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八年农历五月初九午时,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时刻——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就在这一时刻,浙江绍兴皋埠村一户马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乡间盛传:“五马齐全,必定非凡。”孩子父亲给他起名元善,字尹初,后来他自己改名为寅初。他就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泰斗:马寅初。他出生那一天,公历是年6月24日。今年恰是马寅初诞辰周年。
马寅初在家中翻阅书籍TAKEFOTO供图
初入北大对红楼充满感情
马寅初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专业,年被官费保送至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留学。后来他觉得要挽救中国,必须改革中国经济,于是改读经济学。在取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马寅初谢绝了留校任教的聘请,于年初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在北洋*府财*部任职。但他深感“官场习俗,非我所愿”,不久便愤而辞职。
年9月,在同乡蔡元培的举荐下,马寅初进入北京大学任“经济门”教授,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同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他竭力提倡科学与民主,推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一扫旧北大官学衙门的陈腐局面。蔡元培对马寅初很器重,许多事情都有意让马寅初来协助他,蔡元培推出了一系列科学管理、民主治校的举措,比如在北大实行“教授治校”方针,设立“教授评议会”,凡学校大事均经过“教授评议会”讨论决定。马寅初与沈尹默、胡适等被推选为“教授评议会”评议员。
此外,马寅初先后被推选为北京大学编译会评论员、法科经济门研究所主任兼经济、商学门主任。
年春,蔡元培决定在北大设教务长,并在全校公开竞选。马寅初战胜呼声很高的胡适,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教务长。马寅初贯彻蔡元培的改革方针,大刀阔斧废科改院,废门改系,全校共分3个院14个系,初步奠定了北大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的教学体系。
在北大期间,马寅初结识了中国共产*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他的第一篇研究人口问题的论文《计算人口的数学》就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他在法科大学堂里召开的经济学第六次演讲会上,专门请李大钊出席并发表了《社会主义之未来》的演讲。在“五四”运动中,马寅初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北洋*府当局拘捕爱国学生后,蔡元培愤然辞职,马寅初以教务长身份参与主持北大校务,与北洋*府周旋,维护学生利益。6月初,他与马叙伦、沈尹默等教授出面与北洋*府交涉,要求释放被关押学生。马寅初大义凛然,在营救中发出了“要关,就连我们一起关进去”的正义呼声。
在北大期间,北京大学的各个校区,无论是沙滩红楼、马神庙的北大二院,还是北河沿的北大三院,都留下马寅初繁忙的身影和匆忙的足迹。遗憾的是,笔者查了多部马寅初传记和相关资料,没有找到这一时期马寅初住处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大的校区中,他对红楼感情最深,当年北大要搬入燕京大学校址时,马寅初非常惋惜红楼和民主广场不能随着北大一起搬走,他在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递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对北大红楼重新修整,把毛泽东工作室、李大钊工作室等原样保持下来,供后世观瞻。在众人的努力下,这一提案最终得以实现。
年,奉系*阀张作霖率兵进入北京,杀害了李大钊、邵飘萍等进步人士,北京陷入“白色恐怖”。当年8月,张作霖颁布大元帅令,宣布撤消北京大学,将在北京的各所国立高等院校合并,成立所谓“京师大学校”,此举受到众多进步教授的抵制。马寅初与许多教授愤而南下。
抗日战争期间,马寅初带着家眷一起,颠沛流离,辗转于九江、汉口等地后到达重庆,在重庆大学任教。
当时,面对国民*要员大发国难财,马寅初义愤填膺,他多次抨击孔祥熙、宋子文等人。蒋介石试图拉拢他,许他以高官,又打算派他去美国考察经济,他都不为所动。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将马寅初逮捕,软禁了数年。
回京后入住东总布胡同
年春,在周恩来等人的关心下,中共南方局安排马寅初、陈叔通等二十余知名民主人士乘船离开香港,几经周折,于年3月18日到达已经解放的北平。
回到阔别20多年的古都,马寅初立即投入繁忙的工作。再次回到北京,他起初住在北京饭店和国际饭店。彼时,马寅初已68岁,陈云看到他年事已高,选定东总布胡同32号作为他的寓所。经过修葺后,年5月马寅初与家人搬进了新居。
东总布胡同32号在胡同中段南侧。围墙很高,西式风格的大门朝北,上五步台阶才能进入院内。院内主要建筑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西式小楼,另有十数间辅助用平房。小楼南面有块花木繁茂的庭院。整个院落并不很大,却很宁静、典雅,是在北京数量不多的具有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如今,这座庭院还在胡同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马寅初搬进这所住宅后,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奔忙。没多久,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校长职位一直空缺。年春,经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央人民*府任命马寅初任北京大学校长。当年6月1日,在北大红楼前的民主广场举行就职盛典。马寅初身穿整洁的蓝色中山装,精神焕发,充满感情地发表就职演说:“同学们,北京大学是我的娘家。今天,我回到了娘家,见到了红楼,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搬入位于西郊的原燕大校址。由于离城较远交通不便,为照顾马寅初的身体与工作,校方为他在燕南园63号安排了一处住房。
燕南园是燕京大学为中、外籍教师专建的住宅区,建于年前后。位于今日北京大学图书馆西南侧,基地面积40余亩,建有17幢住宅。大都是美国城郊庭院式别墅,一色的灰砖小洋楼,楼前后多有庭院,也有几处中西合璧的平房住宅。燕南园的住宅舒适、朴素,园内绿树成荫,在校园里形成了一个景色别致的区域,与教学区和办公区飞檐斗拱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
燕南园63号院是美国范氏家族为纪念传教士威廉姆·艾伦·怀特而筹款自建的。后来美国传教士、燕大音乐系主任范天祥及其夫人长期住在这里,直到年4月回国。
马寅初住进后,特意为63号院加建了一道围墙,墙内翠竹环绕。冬夏常青、空心有节的翠竹是马寅初最喜爱的植物。他在杭州的住宅中就种着许多竹子,因而被雅称为“竹屋”。
年元旦过后,马寅初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结束了在北大的第二个十年。
年3月,马寅初再次回到东总布胡同32号。又是一年的春季,32号院内的春花像往年一样盛开,虽然少了几分喧嚣,但忙了大半生的主人开始了新的研究与写作。他早就打算写一部有关农业经济的学术著作,之前苦于*务繁忙一直没有动笔。现在恰是完成夙愿的大好时机,连续几年,他晨起晚睡,伏案奋笔。年底,逾百万字的《农书》终于完稿。然而半年后,迫于社会形势,马寅初烧毁了家中的很多书籍,其中包括饱含马寅初晚年心血结晶的《农书》手稿。
不过,预料中的厄运没有到来。东总布胡同32号异乎寻常地平静。后来才知道,马寅初受到了周恩来的特殊保护。
年9月15日,北京大学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专程到32号院,登门看望他们的老校长,传达了任命马寅初为北大名誉校长的决定,并献上鲜花向他表示慰问与祝贺。
年5月10日,百岁老人马寅初走完了他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与马老的一面之缘
年春,我父亲陈子坚在中国财*出版社任职,是马老的重要著作《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治立场》的责任编辑。一个周日的早晨,父亲跟我说:“我今天去见一位很有学问的老人,大经济学家马寅初,你有兴趣去吗?”我立即答应了。
我家那时住在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康乐里,我们步行到宣武门。宣武门内有一条有轨电车:路经西单,穿过长安街到达东单,再向南,到达终点崇文门。我们坐电车到东单下车后,向北经过东单北大街,拐入西总布胡同,穿过整条胡同,过了朝阳门南小街,就进入东总布胡同。我们又走了一段,才到马老的家。
马老在书房接待我们。马老胖胖的,我看不出他的年纪,只觉得他是一位比我父亲老得多的爷爷。马老看着我,问我父亲:“这是你的孩子?”父亲说:“是我小儿子。”他说:“这孩子眉清目秀,一脸聪明相。”父亲说:“他爱看书,学习成绩也好。”马老又仔细看了看我说:“身体显得单薄些。”又对我说:“小朋友,不但要学习好,还要身体好,要多锻炼,跑步、打球、洗洗冷水澡……”一位阿姨给我端来一杯饮料和一盘花生糖。父亲和马老开始谈稿件,我完全听不懂。环顾四周,屋里都是大书橱,里面装满了书,很多还是外文书,也有些线装书,仅是书名,我就完全看不懂。
可能是马老看出我有些无聊,对我说:“小朋友可以到院子里玩玩。”我到了庭院,当时正是春天,院子里开了不少红的、*的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还有许多树木。我看到有间房子是多角形的,它的外墙不是平直的,而是向外凸起成折角,我觉得很新鲜。临近中午,我们才离开马老的家。
往事如烟。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几年前,我决定去北京大学寻访马寅初在燕南园的住所。马寅初居住的63号院在园中的西南部,是中西合璧式的平房,整座建筑又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坐落在虎皮石台阶之上,周边环绕的都是花岗岩条石。正门朝南,前面有一片开阔地,敞亮气派。整个院落和建筑年久失修又疏于管理,显得有些破落。好在去时是春天,屋前桃花盛开,翠竹也已返绿,显得生机盎然。
我听说北大校园中有座马寅初的雕像,在理科楼群中,但具体位置却不清楚。我向一位保安打听,他告诉我,就在理科五号楼前。说罢,他又热情地对我说:“我带您去。”沿着理科楼群向南走不远,往西一拐,前面是座黑灰色楼房。他说:“这就是理科五号楼,又叫逸夫壹楼。您看,楼门前就是马老的头像。”
我顺他指的方向看,果然有座雕像立在楼门前。我向他道谢后,快步走近雕像。雕像并不高大,是座铜制头像。马老深邃的目光里,透着对真理的执著追求,紧闭的嘴唇显得沉稳与坚定。雕像下面是红色大理石底座,上面刻着:“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年2月敬立”,雕像创作者为雕塑家司徒兆光。
(原标题:马寅初的北京印迹)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陈溥
流程编辑: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