞茶货转运。“泽州是山西富庶之地,同时泽州商人也是晋商的一支劲旅。冶铁、织帕、贴金为传统产业,泽州铁货畅销万里茶道沿线地区。

内陆地区的小村庄却有一座海神庙

离开晋城县城,运载茶货的驮队继续北上,过王台铺、朝天宫、界牌岭,然后到高平乔村驿,经汤王头驿、长平驿,前往潞州府北上。

作为*土高原上的一座内陆县级市,高平地处太行山区,与大海相距遥远。可谁能料到,在高平市马村镇东宅村却有一座海神庙。

众所周知,供奉海神妈祖的海神庙多见于沿海地区,妈祖信仰则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北宋建隆元年生于清源郡莆田县湄洲岛。林默自幼钻研医术治病救人,且通晓天文气象,得到乡人的称颂。传说,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28岁的林默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乡人感其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后相传渔民又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苦救难,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高平学者申小峰介绍,宋元明清时期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对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妈祖文化”。

海神庙为何在太行山区的东宅村出现?申小峰查阅多个版本的高平县志,没有找到相关的线索,而东宅村也无林姓村民。

在东宅村口口相传着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一位做生意的南方客商途经东宅村时,突遇大雨,河水淹没了桥梁。眼看要耽误生意,南方客商对天许愿,只要能平安过河,来年在这里修建海神庙还愿。次日,水位果然下降,客商平安过河。第二年,他便真的建起了海神庙。“姑且不说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有几分,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经商活动势必会促进文化的交融。”申小峰想到了晋商的“万里茶路”:“明清时期,官办的茶马互市促进了汉族与北疆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随着茶叶需求的不断增长,民间资本开始进入茶马边贸领域,在这当中,山西由于地理优势,一大批晋商成长起来,而茶叶也成为晋商长期经营的大宗商品。由于明清两朝均奉行了海禁*策,海上运输被封锁,为了把俄国人喜爱的福建红茶送到恰克图,在二三百年间的经营探索中,晋商逢山开道、遇河扬帆、车拉驼运,开辟出了一条贯穿南北、毫不逊色于‘丝绸之路’的‘万里茶路’。”

如今的东宅村,也许就是当年万里茶路商队途经的一个村落。申小峰推测,是否有来自福建的商人给当地人讲述了妈祖的传奇?他们是否为了传播妈祖信仰,有感于茶路沿线星罗棋布的山西会馆,在东宅村修建了海神庙?

据申小峰介绍,类似的海神庙并非仅出现在高平,河南南阳天妃庙,是当地护佑水运平安的庙宇;山西太谷有妈祖庙,介休绵山有妈祖殿,当地还流传着有关妈祖保佑晋商经营顺利、出入平安的故事。“这一串地处内陆的祭祀妈祖的庙宇,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可思议,从宏观上联想,却都被晋商、“万里茶道”等关键词串联了起来,成为晋商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

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铺通,彻底抛弃了恰克图的中转地位,欧洲国家开通了对中国的航线,海运开始成为主流。“晋商所具有的地利优势被彻底击垮,‘万里茶路’逐渐荒废,高平的这座海神庙也便成为了茶路之上晋闽文化交流在高平的唯一见证。”申小峰说。

起源于神农炎帝时期的高平*芩茶

在湖南省岳阳市临湘茶砖博物馆,一尊木质的神农尝百草像格外引人注目。与山西高平的神农炎帝手持谷穗的形象不同,这尊神农炎帝像放在嘴边的是一片绿色的茶叶。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摆放着一套以古代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系列“长盛川青砖茶”,其中就有“神农尝百草”茶饼,图案就是神农将数片茶叶放在嘴边。

在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茶区采访时,不少茶企在显著的位置供奉神农炎帝像,已成为当地显著的文化特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荼(茶的古称)而解之。”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其中这段文字记载,将神农与茶联系在一起。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直接将神农尊为茶祖。

9月27日,采访团一行前往高平炎帝陵,拜谒炎帝陵寝,缅怀神农炎帝开创中华农耕文化的丰功伟绩,挖掘高平浓郁的药茶文化历史。

山西是农耕文明和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药茶饮品文化的发源地。作为神农炎帝故里的核心区域,高平特有的*芩茶就是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经》以及历代史料就对中药*芩和*芩茶有专门的记载和相关论述。“*芩茶是民间百姓采摘当地产的*芩除根部以外的地上部分的茎干或叶子代茶饮用,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药用保健效果,是真正意义上的‘药茶’”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平民俗文化学者王永忠表示,茶从发现之初,先后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程。

从史料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荼而解之”来看,王永忠认为,“茶”最早是“荼”字,但是依然读“茶”的音。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神农尝百草”就是指“药”和“茶”都作为食物在神农炎帝部落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药茶同源”“药食同源”反映了神农炎帝作为医药之祖和茶祖在高平留下的历史贡献。

现在高平市范围内保存有30多处神农炎帝庙宇,其中80多块珍贵的历代碑刻就记载了神农炎帝对农业和中医药方面的伟大成就,对神农炎帝“尝百草、作方书、制医药、疗民疾”,为“万世医药之祖”、创“百代医方之祖”有着明确的记述。

《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种中药材,高平本地就可以找到种,带上周边地区共发现多种中草药,除历史上最有名的*参之外,*芩可算是一个传统药材里最常见的大宗品种,高平历代地方志都有对*芩栽培的记载和对*芩茶加工食用的传统习惯。

“*芩是最早使用的中药之一毋庸置疑,但其作为最早的‘茶’却还不被人了解。”王永忠在考证时发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芩的“芩”字,最早为“菳”,读qin和jin二个音,高平的*芩茶自古以来都是叫“*金茶”,主要是和“菳”(jin)的读音有直接关系。

在唐代陆羽著录《茶经》之前,“茶”一直都是写作“荼”字,还是读cha。

王永忠说,“菳”字与“荼”字从原始字形结构比较,仅仅多了最下面一横,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荼”为“菳”的地上茎叶部枝杆部,“菳”为“荼”的地下根部。《神农本草经》中的*芩是指其中药材根部,而*芩茶却是指中药材的地上茎叶、枝杆部分。

在《本草纲目大全草篇》中,*芩又名山茶根、土金茶根、空心草、*金茶、*芩茶等。“这完全说明:*芩就是‘山茶’的根、‘土金茶’的根,其药用价值主要是地下根部。*芩作为地下的根部既然叫‘山茶根’‘土金茶根’,那就说明*芩的地上茎叶枝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山茶、土金茶、*芩茶。*芩(菳)茶就是山荼(cha)、土金荼(cha),也就是最原始的荼(cha)。”

王永忠表示,截至目前,以“山茶”“土金茶”命名的中草药只有*芩茶一种,所以*芩茶是最原始的“药茶”是有依据的,它与生长在南方的含有茶碱、茶多酚的现代意义真正的茶叶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也解释清楚了“最早的茶”是当“茶”的“药”,是北方地区生长的中药材——*芩茶。

通过文字考证,王永忠认为,起源于神农炎帝时期的高平*芩茶,无疑是中国最早的“药茶”,堪称“华夏第一茶”!

在高平,民俗习惯称*芩茶为“*金茶”。因为*芩茶煮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金*,如金子一般。

古代“芩”字作“菳”,“草字头”戴“金”,意思是“*金一样的草”,在所有中药材里只有*芩才有如此的待遇,也可以反映出*芩对原始部落社会重要的药用价值,更说明当时人们对*芩根茎的药性和疗效掌握得非常清楚,*芩茶成了几千年前人们离不开的“*金保健饮品”,并被后世历朝历代的人们传承下来,这在高平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体现,一直延续到今天。

年7月,高平市*金茶厂投产,产品随即投放香港市场。如今,这家国内最早的*芩茶企业虽已难觅踪迹,但从侧面说明,*芩茶在高平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位于高平市寺庄镇的神头岭,当地人称“西羊头山”,是第一代炎帝出生的地方,在节庆活动中,当地百姓依然保留着用*芩茶祭祀始祖神农的习俗。

据有关记载和资料显示,*芩和*芩茶在高平历史上的防病疗疾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与高平中医药历史上名家辈出有直接关系。

“从医药之祖、茶祖神农开始,还有传说中第一代炎帝的四太子,继承了神农医术,善用*芩、柴胡等本草,是治疗瘟疫和无名肿块的医术圣手,被后世供奉为‘瘟神’。在高平有许多瘟神沟、瘟神洞、瘟神庙,就是为了祭祀纪念他而命名的。”王永忠说,另外,东汉末期的王叔和、悬壶真人,高平地方志记载的元代马仙姑、明代李玘,或是高平史上有记载的历史名医,或是本地在中医药学和养生修道方面的世外高人。

一直怀揣“晋商梦”,

年9月注册成立

晋城市鲁纯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冯贵红:

21个分类“晋商”商标持有人

冯贵红(左)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山西晚报记者寇宁摄

“我一直怀揣着个‘晋商梦’!十几年前,我就将自己的QQ昵称起为‘晋商’,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晋城太行陉探寻茶道遗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