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行余书社”
《奋斗与分享-晋中籍26位文化名人散记》,三晋出版社年出版,冯建平主编。
鲁兮是一位新闻人,一位诗人,更是一位信仰坚定的马列主义者,一位忠诚革命事业的优秀共产*员,一位满怀公仆意识的领导干部。他一生对*忠诚,热爱祖国,事业多有建树。为国创业期间,他从《胜利报》《新华日报》到《山西日报》凯旋办报三十载,后又转战广电事业二十载;离休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写了近千首诗,缅怀战友、讴歌改革发展。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新闻事业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
一张报纸红旗一面
鲁兮原名卢德熙,年参加革命后改用此名。
年10月,鲁兮出生于山西和顺县凤台村。凤台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因村后的山形似凤凰抬头展翅故而得名。
鲁兮从小就读于凤台村青岗寺书院。青岗寺是和顺县古寺院之一。他在年的《重修青岗寺感赋》诗中写道:“少小离家六十冬,童年往事记犹清。寺函学校开生面,我启童蒙别有情。惯赏风中檐马韵,难忘殿后读书声。一从掀起寒窗梦,翰墨添胸大道行。”
后来,鲁兮又就读于山西省立第八中学,即榆社中学。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课。鲁兮和大多数同学投笔从戎,走向抗日前线。年春,学校被日*全部烧毁;他在年的《过母校》诗中写道:“几次过榆战火频,感伤母校荡无存。同窗相继从戎去,皆有国人慷慨心”。
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在共产*的领导下,八路*挺进太行山,创立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中共晋冀特委,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于年5月1日创立了第一张抗日根据地的正式报纸——《胜利报》,报名由朱德总司令题写。《胜利报》最初是中共晋冀特委的机关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太行山斗争前线创办最早的,大众化的报纸之一。鲁兮是当时该报的创办人之一,主抓报纸的发行工作。
当时,《胜利报》的创办地点在和顺县城关镇园街村。太行区三地委常委张玉麟任第一任社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安岗任总编辑。报纸为四开两版,两日一期,先是油印,后改石印,每期发行份。到年9月20日,该报改为中共晋冀豫区*委机关报。年7月,更名为《晋冀豫日报》;同年12月底因与华北《新华日报》合并而终刊,历时三年七个月,共出版余期。
年5月,鲁兮从和顺县牺盟会调到胜利报社工作,先后做过记者、出版和发行工作,并任发行科科长;当时主要发行人员还有田殿昌、杨芝育、贾大章等。报社人员是一支新闻队伍,更是一支武装部队。由于敌人“扫荡”频繁,《胜利报》没有固定住所,经常搬家,3年多搬迁20多次。
报纸创刊时,和顺县城东关设有《胜利报》和顺中心发行站;后来因日*飞机经常对县城进行轰炸,报社于年8月迁至和顺蔡家庄村,10月又搬至西仁和棋盘垴村,旋又搬到县城西南前后南峪村。年初,敌人分六路进攻太行抗日根据地;和顺县城被敌人占领,胜利报社迁移到和顺西阳光占一带,住在上下白岩、沙峪、张科和辽县(左权)狮岩等村;同年2月又搬迁到辽县城边东长义、西河头等村,城内设有《胜利报》办事处和发行处。9月报社改属晋冀豫区*委机关报,又从平辽路西转移到路东辽县*漳、高家井一带接受新的任务。当时,鲁兮写下了一首小诗《东去*漳》:“石门山上白云低,野草荒榛乱马蹄。东去*漳风雨急,文旗高举众心齐。”
敌后报纸发行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大牲畜驮运,又不能走交通大道,鲁兮就想法设法从上而下地组织了一整套报纸发行网。当时在平辽路东、路西设立了发行办事处,各县设分销处,分销处有干部和交通员10多个人。他们每天要挑上百斤重的报纸,翻山越岭,在羊肠小道上走八九十里路,把每天的报纸沿线转送下去;群众都称他们是“飞毛腿”“铁肩膀”。在通过敌人封锁的地方,还设有秘密交通站;如在和辽公路上的西仁和寒王之间的西喂马村就有一个秘密交通站。他们每天夜间挑上报纸,通过敌人的封锁线,送到路东办事处;每一位同志都表现的很勇敢、很机智,为*报发行工作出力流汗、全力以赴。各县销处交通员接到报纸后,再把报纸送到区分委和区*府,然后依靠群众沿村转送到各村小学教员,由他们负责分发。年6月,晋冀豫交通总局成立,报社的发行机构全部移交给交通总局,发行人员也到那里搞发行工作。
关于这段发行工作,鲁兮有诗云:“邮工不怕路艰难,峻岭深沟只等闲。飞腿急行风雨里,报刊信件铁肩担。敌人堡垒任森严,地下交通频往还。突破“囚笼”封锁线,坚强勇敢斗倭顽。烽火太行扫荡频,交通联络更艰辛。激情如火乡民助,秘送前方接见人。邮*发行并蒂生,自从合一更丰盈。报刊遍及城乡处,*治开花别样红。乡邮网络密如烟,依靠人民信报传。热炕地头读报组,声声回荡峻山间。”
《胜利报》刊出三年多,完成了*交给的重要历史任务,并在中共晋冀鲁豫*委的领导下,于年7月7日改为《晋冀豫日报》。这段时间,鲁兮继续分管报纸发行工作,并任发行部长;年年底,《晋冀豫日报》停刊,并入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报纸改版的启事中说:“今后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报道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一切动态,服务太行区一切建设事业。”随之,鲁兮也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任报社经理部部长。
太行《新华日报》用的是铅印,四开四版,隔日刊出。报纸的经理部统管出版和发行工作,发行范围为华北敌后根据地。当看到发行员和交通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时,鲁兮不禁写诗歌颂:“大*反击千城还,遍地绿衣信报传。昼夜兼程何所惧,铁肩飞腿忙在前。”
后来,鲁兮从《新华日报》社调到交通总局工作,并安排在发行科,任第三任科长,继续搞发行工作。年5月,撤销了发行科,报纸发行工作归总局业务科统一管理。年初,总局迁往邯郸,太行区成立邮*管理局,报纸发行由邮*业务科管理。鲁兮和他的同事们在邮*业务科期间,冲破炮火连天、敌人封锁、交通阻隔的重重障碍,迅速准确地完成了报纸发行任务,真可谓是:“水跃山呼瑞气升,太行使命已完成。峥嵘岁月战争史,应写交邮一笔功。极目神州天地宽,人民邮*大团园。不禁回首太行路,血火迎来万众欢。”
年4月24日,太原市解放。4月26日《山西日报》正式创刊。鲁兮作为创始人之一,担任《山西日报》社副社长,负责*务、行*工作。他首先抓印刷厂的建设,开辟报纸发行网,然后是修建办公楼和职工宿舍。这些繁杂的工作,他干得有条不紊。为了保证报纸能够按时出版发行,他全身心地投入在了自己的工作中。在《山西日报》社,他一干就是十七年。直到年调离报社时,他感慨万千:“十七春秋上下同,共倾肝胆满园红。育人笔走龙蛇舞,印报声传海浪腾。老马离槽情不尽,少华辈出乐无穷。留连满院群芳翠,更喜争先学比中。”
四座山头电波传遍
年7月,当时任山西省委秘书长的史纪言跟鲁兮谈话:“省委决定让你去省电台工作,这是对你的重用,不要提意见了,要赶快去上班。”于是,年8月,鲁兮荣调山西省广播事业局(山西广播电视局)工作,任山西省广播事业局局长、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等职务,至此开始了近20年的广电生涯。
解放初期,广播电台设备简陋,办公区域狭小,覆盖面有限。山西人民广播事业建设就是在这样既没有有效播出、又难以收听清楚的困难条件下开始起步的。当时摆在新中国第一代山西广播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建设中波广播与发展农村广播网,让全省人民都能听到人民广播的声音。50年代末,重点工程“五二八”台的竣工运营,标志着全省中波广播发射中心的建成;也标志着山西省广播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60年代初,各县有线广播站的建制逐步走向健全,全省的有线和无线广播收听系统大体形成。
如果说,从年至年,即“文革”前17年,主要建设中波广播与发展农村广播网,这一段被称为山西人民广播的初创时期;那么从年至年,以建设“四山一洞”为标志,扩大覆盖,在山大沟深情况下构架有效的发射接收体系,山西走在全国的先进行列,标志着山西人民广播事业基础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
当时,全省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波覆盖率低,尚有50%以上的城乡听不到或听不好省电台广播;电视只能覆盖太原市,收看工具都是黑白电视机,且数量有限。为此,广播首先要解决传频问题。
那时侯,按照当时的技术手段,要解决传频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高山上建立发射台和转播台,把广播电视信号通过高山传播下去。对于这个办法,鲁兮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占山头。”
在电台工作期间,鲁兮主抓事业建设。他经常下去走乡串户,爬山越岭搞调查。在当时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如何将中央台和省台的广播电视输送到全省各地,是他不断思考的大问题。他召集技术专家和有关人员,研究利用高山建立山西调频、电视高山发射台的问题,制订了“四山一洞”事业发展规划。“四山”即霍山“三二八”台、云中山“一一二五”台、庙前山“二二八”台、昔阳柳林背“七四○二”四个高山台;“一洞”即“四二八”战备台。“四山一洞”构成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网的主干;只有迅速将这些工程建设起来,联网成线,才能把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出去,覆盖全省,保证打起仗来不会中断广播;于是,这项工程成了鲁兮第一步的主攻目标。
首先在晋南的霍山进行试验。霍山“三二八”台位于霍县,海拔米,是调频、电视微波联通和覆盖晋南、晋东南的骨干台,也是中央台调频干线通往大西南的接转站。年确定建立调频广播,相关工作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制造调频发射机。年上山试验,年动工兴建。到年末,“文化大革命”开始,年初,电台实行*管,“三二八”工地的施工也因此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年7月,鲁兮从中央学习班回到局里继续工作后,便投入工作,他多次上工地研究加快施工进度、解决边施工边投产的问题。经过七年艰苦奋斗,修建了盘山公路、机房、宿舍,架设了供电线路、铁塔,安装了瓦调频发射机,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共投资多万元,年竣工。年元旦举行开播仪式并正式播出,效果良好。“三二八”台的建成,使晋中晋南大部分地区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为其它高山台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忻州地区的云中山“一一二五”台,海拔米,是晋北的第二高峰,作为调频、电视,联通和覆盖晋北的骨干台。鲁兮从开始选址和总体规划就参与进去。这项工程是省里投资、地区广播局具体兴建的。年11月25日,忻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根据省革委文件精神,下达了“关于云中山调频电视台土建工程的通知”,随后成立“一一二五”工地指挥部,“一一二五”台因此而得名。鲁兮等领导同志多次前往忻州地区审定图纸,检查工程进度,使工程进展得很顺利。用了两年多时间全部建成,于年9月15日开播,投入使用。播出后,除直接覆盖忻县地区外,还将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到大同七峰山和晋西北荷叶坪转播台,达到了原规划的要求。
“二二八”台的规划地址原来选在石千峰,年夏天,鲁兮带领大家爬上石千峰勘察地形时,发现南面有座更高的山峰,这就是庙前山。经过进一步勘察,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在地形、交通、水源、电源等方面反复比较,最后确定将“二二八”台建在海拔米的庙前山上。当年5月开始动工兴建。鲁兮亲自兼任施工组组长,从“三通一平”开始,组织全局职工修盘山公路。“二二八”台的“三通一平”完成后,仅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土建工程任务。年大机房建成,抽调技术骨干上山安装7.5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和10千瓦调频发射机、微波机,架设铁塔。经过调试与收测,效果良好,于年1月1日正式播出;从而解决了干扰多年的传频问题,终于把省台的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出去。
柳林背“七四○二”台位于昔阳县西寨山上,海拔米,是省调频、电视联通和覆盖晋东的骨干台,也是中央台调频干线的接转站。年4月,中广局在河北石家庄市召开了一次调频会议。会上确定由中广局投资,在昔阳县境内补设站,要快速施工,力争国庆节前完工,以便打通调频全线。为此,紧急动员,调配干部组织民工;6月动工,昼夜突击安装了中央台10千瓦调频发射机和省电台瓦调频、电视发射机各一部。9月完工,于国庆节正式播出。此项工程投资万元,工期天,解决了昔阳、大寨收广播、看电视的问题,也为阳泉市观众看山西电视开通了渠道,这是建设高山台中多快好省的一个典范。
战备台即“四二八”台。年初,省委、省*区有关领导和局领导班子共同选点,按照“靠山、隐蔽、进洞”的原则,决定在后山杏沟打石洞,由部队施工。年打成,其中包括机房、播、控、录和编辑用房。于7月1日试播成功,投入使用,转播省电台节目。此外还架了铁塔,安装了工程通讯线路,装战备车一部,还在石洞外沿建了办公室和宿舍等;共投资约万元。
“四山一洞”工程是全省的重点项目,也是广播电视事业的基础设施,总共投资约1万元。这些台一台多能,既是省广播电视网的布局,又是中央台的布局。红波万里,全网一盘棋。年到年期间,“四山一洞”的建成开播,大大推动了全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加之,省台广播电视制作播出设备的不断更新,播出节目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当时中广局总工何大忠到山西考察时说:“你们的设施和设备在全国也是先进的”。随后,大同七峰山、长治老顶山、运城介山庙、吕梁木孤台、忻县地区荷叶坪以及阳泉广灵、右玉、和顺、昔阳蒙山等电视转播台和差转台相继建成;在运城、离石、晋城、昔阳等地新建了中波转播台,进一步扩大了广播电视覆盖。在发展农村广播网方面,先后在中阳、绛县、阳高、昔阳等县召开现场会议,发展山老区广播、制作水泥杆、架设广播专线,以及加强农村宣传工作的经验。广播喇叭发展到万只。省财*年年拨给约万元,帮助发展农村广播网,实现了“三化”(专线化、户户化、标准化)“两覆盖”(中央台、省电台)。
鲁兮在他的《五岳传频覆盖三晋》诗中写道:“霍山顶上塔灯悬,如似高空挂玉盘。脉脉红波敷教泽,五彩缤纷盖晋南。云中山彩载瑶琴,音响悠悠过雁门。漫道山高风雨阻,电星直落万家村。洪钟高吊石千峰,“五岳”居中唱大风。一片繁华红不断,山鸣谷应满天星。凤凰两翼东西升,覆盖吕梁木孤台。休管太行山势险,柳林背上彩虹来。”
一幢大厦开拓新业
在山西广播的基础建设工程中,还有一种概括的说法叫做“四山一洞一楼”;“一楼”——也就是现在位于省城迎泽大街的广播电视大楼。对于建楼的设想,鲁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建楼要求太高了也不可能,第一是要实用;第二,要十五年不后悔。”
在“三五”和“四五”期间,全省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大的进展。年进入了“五五”时期,特别是在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广播电视服务好*的中心工作,就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因此确立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广播电视中心台,进一步办好广播,大力发展彩色电视。
在“四山一洞”相继建成,传频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鲁兮深深感到在后小河这块狭小的台址上,仅有办公楼一幢、旧铁塔一座、平房几十间,为上述任务的完成带来困难。为此,鲁兮向上级有关领导反映情况,说明新建广播电视大楼的必要性,要另选台址,以适应形势要求。年8月28日,省革委向国务院呈送了报告。余秋里副总理于10月24日批示:“经调查,拟同意山西新建广播电视大楼约10平方米。投资待设计任务书确定后再批。”鲁兮得知后非常高兴,遂陆续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基建办公室开始筹建。鲁兮兼任大楼办公室、基建办公室主任、基建处处长,直接抓大楼的建设。
年,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按主楼10平方米、附属用房1平方米进行设计。后上报了设计任务书。在选址和征购土地方面,得到了太原市革委和城建局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新台址定在迎泽大街南面、新建南路西面长米、宽米、面积0平方米的中心地段,其中有水西关村耕地56亩、6户农民。后来又在东面征购10平方米,准备建广播电视剧场、电视洗印车间和道具库。
大楼设计方面的困难很大,不仅省设计院没有设计过,在国内建广播电视大楼的也很少,只有个别省市建设有电视台或演播厅,但是规模小,技术工艺也不完善。为此,鲁兮在年和年中,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会议进行讨论。他多次陈述建立广播电视中心台的意义、任务和要求,提供了广播电视技术工艺的资料;从编制设计任务书到工程方案设计、工艺设计、扩初设计,一直到主持会审施工图,牢牢把住设计关。省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熟悉和掌握广播电视的工艺流程,集各家之优点,最后拿出了五种设计方案,供大家讨论。经过研究,许多问题达到共识,但在大楼的体量、体形和结构三个问题上存在分歧。
后来省委书记王谦明确指出:采取设计院的第一方案(即今大楼形状)。后省计委下文通知:建筑总面积控制在2万平方米,总投资万元。从此加快了设计速度,在、两年完成了扩初设计与施工图;年开始进入施工准备、打试桩。
年元月,鲁兮请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王大任召集省计委、省建委、市*府和水、暖、电等有关单位开会,宣布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列为重点工程,对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所需的投资、三大材料都做了明确指示,提出了要求,并成立工程领导组,省建委主任郭文秀任组长,鲁兮为副组长。省建工局四公司抽调精兵强将,进入工地,在年5月7日终于正式破土动工。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鲁兮及其他局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大家一起干,也组织全广播局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挖土石方。大楼开工后,还成立了现场指挥部,每周召开的现场指挥部会,具体解决施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广播电视中心大楼的设计施工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做法。比如:在山西第一次打钢筋混凝土预制长砧,解决接砧问题。第一个采用预制装配使用硫磺水泥捻缝;在工艺房设计中打破传统的做法,演播室吸声墙体采用夹心墙,屋顶采用水泥砡石隔离双层混凝土楼板,播音室采用预制混凝土内盒子,既有利于隔声,又增加了抗震力度。所有这些都得到有关专家、省领导的重视。
山西的广播电视中心大楼由中间高层部分、东翼电视部分和西翼广播部分组成。中间高层部分为主楼,包括地下室和技术层共17层,大部分供广播编辑、电视编辑、局台处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站办公室用。最高层为电视发射机房、广播调频发射机房、微波机房。楼高57米,加桅杆高83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年9月25日,中间高层部分二层以上竣工,并交付使用。时任省委书记贾俊讲了话,表示祝贺,并希望再接再厉,争取全面达标,为全省广播电视做出贡献。
东翼为电视部分,底层为演出系统,有、、60平方米的大、中、小电视演播厅,还有插播、化装、导演、音响控制等室;上层为中心机房、电影、录像机房和幻灯室等;面积为平方米,可播出彩色、黑白、教育三套节目。年7月1日,东翼电视部分竣工。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建*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就通过这里向全省转播了实况。
西翼广播部分,底层为广播系统的、、80平方米的大、中、小文艺录音室、语言录音、复制、审听、混响室等;上层为播出系统,有播音、增音、控制室、节目资料等;面积为平方米,可播出一套、二套和调频三套节目。年11月15日,西翼广播部分竣工,省电台一、二套广播节目从此播音,结束了在后小河33年播音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
大楼总共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加上附属建筑平方米,共为22平方米。广播电视大楼是统一设计,分按分段完工、分部门搬入投入使用。在广播电视大楼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增添技术设备,提高播出质量。这项工程,经过四年紧张施工,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已是80高龄的鲁兮站在太原迎泽大街,久久地观望着他曾用心血兴建的山西广电大楼,更有一番情意在心头。他独自吟着《街头行》:“云楼电擎彩腾霄,落入千家颂大潮。教泽遐敷无限好,丽歌纵唱更多娇。深知广夏兴迁史,休忘当年汉马劳。伫立街头若远客,何须老马叹离槽。”
广播电视大楼作为全省广播电视中心,同时也是省城太原的标志性建筑,当年在迎泽大街建广播电视大楼,不亚于解放初期在长安大街搞十大建筑,称得上是省城人民*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以“四山一洞一楼”为中心的广电工程在山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成效显著;广播电视前辈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令人难以忘怀。鲁兮曾再三说,“四山一洞”和广电大楼的建成,靠得是*和*府,靠得是相关部门,靠得是冲在一线的同仁,至于我只是干了应该干的事情。在后小河电台旧址驻扎了33年之后,山西广播电视又在新的地址,又以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年庆祝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五十周年时,鲁兮特写七律一首:“深知办好视听难,屈指曾耕二十年。力尽微能功过在,几经风雨梦*牵。新篁辈出春潮涌,老马离槽情意绵。但愿故园花更盛,清歌瑞彩遍山川。”
千首诗篇流芳后世
说起鲁兮,人们都是直竖大拇指,说他不仅是开基创业的实干家,更是大器晚成的一位“老诗翁”。年8月,鲁兮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年调省顾委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省里依照中央的组织格局,也成立了顾问委员会,鲁兮被任命为秘书长。秘书长是个工作繁杂的职务,事无巨细他都安排的井井有条:起草文件、报告;逻辑缜密,文笔流畅。后来顾委撤销,鲁兮离休。
离休以后,鲁兮不断在报刊上发表古体诗词,真正步入诗词创作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在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五、七言绝句,愈学愈有兴趣。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他也曾写过诗作,只是没有发表示人。离休以后,他诗兴大发,不断有诗集问世,先后出版了《*樨诗选》《从心集》《惟霞诗集》《耄年感赋》4本诗集,去世后女儿又为父亲整理了《鲁兮诗选》,由解放*昆仑出版社出版。
鲁兮的诗,在吸收了古体诗和民歌的优点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诗言志,诗贵真。他将民族的、大众的新诗呈现给读者。他的诗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缅怀太行山老根据地的往事;二是讴歌战争年代那些艰苦办报人,不仅有编辑、记者,也有报务员、缮写员、交通员、炊事员、印刷工人等;三是悼念老战友;四是歌颂改革开放成就。比方寄中国女排、喜观长江三峡截流成功、香港回归颂、红船颂、奥运前夕等等。他的诗著充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哲学观,颂扬牺牲奉献精神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激励斗志的正气之作。
年轻时的鲁兮就显示出了赋诗的才华,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以及对战友的深厚情怀。年,报社年轻记者陈宗平在游击采访时,被日寇包围,壮烈殉国后,他写到:
血染赞皇野草湾,气冲霄汉震河山。
生能舍死为疆土,悲壮精忠一片丹。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报社除了出版报纸,也需要进行反“扫荡”。年5月,日寇围攻太行革命根据地,报社在反“扫荡”转移时,受到重大损伤,华北版《新华日报》社长何云壮烈牺牲于左权十字岭。鲁兮写了一首悼诗:
五月狂风折栋梁,报人碧血染清漳。
当年策马来前线,三载挥毫在太行。
革命坚贞兴报业,诲人不倦育新篁。
文章满纸千秋忠,光热长存百世芳。
当时,太行《新华日报》的改版,使全体编采发行人员有了旺盛的革命干劲,他们发扬以往一贯的优良传统,很快就在提高报纸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方面,特别是在贯彻全*办报、群众办报方针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年参观《新华日报》旧址时鲁兮写道:
当年桥上“新华*”,虎啸龙吟举国钦。
铁笔正言民族骨,擎灯高照指南针。
坚持真理倾心血,勇固金瓯付苦辛。
岁月峥嵘多俊杰,文留实话报人*。
作为《山西日报》筹备组领导成员,鲁兮主要负责经营管理、出版发行工作,为日报的创办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山西日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报社一干就是十几年,其中有不少诗是反映这一时期的生活:
随*进入太原城,海子边前扎大营。
接管创刊均不误,飞行出报炮声中。
编采人员立阵头,激情素志写春秋。
通宵灯火伴明月,文不惊人笔不休。
后勤立志也争先,惨淡经营创业艰。
管理标高办好报,持筹握算务清廉。
在鲁兮调到省广播局任局长期间,也有不少诗作,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凤凰两翼东西开,覆盖吕梁卧虎台。
漫道太行山势险,柳林背上彩虹来。
崇楼非梦亦非烟,兀立街头入眼帘。
仙女凌空飘彩带,芙蓉出水育新莲。
历程曾有几周折,夙愿今酬当自安。
节目次开星雨落,难忘建设技工员。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成就,最念念不忘的是那些技术人员。这就是鲁兮最可贵的品质。
在省广播电视局建“二二八”高山台时,鲁兮和大家住的是山下梅洞沟小村牛圈旁边的小屋,后又住到山头上的活动房。他们铺着草垫,烧着树枝,盖着棉被,还当了一夜“团长”。第二天早上一看,被子上白白一层,是因为活动房走风漏气钻进来的雪花,还是房里太冷结下的霜,谁也闹不清。在《再上庙前山高山台》的长诗中,鲁兮有这样的诗句:
别梦依稀近十载,今朝有幸又攀登。
故人欣聚情谊重,叙旧谈今笑语频。
岩壑翠微极目处,庙前山上塔峥嵘。
高山建台二十载,收转视听立大功。
广播电视大楼的兀立,崇山峻岭中那些转播台的兴建,都是他亲自抓的,以上这些诗篇都是反映鲁兮本人在搞新闻工作时充满激情的诗句。这些诗句读本不能不令人动容。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鲁兮还写了一些咏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歌颂*,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怀念故旧、讴歌家乡的诗篇等。在此,摘录一首怀念抗日根据地,悼念老战友的诗篇。如:
重上太行和问津,依依山水故乡情。
十年哺育知多少,幸我亦为山里人。
多少精英蚀土红,今来何处觅遗茔。
*花落叶声声碎,凭吊亡灵忘碧空。
在这些怀念故旧的悼诗中,其中有老领导、老战友,也有一些是一般干部、工人;他对他们的功绩都给予真诚的赞扬。有道是“文如其人”。鲁兮在日常工作中,对各种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是一视同仁。在这些诗里也表现出了他的本色。
从办报到办广电,从办广电到离休,鲁兮的诗词既是对昔日打拼新闻事业峥嵘岁月的甜蜜回味,也是对事业、对生活表露的内心喜悦。他自己以热爱的诗词形式,对人生、对社会,对战友热情颂扬,对丑恶现象给予无情鞭挞。他像是一口深井,清水不断喷涌而出,流畅不止;他曾有诗曰:
烟酒不沾学作诗,体裁敲韵动情思。
春潮催绿百花盛,敢为诗坛添一枝。
年7月20日,鲁兮走完了他97周岁的人生旅程。这位老人不仅是山西新闻界的功臣,而且是一位功力不凡的诗人,更是一位宽以待人、平易近人的耄耋老人。他一生为人重情重义,平易近人,告诉大家不要称官道职,一律称他“老鲁”。一位年轻记者做大手术,他在手术室门口等了整整12个小时。这些均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女儿们。
他的女儿鲁薇在北京八宝山追思会上代表全家深情地《致爸爸》:您的一生是一部书/虽然落笔终篇/封面,音容笑貌似清芬掠过/从小到大,我们读您千遍万遍/卢沟炮响点燃抗日硝烟/烽火连天匹夫志坚/胜利报,战地油墨香/太行山,斗寇岂等闲/凯旋后,办报十七年/同心务实铺下一张张锦卷/转移广电,创业不易/一幢大夏竖起,犹如丰碑功殊屡艰。
您的一生是一首诗/写下了最后的句点/一个信念、一种坚持/一份淡泊、一生简单/文革狂潮大难不惧/冷对蒙冤风骨依然/几度临危心系战友/峭壁苍松不计天寒/到现在,多少往事旧情仍牵/九十春秋千首诗篇/从*樨到从心,从惟霞到耄年/重情重义,雪化南山。
您的一生像一枝荷/即将谢幕今天/出污泥而不染/高风化作丹青一片/尽管白荷如故,露珠碎瓣/花开花落,刻下人生的弧线/革命七十载,奉献一片丹/品格洁如玉,待人和以谦/一辈子关心国泰民安/*要除蛀虫,令旗不变颜/一辈子不羡慕荣华富贵/身去风范在,忠贞鉴地天。
编辑:药旭东
审核:郝继文
往期回顾
1、驴是宋代的出租●张显运
2、《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小考
许中
3、介休市书法家协会“抗击瘟疫,助力武汉”书画网络展(第二期)
4、介休市书法家协会“抗击瘟疫,助力武汉”书画网络展(第一期)
5、行余人助力“抗疫”:用作品说出心声,用刀笔礼赞英雄!
6、何绍基留在灵石的书法作品小记(文□刘东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