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隔离带未来将成为一座“水长城”
4月7日,清明假期的最后一日,沁源县官滩乡汝家庄,西侧一座山梁上的防火隔离带上依然有工程车在忙碌。4月2日清晨6时,这条防火隔离带还是山头绵延起伏不断郁郁葱葱的山梁,仅仅过了10个小时,这里便成为一条长8公里的防火隔离带,成为沁源“3·29”森林火灾的最后防线,并成功阻止了凶猛火情的继续蔓延。
4月4日,沁源县境内的明火全部扑灭,不过这条隔离带的使命却并未完成,而是刚刚开始。未来,这条隔离带将成为集消防、灌溉、景观、越野、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作为一项全县的重点工程,将继续紧锣密鼓地完善下去。对于未来的蓝图,县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设想。从最初的应急工程到如今科学规划防火景观带,这一构想将如何完成?4月7日,记者再次来到这条防火隔离带进行了采访。
上午10点左右,隔离带施工现场临时撑起的帐篷被风吹得圆鼓鼓的,像刚刚烤好的面包。山中的风向不断变化,帐篷也左摇右摆。韩杰权是沁源县社工部主任,不过这段时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这条隔离带建设指挥部的总调度,他说,风最大的时候,这个帐篷外曾经压过32块石头,记者看到门外有一大堆红砂石,每块分量应该都不小于20斤。韩主任说,就是因为风太大了,才让火蹿得那么快,才紧急开拓出了这条防火隔离带。8公里的山梁上硬生生开出50余米宽的路,两边坡上的林灌木都做了应急处理,这样的工程,如果放在日常,半个月修通是正常,一周修好是少见,而沁源县只花了10个小时就全线贯通,这样超乎寻常的速度可以说是前所未闻。
作为这次工程的总调度,韩杰权说,为了保证工程快速推进,专门设立了交通组、水利组、供电组、供油组、通讯组、后勤组,各个组通力合作,有效作战,马不停蹄地连轴转。
交通组的负责人是沁源县交通局局长张慧斌,接近中午时他才匆匆忙忙从山上的施工现场回到帐篷。连日无休,从他说话的声音就感觉到了极度的疲惫。汝家庄这条防火隔离带是守住沁源县原始森林的最后一道防线,从接到指挥部指令——在山梁上开出一条道,交通部门就从全县调集了40多台挖掘机奔赴汝家庄,紧接着从长治市以及沁源周边县市赶来支援的挖掘机、铲车、装载机、吊车等大型工程车辆,纷纷奔赴汝家庄支援。仅施工所用的大型机械达到了台——挖掘机台,装载机25台,两台推土机和一台吊车。
为了最快打通这条防火隔离带,施工作业从东段、西段和中段三处同时展开,并且要保证施工车辆不停歇。为保证这些工程车不间断工作,每台车都由两人轮班作业,有专门的供油车辆从县城拉满油料,送到工地。施工人员吃饭也不离开机器,就在施工现场解决。并且根据防火通道的相关要求和指挥部的指令,随时进行修整。
4月3日,记者第一次来到汝家庄时,这条隔离带刚刚贯通。7日再次登上隔离带,这条8公里的山梁上又多了42个临时蓄水池,也是为控制火情而建设的应急工程。沁源县水利局局长阴永明告诉记者,这些隔离带上的蓄水池是随着隔离带开通而逐渐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及时用水,消防人员可以直接从蓄水池中抽水展开扑救。
记者看到山梁上的这些蓄水池,随着路面的宽窄随形而建,蓄水池的容量从50立方米到立方米不等,这42个蓄水池的总容量能达到多立方米,而沁源县永和水库的蓄水量为1万立方米。这42个蓄水池一共用了一天一夜便全部挖好,铺了简易的防渗膜,60辆水车花了36小时便将这42个蓄水池全部注满。由于是应急工程,防渗情况自然不会很好,这些水车就轮番向蓄水池注水,确保随时需要都能有足够的水供应。同时还在山梁上沿线摆放了1个5公斤的水壶,便于单兵作战,取水灭火。
山上的土都成了活土,车轮碾过,如流沙般蒙蔽车窗、又如流水般滑落,一旦遭遇雨季,必然会发生地质灾害事件。“3·29”森林大火已经全线扑灭,蓄水池和应急开设出的隔离带今后将如何?这样一处应急工程之后该何去何从?目前这42个蓄水池的未来已经有了雏形,县水利局规划将来设一个扬水泵站,将山下紫红河和赤石桥河的水扬到山顶,从山顶最高点的蓄水池注入,把山梁上的蓄水池以沟渠连成一体,水将从最高处缓缓流入各个蓄水池,再在山坡上按照一定的坡度比例修筑沟渠,让水再回到山下的河里,这样就等于把山上蓄水池的水与山下的河变成了一个循环体。这样既能起到消防的作用,也是一道景观,还能浇灌四周的林木。
对于目前被火烧过的植被部分以及修建应急消防通道的山体,林业部门将请有关专家经过实地勘测,给出评判,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然后再进行治理,确保未来不发生地质灾害问题。两个多月后,这条隔离带的未来模样就将有一个大致雏形。防火隔离带已经转为建设一条“水长城”的工程,要建成全县乃至更大范围的护林防火示范工程,守卫绿色沁源。
把火全灭了,我们走得才踏实
“应该的!”
“不害怕!”
这是21岁战士方志孟说得最多的6个字。
他和他所在的队伍——武警山西省总队机动支队——余人,刚刚结束三天两夜的扑救防守任务,从火场北线(东部)隔离带下撤,返回位于赤石桥乡小学的营地内。
黑黢黢的脸蛋,稚气未脱。橙亮亮的消防服,尽是钩破磨白处……但这些丝毫掩不住他的精气神。问他浴火奋战是不是真的不害怕,他说真不怕,穿上*装,这就是应该做的事:“越是这种时候,男人的血性越会迸发出来!”
3月29日接到战备命令,4月1日上午10点半出发,下午6点抵达沁源。短暂的调整后,队伍上了第一个打火点,火场西线胡汉坪,负责扑打余火。燃烧过后的大地高温尚存,有战士的鞋底都被烫坏了。
4月2日凌晨,转战北线支持明火救援。一度在快扑灭时遭逢大风,只得下撤等待时机。3日再次进山扑打。
4日,队伍分成两队,一队继续把守西北线,另一队开上北线(东部)隔离带,与消防、森警共同把守隔离带最后防线。
坚决不能让火越过隔离带,保护人民与国家,是他们的任务,更是他们的信念。
6日,在外线明火已经全部扑灭的情况下,机动支队名官兵全部进入隔离带,从早晨8点到晚上6点,顺着六条山沟,自东向西,又从西到东,大约25平方公里,搜排了两遍。“不把火全灭了,我们不放心。”
白天沟底搜排,除铁锹等装备负重外,每个战士还要手拎10公斤的水桶进山。饭没办法送到沟底,就每人吃点干粮喝些水。
夜间返回隔离带,晚10点后2小时一轮岗,交替休息。
第一天,战士们直接在隔离带土石路面上休息。山顶上大风太厉害了,帐篷根本扎不住。用战士赵子剑的话说,有一个小个子战士差点被吹走,得安排俩人在一起站岗。凌晨值岗的方志孟冻得够呛,2点下哨后也好不到哪去,“冻得根本睡不着”。
第二天略有好转,战士们睡进了坑里。坑里相对保暖,坑口再用防渗膜盖着,已是十分满足,以至于“两个两个抱着睡,嘴都差点亲上了,可谁也顾不上嫌弃谁了”。
关于这个睡坑,赵子剑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为了保障水力,水车24小时会不间断上行,为隔离带上的应急蓄水池注水。那天夜里赵子剑站岗时,水车来了。因为防渗膜的缘故,睡坑看上去很像一个空的蓄水池。他紧喊慢喊,坑里还是被浇了些水。“战士们就被泡起来了!”
4月7日,完成此次救火任务的省武警机动支队原计划撤离。尽管前一夜才从前线下撤,但战士们早晨六点就起床,把临时营房——教室,恢复成原样,把慰问物资分发到了每一个课桌上,还在黑板上给小朋友们留了言。他们甚至还打扫了整个学校。
做完这一切待命时,队伍又收到了再驻守一天的命令。原以为他们会抓紧时间休息一下,结果,他们把整个赤石桥村的卫生都打扫了一遍。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谢燕李雅丽
通讯员谢子菲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
通讯员窦凯毕俊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