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探索如何将传统村落建成一座露天博物馆山
TUhjnbcbe - 2023/11/6 20:43:00
北京的最好手足癣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5/8593664.html

▲山西平顺县岳家寨

平顺县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

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

博物馆的形态也越来越丰富,

常见的有

艺术类、历史类、科学类博物馆等。

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特殊的博物馆,

当中就包括露天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与传统的室内博物馆不同,

欧洲露天博物馆协会将其定义为:

“在户外环境下,

科学系统地收藏作为

结构单位和功能实体的各类建筑物,

展现相关的居住类型、住宅、经济和技术。”

传统村落,

是一种农耕社会的遗产,

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

它们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露天博物馆。

如何对其进行保护,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样式有哪些,

建立原则是什么,

一直以来,

不断引发着新的探索和思考。

本期推出的文章,

即为对露天博物馆的“中国思考”: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模式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

作者为:

山西省*协智库专家、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温昊阳,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娇。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早在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提出要让村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高速城镇化的社会大背景。随着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民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不少地区撤村并点,大量村落出现空心化、农业土地闲置的现象。如何改变此类渐失生命活力的传统村落“坐以待毙”的困境,将散落乡野中零散又珍贵的民居集中起来科学保护,使根植于其中的文化根脉得以蔓延续传,让文化空间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维持留存,是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在建设中期望实现的目标。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

本土化的文化保护实践

“露天博物馆”或“户外博物馆”可译为“OpenAirMuseum”。最早的露天博物馆,是于年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吉尔卡登岛上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在建筑领域及生态领域的研究中,露天博物馆概念的运用并不陌生。欧洲露天博物馆协会(AssociationofEuropeanOpenAirMuseums)在官方网站将其定义为:“在户外环境下,科学系统地收藏作为结构单位和功能实体的各类建筑物,展现相关的居住类型、住宅、经济和技术。”

传统村落作为形成年代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但同时又是与现有的两大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正因为传统村落是一种农耕社会的遗产,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对其保护,出现了与现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完全不同的巨大难题。直至年,冯骥才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一文中提出“加快建立露天博物馆,以利集中保护与展示”的观点,并认为这是除却“名录保护”与“连片保护”之外,对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零散的历史民居的保存,是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

▲斯堪森露天博物馆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中的“活态”,是相对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而言所产生的概念。后者是将文化事项移到一个博物馆建筑中,加以保护和陈列。传统村落作为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承载着大量的精神遗产,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深植于村落,也是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因此说“不见森林,只见树木”式的保护并不适合传统村落的保护。

归根到底,露天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注重对“历史民居及生活细节的活态保存”。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体,有着活态性及不可控性的特点,对它的保护可谓是本土化的文化保护的最全面、最艰巨的一次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贯彻“以人为轴心”的思维。

▲斯堪森露天博物馆

尝试与探索:

几种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样式

一、原地修建:为空巢村及留守村所建立的传统村落遗址式露天博物馆。

相关数据显示,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万个,年为万个,10年间减少90万个。大量传统村落伴随着年久失修、濒临坍塌等一系列空巢特质的出现,人口迁移与流失也使原本由亲缘、地缘、宗族等组成的村落社区网络遭到瓦解。针对这种发展的内部动力及监管责任人正在逐渐失去的空巢村,遗址式的露天博物馆是一种可以尝试的保护方式。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湘峪古堡

遗址式村落露天博物馆的建立,首先要突出的是其原真性与整体性,即在村落原址上进行重建及复建,尽量保持村庄的肌理及功能分区;其次,要对本地域内的文化进行深入梳理与精炼,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如:搜集具有价值的民族学和社会史藏品及文献,留存原住民关于社区口述历史的录影工作,将掌握技能的传人召集,通过民众(最好为原住民)身着当地传统服饰的解说或展演,从而将地域内富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节庆活动,展现于观者;最后,对于空心村而言,通常是破败的村落,但为了维持村落的整体风貌,并不做“减法”处理,而是尽量维持常态,即维持为主,修葺为辅,不轻易拆除具有标志性功能的建筑,如庙宇、祠堂、作坊、学校。不轻易改变村落的文化空间构成,如广场、坟地、祭祀场等,但可适当选取不在主要村域中心位置的建筑,对区位空间进行功能再分配,为展馆陈列、教学参观、民宿经营提供必要的场所。对于新建的民居,要划定时间节点,进行拆除。拆除后空缺的地方,从统一地域内其他村庄中找寻同时代、同品类、同风格的建筑,并进行搬迁,尽量保持村庄的整体风貌。

虽然相对与下文中其他两种类型露天博物馆而言,遗址式村落露天博物馆更加依托于村落本身的形态优势,偏重于村庄建筑与格局,获取原住民建构与重组的支持与能动性并不大,但从保持文化多样性以及作为游赏之地的价值而言却意义重大。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常家庄园建筑群

二、易地保护:拆迁村所建立的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某些村庄的村民因社会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修建高速公路等种种原因必须背井离乡,迁入他乡的农民,尽管*府部门给予了情感关怀及经济补偿,却依然故土难归。当然,这类村落绝大多数并未列入国家级名录,但这不代表村落内部毫无保护价值与存录意义,反而往往保有大量有价值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针对拆迁村所异地重建的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是利用“减法”的方式,即从原始村落中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重组,注重其中对村落精华的提取与把握。此类村落在重建之后,往往失去去行*区域上的“姓名”与“身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能算为行*属性上的村落,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与精神意义范畴上的“村落”。同时,原村居民基本会随国家相关安置*策进行分流,或邻村而居或远离故土,故此类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基本不具备生产生活功能,更多的是具有展示、观赏、旅游功能为一体的“载体”性质。

因为缺少原住民的活态生活在其中,此类村落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得到集中展示。就物质文化而言,对村落整体格局(如村落原始功能区域划分)、代表性公共文化空间(如广场、戏楼)、经典民居(如作坊)、重要公共建筑(如祠堂、庙宇)、主要街道、历史见证物(如石碑与文献)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测绘、拍照与标记;就非物质文化而言,对列入名录的非遗、未列入名录的非遗、日常生活场景、礼俗生活场景、家具信仰等方面进行动态影像的记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及自然传人的口述记录。此外,要对日常生产场景、生产工具进行记录与实物留存。若条件允许,还可对古树、祖坟进行迁移,泥土样本进行留存。一方面是对即将逝去的村落本身进行记录,留存永久性的DNA档案。另一方面,通过盘点筛选后,将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村落地域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地、严谨地、有序地拆分——移动——再组建,本着“外观如旧、内部翻新”的原则,进行文化空间的营造与文化场景的还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满足对历史原真性的静态陈设,并含有一些活态的生活文化,使地域文化找到依托并长久传播。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山西文化产业园.留住山西”建筑群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的留住山西-山西省文化产业园驿站区域,可算是注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露天博物馆的典型案例。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此区域由具有典型山西明清风格的古建院落组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山西传统民居消亡和文化断裂的速度远比打捞与抢救快,所以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普查、整理,并合理转化与利用,应秉承以下三项原则:一是与现代科技结合,古为今用的创新精神;二是与历史资料结合,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三是与市场结合,面向社会的市场导向精神。收集,梳理,整合地域空间内有价值的老建筑构件、精美厚重的砖雕、巧夺天工的木雕、寓意丰富的匾额等,在将民间精粹与现代工艺的修复复建中,每一片瓦,每一块砖呈现出了它独特的文化韵味,通过灵*与血肉的结合,将会给社会呈现出一个遗产级的示范项目,也便顺理成章将其塑造成代表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一座露天博物馆。

▲山西省文化产业园以“留住山西”为出发点,

将文化与旅游等多元板块有机结合于此

三、就地保护:对于新村旧村混杂的传统村落所建立的旧村博物馆。

目前传统村落的现状中,有新村与旧村同时存在的村落。即在行*区域上划分,两村都属同一村名,行*管理无异,但在原住民的依附性上差距较大。旧村往往因基础设施较差,居住多为老人与经济相对较弱的村民,而新村相反,为更多年轻人居住。久而久之,时常出现新村旧村仅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一方人声鼎沸一方却鸡犬不闻。此类村落因旧村与新村地理关系的亲密,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其实并未完全脱离旧村,还会经常与其发生关系,特别在某些与祠堂、庙宇、祖坟常有联系的村落。因而,建立此类村落的露天博物馆,要合理利用好原住居民所发挥出的能动性与创造力。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建立原则

通常认为,露天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都是新博物馆学的产物,新博物馆学提倡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即不光是遗产本身,也包含与遗产有关的自然和文化载体。简而言之,露天博物馆建立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空间束缚,将社区内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协同保护,并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如何将传统村落建成一座露天博物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