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
孙宏斌
陈宏巍
鲍捷
樊荀竹
杜渝
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盛大开幕,来自全球的政要、驻华使节、专家院士、企业代表等围绕“能源、气候、环境”主题,共襄盛举,传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信心。在高峰论坛上,嘉宾对山西转型发展,或亲力亲为参与,或献上真识灼见,或留下祝福与期盼。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实现双碳目标,绿色甲醇大有作为
李书福发表题为《保证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绿色甲醇大有作为》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任何一种单独的能源都不是最有效的碳中和解决方案,必须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综合利用,才能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甲醇是清洁的含氧液体燃料,储运用便捷,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绿色甲醇是全球公认的碳中和必由之路。
李书福表示,目前,各大汽车集团纷纷制定了“碳中和”时间表。吉利控股集团也制定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参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我国绿色甲醇技术已成熟,正在向规模化发展。其中,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的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已经在兰州成功示范;山西省赛鼎设计研究院正在建设垃圾、秸秆气化制生物质甲醇装置,预计生产成本与煤制甲醇相当,利用我国每年约7.5亿吨的生物质体量,可制取绿色甲醇超过3亿吨;吉利于年投资的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利用地热发电制氢与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可再生甲醇,年产吨……
发展甲醇经济,不仅有利于碳中和,还可以推进能源结构变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西充分利用化工行业副产品甲醇,开创了甲醇作为车用燃料应用的先河。
“我相信绿色甲醇的发展和应用一定能为山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做出积极贡献。吉利也将基于已经建立的甲醇汽车生产基地,继续扎根山西,为山西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李书福认为,在当前“十四五”碳达峰的关键期,山西迎来了能源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山西是全国甲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拥有先进的绿色甲醇制取技术,比如超过千万吨级焦炉煤气制甲醇的资源,几千万吨的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的资源和先进技术等。山西还是我国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技术应用的发源地,有近40年推广实践经验,已经形成从甲醇燃料生产供应到甲醇汽车生产、应用的绿色全产业链体系,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山西晚报记者赵德伟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宏斌:
建设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能源互联网跳出原有电力系统的边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形态。能源互联网包括物理层、信息层、价值层,三层架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设园区能源互联网可以多能协同,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建设城市能源互联网可以打破行业、用户壁垒,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山西省建设“1+3+N”能源互联网试点专项,是全省能源战略转型的抓手,助力系统科学实现双碳目标。建设1个省域能源互联网中心,建设3个试点城市级能源互联网,建设N个试点园区/企业级能源互联网。省域能源互联网中心目标是: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共享的能源生态。
山西面临的危机感非常强,山西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所以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怎么转变,通过什么路径呢?要系统化,不能只看片面,不看整体,要互动起来。还要动态管理,此消彼长,必须走减碳路线,动态系统方可走远。各个企业要知道自己的家底儿,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山西作为全国能源革命的试点,地位不可取代。加高新能源,减少传统能源。加大储能,减少耗能。“我坚信通过技术创新,山西一定能找到‘加减’路径。”孙宏斌铿锵有力地说道。
山西晚报记者贾蔚然
上海曌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陈宏巍:
看好山西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和信心
“能源转型”主题圆桌访谈中,来自上海曌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陈宏巍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在新能源技术中,中国的光伏和锂电池已经领先世界,而要发展新能源,新型储能技术也是重中之重。“山西省新能源装机持续快速增长,目前,省内光伏和风电新能源装机总容量突破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省内发电总装机比例高达32%。而新能源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储能技术的支撑。”
陈宏巍表示,自从年参与建设了国内首个储能联合火电机组的商业化运营项目,已经在山西投资建设了多个电储能项目。而作为率先开展储能试点示范的山西省,目前是国内储能应用政策环境最健全的省级市场之一。
“今天听到各位院士及专家的观点,很受鼓舞,他们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能源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坚信,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是正确的。”未来看好山西对于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和信心,将会继续选择在山西投资新能源建设,希望为推动山西储能技术应用创新,为山西能源低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圆桌访谈结束后,上海曌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署合作意向书。据陈宏巍介绍,接下来,该公司将在大同经开区投资落地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并引进国内一流储能品牌,建设20MW级锂电池储能电站,积极布局山西电力市场交易及电力市场辅助服务领域。
山西晚报记者李婷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导师,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鲍捷:
用科技创新守护好山西母亲河
鲍捷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是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在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作为嘉宾的鲍捷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参加太原论坛开幕式深感荣幸,看到家乡变化,他内心激动而澎湃。
鲍捷说,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芯视界科技将“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的首个转化成果落地生态环保领域。作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命线”,水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希望能够以此为起点,将全球领先的光谱信息技术用于水环境数据的监测,用实时、全面、精准的高质量数据助力水环境监管工作的精细化和智慧化发展。目前,他们自主研发的水质监测终端已经在北京等全国多省市推广应用。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将不断扩大“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的应用,希望能通过对光谱数据的采集和积累,构建物质信息光谱大数据应用平台,在工业、农业、科研、医疗、教育等领域探索和开拓更多的创新应用场景,用“科技之眼”开启光谱信息化的“芯”时代。谈起对家乡的助力,鲍捷说,改善生态发展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们之所以把芯视界科技在京之外的首家子公司-芯晋视界落地山西,就是希望能够对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协同发展做出贡献。芯晋视界将会围绕智能化微型光谱水质监测终端的生产、推广和创新等开展工作,希望通过加强对水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守护好山西母亲河—汾河的水质,为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愿望而努力。同时,在山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改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还将以“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为核心,通过多层次建设科技高地、智能制造高地、成果转化高地等加强与研究院所的深层合作,力争在当地形成高精尖科技产业聚集发展力量,从而为家乡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高科技创新活力。
山西晚报记者赵德伟
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樊荀竹:
做“碳达峰、碳中和”坚定的践行者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而能源企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比例较高,是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重点方向和行业。
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4月,是全国煤炭行业唯一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煤炭甲级设计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西省能源革命新锐企业,年山西省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单位。
年7月,文龙中美控股子公司山西瓦特网联环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调节比煤粉燃烧器在电站锅炉行业唯一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哈锅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取得成功,并于同年12月25日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院士等专家组织的评审,年,武乡电厂点火成功,大调节比煤粉燃烧器投入运营。公司在火电灵活性改造领域形成的大调节比燃烧器深度调峰技术,帮助火电行业快速实现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提出的“节能提效才是减碳第一优选”,肯定了文龙中美十几年的发展方向非常正确。文龙中美自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基于热泵技术对传统的煤矿余热回收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研发落地了十几项节能零碳创新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煤炭和新能源耦合技术。文龙中美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形成了以国家煤炭甲级设计院、新能源研究院、智慧矿山研究院等机构为创新统筹机构,以省、市两级院士工作站为支撑,拥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几十名外部专家智库,以及由中国工程院秦裕琨院士、岳光溪院士、金智新院士领衔,50多位骨干研发人员构成的研发团队体系,取得各种专利发明、知识产权余项,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上,文龙中美将紧跟国家政策、聚焦低碳发展,引领技术潮流,争当行业“双碳”技术的引领者,做“碳达峰、碳中和”坚定的践行者。
山西晚报记者许晶晶
山西大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研究院负责人杜渝:
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首次加入气候分论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气候问题的重视,而此次论坛的主题双碳与绿色转型更加说明了我们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决心,全国上下面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已经开始了各个领域的行动,作为全省生态环保领域唯一的省属骨干企业,大地控股积极响应,为解决气候问题贡献大地力量。
各位专家学者来自气候和环境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演讲的内容可以看出,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大家提出了在各行各业的实施路径,最重要的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所有的经济发展都会陷入一个瓶颈局面,如何更好的改善环境、减少气候灾害问题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最大课题,在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发力,现在的学者观点中闪烁最高的词汇是高质量发展,其实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了唯有高质量发展经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思想,才是中国走出自己的双碳之路唯一的路径。
山西晚报记者贾蔚然
(责编: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