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的导演李宇星,咱太原后生。89年的编剧周游,也是咱太原后生。认识了近十年的他们,正一起为职业生涯中第一部院线长片的筹拍忙活着。电影的名字叫《舍利塔》,讲述的是三个太原人的故事。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期间,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见到了入围创投单元,正拿着剧本与光线、阿里、万达等圈内大公司洽谈合作意向的他们。虽然在这个行业早已不是新手上路,但对于自己的第一部院线长片取材家乡、回归家乡的做法,导演李宇星说,“讲述家乡的故事,也是我们能讲得最清楚的故事。想要完成对家乡的诉说,我们还是要回来,扎根到我们熟悉的生活中拍摄。至少让咱们山西人一看,对,它就是这个味儿!”
三个故事都是真人真事
对李宇星、周游的采访一开始,他俩就迫不及待地给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讲了这个电影故事——
艺术取材于生活。《舍利塔》就是一次对生活的“复刻”。三个太原人的故事,也是编剧周游身边发生的故事。一个靠买彩票获得成就感,却又最终得来一场空的“投机者”芦一苇;一个已改邪归正,却又无法摆脱过去阴影的“社会人”周老二;一个曾远走他乡又被迫回到故乡,发现生活依旧一团乱麻的“失落者”梁丽。虽然故事的前半段听上去压抑又让人崩溃,但导演和编剧在创作中还是心怀善意,给三个人物在崩溃边缘找到了希望的支点,一碗牛肉面、一个家人的电话、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太原人,他们也是编剧周游身边的亲戚朋友。
听完故事,难免冒出《舍利塔》这个片名从何而来的疑问?但当太原小伙儿周游说出第一句话时,就瞬间“解题”了。“太原有著名的双塔寺,而且太原周围有非常多的塔形建筑。故事中,三个主人公在即将崩溃的时候,都选择上一座塔,想跳下来结束生命。但因为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新支点,就没有从塔上跳下来,而是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所以我写剧本第一句话是‘太原的某处有一座古塔,有些人在上面思考、有些人从上面跳下、有些人从上面开始’,‘舍利塔’是重生的象征吧。”
希望贾樟柯能来演个角色
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李宇星,其实已经拍过不少作品,也在国内外拿过一些奖项。他此前的两个短片作品,也都是在太原取景拍摄,而这部讲家乡故事的电影,当然也得在“家门口”拍。不过对于自己的第一部院线长片,他的想法更加大胆却也更加慎重,“很想让这部电影一鸣惊人一下。”李宇星笑着说。他已经选定三部影片,来作为《舍利塔》的影像参考影片,“《巴别塔》《哈喽!树先生》以及韩国导演罗宏镇的《*海》。这部电影在风格和质感上尤其会更像《*海》。因为我和编剧都喜欢罗宏镇的电影。”
而对于演员和电影的语言方面,李宇星说得看下一步电影能取得多少投资,来决定演员的咖位,不过他非常希望贾樟柯能来演剧中的周老二,“看过他以前客串的角色,感觉他演这个人物效果会非常好。”
浓浓太原氛围的电影怎能没有浓浓的太原口音?李宇星对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说,他权衡了一下,决定全程太普(太原普通话的简称)对话,“纯粹的方言会把电影的类型感和商业性磨损得比较厉害,普通话又没有生活的质感,所以还是挑选中间方式。”李宇星表示,目前《舍利塔》进入立项筹备阶段,像光线、阿里、万达这样的大公司对他们的项目都非常感兴趣。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期间,他们频繁地与各大公司投资人见面,“见了不少业界前辈,学习了不少东西。”
“上有老下有小”的创作班底
坐在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面前的李宇星和周游,算是一对电影创作上的搭档。他们的故事,说起来也像剧本一样关联性强、故事线索多,十分有看头。
他们两个都是太原人,都是在第二外国语学校读高中,只不过前后差了7年。当周游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编剧专业毕业时,李宇星正准备高考,向北京电影学院冲刺。而毕业后的周游一边创作,一边在太原一个朋友开的艺考补习班里当老师,李宇星成了他补习班上的学生。“我当了他两年的老师,就从那时候开始认识,感觉兴趣爱好和对电影的审美都很相似。后来他上北京电影学院,我也常住北京,他经常去我家玩,联系一直很密切。”周游说。
相同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方向,让学导演的李宇星和学编剧的周游,开始了电影上的合作。当然,这个团队不止有他们两个太原人,《舍利塔》的制片人之一杨青青,是个98年出生的太原女孩,目前中戏在读。她也是在艺考补习班里认识了老师周游,算是导演李宇星的师妹。而这个团队中的美术设计,也是太原人。此外,《舍利塔》的另一位编剧战宏,则是周游大学时的班主任,两人合作了十几年,一起创作话剧、网剧等。
老师、学生、师兄妹,在介绍完《舍利塔》的创作班底后,处在这个关系链条中间的周游,开玩笑地对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说,感觉自己在团队里是“上有老下有小”。
他们找到彼此是最大幸运
就是这样一个因地域和师生情谊,以及对电影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的创作班底,聊着聊着,将故事最终变成了剧本。他们供职的北京七卓音文化传播公司将《舍利塔》的剧本,投到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陌陌创投单元的评选中,并从六百多件作品里脱颖而出顺利入围。“我们是地道的太原人,一起做一个地道的太原故事,我相信在小细节的质感上会更真实。”导演李宇星很有信心地对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说。
在影视行业里,对于很多刚涉足的青年导演,多会走自编自导的道路。没有那么多好剧本“投怀送抱”,得靠自己去写故事,完成长片处女作甚至是第二部作品。“像你这样有专业编剧‘加持’的幸运,并不是每个青年导演都有的。”当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这样对李宇星感慨时,这个年轻人提出了他更专业的观点。“很多年轻导演的作品,都是作者电影,个人性很强。但是我们想踏足类型片。对于类型电影,最好的合作方式就是术业有专攻,各司其职去做。而且我认为,类型片才是电影工业化的健康状态,编剧和导演相互配合牵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作为编剧的周游,也很认可这种状态,他说大家在一起的共识,就是想踏实地讲好故事。作为编剧这个影视行业里的稀缺资源,周游的感觉是“能找到可以表达你创作想法的导演和团队其实很难!”但因为他有了这帮彼此熟悉的兄弟,周游可以安心地做他的编剧工作,“我很幸运的一点就是能有这样的团队。所以至少近几年,我没有做导演的打算,因为我想把编剧这个事情先做明白了再说。”周游说。
其实,找到了熟悉的彼此,可以说是他们这个团队所有人的幸运;由小及大,同样也是年轻的山西影视行业从业者的幸运;更是山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幸运。
有更多的老乡结伴同行,有更多的山西年轻人回来讲述故乡、拍摄故土,在完成对家乡诉说的同时,也一次次助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车轮的不断前行。
山西晚报记者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