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
地球从哪里来,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地球要到哪里去,是否终将归于尘埃?日前,名为“神秘地球”的移动展览在山西地质博物馆展出,作为一个极具科普与趣味性的展览,用四大板块,集中解决了人们在面对地球与宇宙万物时的种种困惑。
10月13日,借着该展览的“东风”,由山西晚报、山西地质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一起探秘神秘地球”直播活动也同时举办,在两个小时的直播时间中,观看总量达到了.7万人次,网友们线上“云观展”,听地质专家讲解地球46亿年的神秘变迁,探寻宇宙间的一切可能。
一个展览,激发大众探索地球的热情
“神秘地球”展览,共分为“地球的演变”“地球宝藏——富饶的物质世界”“生命从哪里来?——生物起源与进化”“认识古生物化石”4个单元,全面系统地对地球历史、矿物岩石、地球生物的演化进行了多方位的展示和介绍。如果你说地质博物馆能满足你对地球和宇宙的一切感知,那么这样一个移动的展览,就能堪称为“微缩的地质博物馆”,因为这里能帮你追溯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等一切问题。
在本次直播中,特别邀请到了山西地质博物馆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续世朝,以及该馆科研人员贾磊、郭然、薛沛霖等专业学者来做讲解,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家逐渐走进宇宙、回归地球,并且认知地球上的生物,因此这场直播也变得更加专业化、科普化。很多人都好奇,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展览中明确告知我们,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当时这个“圆溜溜”的球体上空无一物,直到39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有机生命,到了35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单细胞生物……在展览中,专门有一块展板,详细介绍了地球在46亿年间经历了什么,从宇宙形成,到地球诞生,再到各种生物的形成,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介绍,这也是科学家们研究若干年的知识成果,如今通过一个展览的几块展板进行了介绍,不得不说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地球和宇宙的便利条件。这也是该展览的特点,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最专业的知识点。除了了解地球形成的原因外,在第二单元还知道了留在地球上的“宝藏”,那些矿产资源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美好的馈赠,在直播过程中,不少网友也感慨这些精美的矿物石头,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你只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随后的几个板块中,负责主讲的学者们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带来了自然科学体系中最为权威的知识,也激发了大众对于自然科学以及地质学的了解和认知。
一座博物馆,怎样能移动起来
一个展览,展现地质学和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这是“神秘地球”中最大的魅力所在,但它还有一项隐藏技能,就是可移动。究竟,博物馆该如何实现移动呢?
先从展陈内容来看,展览以地学知识典藏标本和中小学生课程内容相融合为内核,以精美图片展示为手段,除了有语言生动、科学严谨的图版之外,还有各类袖珍的标本实物。山西地质博物馆相关工人员介绍说:“这些展陈的动植物标本以及矿石,都是真实的物件,为了满足可以移动的特性,我们都把它们制作成了巴掌大小,并且用亚克力板密封起来,既能满足随时拆卸、拼装的需求,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些展品。”相比博物馆里展示的“大家伙”来说,“神秘地球”展览中的展陈实物确实袖珍了很多,但并不会掩盖其本来的“光彩”,尤其是工作人员设计得非常巧妙,在每件袖珍展品上安装了射灯,能确保公众在参观时更加准确地看到展品本身的模样。“我们也总结了一下,这次移动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展陈体积小、易拆装、方便运输,有利于增强展览的流动性和便利性。”从知识展板到实物展示,“神秘地球”也为公众呈现出一系列融合科普知识和学习线索的视觉盛宴。
知道该展览可以“移动”的秘诀后,你是不是也好奇,它想要移动到哪里呢?据了解,这是山西地质博物馆推进“馆校合作”模式的匠心之作,想把这样的展览推进到学校去,把博物馆的宣教功能发挥到极致。续世朝说:“我们希望能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走进地球科学的机会,通过感性认知和体验式学习,激发他们崇尚科学、探索地球、热爱自然、呵护家园的意识和热情。”
此外,山西地质博物馆也借此移动展览,有了最暖心的设计,他们希望能把这些展览带到偏远的农村或者希望小学去,让大山里的孩子们能有机会接触自然科学,这也是博物馆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相比历史人文类知识而言,地质学的内容虽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了解起来似乎颇为“高冷”。不过别急,因为在“神秘地球”中,你能获得很多冷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起来!
■地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地球是宇宙当中的一颗星球,要说地球的起源,得先说说宇宙的起源。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始于距今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由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奇点爆发产生了时间与空间,这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
46亿年前,刚刚诞生的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温度较低,并没有分层结构,由于陨石等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温度才逐渐升高,变成一个熔融态的火球。在自身旋转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开始分异。密度大的物质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密度小的物质浮于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则构成了地幔。这样就具备了所谓的“层圈结构”。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都是由于地球变迁所产生的,如“开天辟地”“沧海桑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
那么究竟地球的未来又要走向何方呢?展板上写着:“50亿年后,太阳的光芒开始增强,体积开始膨胀,并将把地球逐渐吞没。”看到此时,会不会觉得惶恐?别急,牛顿、爱因斯坦和一众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自身精妙的平衡状态不太可能被意外破坏,而会按照他们所描述的过程走完自己的一生。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太阳释放的能量都是质量转化来的,太阳总质量会随着核反应的进行而减少,地球受到的引力因此会相应地减小,地球便会自发地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运动。“不过,在太阳变成红巨星之前,地球早已被烤成了一片不毛之地。到那时,如果坐等大自然的力量来拯救我们,恐怕已来不及。好在太阳生命的终结将发生在几十亿年之后,给予了人类无限的机遇和可能。”续世朝说。
■生命从哪里来?历任霸主都是谁?
对生命的起源,历来有不同看法,如“生命是神创造的……”“是自发产生的……”等等,但随着科学家的研究,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发现和惊喜。
最初的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大约42.8亿年前,岩浆开始固结,形成小的陆块,地球上出现了液态水,然后才有了生命。约35亿年前,出现了最原始最低等的微生物。约21亿年前,出现了具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在之后的数十亿年中,地球上演化出种类繁多、形态万千、习性各异的物种,但它们并不友好,都窥探着老大的宝座,一场无休止的霸主之争轮番上演。
第一任霸主“奇虾”。在寒武纪时期,迎来“生命大爆发”,诞生了丰富多样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这些海洋动物中,最凶猛的捕食者莫过于节肢动物奇虾。它个头2米多,还有一对可以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和齿轮一样环状排列的外齿,而当时大多数其他动物的平均身长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奇虾是当时食物链的顶端捕食者。
第二任霸主“邓氏鱼”。奥陶纪末期,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在之后的泥盆纪海洋中,鱼类登上霸主地位。其中最令人恐怖的当数鱼类中的盾皮鱼,盾皮鱼是已知最早的有颌类,可能是所有有颌脊椎动物的祖先。而盾皮鱼里体型最大的,则是邓氏鱼,它有坚硬无比的“盔甲”,嘴里有锋利的牙齿,能顷刻间将猎物粉碎。其体长最大将近9米,重量可达4吨,咬合力可达牛顿,被视为泥盆纪海洋里顶级的掠食者。
第三任霸主“丽齿兽”。海洋生态环境异常恶化,陆地进入一个植被超级繁茂期,新的霸主之争从海洋来到了陆地。丽齿兽食肉,外形像狼,体长可达5米,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有长长的犬齿,这种全新的进攻武器是生物进化史上的重要突破,直到今天犬齿依然是顶级陆生猎食者的标志。
第四任霸主“波斯特鳄”。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第三次生物大灭绝爆发,很多生物灭绝但伪鳄类侥幸逃过一劫。当时最大的陆生肉食动物波斯特鳄就是伪鳄类的代表,它体长达12米,可以毫不费力地猎杀任何动物,令动物界闻风丧胆。
第五任霸主“恐龙”。距今2.05亿年至1.95亿年的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导致了76%的物种灭绝,时任霸主波斯特鳄也迅速衰亡。此后,人们相对比较熟悉的恐龙成为第五任霸主,并支配陆地生态系统达1亿6千万年之久。不过恐龙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中一支早在侏罗纪时期便演化成了鸟类,飞上了蓝天。
第六任霸主就是人类了。哺乳动物早在中生代就已经和恐龙一起出现,它们在恐龙灭绝后迅速辐射演化,扩散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历经千百万年的角逐,人类异军突起,成为新的霸主。
如今,人类已经走进了科技时代,霸主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那么人类会永远是地球的霸主吗?看完这一切,或许你就会有一个答案: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南丽江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