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年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当过兵的
TUhjnbcbe - 2020/12/15 17:18:00
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我们庆红客栈是全村第一个新开起来的‘农家乐’,起名‘庆红’寓意着红红火火,没想到它真的红火起来了。

游客通过石头台阶路走向后脑自然村。

这段时间来这里居住避暑的河南游客特别多,村里的土特产也能卖出去了,给我们村里增加了不少收入,多亏了牛何松叔叔带领大伙儿修通了这条旅游路啊!”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庆红客栈老板牛慧凯开心地笑了。

依山傍水的后脑自然村。


  

牛慧凯说的这条旅游路,是一条米长的山间石阶路。它的修通,将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和壶关县桥上乡后脑自然村紧紧连了起来。带领村民修这条路的牛何松,是一名退役*人。面对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顶着各方压力,自掏腰包带头开山修路,硬是在村口的荒山陡坡中开辟了一条旅游路,办成了村里人几代人想办却办不成的事。

牛何松正在青龙潭瀑布取景拍照

7月26日,全国退役*人工作会议上,牛何松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人”荣誉称号,并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他带领后脑村的乡亲们修砌级石头台阶历时多天辟出了一条村里通往青龙潭瀑布的米旅游步道

当过兵的牛何松就是不一样修路所用的上万块石头,都是这样一锤子一锤子砸出来的。修路期间,牛何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家乡的贫穷落后让城市里的他彻夜难眠
  

7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一行来到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对牛何松和他放不下的乡亲们进行了采访。
  

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闭塞落后,没有产业,集体经济薄弱,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虽然紧邻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离青龙潭瀑布只有“一步之遥”,一个在山脚下,一个在山腰上,甚至,在后脑村可以清晰地听到青龙潭瀑布哗哗的水流声,但荒山陡坡把游客、把富裕都拦住了。缺乏“通途”,后脑村村民只能眼睁睁地守着美景,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年3月,牛何松从武警山西总队晋中支队退役后自主择业。结束了22年的*旅生涯,他选择了在晋中一家报社工作。作为一名记者,他经常下乡采访,看到其他村庄的新面貌,他为之高兴的同时,想到自己的老家后脑村,心里就轻松不起来了。他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每个夜晚,同样一个问题不停地冲击着他,令他彻夜难眠:自己过上了好日子,可家乡依旧贫穷落后,身为热血男儿,不为父老乡亲脱贫出力,于心不安啊。
  

“刚回来时,心中也有些犹豫彷徨。可是看到乡亲们受苦受穷,我很着急。就想用在部队学到的本领,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牛何松的话语朴实真诚。他说,年2月21日,他辞去报社的工作,回到家乡后脑村,受聘担任村里的民兵连长。想到自己在部队是宣传干事,他就想用自己的笔墨把家乡宣传出去,把投资吸引过来,但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稿子发了不少,但效果几乎没有。
  

“等靠要的思想坚决要不得,我得先蹚出一条路子来。”纵使离开*营,牛何松身上的*人血性犹在。脱贫致富最后一里地嘛,必须把它打通,不打通这条路,村里就发展不起来。牛何松决定开辟一条从青龙潭瀑布通往后脑村的道路,吸引游客走进后脑村。
  

年9月2日9时,他带着偷偷做好的写有“立下愚公移山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红旗,带着准备发给后脑村民的一封求助信和他对后脑村开发旅游的想法,开车从榆次出发,赶回了后脑村。

牛何松与村民一起修建游泳池。


  

一封求助信激起千层浪后脑村村民又捐钱来又修路
  

年9月3日,牛何松在自己的
  

发这封求助信的时候,牛何松正坐在通往青龙潭瀑布的荒坡上。当天早上7点,他就瞒着老母亲,在绿挎包里装上写有“立下愚公移山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一面红旗来到荒坡,用镰刀开出来一块地,把红旗竖起来,然后发出了求助信。

闲暇时,牛何松喜欢站在村里的制高点,憧憬着村里的美好未来。

“人家都把工作辞了回村修路,我怎能不信任他呢,我认为当过兵的人做事有始有终,部队出来的人既然要干,肯定能干出个样子来。所以,他发出倡议后,我就第一个捐了50元。”求助信发出短短几分钟后,村民牛永刚就带头捐了款。短短一天时间,牛何松就收到了元,其中,后脑村父老乡亲捐款元。

牛何松与村民一同为村里埋设水管。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牛何松记录出工情况的本子上,山西晚报记者看到,年9月3日上午,修路的只有牛何松一个人,下午就变成了十几个人。
  

76岁的李新梅老人听说牛何松要带领大家修路,眼前一亮,“好事啊,只要有人带头,我就跟着干。咱们等了一辈子了,也没有人来开发,真是不能再等了。”当时,李新梅老人的脚上起了个水泡,走起路来疼痛难忍,但她硬是咬着牙,背着铁锹就出了门,看着那么陡的坡,她也不退缩,慢慢地蹲下来,让屁股挨着地,一步一步往下挪,加入了劳动队伍。


  

“我干不动重活,搬不动石头,但我可以用铁锹一点一点地铲土,如果脚实在疼得不行了,我就站着休息一下,唱上几句老歌《焦裕禄我们的好书记》,也就忘了疼了。”李新梅老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牛何松答应以后会给我们发工资,但这工资我不能要啊,我只想尽点义务,跟着他一起早日把这条路修成,为子孙后代们造点儿福。”
  

李新梅老人带病修路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她的全家。她的女儿们、女婿们和外甥们踊跃捐款,纷纷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50元、元、元……仅她全家就捐款多元。
  

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开始修路后,牛何松身边出现了一个个质疑的声音。许多人说他傻,说他脑子进水了,还有人说修路是他的“个人工程”。“比起凿石修路的艰辛和危险,修路早期,大家的不相信不支持,更让我难过。在夜里,我不知道哭了多少次。”牛何松说。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牛何松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离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穷山沟里开山修路呢?牛何松说,“我就是不想再让乡亲们继续穷下去苦下去了。”

修路期间,牛何松与村民一同抬石头。


  

修路如此艰辛六七十岁的老人是开山修路主力
  

这是一条需要怎样开拓的路啊?虽然全长只有米,宽2米,但全部是在陡坡和崖壁上开凿,全部要用石头垒砌,与山脚下的平地呈60度角,斜搭在半山腰上。修路所需的台阶石是由巨石破开的。由于地势险峻,难以使用机械,所以,每一块石条都要几个壮劳力联手撬起,然后,用器具破成小块,肩背手抬才能运到筑路工地。

就是这块石头,差点要了牛何松的命,多亏了嫂嫂一把拽开了他。


  

在这段石阶路的中间,立着一块大石头。这块大石头在修路之初差点要了牛何松的命。“年9月7日那天,我正在埋头干活,没听到山上的乡亲喊‘让开,赶紧让开’,邻居改英嫂子在旁边赶紧拉了我一把,这块石头从我身边呼啸而过。”生死就在擦肩而过之际,如今路已修成,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牛何松仍觉得后怕,“只要能修成这条致富路,没什么过不去的坎。”牛何松说。

修路期间,牛何松累了就在阴凉处歇一会儿。


  

正式开工后,牛何松便坚持每天在
  

修路全靠人力,但40岁的牛何松在修路者中算是最年轻的。“年龄最大的有80岁,有很多70岁的,再有就是60多岁的‘年轻’的了。”牛何松解释说,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要么是老人、小孩,要么就是身体有病的。修路主要靠的就是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后来也有年轻人被打动,不打工了,回来一起修路。”在牛何松的
  

“孩子,你咋这么傻啊?你在榆次好好的日子不过,受这罪干啥?”牛何松的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也加入劳动队伍中。爱人和孩子心疼他,利用假期回去帮他修路,在他难得回榆次的日子里,爱人给他做好吃的,把好吃的留给他。
  

牛何松义务修路,但不能让乡亲们也免费干活。石阶路第一阶段完工后,牛何松又忙着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年度后脑村开山修路工资统计表”,为参加修路的村民发工资。捐款有限,本已分文不取的他还自掏腰包为大家补上差额。“我当时都想好了,如果钱不够,我就把自己在榆次的房子卖了。不过,8个月下来,乡亲们、我资助过的孩子、我的老战友、老领导,还有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孟晓波个人捐赠5万元,让我不用为了发工资而去卖房子。”

牛何松给送水泥的师傅转账,不忘说一句“钱不是问题,一定要保障水泥的质量”。


  

时至今日,牛何松依然难忘当初的艰难。走在修好的石阶路上,他坦言,自己都难以想象这路是怎么修起来的,“我怀疑了:这怎么可能是我修成的?真的,我都有点不敢相信。”

每天早上5点多,牛何松总要背上自己的挎包在村里走上一圈。


  

级石头台阶砌成后脑村奔向小康的路
  

年12月18日,牛何松在
  

修栏杆、铺泥浆、修旅游厕所……年5月6日,后脑村开山修路全部完工后,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经理冯斌走完级台阶后,既惊叹又惊喜,惊叹的是修这条山路太不容易了,惊喜的是这条山路把景区延伸了,以后游客可以沿路到后脑村参观。
  

经过安全评估后,从后脑自然村通往青龙潭瀑布的铁锁打开了。
  

米路、级台阶。7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跟随牛何松走了一遍:这是一条处处是艰辛的路,全部是直径三四十厘米的石头砌成,每一块石头都是巨石破开又挪到需要它的位置;这是一条充满了爱的路,路面上刻着爱心、鸽子,虽然笔画并不流畅,却让人看出修路者倾注其中的感情;这是一条充满了希望的路,一段没有台阶的坡道上,“欢迎游客”四个大字,是村民对未来的期盼,路边盛开的鲜花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一路向下,山西晚报记者偶遇了几位来旅游的河南游客,他们顺着石阶向上,可以到庆红客栈歇歇脚,到村民家里买点土特产,还可以参观村后的古村落,路上还遇见四五名年轻人,他们轻轻松松地跨越台阶,转眼就到了高处。
  

路修好了,但是牛何松的愚公志却不曾丢下。如今,他正带着村民在整修古村落,修下水道。谈起后脑村的未来,牛何松满怀信心地说:“接下来我要带着村民完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大家开办农家乐。振兴后脑传统古村落,努力把后脑村建设成为健康文明之村、红色旅游之地、休闲避暑之所。”
  

临别时,牛何松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原本他打算路修好后便离开,可是现在他觉得,村民们不致富、没有奔小康,他就必须扎根后脑村,绝不能离开,“这条路寄予了后脑人脱贫致富的梦想,我希望自己能帮他们一起沿着这条路,走向幸福与希望。”

他作为一名*人从年起致力于捐资助学20年里长期资助的孩子达12人

当武警的牛何松雷锋是榜样从长治市区一路开车前往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走了两个多小时,路边一块写有“后脑村”3个大字的巨石提醒着人们:后脑村到了。后脑村的客栈也打出了最美兵哥哥后脑第一站的招牌。一进村子,左手边是一家刚开业没几天的客栈。客栈墙上贴着写有“牛云山客栈最美兵哥哥后脑第一站”的大幅海报。“最美兵哥哥”就是牛何松。年12月,牛何松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年2月20日,他开始对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石化希望小学贫困女童方园园进行捐助,一直到她大学毕业,其间,同样家境贫寒的牛何松甚至一度靠借钱周转,才能及时给方园园打过去助学款。方园园是牛何松从小学一直资助到大学的学生,她结婚时特意邀请牛何松当证婚人。方园园只是接受捐助的其中一名学生。“我很感动,怎么有幸能遇到这么好的无私的一位哥哥。”同样接受过牛何松资助的一位女孩这样对山西晚报记者说。20年捐资助学,牛何松的爱心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而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兵哥哥”。曾获“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被中宣部授予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年,牛何松探亲休假期间,看望贫困孩子并辅导孩子做功课。

当年的一句承诺让他无论多难都选择了坚持
  

年2月20日,正在武警安徽总队安庆市支队当兵的牛何松,在当地报纸“蓓蕾行动”公益广告上看到,岳西县响肠镇石化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方园园因家遭不幸面临辍学的消息后,想到了自己的经历:由于后脑村条件艰苦、闭塞落后,他的哥哥姐姐读完初中后都因交不起学费而相继辍学,而他在第一年高考落榜后本想复读,也因凑不齐学费而不得不放弃。从小饱尝家境贫寒的滋味,牛何松深知农家子弟求学的艰辛,于是他立即与石化希望小学取得联系,承诺资助方园园完成学业。
  

当时,方园园一年的学费只需要元,但对于牛何松这个每月只有35元津贴费的普通武警战士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钱从哪里来?作为部队宣传报道员的牛何松的办法只有一个:多写稿子、写好稿子,换取稿费。“一篇稿子通常稿费是2元,长篇通讯会高一些,最多有5元。”年7月17日,在后脑村自家三间石头房子前,坐在山楂树下的牛何松说起当年的经历时,面带笑容,但他的话却让人觉得心酸。为了攒资助款,他比以往更加勤奋地写稿。年,他把当年发表的60多件作品的稿费和自己节省下来的津贴费积攒起来,分两次共向方园园寄去元。
  

没多久,牛何松调到武警山西总队工作,年又考上*校,同年底,他父亲突发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住院欠下了一万多元的外债。但不管人在哪里,自己的经济有多紧张,他依然坚守承诺,一张张汇款单按时寄到了石化希望小学。牛何松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了一句“你肯定想不到”,除了生活必需品,他啥都不敢买,“偶尔想买点烟抽,没钱,我和几个战友你两毛他三毛地凑钱,买一盒烟,每人分几根偷偷抽。”一次,到了给方园园汇款的日子,牛何松身上却只有80元钱,他只能向战友借了20元,凑够元给方园园寄过去。
  

2年,牛何松从*校毕业成为一名*官,每个月有了1元的工资。但是,为了给方园园攒学费,他依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3年,他和妻子靳瑞青没拍婚纱照,没买三金四银,甚至连一台电视机都没买,从头到脚小两口只花了元,就走进了婚礼殿堂。
  

就这样,牛何松一路支持着方园园上完小学上中学,5年7月,方园园高考落榜了,正当她苦恼、失望之际,牛何松多次写信、打电话,鼓励她鼓起勇气再复读一年,“我继续资助你,直到把你送进大学。”方园园回忆说,当时牛何松说这话的态度很坚决,根本不像家里负担很重的样子。
  

6年,方园园如愿考上安徽中医学院。牛何松赶到安徽专程送她到合肥上大学,临别时又给她留下0元学费。就在方园园上大学期间,牛何松的父亲患了晚期肺癌,在8年病逝。沉重的家庭负担下,牛何松和妻子靳瑞青一起省吃俭用,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方园园读大学的5年里,他们整整资助了她3万元。
  

年7月10日,方园园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后,第一时间向牛何松报喜,“牛叔叔,没有你,我上不了大学。谢谢你这么多年来一直资助着我。”而这通打到部队的报喜电话,才让牛何松保守了十多年的秘密被悄然揭开。
  

时至今日,远在上海的方园园和牛何松仍然经常联系。在牛何松开始修路后,方园园先后四次捐款共计2元,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她的牛叔叔一起建设后脑村。最近一笔捐款在7月24日,方园园捐款元,她说,“天太热,买点西瓜,给大家干活的时候降降暑。”
  

心系贫困学子捐资助学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
  

除了对方园园进行资助外,从太行山走出来的牛何松一直牵挂着家乡。家乡许多孩子面临失学、辍学的消息,让他心痛。3年1月24日是牛何松和妻子靳瑞青的大喜之日,仅仅一天之后的1月25日,牛何松就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们还一定要忠孝两全,捐资助教,支援家乡教育事业。”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3年7月1日,他以“紫弟斌(寓意:子弟兵)”的名义,给后脑村村委会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想捐资助学助教的心愿,并汇去了第一笔捐款1元钱。他向后脑村村委建议筹建希望小学。他的建议得到乡亲们的大力响应,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3年后,后脑村希望小学建成。
  

家在壶关县丁家岩村的六年级小学生王金丽是养父抱养的孩子。由于养父患心脏病,没有劳动能力,养母每天疯疯癫癫,也没有收入,王金丽不得不伤心地离开校园。得知这一情况后,牛何松马上拿出0元交给王金丽的养父,并承诺会把学费、书本费、生活费全部承担下来。
  

壶关县前脑村三年级小学生李志强自幼命苦,还没有出生时父亲就因车祸不幸去世,接着,母亲改嫁、爷爷病故,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随着奶奶年龄越来越大,干不了体力活,没了收入,李志强哭着被叫回了家。牛何松带着0元钱去了李志强家,给出承诺:“这孩子我来供!”从此,这个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有了一个武警爸爸。
  

年,牛何松在家乡的寄宿制小学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年5月,牛何松回乡探亲时,得知后脑村希望小学的孩子都合并到桥上乡坝立寄宿制小学读书去了,他带着学习用品追着给孩子们送去。这一去,他又有了“意外收获”。桥上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多公办老师不愿待。从9年开始,不少贫困的家庭不惜举债都要到城里租房供孩子读书,导致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少。经过与学校沟通,牛何松当即和校方签订《爱心助学协议》,建立“牛何松爱心基金”,决定每年至少拿出元用于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至今,向桥上乡坝立寄宿制小学捐款从未中断。
  

牛何松资助的对象并未限定在老家壶关。他参加希望工程助学项目,资助广西南宁市马山县8岁女孩韦花梅上学,当从韦花梅的回信中,得知她姐姐学习很好也面临失学的消息后,他又承诺资助姐妹俩一起上学,而且除了在给希望工程那笔捐款的基础上,会定期给她们邮寄生活费;他捐助“背着父亲上学”的晋中学院学生赵青,向被确诊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小康康捐款,给在陕西读大学却不幸被确诊为白血病的刘冬瑞捐款……20年时间,牛何松长期资助的孩子有12人,而受到他帮助的人更不知有多少。
  

7月25日,一名曾受资助的女孩对山西晚报记者提到牛何松的事迹时,她说,“我很感动,怎么有幸能遇到这么好的无私的一位哥哥,应该珍惜。”
  

抢险救灾他冲锋陷阵反恐维稳他视死如归
  

22年*旅生涯,牛何松不仅坚持捐资助学,他更是用热血书写“最美”的子弟兵。

6年,牛何松奋勇扑救森林大火。

6年4月28日,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林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当晚,武警官兵组成敢死队,每人一个手电筒、两个灭火弹、一把铁锹、一个水袋,踏着夜色从山上一步步移向山下,一边扑打明火,一边观察火情,当他们下到半山腰时,对讲机里传来要求紧急撤离的命令:由于风向突变,山下明火开始蔓延,火越燃越旺,必须马上撤离。此时,现场已经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情况万分紧急,官兵们连蹦带跳,从一米多高的荆棘丛里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猛往下跑。“那是我第一次经历死亡的威胁。”牛何松说,就这样,他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一直战斗到5月1日,终于把森林大火成功扑灭。
  

年1月9日,晋中市昔阳县三都煤矿发现爆炸物,由于距离太远、情况不明,排爆骨干无从下手之际,牛何松主动请缨,靠近爆炸装置。他小心翼翼地接近爆炸装置,利用手中的相机,连拍照带侦察,捕捉到有效信息。根据他拍摄到的第一手资料,指挥部果断实施爆破,成功排除险情。
  

年5月20日,牛何松和武警战士翟俊杰乘坐公交车,走到晋中市榆次区迎宾街一个十字路口附近时,车上两名女孩突然发现一年轻男子偷了自己的钱包,男子在车门关上的瞬间下车扬长而去,两名女孩急忙下车追小偷。小偷看到两名女孩追来,不仅不退缩,反而挥拳打向女孩。见此情景,牛何松和翟俊杰飞身从车上跳下,沿着小偷逃跑的方向追去。牛何松一个熟练的擒敌动作“踹腿锁喉”,将小偷摔倒在地,随后将其移送至派出所。
  

22年,多个日日夜夜,经历了无数酸甜苦辣的故事,但牛何松不愿意多说辛苦,只说一切都挺好的。
  

“自从穿上这身橄榄绿*装,我就将生命完完全全地交给了部队;自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我就把生命毫不保留地交给了*。*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就奉献什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我什么也可以不要,包括自己的生命。”
  

“为别人而活,这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我的座右铭。这是我自从穿上这身橄榄绿*装户后立下的座右铭,也是我年入*后更加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她,我会完全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置之度外,去爱我的人民,去爱我的祖国,去爱所有困难中的兄弟姐妹。为了她,我会将我全部的全部,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献给我的祖国和人民。”
  

山西晚报记者在他的*旅日记里找到了这样两段文字。正是这种信念,让他无怨无悔地去奉献自己、燃烧自己,让自己活成了最美的模样,活成了“最美兵哥哥”。

很难想象一个1.66米、斤的瘦小躯体内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内在信念与动力能让他坚定执著地去做一件又一件常人难以坚持、无法想象的事情?

“最美”的牛何松为啥不一样“牛何松,“老”牛拉套劲不松!牛何松,完成了从优秀*人到优秀转业*人的华丽转身!牛何松,当兵实现了对祖国的“忠”,退伍回乡又兑现了对故土的“孝”,做到了“忠”“孝”两全。在这个最不缺“明星”的时代,牛何松,你却是我最佩服、最骄傲的一颗星:深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的*员之星。你用行动回答了自己的初心:我是农村长大的,我离不开父老乡亲!”
  ——这是现任长治市邮*管理局局长、曾任牛何松部队领导的胡福海对他的评价。手搬肩扛两人抬,再重的石头也要把它规整到位。
  7月15日至17日,和“最美兵哥哥”牛何松近距离接触3天后,就不难理解胡福海局长对牛何松的评价完全出自肺腑之言。
  胡福海说,在当下娱乐至上、漫天追星的时代,牛何松却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明星”,收获了众多的*治粉丝。“敬佩”二字,是大家对他最多的评价。
  很难想象,一个1.66米、斤的瘦小躯体内,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内在信念与动力,能让他坚定执著地去做一件又一件常人难以坚持、无法想象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追溯一下“明星”牛何松是怎样诞生的。22年的*营生活,练就了牛何松对大小事都严肃认真的态度。

童年的贫穷激励他不能忘本
  

7月15日傍晚时分,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太行山大峡谷半山腰的一座简易石屋前,退役*人牛何松和山西晚报记者围坐在自家门前的山楂树下,细数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牛何松家里特别穷,住的是漏雨的石头房子,吃的是糠面馍馍就咸菜,穿的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补丁上打补丁的旧衣服,玩的是石头泥巴等不花钱的原生态游戏。不仅如此,小小的他,为了挣钱,经常到地边的石头缝里抓蝎子,上山砍柴、挖药材,放牛、犁地等各样农活更是样样精通。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这点我始终没有忘记,也不敢忘记。”因为自己的童年是从艰难困苦中一步步熬出来的,所以后来牛何松更是不忍心看到别的贫困孩子受穷受苦。当年因为家境贫寒,姐姐哥哥相继辍学,家里唯一供着上学的就是他自己,年却没考上大学。痛苦、流泪过后,不甘心的他决定补习一年,可惜借来借去还是凑不够学费。不得已,他也像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走上了打工之路。
  

或许命运偏爱眷顾那些不轻易认命的人,那年秋收时,因家里缺少劳力,他只好赶回家收秋。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老家征兵了,他报名了,十几天*审、体检后,他顺顺利利地参*入伍,当上了一名武警战士。
  

谁也没想到,这个从太行山深处走出来的黑瘦的农村小伙儿,这个从小被刻上贫穷烙印的农家孩子,将迎来怎样的人生蜕变?
  

部队的锤炼提供他成长的沃土
  

从太行山革命老区来到长江岸边的宜城安庆,初入部队的牛何松瞬间就被营房周围的大红标语感动了,“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治合格、*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些别人看起来司空见惯的标语口号,却对牛何松意义非凡。

牛何松在民兵训练中也是一丝不苟。


  

“那时候,我们每天吃的是大米饭,每顿饭好几个菜,有肉吃,还有汤喝。这种有新衣服穿、有好饭吃的美好日子,比起农村生活来说简直好得不得了。如果能在部队干上一辈子,那该多好啊!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发奋图强,刻苦训练,好好工作,好好当兵、当一个好兵,将来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22年的*营生活,他在部队这片沃土上,汲取到太多太多的养分。
  

“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谈起当兵的经历,牛何松感慨万千,“部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治生命。”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牛何松有幸来到了部队。
  

刚入伍在武警安庆市支队时,时任武警安庆市支队副*委兼*治处主任的徐绍良,很快相中牛何松这匹“千里马”,成为他的第一位“伯乐”。在徐*委的鼓励下,他从新兵连的一名小诗人很快成长为一名部队的优秀新闻报道员。其间,徐*委还经常在深夜时分为他指点迷津,修改润色稿子。每每回想起来,如今的他,感到特别自责,当初的自己对徐*委却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
  

后来因工作需要,年底,牛何松调回武警山西总队服役。临走时,为感谢*委对自己多年来的精心栽培,他偷偷在*委办公室放了两瓶好酒,就匆匆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没想到徐*委却想方设法地联系到他,告诉他:“酒钱元已寄回你的老家,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接下来的部队生活,即便最后升到了副营级干部,他也始终以一个虚心求教的学生姿态,兢兢业业地工作,不畏艰苦,冲锋在前。
  

“因为做宣传报道,接触的都是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我总能从人家身上学习到闪光点、正能量。有一次看到,一位战友去执行爆破任务,人家二话不说就上,当时我从心里特佩服人家的勇敢和坚定。”常常接触正能量的牛何松,自然而然也是“近朱者赤”。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每一次战役,每一个战斗现场,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在部队时,他总是不怕苦、不怕累,有时候执行重大任务,他总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一线进行采访,对我们支队各项建设、宣传报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十几年的老战友毕永光眼中,牛何松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
  

正是部队这个大熔炉,淬炼出了他,正是这身橄榄绿滋养了他,因而,他对部队的爱,也是深沉的,厚重的。以至于坐在山西晚报记者面前的牛何松,谈到后来的捐资助学和开山修路时,总会下意识地蹦出“战斗现场”“打响战役”等口头禅,恍惚间,让人误以为在采访一位战斗英雄。
  

*与部队的教导铸起他坚强的理想信念
  

退伍不褪色的牛何松,刚回到村里,一听壶关县武装部想聘请他为后脑村民兵连连长时,兴奋得合不拢嘴,“我最想要的就是那身迷彩服,一穿上它,我就浑身舒坦,自在。”牛何松说道。这身橄榄绿,就是*人的*,就是牛何松自信的来源,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牛何松的骨子里。
  

穿着这身橄榄绿,他经历过抗洪抢险、抗雪救灾、解救人质、搜爆排爆、*事演习、森林灭火等多次战斗,这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割不断的*民鱼水情;穿着这身橄榄绿,他帮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孩子,从他们身上,他收获了坚持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的自信心。
  

“我不知道我应该得到什么,但我知道我必须付出什么。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帮助、一种鼓励、一种道德上的升华和修养上的养成。”牛何松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最好的朋友,就是自信。”
  

重披这身迷彩装,他又带领家乡父老,开山修路,带头脱贫致富,践行着一个共产*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信念。
  

“我时刻牢记,自己是*和人民培养出来的*官,所以我就应该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是*的儿女,能为人民多做好事、善事,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牛何松说道。
  

正是在这样的坚定信念下,他才咬牙坚持着,“我就不相信,再高再险再难的太行山,能阻挡得了共产*员修路的决心?”人定胜天的共产*员的豪情壮志,那一刻,在牛何松的内心汹涌澎湃着。
  

他的坚定还表现在,正将后脑古村里的牛圈改造成展览室,并打算将其命名为“新时代愚公牛何松德育教育基地”。面对“沽名钓誉”的质疑,他非常坚定地说:“我牛何松作为一名自主择业的*转干部,已无名利一说。升官已无可能,发财更没希望。我想做的就是,将一名共产*员开山修路的事迹留给后人去学习。我想告诉后人,真正的共产*员是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
  

就这样,在*和部队的培养和教导下,牛何松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内心细腻、心生美好的人;成长为一名高度自制、内心坚定的革命*人;成长为一名胸怀家国、心系百姓的合格而纯粹的共产*员;成长为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全国道德模范人物。
  

理解与支持成为他前行的助力
  

要说有了坚定信念就会勇往直前,毫无障碍,这是不现实的。面对捐资助学,开山修路,牛何松依然有太多的困难、压力和各种不理解。但最终他凭借内心坚定的信念和来自大家的鼓励与支持,一路咬牙坚持,最终成就了自己,造福了百姓。
  

之前对小学生方园园的资助,他想过放弃。但*人的承诺、园园那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和闪光的奖状,让他说不出退出的理由。
  

帮百姓修路,不时有个别刺耳的杂音,传到他耳中,说他“搞个人工程”。牛何松也曾困惑和委屈,发过牢骚。这时,曾经的部队老领导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都会在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对他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支持。
  

原部队老领导、现任长治市邮*管理局局长的胡福海,主动把他请上讲台,给全邮*系统职工作报告;原部队老领导、现任晋中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组书记、主任张李虎,看到自己带过的兵在受这样的苦,心疼不已,立刻带着医生、慰问品亲自前往后脑村探望牛何松及乡亲们,还带领员工来参观学习;一笔笔捐款如雪片般飞到他的手里……
  

妻子靳瑞青对他默默的支持,更是难能可贵。靳瑞青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全职妈妈,她是个重感情的人,看着每次回家越来越黑瘦的丈夫,她总是心疼地提早为他炖好爱吃的鸡肉。牛何松看在眼里,暖在心上。“你给我三五年时间,我给你后半辈子”,这是牛何松给妻子小瑞的承诺。“如果三五年后,后脑村还没走上致富路,牛何松食言的话,你还能坚持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小瑞斩钉截铁地回复:“肯定能坚持呀!都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了。”
  

与小瑞的默默支持一样,11岁的儿子牛鑫宇更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处处心疼爸爸。爸爸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放了暑假的儿子专门回到老家,每天跑前跑后陪着爸爸。

同村的父老乡亲们对牛何松更是满口的称赞和信任,当山西晚报记者问一位村里的老人:“有一天,牛何松帮大家脱贫致富了,要离开后脑村时,你们会怎么样?”这位老人笑呵呵地回答:“他走不了,他舍不得这里。”
  

正是来自社会各界和家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更加坚定了牛何松“立下愚公移山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信念。
  

7月19日,山西晚报记者离开两天后,牛何松曾经的老部下武警晋中市支队四级士官杨小波,刚刚退伍转业,就迫不及待地赶来后脑村参加义务劳动,不想让他的老领导累倒。“以前你捐资助学的故事一直教育激励着我,如今你愚公移山的精神再次鼓舞着我。现在我转业回家了,也有时间了,特别想来帮帮你。你安排我干什么我干什么。”杨小波说道,一下午的时间,两人边聊边干,推了50多车垃圾。
  

傍晚时分,村里81岁的老人郭梅英看到牛何松满头大汗,走到他身边感动万分:“何儿啊,你受这苦干啥?看你那么累,大娘心里很难受。”听了老人的话,牛何松告诉记者,他特别开心,顿感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牛何松,一名普通的退伍*官,一名被各种荣誉光环笼罩着的道德模范,他没有迷失在荣誉中,没有被道德绑架,不受外界干扰,不为所动,而是用一种朴素的人生态度,努力践行着自己的革命人生信念,过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

最美兵哥哥退伍不褪色

7月26日,“最美兵哥哥”牛何松再一次走进北京,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人”荣誉称号。

年7月26日,牛何松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人”荣誉称号。


  

22年的*旅生涯中,牛何松9次荣立*功,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榜、山西青年五四奖章、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儿童慈善奖、全国拥*爱民模范等近百项荣誉称号。

破拆石头的铁锤和抬石头的铁链是牛何松修路时的标配。


  

年3月,牛何松从武警山西总队晋中支队退役,他本可以享受安逸的城市生活,但是22年*旅生活的锤炼,告诉他不能这样。于是,他说服家人,毅然辞职回到家乡,以部队练就的韧劲带领乡亲们开山修路,清垃圾建泳池,誓要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牛何松带领村民修建的石头台阶路。


  

在修通村里连接青龙潭瀑布的山路后,牛何松在
  

年9月,荣获第三届“感动晋中十大道德模范”
  

年12月,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
  

年12月,荣获武警山西总队“五好文明家庭”
  

年4月,荣获晋中青年五四奖章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文举滑艳兵张红霞

图片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

视频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李永江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转载请标明出处:山西头条长治号,并注明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当过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