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平遥电影节选片顾问玛利亚电影展的灵魂是
TUhjnbcbe - 2023/8/23 20:38:00

玛利亚担任过很多国际电影节的选片顾问,对中国电影情有独钟。摄影山西晚报记者寇宁

见到玛利亚时,她正穿梭于电影宫的各个区域,从影厅到论坛空间,从中厅的咖啡馆到媒体采访区。她曾是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顾问,如今是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与戛纳、威尼斯、柏林一起并成为“欧洲四大电影节”)、意大利乌迪内远东电影节(欧洲最大的介绍亚洲电影的电影节)在中国的选片顾问。而她与平遥国际电影节的缘分也很深,她不仅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与创始人贾樟柯、艺术总监马克·穆勒熟识,并且也深度参与到三年来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电影选片工作中。14日,玛利亚在电影宫中庭的咖啡厅里接受了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的专访,她从自己业内人士的角度出发,聊起她眼中这个三岁电影展的与众不同。

作为一个意大利人,玛利亚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电影,她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就是写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她就长期居住在北京,研究中国电影。对中国电影人和国际电影展的关系,玛利亚觉得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有非常多优秀导演的作品出现,但那时候只有少数几个顶尖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才有机会拿着作品走到国际电影节上,“当时的年轻导演没有这样的机会,我觉得很可惜。”玛利亚说,就在那个年代,她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电影的文章,“我也与意大利的电影节合作,向他们介绍那时中国的电影情况。”随着时间的积累,玛利亚将更多中国电影带到了世界各大影展上。如今,她感慨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发展特别快,中国电影也有了特别大的变化。以前有电影但没有市场,有电影展但电影行业太薄弱,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从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再到近年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丝绸之路电影节、海南电影节等等,电影节展的增多,也证明了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迅猛。

今年不是玛利亚第一次来平遥,她是看着电影展从元年“呱呱落地”到如今三岁“健步如飞”。当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问玛利亚,她眼中平遥国际电影展所特有的气质是什么?这位意大利人用不太清晰的中文发音,却异常清晰的电影人思路,梳理出她眼中平遥国际电影展两个最炫酷的气质——

地点选择的国际化

小县城与国际化貌似并不搭界,即使这是一座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但玛利亚却说,正因为它的小,让平遥国际电影展与世界A类电影展,在地域上有了相似性,让国际电影人在这里找到了熟悉的A类国际电影展的味道。“威尼斯电影节不是在罗马,也不是在米兰;戛纳电影节不是在巴黎,也不是在里昂……平遥有更多我们这种国际选片人所熟悉的电影节应该有的特点。”这种熟悉并非是盲目的,它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电影展的特点,作为国内唯一拥有专属电影宫的电影展,这种电影放映和活动的集中给参与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大城市的电影展,活动和观影遍布城市的很多地方,非常不方便。这影响了影展的体验感。而平遥在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事情都在这里发生,所以电影气氛很浓厚,大家以电影为话题在这里交流,这才是国际电影人熟悉的样子。”

选择影片多元而纯粹

“我觉得选片人每年很努力找特别的电影在平遥放映。”玛利亚所说的“特别”,其实跟创作者本人有关,而非地域、类型这种常用的电影分类方式。“平遥的选片人目标就是给你看电影,这些电影的导演可能没有名气,但你看到的都是纯粹的导演作品。比如美国电影就不是导演作品,它们是制片人制作的商品,观众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的工业化电影。”玛利亚说。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你可以看到来自亚非拉等国家的电影,听着英语之外的外语,感受欧美文化之外的文化,正如玛利亚所说,选片人除了寻找特别的、更导演个人化的影片,还在寻找更多元化的电影,“我们意大利孩子是看美国电影长大的,以为世界上只有美国电影。但如果你看到了日本电影、印度电影、阿根廷电影,才会发现世界不是只有那么一种文化和观点,看问题也不只有一种角度和态度。”

在采访最后,玛利亚将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灵*总结为“选择”。正确的选择让三岁的电影展变得更加人潮涌动。对于这个电影展的未来,玛利亚对山西晚报北国新闻记者说了两个字——“坚持”,坚持“大格局小身段”的思想,“我觉得它不应该是最大的电影展,也不要追求放最多的影片,它只要给观众看更多不同电影的机会就非常棒。”

山西晚报记者 张洁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遥电影节选片顾问玛利亚电影展的灵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