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太原市小店区报告4例核酸检测初筛阳性感染者;当日8时57分,小店区再报告1例核酸检测初筛阳性感染者;4月4日,太原市新增3例核酸检测初筛阳性感染者;4月5日,太原市在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筛查时发现3例初筛阳性感染者……截至4月12日,太原市已报告47个病例的活动轨迹。随着这些阳性感染者行动轨迹的公布和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好奇:如此繁杂的信息,都是怎么被调查出来的?
流调排查: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
他们不是警察,却一直在“破案”。流调工作就是要用最短时间尽可能将所有人、物品和空间等风险点排查出来。个案调查需要“尽可能于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危险因素与暴露史、实验室检测及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实际落实起来却异常繁重,队员们电话流调时,要通过不断帮助对方回忆,尽可能多地掌握关键环节和人员,需要的是耐心细心和一定的技巧。
一个电话平均20分钟,每天拨打40个电话询问行踪轨迹,这就花去了大概十二三个小时,打完电话还要撰写流调报告,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是常态。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大声地说话,很多队员声音嘶哑了,有时感觉脑子都快缺氧了,但他们仍坚持着,反复询问、深挖线索,全力排查密接者、次密接者和相关人员。
现场流调工作是关键一环,对密接、次密接的判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话流调仅凭对方回忆,可能有误差,需要进一步交叉印证。这既需要严密的逻辑推断本领,又需要深入的工作经验;既需要专业流行病学调查背景,还需要丰富的生活常识;既需要掌握各方面政策信息,还需要高度的敏锐性,如此才能得到详实的流调信息。为了调取密接或者次密接的个人信息,流调队员们和公安干警一家一家的走访,一帧一帧地查看,经常要在寒风中站两三个小时查找,不漏掉一个、不错判一个,只为精准和快速。
风险研判科学精准
专家组会汇集各方信息,缜密进行风险研判,精准提出管控措施,指导环境样本采样和重点区域终末消毒,对确诊病例产生轨迹的场所提出了针对性防控意见。
管控区、封控区、防范区如何划定,划大了太影响群众生活,划小了容易给病毒可乘之机。目前防控存在哪些风险?各个风险场所落实防控措施哪些还需要加强和检点?这些都需要专家们根据流调数据和工作实际进行研判,向防控领导组提出科学建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专家组的同志们虽然不进行具体的个案流调,但却需要将所有的疫情防控信息进行分析比对,根据最新的防控政策和方案,结合长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行汇总研判,迅速科学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
如果说个案流调是“侦察兵”摸出分散的情报,那么专家研判就是“参谋长”,把分散的情报在脑中绘成一张大图,从中得出关键性的信息,形成“作战方案”。
疫情发生后的几天最缺的不是扑灭疫情的行动,而是追逐病毒的时间。面对‘奔跑’中的病毒,为了早点了解病例轨迹,排查出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者,他们经常顾不上吃饭,有时下午三点才来得及吃午饭,晚上十点才能有空吃晚饭,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家。有的人已经完全不记得今天是星期几了,有的人刚睡了几个小时又出现在单位里,更有队员无暇顾及家庭,只能将孩子安置在父母家。但是,流调队员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心里只想着一定要跑着病毒前面,切断传播链。
最近一段时间,太原市疾控中心的流调任务异常繁重,有时候,他们会一下子接收到几百人的基本信息,这都需要他们一一去核实。遇到不配合的要讲政策法律,遇到抱怨不耐烦的需要安抚情绪,遇到担心恐惧的需要安慰纾解,遇到联系信息无效的,需要及时推送公安工信再核查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公布出来的行动轨迹,会出现补充说明的原因。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对于疾控人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这场没有硝烟战场上的生动写照。
来源:太原市疾控中心山西晚报锦绣太原城客户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