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垣村五组道路冲塌。”“进村的两条道路一条被水淹,一条坍塌,无法进出。”“北垣村杨建民家房屋侧后墙坍塌、家里漏雨,人员已撤离。”“北垣村李香翠家房屋后墙坍塌,需加强观察。”“地里的积水有两米多深。”……这几天,每当深夜入睡前,在运城市新绛县带队参加抗洪救灾抢险的太原市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副队长杨伟庆,总会翻看村庄
杨伟庆的这一举动深深感动着同行的动员,作为入队6年的队员,杨伟庆共参加培训和救援百余次,服务时长高达余个小时,现在的他完成了建筑坍塌救援(一级)培训,取得了国家四级应急救援员的资质证书。
10月11日和12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杨伟庆和太原市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的其他队员。
接收物资 他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从10月10日凌晨抵达新绛县,杨伟庆和救援队员们就没闲下来过。
由于临近汾河的街道均被水淹没,最大积水深度约3米,为确保安全,路口已经拉起警戒线,并有工作人员值守。“受积水影响,供电设施被水淹,要排积水就要先恢复供电,在进行沟通与请示后,我们便开着冲锋舟带着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前往,从10月10日9时30分到18时,轮流载着抢修人员穿梭在街道海洋中。”杨伟庆说。
10月11日8时许,杨伟庆和队员们继续开展灾情调查和灾民走访工作。首先,他们来到距离县城较近的古交镇南李村,该村受灾群众户,总计五六百人,其中,在镇安置点安置的余名,其余村民均投奔亲属。在受灾户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房屋已经不敢再继续住人。虽然政府及时通知转移安置,没有人员伤亡,但财产损失比较严重。因该村地势低洼,洪水无处可排,只能等汾河河道水位下降后排水,但排水能力不足,需要大功率水泵。之后,他们又对其他的安置点进行了走访。
从10月11日17时50分许,首批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和张艺兴工作室捐助的条棉被抵达捐助现场。22时10分许,字节基金会的四车物资陆续到达,其中棉被床,床褥子床,军大衣件,米、面各袋,食用油桶。
10月12日,杨伟庆和队员们一起又接收了7车物资,涉及物资有米、面、油、棉被、褥子、大衣、棉鞋和围巾等。直到13日凌晨3时才卸完所有物资。这几天,杨伟庆和队员们每天的睡眠时间最多有4个小时。他却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村庄受损严重 他们虽担心但坚信会得到妥善安置
杨伟庆的父母居住在洪洞县堤村乡北垣村,老两口种着20余亩地,每到秋收时,杨伟庆就会回去帮忙收秋,眼看到了丰收的季节,遇到连日降雨,种的玉米、棉花或被雨水浸泡,或被雨水冲倒。“今年的收成肯定不好,最主要的是进村的两条路都被中断了,一条路坍塌了,一条路被水淹了,我每天
10月9日19时40分许,杨伟庆和同行队员从太原出发抵达运城新绛县后,这几天的所见所闻让他感受到,这是经历过多次救援,当地政府应急安置工作做得最好的一次。“我们到达的是新绛中学的一个临时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余名,而全县共设这样的临时安置点14个,大批量救灾物资虽未到达,但灾民情绪平稳。”杨伟庆说,每一个安置点都从医疗、安全、卫生、餐饮等环节均配备了足够力量,轮流值守。
“应急安置和保障接近完美。”杨伟庆说,不仅如此,当地许多饭店和市民非常热情,给他们免费提供快餐,粥、菜、盖饭、炒饭、夹肉饼等应有尽有。
一次被救的经历 他决定加入“绿舟”大家庭
杨伟庆是临汾市洪洞县堤村乡北垣村人,也是名退伍军人。之所以会成为太原市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的一名队员,杨伟庆说要从他和朋友一起爬驼峰山被困说起。“我喜欢徒步,年10月底的一天,我和朋友相约去爬驼峰山,朋友还带了一名队友一同前往。由于驼峰山是条环线,山路也比较难走,最陡的坡有60度,也有断崖,全长有30余公里。我们从早上7点出发,到了15时,那名队友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我和朋友就只好背着、扶着他往出走。”山里没信号,家里人和群里的驴友也联系不上他,就打了太原市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的救援电话,是救援队的队员们帮忙把体力透支的同行者一起带出驼峰山。
正是这次被救的经历,杨伟庆说,他结识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做起,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成为一名预备队员,再到成为一名正式队员。
在此次内涝救援中,身高1.74米,体重60公斤的杨伟庆在水中一泡就是十余个小时,积水中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甚至玻璃碴和铁丝,一天的救援结束,杨伟庆腿上大大小小的伤口就有七八处,有的是被鞋磨破了皮,有的是被玻璃碴划破的伤口,有的是不知在什么地方被尖锐的东西划伤的口子。他说,当时根本顾不上这些,一心全在救援上。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