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转载山西晚报电子版
“面对*河一声喊……”8月22日上午10时30分许,在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剧院,来自运城市临猗县吴王村的“桌子戏”演出小组正在台上彩排。22日晚,该节目将在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剧院参加群星奖曲艺类选拔赛。什么是“桌子戏”?是在桌子上演戏吗?22日上午,记者提前到剧院打探。
表演者又是吹胡子又是瞪眼睛
“桌子戏”发源于*河岸边,是运城市临猗县吴王村特有的艺术表演形式,“桌子戏”的演出小组共12名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其中最年长的78岁,最小的今年10岁,大家虽未受过正规音乐训练,但演员们粗犷豪放、接地气的表演仍然十分震撼。“桌子戏”的舞台中央摆放着两张四方大桌子,周围摆放着几个树桩形状的凳子。整场戏以10岁小男孩站在四方桌子上动情地大声呐喊拉开帷幕,其余11名表演者陆续登场,人人手里拿着自己的表演工具,有敲鼓的、吹笛子的、拉二胡的……10多分钟的表演中,表演者吹胡子瞪眼睛,高亢唱腔尽显粗犷朴实的乡土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原生态形象。临猗县文化馆馆长张建*介绍,“桌子戏”从忠诚、诚信、德孝、清廉四个方面入手,借用传统历史故事,用老百姓的语言编出人间大爱与真情,同时通过唱词的音乐渲染,塑造出舞台上不同的人物形象。演员们用的道具分武场和文场,武场道具有板鼓、小战鼓、马锣、梆子、大镲、小镲、小锣;文场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笛子、底胡。7月23日至25日,在运城南风广场举行的“我有拿手戏”大型群众文化艺术展演中,来自*河岸边临猗县吴王村的拿手戏“桌子戏”曾广受好评。
演员们首次来并演出有些紧张
彩排的间隙,记者找到几位演员进行了简单采访。演员刘轩成今年54岁,在表演最开始出场时有一段高声喊唱的戏,看着刘轩成那样卖力,大家提醒他保护好嗓子。听记者说他的嗓子,老刘不好意思地笑了:“平时不怎么保护,天生就是大嗓门。”住在*河边上的老刘,一天没事就大喊,性格豪放,脾气火爆。“嗓子代表脾气,唱‘桌子戏’的演员脾气都是‘火爆’型,这也是当初选择演员的标准之一。”采访中,老刘告诉记者,“桌子戏”的“喊”表现的就是*河边上的农民性格,平时他在家或是干活的时候,没事就喊两嗓子,感觉特别爽。多年来,刘轩成的团队一直在村里唱,这回第一次到省城表演,他坦言大家都有些紧张,“没上过这么大的舞台,在家乡的小舞台能放得开,这里的大舞台灯光一打,看见台下的观众,人不由得紧张起来。”彩排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彩排后大家商量如何改进,争取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祖孙三代齐上台表演
刘轩成团队中最小的演员是10岁的刘望鑫。采访中,记者得知刘旺鑫的爷爷和爸爸也都在剧组一起演出。刘望鑫的爷爷刘向召今年54岁,他说,大约14岁的时候开始唱“桌子戏”,到现在已经唱了40年。刘望鑫的爸爸刘大伟今年33岁,同样是14岁的时候学唱“桌子戏”。刘望鑫虽然没受过专业训练,但从小受家庭熏陶,在台上的表现十分自然。一家三代都参加“桌子戏”表演,也是整个演出团队的亮点之一。说实话,记者原本以为“桌子戏”就是在桌子上面唱戏,但看了表演后,发现桌上的戏码并没有那么多。“‘桌子戏’实际就是围着桌子唱戏。”张建*告诉记者,“桌子戏”是蒲剧早期的一种最接地气的原生态艺术表现形态,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运城,年轻人对“桌子戏”有些陌生,但年长者没人不知道。以前,村里谁家有个红白事,或是当地的节庆日啥的,都会请老艺人们前来助兴,所以“桌子戏”一直流传于当地民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艺术的冲击,“桌子戏”渐渐被人遗忘了,只在当地小范围传承着。“好在之前山西省文化记忆工程的发掘,将‘桌子戏’从夹缝中拉了出来,并且被世人认可。”张建*说,为了让“桌子戏”发扬光大,他们就在原有的老传统上,加入艺术元素,并将它搬上了大舞台。在“桌子戏”演员喊出第一嗓的瞬间,有不少人便说,这个腔调像极了“华阴老腔”,甚至比“华阴老腔”还生猛,很多人猜测两者间一定有着什么关系。“像,但不是一回事。”张建*说,“桌子戏”与“华阴老腔”的声腔是有一些相似,但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唱腔技巧上都不一样。“华阴老腔”是陕西一带的地方戏剧元素,而“桌子戏”打造的是*河岸边粗犷豪放的一种演唱方式。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角色之分,个个都是乐手,人人都有戏码,拉琴的、吹笛的、敲鼓的都既是演奏者也是表演者。“‘桌子戏’不仅仅是百姓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方式,它讲述的是我们山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唱出了忠诚、诚信、德孝、清廉的精神内涵,它是民间的艺术品,所以应该被传承。这也是我们这次参加艺术节的目的,我们要让‘桌子戏’走出*土地,让所有人认可。”张建*说。
本报记者 徐麦丽 路丽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