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0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时刻——新冠肺炎疫情来袭,00年的春节也注定是让人紧张而难忘的一个春节。习近平总书记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山西晚报记者再一次出发,桑野就耕父,把酒话丰年,走近贫困户,探访农人家,用记录万象的笔触讲述脱贫户走向小康的故事,用捕捉百态的镜头留下脱贫户一家子的笑容。田野旁,小路边,有未曾融化的积雪,也有脱贫路上挥洒的汗水;屋檐下,炊烟中,有贫困户期盼脱贫的目光,也有帮扶人进村入户忙碌的脚步。汗水打不湿坚定的信念,脚印写不尽攻坚的艰难。正是无数的汗水和脚印,让辽阔的田野青春焕发,让村庄褪去灰暗的妆容。一街一巷,一家一户,我们敲开山乡人家的心门,去听、去看、去感受,听心声,看变化,感受在脱贫攻坚中延伸出来的一个个民生福祉。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向贫困宣战,是目标,是承诺,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脱贫户正在重新书写山村的历史,交上一份足以令人感叹的成绩单,而成绩就写在那一张张溢满幸福的全家福中。
接受村委会建议建起小型养牛场*五元:幸福生活靠奋斗来创造*五元的全家福。
时间:正月初一
地点:运城市新绛县三泉镇水西村人物:*五元家
人总是会活出一个方法,等待幸福。而幸福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家里住着最亲爱的人,有一盏*色的灯一直亮着。
曾经家徒四壁的*五元,娶不上媳妇、盖不了房;如今,在村委会的带领下,身残志坚的*五元,建牛场,搞养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房翻盖成温馨的四合院,儿子娶了媳妇、姑娘嫁了人,还有了两个漂亮的小孙女,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月5日(正月初一),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这个平凡的农家小院,揭开他们一家人的幸福“密码”。
农家院、红对联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嘎嘣”一声,*五元的大孙女吃出了饺子里的硬币,开心地喊道“爷爷!爷爷!我吃到钱了!我吃到钱了!”0岁的*舒垚第一个吃到硬币,全家人都为她感到开心。
“再多吃几个,看看能不能再吃一个,你可是咱家最有福气的人哦!”*五元满脸的笑容,一家六口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地吃着饺子,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这是正月初一一大早,山西晚报记者在新绛县三泉镇水西村*五元家看到的一幕。
走进这个具有晋南特色的小院,映入眼帘的是贴着红红对联的白色瓷砖墙,铝合金的门窗、洁净的玻璃,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走进客厅,乳白色的地砖一尘不染,电视柜旁绿色的吊兰长势喜人,茶几上摆放着香蕉、砂糖橘,还有一大盘麻花。“这是年前自己家炸的,可好吃了,你尝尝。”*五元热情地说。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由于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导致我的右腿和右手残疾。因此我从小就不爱与人沟通。”说起自己的幼年,*五元陷入沉思。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情况,很无助。幸好后遗症还不是太严重,慢慢地,*五元就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像这样美满团圆的日子,几年前,对我们一家来说却是一种奢望。”*五元说。
晋南农村土地丰沃,靠种地谋生是不错的选择。“凭种地,咱这身体,哪个姑娘愿意嫁给我?”*五元苦笑着说,“没办法,只好娶了脑子有点问题的孩他娘。”婚后儿子、女儿相继出生,给本来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生计,*五元拖着残疾的腿,奔波着……做过小买卖,不是赔本赚吆喝,就是被人骗了本钱;给别人打过工,身体的残疾,没有一个工作可以长久。庆幸的是,两个孩子聪明伶俐,给这个家带来少有的欢乐。
岁月不辜负任何一个有心人。说起脱贫致富的事,*五元很感谢他们村委会的干部们。“几年前,村委会以长远发展、精准扶贫为目标,经过前期走访、考察,建议我家建一个小型的养牛场。”那一刻,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迎来了人生的大转机。
租地、贷款村委会帮着建起养牛场
吃完过年的饺子,*五元还要去养牛场看看,正好,前来检查村里防控疫情的水西村书记赵高发来到他家,并邀请山西晚报记者一起去村外的养牛场转转。
“*五元家的情况,我们很了解,前几年孩子上学需要钱,家里每天的花销也很大……光给点救济款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帮助他家脱贫,必须选择适合他家情况的营生。”赵高发一路上聊得更多的是贫困户如何脱贫的事,考虑到每家的具体情况,村委会组织村干部多次去外地考察、学习,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对本村贫困户给出具体的帮扶办法。
走进养牛场,山西晚报记者看到,十几头*色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饲料,三头调皮的小牛犊在圈里嬉戏着,还有一头母牛正在给小牛犊喂奶……*五元简单清理了一下牛圈里的卫生,顺便备了些饲料和饮用水。
“建这个养牛场,光是村委会给我家租的亩地,一年节省近元。平时一亩地租金约元到元每月,而只收我们50元每月。”*五元站在自己家的牛场,指着牛舍说,受时间长、资金周转等问题,建造这牛舍也颇费周折。“村委会多方沟通,帮我家办下了万元的小额贷款,资金难题迎刃而解。考虑到养殖场的运输方便,村委会又用石子硬化了米长的这条田间小径,方便养殖时粮草、粪便的运输。”
“按照相关规定,养殖场离村庄必须米以上,路硬化好了,交通上的问题解决了。但《环境保护法》还得遵守,村委会又帮助我们修建了化粪池。”*五元心里感谢村委会的帮助。
这下,*五元终于有了施展拳脚的地方。勤快乐观的他,很快就把养殖场搞得“有声有色”,家里的经济也慢慢好转了起来。
“03年月,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我们村委也早就开始实施精准扶贫。而像*五元这样的特殊贫困户,我们会更多地
幸福美好生活要靠奋斗来创造
热气腾腾的铜火锅,白花花的晋南大馒头,凉拌莲菜、牛肉、猪头肉上桌了,让人垂涎欲滴。“先吃着,锅里还有糯米饭和清蒸鲤鱼呢,这些以前席上才能吃到的美食,今天家里都做了。”刚从养牛场回家,*五元的儿媳妇已经做好了丰盛的午餐。
正月初一,*五元一家吃午饭。
“说起脱贫这件事,离不开帮扶负责人邱斌叔叔。”饭桌上,*五元的儿子*永斌告诉山西晚报记者,“06年,作为水西村的贫困户帮扶责任人,邱斌对接了两户贫困户,我家就是其中一户。他常鼓励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刚开始,养殖场养了十几头三元杂交牛,由于养殖技术的短缺,牛长得又瘦又矮。得知这一情况后,邱斌叔叔积极与县人设局的同志沟通,让父亲免费参加县里举办的养殖培训班,每天还有50元的补助。”
*五元天天坚持培训,自己听不懂的问题,课后还主动问辅导老师。面对积极上进的*五元,邱斌对他家的事情更用心了,一有培训的机会,总想方设法让*五元去参加。“如今,我父亲已是一位比较专业的养牛专业户了,出栏的牛慢慢得到商家的认可。”*永斌骄傲地说。
“‘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父亲用他的辛苦和勤奋,很好地印证了习总书记的话。”*永斌说,“四年多来,邱斌叔叔一有空就到家里了解情况,残疾证办下来了没?补助领到没有?我女儿*舒垚上学的补助拿到没有?天冷了,牛的饲料够不够吃?买饲料的钱够吗?……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他。”
“08年,*五元一家已经脱贫,按照《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手册》里讲的‘四不摘’原则,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我的帮扶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山西晚报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帮扶人邱斌。
如今,邱斌调动到乡镇工作,但对贫困户的帮扶任务没变。像邱斌这样,把贫困户的小事当做大事的帮扶人,全省还有很多。他们助力帮扶对象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已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站在这个温馨的小院里,*五元给家里算了一笔经济账。
“你看,这张‘新绛县脱贫攻坚帮扶*策牌’,所有的优惠*策写得清清楚楚。”山西晚报记者在*五元家院子的一堵墙上,看到了这张“新绛县脱贫攻坚帮扶*策牌”,上面详细记载着*五元一家享受*策及帮扶收益情况:如,意外伤害险每人30元,返贫险每人6元,义务教育两免(即:免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畜牧养殖科技培训免费,基本医疗保险每人50元,春节慰问送米面油等八项内容。
“这里面的八项优惠*策,我家都享受到了。这项义务教育两免,0岁的孙女就在享受这个*策。按照相关*策,义务教育免除杂费、教科书、作业本;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孩子每天有4元的营养改善费。可以放心地说,上学这件事上,家里基本不用操心。”*五元一项一项解释着,为防止再度返贫,有些*策将一直享受到00年底才结束。
“国家提出的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即,吃饭不愁、穿衣不愁,住房、医疗、上学三保障,可以说*五元家全实现了。”赵高发说,前几年,*五元危房改造,按照国家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出台的这项惠农*策,国家发给他家.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在医疗救助方面,国家减免或减少农村贫困户的新农合缴费,让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减少因病致贫的发生。同时,实施了“36”医疗保障*策,即,医院看病每年只花00元,医院看病最高只花元,医院看病最高只花3元,医院看病最高花0元。
采访结束时,*五元对记者说:“09年,我家共出售5头牛,按市场价每头牛.万-.3万元计算,收入在6万-7万元左右,除去养殖的成本,大概有3万元的收入。”*五元说,有时遇到好年景,养殖场出生牛犊多,出栏的肉牛也会多一些,收入自然也就多了。加上儿子和儿媳在县里的绿化公司打工,俩人一月收入4多元,一年下来也有个近5万元。一边说着这一笔笔靠劳动创造的财富,*五元一边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四代人挤三孔破窑洞到搬进移民新村张奋平:一家人楼房里过大年张奋平的全家福。(受访者提供)
时间:正月初三
地点:吕梁市临县湫水万安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人物:张奋平家
每年春节过年回家,山西晚报记者都会进行新春走基层的采访,我跟着丈夫回吕梁临县婆婆家过年,原本计划初三、初四的采访,因为疫情的发生,只能用电话和
如今他们居住的移民新村。
扶贫安置新房里,全家4口首团圆
此次采访联系到了刚刚脱贫的张奋平老人。这个春节对于吕梁临县石白头乡衬罗局村贫困户张奋平来说,美在心里,乐在脸上。这一年对他们家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可谓收获满满:他盼了十余年的全家团圆饭终于在今年春节实现了;还有一个更大的喜讯,就是他和两个儿子都搬到了移民新村,住进了楼房,成了邻居;他又在当地乡*府的帮助下,在移民新村找了一份保洁工作,可以补贴家用,家里真正脱了贫,全家团团圆圆过了一个幸福年。
今年6岁的张奋平和老伴高贵娥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里,仅靠种地为生。吃水、看病、交通、孩子上学都不方便,去趟县城,得徒步一个多小时,再坐公共汽车才能到达。“由于家里穷,没钱供孩子们上学,三个孩子没念啥书,还好孩子们都孝顺,也很勤快,早早就出门打工,为家里减轻负担”,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张奋平心里着实有点苦。“现在老了,赶上了*的好*策,真的很感谢*府帮我们搬到交通便利的楼房,能和孩子们一起团聚过个年”。
张奋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09年月,在大山里住了大半辈子的他和老伴高贵娥,搬到了临县湫水万安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的新房,分到了一套60平方米的两居室。两个儿子也各自分了一套房子,这个年大家都住进了新房,还在同一小区。“就靠孩子们打工,一辈子都买不起属于自己的楼房。”张奋平感叹地说。
春节这几天,张奋平家里很热闹,餐桌上和过去也不同了,增加了很多新鲜蔬菜。聊到过年都吃啥,张奋平很是兴奋,“除夕夜我们全家聚在大儿子家里,在火锅宴中迎接新的一年。老伴更是每天换着花样给孩子们准备饭菜,初一羊肉饺子,初二挂面和烩菜,初三猪肉饺子,初四是当地的凉菜,初五给孩子们做扯面……”张奋平感慨地说:“往年过年不红火,孩子们在外打工,拖家带口的,回趟家也不容易,到了春节就剩我们老两口,感觉很孤单。今年可就不一样了,全家人在一起每天有说有笑。这些蔬菜和肉,都是孩子们从超市买的。在过去,春节每顿都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吃顿火锅了。”
此外,这个年让张奋平更开心的,就是自己大孙子过生日,全家4口人聚在一起,终于拍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
全村67户8人告别大山窑洞
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生活,张奋平都历历在目,他说道:“老伴跟着自己受了不少苦,起早贪黑种地、放羊、喂猪、挑水、背粮不说,一年的收入也很少。而一家四代人挤在三孔破旧窑洞里。”曾经为了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张奋平夫妇一起上山捡石头、拉土垒墙、一趟一趟不知跑了多少山路,就靠自己的双手,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才盖起了五孔石窑洞。房子有了,原本留着两间给孩子结婚用,可就因为村里地处偏僻,家里也没钱,孩子的婚事都遭嫌弃……
曾经居住的交通不便的小山村。
03年,陪伴了张奋平30年的窑洞开始掉墙皮,遇到下雨天还漏水,这又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还好经常有*府的帮忙。
但他家和全村人的命运,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后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05年,衬罗局村硬化了村级道路,还通上了自来水。08年3月,衬罗局村被石白头乡*府确定为易地移民搬迁村。09年3月4日,张奋平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09年0月6日,张奋平一家在湫水万安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房大会上,领到了新房钥匙。月4日,他和妻子告别乡村,正式搬进了新家,00年月9日,张奋平在移民新村湫水万安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找了一份清洁工作,每月多了元收入……
老*员张奋平写了一段自己的切身体会,用
张奋平原来居住的破旧的窑洞。
张奋平一家只是这个村的一个缩影,09年全村67户8人告别贫瘠的大山,搬到了山下的新家园,他们在各自的新家里欢欢喜喜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今年春节也是张奋平夫妇脱贫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他们家可谓皆大欢喜,贫困帽摘了,愁眉舒展了,孩子们也更有了奋斗的动力。全家住在明亮的新家里,一起聊天,期盼来年更好,希望日子也越过越好。
从坏运气缠身到摘去贫困户的帽子栗金连:小日子过得越发有滋味点击观看相关视频时间:正月初三
地点:太原市阳曲县大盂镇金家岗村人物:栗金连家
靠天吃饭的庄稼地,遇到丰收年,十余亩地的年收成最多也只有4余元。这就是阳曲县大盂镇金家岗村家庭主妇栗金连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眼看一双儿女的学业进入关键期,公婆的年龄越来越大,家里的开支一天比一天多。为了给家庭创收,栗金连便和丈夫商量,拿出婚后十余年的全部积蓄,首付买辆货车跑运输。
一家人期盼着货车的贷款快些还完,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04年9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这个家一夜间债台高筑。为了还债,夫妻俩离家外出打工,生活还没稳定下来,05年3月,栗金连的丈夫在修房顶时摔断了左腿,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不能动了,还要支付大笔的手术费和医疗费。
突如其来的噩耗,对栗金连来说,仿佛是天塌了下来,向来懂事的女儿三番五次提出要退学外出打工。就在一家人绝望之际,精准扶贫*策走进了她的家,一家四口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给这家人送去了希望。
月7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栗金连,听她讲家庭的脱贫故事——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搬进了扶贫安置小区,栗金连一家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她笑着说,这些都要感谢国家的好*策让全家人脱了贫,她说要在好*策之下,继续努力生活。
意外接踵而至一夜间债台高筑
现在栗金连一家四口居住在阳曲县北郑新星苑小区5号楼,是阳曲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小区共建有6栋住宅楼,住房58套,目前已经安置了50户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同步搬迁户3户89人。栗金连一家就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
春节假期,从太原到阳曲县,山西晚报记者到达北郑新星苑小区时,被拦在物业临时搭建的“防疫检查站”的门外,小区门口及小区的墙壁上挂着“少出门,多居家,网络拜年乐大家”“为防控疫情,非小区车辆禁止入内”等多个条幅,进入小区的车辆和人员都需登记。
得知山西晚报记者要采访,物业工作人员希望能延迟采访。一番沟通后,山西晚报记者在小区门口见到了栗金连,她戴着口罩穿着棉衣,此时的她虽然刚下了夜班还没来得及休息,但看上去神采奕奕。“现在一个月干着两份工作,虽然累点,但精神头特别大,生活也特别充实。”栗金连说,今年全家的目标就是把剩下的3万多外债还完,女儿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对于未来她信心满满。
栗金连原是阳曲县大盂镇金家岗村人,她在家一边照顾一双儿女和公婆,一边种着十余亩的玉米地。“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有元的纯收入。我老公经常外出打工,赚的钱也够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栗金连说,那时女儿马上就要上中专,儿子也要读初中,公婆的年龄越来越大,支出也越来越多,在亲戚的推荐下,她和老公商量着贷款买货车跑货运。
“货车首付了7万多,那是我们结婚十来年全部的积蓄,每个月要还9元的贷款。每个月货车跑货运赚的钱足够还贷款。”栗金连说,两年的贷款期限,让她能看到未来的幸福生活。
04年9月8日,这一天让栗金连终身难忘。“那一天,和我老公一起跑货运的司机追了尾,司机当场死亡。车的保险不够赔偿,我们借亲戚朋友的钱又赔了万。”栗金连说,虽然负债累累,但她并不绝望,勤劳的老公在,希望就在。
直到05年3月,丈夫在修房顶时摔了下来,左腿胫骨腓骨骨折,栗金连才觉得天塌下来了。“十来万的外债加上手术费和医疗费,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栗金连说,这一年女儿也考上了太原市卫生学校,懂事的女儿三番五次提出不去上学要打工,她不愿女儿走她的路,说服女儿,借了钱让她去上学。
精准扶贫入户一家人脱了贫
采访时,栗金连带着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小区里的阳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北郑安置点综合服务站,这是阳曲县扶贫办考虑到她家的实际困难,聘请她和其余4名搬迁群众,成为专职从事后续帮扶事宜的公益服务员。“我在附近的一家工厂打工,余下的0天时间里,我就在这里上班。”栗金连说,她特别感谢扶贫办给了她这份工作,能让她为小区里的居民服务。服务站里的姐妹是每天都来上班,她只来0天,心里很内疚,可姐妹们体谅她,理解她家的实际困难,她在工厂上班时,姐妹们就分担她的工作。说着大家的情谊,栗金连的眼眶里有泪珠在打转。
栗金连帮服务站的同事们贴宣传单。
说起扶贫办对她家的帮助,栗金连的话就更多了。“丈夫摔断了腿,女儿和儿子要上学,我们有一堆外债要还。”栗金连说,就在05年冬天的时候,精准扶贫进了她家,两个孩子享受了*府的“雨露计划”,每个孩子每年有元的补助,耕地补助每年有多元,丈夫医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险,省了一大笔医疗费,总之,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各种各样的补贴多了许多,家里的经济困难也有所缓解。
直到现在,栗金连才知道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国家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创业等各个方面都有补贴*策。“从知道要易地搬迁,再到拿到新房钥匙,我都感觉像在做梦一样,不敢相信,我这样的贫困户也住上了新房。”
指着小区不远处新建的楼房,栗金连说那儿的房价是每平方米0元,而现在一家人居住的77平方米的新房,是易地搬迁扶贫的安置点,由*府出资,他们基本没花什么钱就入住了。“特别幸福,还有什么理由不更加努力生活呢。”栗金连说。
新居里小家装扮得很温馨
山西晚报记者跟着栗金连来到她家楼下时,正巧碰到北郑安置点综合服务站的几名工作人员,正挨个单元张贴“关于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的相关健康知识”,栗金连二话不说就上去帮忙了,跟着服务站的同事们,把所有单元楼前都贴上宣传单。“今天没安排我值班。”虽然不善言辞,但她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扶贫办及同事们的感谢。
栗金连的全家福。
在栗金连家,山西晚报记者看到她家的电视墙上有边框,里面却贴着一张“一帆风顺”的油画,与她家的装修风格极不搭调。“我做了电视墙一直还没装上,就先贴了张油画。”栗金连说,拿上新房钥匙,家里的基础装修都已经好了,地板铺好了,墙也刮白了,厨房里橱柜、油烟机、煤气灶都有,卫生间里洗手池、淋浴啥的都有。08年,一家人搬了两张床就入住了。而这个家里的其他装修布置,是在住进去后,一家人慢慢攒钱来一点点地实现。
“老公的腿摔断了,不能干重活,他就跟着别人学了电焊,现在干电焊的活。我一个月有两份工资,加起来有元,我老公出去干活按天结算,一个月有元到4元的收入。”栗金连说,拿到工资后,她给女儿和儿子每个月00元的生活费,再给女儿每个月存下元的学费,余下的钱一部分还了外债,一部分用来给新家添置家具和装修。
“儿子上技校,在苏州实习回来的时候,用自己的工资给家里买了沙发、茶几和电视柜。”看着家中的一景一物,栗金连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一点一点地装修,才有了现在越来越温馨的家,这些都是在好的*策之下,全家人用双手奋斗出来的。
采访时,阳曲县扶贫办副主任乔勇说,全县像栗金连这样因病、因事故致贫的家庭还有很多,这些家庭都被建档立卡,进行了精准帮扶。04年,阳曲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户08人,贫困发生率8.5%。6年来累计减贫户88人,累计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6%,4项退出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现在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8户68人,其中,因病致贫9户5人。”乔勇说,在易地搬迁方面,阳曲县共建成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安置89户35名搬迁群众,涉及行*村90个,自然村48个。设置公益岗位,完善医疗服务,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从家庭年收入3元到月工资元白丽平:欠孩子的现在都补回来白丽平的全家福。
时间:正月初二
地点: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人物:白丽平家
月6日,农历正月初二,全国各地都在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也不例外。为了保证村民不受感染,村干部向全村发布封路决定,全面封闭本村与周边各村路口,不准机动车与行人进出。脱贫户白丽平一家人足不出户,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东拉西扯聊着五花八门的话题。
电视锁定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主播正在连线专家,播报如何防控新型冠状病*;村喇叭里也在不断播放着“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我们应减少出门,出门必戴口罩,及时更换,科学丢弃……”白丽平望着粉刷一新的房屋,吃着营养丰富的饭菜,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在家待着挺好的,既保护了自己,也不给村里添麻烦。这几年村干部为了帮助我家脱贫,使了不少劲,不仅每年有工资挣,好年景的时候种地也有收入,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敞亮!”
思西村位于阳曲县泥屯镇镇*府北5公里处,是全县面积最大的自然村。走在思西村平坦的柏油路上,你无法相信这里曾是太原市最大的贫困村。“我们思西村07年年底就退出了贫困村行列,现在,是美丽乡村的‘代言人’!”白丽平骄傲地说。
脱贫前,一年收入3元出头
白丽平的农家小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随处可见的剪纸窗花,洋溢着浓浓的年味。46岁的白丽平快人快语,几句话就把家里的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
“我家有8亩8分地,家里收入全靠这块地。老天爷做主、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收入元,一年下来能收3元出头。钱根本不够花,啥也舍不得买,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块花。”回想起当年入不敷出的生活,白丽平历历在目,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亲戚、邻居们给的,吃的也非常简单,肉、蛋、奶只能在节日时吃到,零食从来不敢想。
白丽平是家中独女,土生土长在思西村,初中毕业后因家中劳力少,便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在村里务农,一家人以种植玉米和小米为生。到了婚嫁年龄,白丽平舍不得离开父母,嫁在了本村,与爱人一起赡养老人。结婚后的白丽平仍旧没有改变家里的贫困状态,特别是生下一儿一女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
思西小米很有名,但因为产业结构简单,村民靠天吃饭,抵抗风险的能力特别不足。05年,全村有6户、人,仅贫困户就有户、98人,贫困户数超过全村的一半,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扶贫任务繁重。
“最发愁的就是孩子们和我说,该交学费了,要买辅导书……我已经因为穷不能上学了,不能再让孩子们走我的老路!”每当这时,白丽平总是先找亲戚朋友借,然后到秋收卖了玉米和谷子还。“好在孩子们都争气,很多辅导书都是从同学那儿借来看,没上过一天辅导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是班里的好学生,我儿子还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呢!”白丽平欣慰地说。
白丽平一家的情况被村干部看在眼里。从太原市农科院植保科科长角色转身而来的第一书记翟玉兰,一入村,就对贫困户入户摸底,把脉贫困原因。通过对白丽平一家的摸底,翟玉兰和帮扶队员找到了白丽平致贫的“病因”,为白丽平一家申请了低保补贴,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孩子的学费也帮她减免了一部分。
翟玉兰还从白丽平家的主产粮食“小米”抓起,与山西省强盛种业联系引进小米优良品种4余公斤,并给予最优惠价格,为小米种植户节省购种资金万余元;另一方面,联系爱心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民手里的小米,为白丽平解了燃眉之急。白丽平一家的生活,开始逐渐有了起色。
努力脱贫,尝到了打工挣钱的甜头
然而,仅仅依靠国家救助、爱心企业,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白丽平一家的贫困。“我们还是要靠天吃饭,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收入了,遇到病虫害、旱灾,收入会大大减少。”白丽平说。
03年,白丽平听邻居说太钢在村里建了大棚,招农民种*瓜和西红柿。“种菜咱不愁啊,只管种,不管卖,还能挣钱,这好事哪儿找啊!”于是白丽平和十几名村民一起,每天到大棚打零工,一年能干三、四个月,一天能挣40元。“终于能挣钱了!”说到这儿,白丽平开心地像个孩子。
尝到了打工挣钱的甜头,白丽平又“瞄”上了村里的鸡厂。鸡厂是翟玉兰和帮扶队员们引进的,以蛋鸡养殖为主,公司化运营,存栏0万只蛋鸡,年产鸡蛋约吨,鸡肉00吨,通过打工直接帮扶贫困户6户8人,白丽平家就是其中一户。“这个和种菜不一样,我每天都能去鸡厂捡鸡蛋,一天挣50元,只要不请假,一月就是元,俩孩子上学不用发愁了!”
有了固定收入,白丽平家里经济宽裕了不少,日子开始滋润起来。在*府的帮助和白丽平一家的努力下,06年白丽平一家正式脱贫,顺利摘掉了“压在”头顶的“穷帽子”。“前年家里的房子粉刷了,外墙还贴了瓷砖,收入多了,日子越过越美!”白丽平说。
山西晚报记者看到白丽平一家的餐桌上,猪、牛、羊、鸡一样不差,还有不少新鲜蔬菜。一餐饭结束后,几个荤菜没怎么动。“以前条件差时,孩子天天闹着要吃肉,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割点肉、弄点馅包顿饺子,炖点排骨、肘子开开荤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反倒不爱吃了。”白丽平一边撤盘,一边打趣地说。
看到村里还建了葡萄采摘大棚,引入了玉米套种中药材示范项目,白丽平跃跃欲试。“现在每天一睁眼就想着赶紧去上班,不光是挣到钱高兴,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了,感觉日子不一样了。”白丽平说,以前因为上有老、下有小、没文凭不敢出去打工,现在足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晚上睡着都能笑醒!”坐在宽敞整洁的客厅,白丽平的言语里溢满了喜悦。
脱贫后,朝着小康继续努力
新的一年,白丽平一家对未来寄予了更多期待。
“脱贫了,但这几年还不能松劲,家里还有一些‘饥荒’要还,儿子结婚、女儿上大学,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00年,白丽平和丈夫计划着多打几份零工,抽空再学几样新手艺,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咱不是还得朝着奔小康使劲嘛,更好的日子在后头!”她说。
白丽平的儿子在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考到*寨一家学校里担任地理老师。“我这儿子挺争气,上学、找工作从来不用我们操心。”谈起儿子,白丽平话语中充满着骄傲,“上大学后就没再管家里要过钱了,生活费、学费都是自己勤工俭学挣的。现在也有了正式工作,就等着给他娶媳妇了!”白丽平说,她丈夫已经到隔壁村子又多找了一份零工,她也打算年后去葡萄大棚上班。
“看,这是我女儿写的毛笔字,写得好吧!”白丽平指着客厅墙上裱起来的一幅字说,“我女儿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这两年手头宽裕了,我还给她在镇上报了个辅导班,老师说她是个苗子,还打算让她参加市里的比赛呢!”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字如其人,清秀中掩藏着一份刚毅。“只有不断地努力,成功才会越来越近!爸妈为了我们上学付出了那么多,我也要努力,让爸妈少操心!”白丽平的女儿说。
白丽平的女儿今年7岁,正是花一般的年龄,身穿刚从城里买的白毛衣,越发衬得肤色白皙、亭亭玉立。“我女儿从小到大,没穿过几件新衣服,不是穿表姐的,就是穿邻居的,同学们总笑她的衣服不合身。我就想着,什么时候能给我的‘小棉袄’买件新棉袄过年啊!”白丽平说,自从有了固定收入后,每年过年都给孩子从里到外买新的穿,以前欠下的,现在都要补回来。
“女儿今年高二了,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了,希望她的学习能更进一步,明年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白丽平悄悄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儿子当年考大学时家里还不宽裕,成绩很好却只能选择学费较低、离家较近的师范学校读书,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争取明年在女儿填写高考志愿时,能毫无顾忌地实现自己的心愿。
0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今的思西村,在*的扶贫*策帮助下,增收产业亮点纷呈,连珠成串,蓬勃发展,贫困户的腰包正在一天天鼓起来;脱贫后的新时代农民,个个充满活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要永远牢记*恩,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奔上小康路!”白丽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从一穷二白到村里杜泊羊养殖带头人高海全:曾经的贫困户买了小轿车高海全与妻子裴建林及女儿在自己家门口拍摄了一张全家福。
时间:正月初一
地点:吕梁市方山县积翠乡卧龙潭村人物:高海全家
“他算我们村里比较典型的,以前是贫困户,现在养羊养得特别好。”“他啥都干过,打饼子、卖水果,还开过出租车……”“媳妇不挣钱,他就是他们家的顶梁柱。”……还没见到高海全,关于他的各种说法就不绝于耳。
高海全是吕梁市方山县积翠乡卧龙潭村人,三十二岁的时候还属于贫困户,四十岁的时候却已经成为村里养殖杜泊羊的带头人……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的上午,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卧龙潭村,采访这个在脱贫路上奋力奔走的人。
大年初一给羊圈消*他是闲不下的人
刚刚走进卧龙潭村,山西晚报记者就被这个村子惊艳到了:高耸的牌楼上,最上面写着“美丽宜居示范村”几个大字,紧接着则是村名“卧龙潭村”,两边柱子上的对联,也暗含着村名与人们的美好希望,平整的柏油马路,一串串的红灯笼,马路两边整齐的绿植一直延伸到了村子里。
可能因为靠山而居的原因,村里不少地方的积雪还没化,路上行人不多,只有两三个孩子在路边玩闹。“我们村本身人就不多,常住人口就更少了,这几天,大家都在家待着呢。”村委主任王建强说。
高海全的家离村委会不远,但他此刻却不在家里,正当山西晚报记者有些奇怪的时候,王建强指着高海全家旁边的小山坡说:“他在上头喷药呢。”说着,就看见背着喷药壶的高海全从山坡上走了下来。
他穿得很朴素,寒暄了几句,山西晚报记者随着高海全去看他的宝贝——杜泊羊。他家的羊圈分两层:第一层和普通羊圈没什么区别,第二层则要沿着山坡爬上十几米才能到达:树枝栅栏靠山围成一个简易羊圈,但山壁上大大小小挖出了十几个山洞,几十只黑头白身的羊聚在一起,默默“
“喷了一次后,我发现没有其他羊再出现那种情况,这才放下心来。”高海全说。“现在基本是一个月喷一次,这样安全才有保障。”
“成了家,就得养家”家人成了他脱贫的动力
高海全现在还和哥哥住在一个院子里,两家人一个院门进,分别住在东西两间房里。刚走进高海全一家三口的住处,山西晚报记者就注意到墙上的贫困人员建档卡。卡片是04年建档的,简单写着高海全的贫困原因、家庭情况和享受的*策,以及帮扶人员等情况。
整个房间的结构很简单,一进门的客厅里放着一张床和一个沙发,床上堆着杂物,显然不是休息用的,沙发是三人位的,有些陈旧的沙发垫显示出了它的年代久远。客厅正对面就是卧室了,高海全7岁的女儿正躺在炕上玩手机,一旁的桌子上放着她的课本和作业。看到有人进来,她先是看了一会儿,紧接着就坐了起来,轻轻说了声:“阿姨好。”整个家不大,但被女主人收拾得井井有条。
“卧龙潭村以前主要靠传统农业,也有人出去打工,但老百姓普遍比较穷。”王建强介绍说,卧龙潭村总共有6户,共40人,0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9户人。以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外出务工主要以在北京、重庆、太原、离石、临县、本地做装潢、外墙涂料为主,其他务工人员以工厂打工、搞运输、开饭店为主。高海全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7岁离家的。”高海全说,他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两个哥哥也都成了家,有各自的家庭要照顾,他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外出打工,在临近的县城里干过临时工,也去矿区卖过饼子,还在省城太原卖过水果。“一开始是零售,后来批发,再后来就开了出租车。”他说,十几年在外漂泊,没有存下多少积蓄,也因为贫穷,直到3岁他都没有成家。
生活的转折发生在0年。那年,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妻子裴建林,同年他与妻子举行了婚礼,并在第二年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高海全说。
成家之后,高海全没有再外出打工,但他觉得自己该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自己上心已久的杜泊羊。
从几只羊到70只羊他成了村里的“杜泊羊专家”
要养羊,得先有羊,但当时的高海全一没有资金,二没有在山西找到合适的杜泊羊养殖基地,买不到合适的羊。“我考察这个品种的羊已经很久了,知道它最早的养殖基地在天津,那里的羊虽然好,但价格贵。”高海全说,他就把选羊的目标定在了山东。
没有钱,去借。可高海全借遍了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没有借到足够的买羊资金,这时候,村委干部出手帮忙。“我们当时帮他跑贷款,从银行里借到一些,这才凑够买羊的钱。”王建强说。带着这笔钱,高海全去了山东,买回来几只杜泊羊。“最贵的那只花了一万多元。”他说。
羊买回来了,短期内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可高海全借的钱、尤其是银行贷款必须按时还,他一边养羊,一边种地,挣一点还一点。“他当时没赶上咱们扶贫的贷款优惠*策,要不那钱早就还完了。”王建强说,话虽如此,高海全还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在06年还完了外债。
“那个时候也享受到国家的一些*策,免费打了各种疫苗,最怕的还是羊生病,毕竟不是所有药物都是免费的。”高海全说,“而且咱们这儿没有人养杜泊羊,它有啥不对,我都没地方去请教。”为此,高海全通过网络开始学习各种养殖知识,还和异地的养殖户们成为
在外地,杜泊羊主要是被用来食用,但高海全主要是出售种羊,“有时候也按肉卖,但比较少。”高海全说,他养殖的羊越来越好,从几只羊到70只,经济效益慢慢体现出来,村里也开始有人向他购买小羊羔准备养殖了。“他们都没经验,毕竟这种羊和咱们本地羊不一样,但只要他们有啥问题,我准能找出毛病。”说到这里,高海全特别自豪,眼睛也一下子亮了。
有次,村里一个养殖户发现自己的羊没有精神、不进食,就急忙来请教高海全。高海全去了一看,就知道是因为饲料的原因。“这种羊,虽然是圈养,但草、精饲料和普通饲料都要吃,缺一不可。”高海全说,他自己的羊有条件的时候,就吃鲜草,秋冬季节吃铡碎的玉米秸秆,饲料就是自己种的玉米粒,每天还有一顿豆腐渣……村里其他养殖户有啥问题,也都是第一时间向高海全请教。
“他和他媳妇,现在都是杜泊羊的‘产婆’啦,村里谁家的羊难产,都是他们夫妻帮忙。”王建强说。在高海全的带动下,他的妻子裴建林也算是半个养羊高手了。“高手说不上,我就是在他忙的时候帮帮忙。”裴建林说,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裴建林话很少,只是在高海全说话的时候,她默默
从脱贫到向村委要*策他对未来信心满满
现在,高海全已经有了自己的养殖经验:种的玉米留一部分给羊吃,另一部分卖了钱刚好支付买豆腐渣的钱,收的玉米秸秆也能做羊的饲料,羊粪还可以当肥料撒到玉米地里……“算是循环经济吧。”高海全说。07年的时候,他就靠着这样的循环经济脱了贫,09年更是凭着这样的循环经济收入近7万元。
高海全购买了一辆轿车,用于每周接送女儿去县城里上下学。“偶尔我们也开车出去逛逛,但都走不远。”裴建林说。
“今年呀,我就想着能不能跟咱们村里要点*策,弄上一块地,把这几户养殖杜泊羊的都聚拢起来,也发展发展规模。”高海全说。他的想法很简单,把村里所有养殖杜泊羊的农户们联合起来,优选优育,让好的杜泊羊不仅能供应本地需求,也能满足外地市场。
听到这话,王建强笑着说:“努力争取!”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07年全村率先在全县退出贫困村行列后,卧龙潭村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村*支部、村委会一直带领全村人大力发展农牧产业,使全村逐步形成了种植三大产业,即以土豆、玉米、小杂粮为主,养殖则以鸡羊为主,全村有千只以上养鸡户4户,百只以上养羊户6户。“我们希望这些在以后都能慢慢形成产业,改善大家的生活。”王建强说。
说到未来,无论是高海全一家,还是王建强为代表的村委会成员都乐呵呵的,看得出来,他们真的是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希望,用高海全的话说,“只要咱勤劳、肯干,日子就一定能越过越好!”
精准扶贫*策给了他力量和信心赵计成:眼瞅着孩子们都有出息了采访当天,记者给赵计成一家拍的全家福。
时间:腊月二十九
地点:忻州市繁峙县杏园乡大峪村人物:赵计成家
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忻州市繁峙县杏园乡大峪村村北的一户农家见到了赵计成。54岁的赵计成穿着藏青色的棉衣,正在给他年过八旬的父母安排午饭,“今天腊月二十九,我媳妇给我爹娘包了点饺子,我送过来。”由于和父母住在一个村里,赵计成时常过来照看父母,“明天年三十,准备把爹娘接到我家去过年”。帮父母炒好菜后,赵计成从保温饭盒里倒出了热气腾腾的饺子,看着老两口吃上了饭,赵计成心满意足地笑了,他对记者说,“走吧,咱们去我家看看”。
大病初愈后迎来团圆年
虽然已是寒冬,但这里的天气并不算冷,温暖的阳光洒在这个位于晋北的村子里,在湛蓝的天空下,让人不由得想轻舒口气,感受一番乡村的气息。为记者领路的赵计成走在前方,他的左腿跛着,走起路来显得有点不自然,这是因为去年夏天的一场意外。
去年8月,在家里干活的赵计成不慎从房顶上摔了下来,左胯骨粉碎性骨折,被救护车医院。由于病情严重,当天又紧急转入医院,幸运的是,在进行了5个小时的手术后,赵计成的左胯被保住了,医生告诉他的妻子张令令,恢复好的话不会留下后遗症,对以后劳动也没有影响,张令令长舒一口气。可是,想到花费了将近0万的手术费,张令令眉头又紧锁了起来。
赵计成夫妇一儿一女,儿子赵志文在繁峙一家厂矿开推土机,挣的辛苦钱是自己小家庭的全部收入。女儿赵志义刚刚读大二,妻子张令令也没有收入,赵计成是家里的顶梁柱。本来靠着他这几年在外打工挣的钱,家里的日子刚刚好了起来,可这一场变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以后的日子要咋过,想到这些,张令令没少背着丈夫偷偷抹眼泪。
大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喜龙知道了赵计成的情况后,给他打来电话,“手术花费你不用担心,你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享有医疗报销*策,*和*府会帮助你的。”李队长的一席话,让赵计成和张令令松了一口气,他们感觉生活又有了希望。
做完手术从太原回到家里后,李喜龙第一时间带着水果和营养品前来看望赵计成,他还为赵计成详细讲解了贫困户的住院报销*策。李喜龙对赵计成说:“老赵,你好好恢复身体,报销的事情我来给你跑,咱们养好身体,以后再好好挣钱养家”,赵计成告诉记者,听到李队长的这句话,他的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在妻子张令令的精心呵护下,赵计成从刚开始的一动不能动,到左腿慢慢可以伸展,后来能坐起来、站起来,如今终于可以正常走动。赵计成提起这段经历,总是会先摇摇头,“不容易啊”,不过他随后会说,“我这差不多就好了,天气暖和就可以干活了”。过年前几天,赵计成报销的医药费由相关机构打入他的个人账户,将近百分之七十五的报销比例为他把损失降到了最低,“人也没事,报销也下来了,这个年好过了”,赵计成告诉记者。
一家老小齐欢聚喜迎幸福年
赵计成生在大峪村,长在大峪村,老实内向的他有使不完的劲儿,但却不知道怎么样朝生活使劲儿,只能以种地为生的他过着“面朝*土背朝天”的日子。种地就得靠天吃饭,他用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加上家里负担重,就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赵计成的儿子赵志文初中毕业后,到处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并未在工作岗位获得多少收获,赵计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得知繁峙县有帮扶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策,就帮儿子报了名。赵志文通过这个机会,学会了开推土机,有了技术傍身,赵志文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后来还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赵计成对山西晚报记者说:“我一辈子没啥文化,只能干个苦力活,希望我的孩子们不要像我一样,他们要有出息,有本事”。他的女儿赵志义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目前正在山西医科大学读大二,学的是护理专业。“我妈身体不太好,经常求医问药,这让我心里渐渐有了学医的想法,我希望将来能为我们这个家庭带来帮助”。赵志义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连续两年获得了学校提供的助学金,“很感谢*和*府以及学校对我们一家的帮助,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将来毕业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报效社会”。
赵计成说,成为精准扶贫脱贫户后,村里的扶贫干部经常会来家里看望他,鼓励他在农闲时走出去,这无形中增强了他脱贫的勇气和信心。后来,老实内向的赵计成跟着同村的兄弟们帮别人盖房子,靠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他的妻子张令令热情好客、开朗健谈,看到山西晚报记者后赶忙招呼着“喝水、吃瓜子”,“我家老赵平日里话不多,也不会说,但我知道他想说*的*策好,帮助了我们一家人。”张令令笑着对记者说道。
08年,赵计成的小孙子瑞瑞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声笑语。山西晚报记者采访的时候,瑞瑞在赵计成家的院子里跑来跑去,叫着“爷爷、奶奶快来看”,原来,瑞瑞发现了老赵家过年准备的窗花,“别看瑞瑞是个男娃娃,可喜欢红色的东西了”,张令令说。山西晚报记者拿过来一看,这剪裁精美的窗花,红红的透着喜气,果然惹人喜爱。
00努力干新年充满新希望
谈到新一年的打算,赵计成说,“先要把地种好,等身体完全养好后,还是要跟着大伙出去,挣钱”。他告诉记者,现在种地跟以前不一样了,村里会专门为扶贫户送技术、送化肥、送种子,指导他们如何科学种植。此外,村里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和帮扶责任人还会经常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让他们脱贫致富。
随后,山西晚报记者电话采访到了大峪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喜龙。提到赵计成,李喜龙说,“老赵去年左胯骨折,伤得不轻,女儿还在念大学,我们会重点
在山西晚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赵计成的儿子赵志文和妻子拎着大包小包进了屋,手里拿着从城里采买的年货。“今天工地上刚休息,我赶紧带着媳妇去城里办年货,还有一些是我给爷爷奶奶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赵计成妻子张令令不由得夸赞起了儿子,“老赵受伤后,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儿子儿媳帮办,他们出力不少。”赵计成则看了看儿子,会心一笑。
在采访结束后,山西晚报记者在赵计成家的院子里为这一家人照了张全家福,他们有些羞涩,显得不好意思。虽然照片上的老赵一家子表情有些不自然,但他们的心里一定是高兴的。赵计成在痊愈后将和妻子共同努力,把日子过好,赵志文一家的小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而对赵志义而言,只要她努力学习,未来的精彩就值得期待。对赵家人来说,00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院子里传来了小瑞瑞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赵志文夫妇和赵志义在陪瑞瑞玩耍,“希望以后越来越好”,赵计成说完这句话看了张令令一眼,夫妻俩一脸幸福,充满期待。“我给大家去煮饺子”,张令令向厨房走去,哼着小调,步伐轻快……
采访当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九,浓浓的年味和迎春的气息让这次采访变得美好而愉快。这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更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虽然天气比较寒冷,但山西晚报记者能感受到浓浓的暖意。贫困户赵计成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虽然言语不多,但他在经历过生活的困难与苦楚后,仍然愿意传递出希望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带来的力量。
00年,贫困远去,幸福正来,沐浴在阳光下的这一家人,正享受着*和国家的扶贫*策带来的利好,经过自己的努力后,让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从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带头退耕还林上项目王培*:办杂粮加工厂当了小老板王培*一家人拍摄全家福。
时间:正月初一
地点:太原市娄烦县盖家庄乡新窑村人物:王培*家
大年初一凌晨4点半,山西晚报记者收到一条视频
新窑村地处娄烦县细米沟中段,这个山沟沟里的小村庄只有97户、86人,过去是个靠天吃饭的农业村,村里有贫困户37户、人。王培*家就是其中一户。“以前那是真穷,穷得害怕过年,因为家里需要借钱才能买上年货。”王培*笑着说,“现在脱贫了,手里有钱了,年货提前就买好了,孩子们早就盼着过年了。”
有鱼有肉有酒炕上共庆丰收年
新窑村有大年初一早拜年的传统,王培*一家凌晨4点多就起床。由于新窑村不在禁炮区域,村里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烟火。随着噼里啪啦的声响,五颜六色的光芒和烟火气,让孩子们雀跃不已。放完炮还不到5点,王培*的两个孩子就冲进院里爷爷奶奶的窑洞,给老人磕头拜年。搁以前,王培*一家早饭前要去村里拜年,但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他们决定只在自家院里活动。
王培*贴春联。
王培*今年38岁,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父子俩都是土生土长的新窑村人。大京线公路穿村而过,他们家的院子就在公路边上。院子里新修了四孔砖窑,老两口住两孔,小两口带着俩孩子住两孔。为迎接农历新年,王培*一家把院子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门窗上崭新的对联和窗花,平添了一份节日的喜庆。
赵耀青(右)和婆婆“拣豆芽”。
下午4时许,山西晚报记者来到王培*家里时,他的爱人赵耀青和婆婆在老人屋里的炕上“拣豆芽”。这个豆芽可不是普通的绿豆芽,是娄烦地区一道传统凉菜,把*豆放在湿布下闷一晚,等豆子微微露出芽芽的时候,把豆芽从*豆皮中拣出来,下水焯好和其他食材一起凉调。老人家的炕还是传统砖炕,炕上面铺着一层红色的油布。炕旁边就是灶台,灶上一口大铁锅直径有90公分,里面的水正咕嘟咕嘟冒着泡。
“今天是初一,我们要在老人这边做饭、吃饭。”赵耀青一边说,一边把豆芽下了锅。趁着赵耀青做饭的工夫,山西晚报记者细细打量起老人的房间。这间窑洞大约有二十平方米,靠窗的墙上,挂着一家老小的照片,靠炕的墙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仔细一看,都是王培*大儿子王凯的,“我这个孙子特别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从来没上过补习班,全凭自己努力学习,奖状多得他们家都贴不下,就贴到我们家。将来呀,肯定比他爸有出息。”老人说这话时,语气中满是骄傲。
在奖状下方,一个白色装置吸引了山西晚报记者的注意。“这个是煤改电的电暖器,我们今年也是第一次用。”王培*说,“你看炕上暖融融的,都是这电暖器的功劳,家里不用烧煤了,*府还给补贴电钱,省钱不说用着还方便。”
不一会儿,七八个菜已经上了“炕”。赵耀青把做好的菜都摆在炕上,有鸡、有鱼、有各种各样的熟肉、下酒的油炸花生米,还有娄烦特色豆芽菜和大烩菜。至今,王培*家还保留着过年在炕上吃饭的传统。两个老人和王培*的小女儿坐在炕里面,王培*夫妇和大儿子坐在炕边上,吃饭的时候大家举起杯中的酒和饮料,共同庆祝这个丰收年。
退耕还林上项目他是先行者
王培*有两个姐姐,过去家里共有3亩地,地里种着谷子、*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娄烦县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王家的地收成不好,家里又没有其他收入,一家五口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着实是新窑村的贫困户。为了维持生计,两个姐姐都嫁到村外,王培*初中毕业后就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在外打工十来年,去过四川、内蒙古,在砖厂、工地都干过,非常辛苦。”王培*说,“因为没学历也没啥技能,靠苦力一年只能挣一万来块钱,根本不够花,过年还得借钱。”
04年,新窑村来了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根据村子的实际情况,对贫困户展开精准帮扶。听到这个消息,王培*心思活泛了:与其流浪在外打工,不如回村看看有什么项目可以脱贫,让家人尽快过上好日子。05年,王培*回到家乡。凭着踏实肯干的作风,他当年就脱了贫,国家全面放开二胎后,他和妻子又添了一个小女儿。
在新窑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王培*是先行者。“村里耕地贫瘠,帮扶队指导村民退耕还林,在地里种树。有条件的,在树下种植柴胡、*精等药材,发展林下经济。不论干什么,王培*家总是率先响应。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脱了贫。”新窑村*支部书记李秀明说,“后来,村里入股了娄烦县光伏发电项目,所有贫困户每年都能拿到多元的分红;建造了西梅和榛子果园,筹建了小杂粮加工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07年年底,我们村实现了整村脱贫。09年,太原市医保局继续对我们村进行帮扶,一边巩固脱贫成果,一边壮大集体经济。”
王培*家的3亩耕地,退耕还林后只剩下4亩。去年,这4亩地全部种上了红皮土豆。“新来的驻村帮扶队发现我们村的土地特别适合种红皮土豆,这种土豆口感好、营养丰富,市场售价高于一般土豆,他们在村里带头种、带头销,我们就跟着种。”王培*说,去年自家地里收了多斤红皮土豆,太原市医保局帮着找到销路,以每斤6毛钱的价格全部被收购,光种地就挣了3多元。再加上退耕还林补助、光伏发电项目分红、小杂粮加工厂营业额等收入,王培*一家去年“净收入”两万多元。
当山西晚报记者提出,想在春节期间给王培*一家拍一张全家福时,王培*略显遗憾地说:“为控制新型冠状病*引发的肺炎疫情,两个姐姐今年过年不回村了,真正的全家福可能要疫情后再照了。”他停顿了一会儿又说,“姐姐们已经打电话报了平安,全家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气,今天我们可以先照一个小家福。”说完,他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扶贫干部帮忙产品有了销路
05年,由于农户种了不少胡麻、油麦、芝麻,新窑村计划建造一家小杂粮加工厂,提高小杂粮附加值,让更多贫困户受益。当时,新窑村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老人又没有加工经验,谁来牵头承包这个小杂粮加工厂成了摆在村支书李秀明眼前的难题。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员,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王培*主动扛起了承包小杂粮加工厂的大旗。
说干就干。王培*父子俩一头扎进了加工厂,建厂房、买设备、调试设备、搞加工,看着村里收获的小杂粮变成一桶桶胡麻油,父子俩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然而,新的难题很快出现了。村里只有90多户人家,大家对胡麻油的需求量不大,生产出来的胡麻油该销到哪里去?
正当父子俩一筹莫展的时候,太原市医保局驻村帮扶队员陈志强走进了小杂粮加工厂,帮他们想办法、找销路。陈志强先是联系相关单位,让新窑村产的胡麻油成为这些单位职工的工会福利;又联系相关特产超市,把新窑村产的胡麻油放到超市的货架上;还在周边村与新窑村间搭桥,吸引更多农户来新窑村办理小杂粮加工业务。在陈志强的牵线下,王培*承包的小杂粮加工厂先后销售了胡麻油上百桶,“要不是人家帮忙,这些油可能就要坏在我手里了。”王培*笑着说。
靠着精准扶贫项目带来的收入,王培*的家里先后新添了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还买了一辆农用三轮摩托车。看着王培*家红火的生活,你很难想象他们家过去是挤在两孔土窑洞、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困户,王培*说:“多亏了*和*府的好*策,多亏了扶贫干部的好办法,才让无数像我们家一样的贫困户翻了身,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谈起00年的心愿,赵耀青希望公婆身体健康,王凯希望自己能考上一个好高中,王培*深吸了一口气说:“希望能进一步扩大小杂粮加工厂的规模,进一步拓宽产品的销路,吸引更多乡亲加入其中,让这个项目为全村开辟出一条新的致富路。”
从因病因学致贫到教育医疗都有保障杨三计:*策扶一把自己拼一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时间:大年三十
地点:忻州市河曲县刘家塔镇中邓草墕村人物:杨三计家
雄浑的*河水从甘陕蒙一路逶迤而来,在入晋的山口甩了一个漂亮的大弯直泻而下,这里有一个“鸡鸣三省”的古城老区——河曲。“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一曲河曲民歌《走西口》,唱出多少代*土高原农民的辛酸,也唱尽多少为生活拼争的故事。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直到09年才摘掉贫困县帽子。在沿河伸展的山川梁峁上,星罗棋布着百十个贫困村庄,脱贫攻坚,帮扶贫困户,摘掉贫困县帽子,是河曲县举县上下在过去几年的重任,也是响应*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必克难关。
农历鼠年春节,山西晚报新春走基层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河曲县贫困户杨三计家,感受这个农村家庭在这几年扶贫脱困中走过的历程。
因学致贫的农家迎来扶贫脱困的春风
00年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天刚擦亮,55岁的杨三计起了床,喂了羊群,拽过一把扫帚,清扫起自己的农家小院,冬日清冷的晨光照射在大红的对联上,院子里泛上年节的喜气。这里是忻州市河曲县刘家塔镇中邓草墕村,*土高原千万道皱纹里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小村落,但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却是故土难离。
与很多位于河曲县山区的自然村移民搬迁十室九空不同,中邓草墕村现如今仍有40多户70多口人。院门前连绵起伏的山坡上,参差相连的旱田就是祖辈留给他们赖以生存的微薄资本。在自己的三个孩子陆续长大并上学之后,习惯土里刨食的杨三计逐渐不堪重负。
在04年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因学致贫的杨三计一家年收入不过一万多元,人均不到3元。在农村人俗称“拉破窝”的阶段,杨三计使尽浑身解数也摆脱不了贫困的状态,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直到04年后,杨三计被列入了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享受一系列的帮扶*策,全家也借此顺利度过最为艰难的几年。
贫困户杨三计享受的扶贫补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教育方面的补贴。每个上高中的孩子和上大学的孩子一年都能获得补贴。杨三计的大儿子上学早,所以主要是二儿子和女儿得到了教育补贴的实惠,尤其是女儿现如今仍在汾阳医学院上学,“去年给闺女补贴了3元。有了补贴,娃娃上学基本不需要家里再花费多少。”杨三计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享受到的第二类补贴主要包括由*府、企业、银行等机构联合提供的贷款返现*策,企业以贫困户名义申请贷款,在三年内每年可以向贫困户返现4元,此外还有针对每个村的情况制定的退耕还林补贴,光伏发电创收分红,杨三计每年也能获得不少额外的进项。
得病养老不再害怕家里的收入芝麻开花
杨三计一家获得的另外一大项扶贫*策来自就医方面,“像我这样的普通贫困户,在县里看病住院,在医保可报范围内,可享受自己最多支付元的*策。如果转到忻州市治疗,自己要支付的部分累积到3元,囊括此前在本县的医疗花费。如果再转院到太原,自己要支付的部分累积到0元。也就是说,刨开自己需支付的额度,其余的医疗花费只要在医保范围内,都由医保支付。以前农民不敢生病,生了病看不起病,有个头疼脑热的只好自己扛着,现在可完全不同了。”杨三计乐呵呵地说。此外,农村居民每年每人要交的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凡贫困户也都是*府来支付,真正使贫困百姓在医疗大病和养老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虽然河曲县已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之后两年是扶贫巩固期,贫困户可以享受的*策延续。家里每年的食盐不用花钱,耕地种田,每年国家还要给予杨三计每亩地67元的补贴,如果田里种了谷子等小杂粮,按所种亩数,还能获得另外的补助。扶贫*策雪中送炭,杨三计家的日子也越过越顺。大儿子二儿子现在已经毕业,一个在陕西打工、一个在内蒙古打工。今年过年,老大老二都回来了,还给老两口带回来了过年礼物,一家子其乐融融,贴对联压粉条煮饺子,小小的农家院子欢声笑语,生机勃勃。在汾阳读医学院的女儿,是杨三计的骄傲,每当看到子女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他的心里充满了慰藉。“日子虽然辛苦,但是有盼头,有希望,几个孩子也算争气,老辈子人说,穷没根,孩子们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比我这一代强。”
有扶贫*策的帮扶,杨三计对往后生活的信心和劲头很足,“从一家人年收入不过一万余元,到现在年收入能达到7万余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所以我打心眼里非常感谢*府的好*策,每年方方面面给我补贴,让我这个穷家走上了富路。过去农民每年还得向国家上交农业税,现在呢,不但不用交税,国家还扶持补贴贫困家庭,给钱给*策,种田还给补助,这在历朝历代也是没有过的事,我们老百姓有国家的帮助,有共产*的领导,日子一定能够越过越好!”靠人更要靠己,勤劳才能致富。国家扶贫的力度前所未有,但想彻底脱贫、实现小康社会,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也非常关键。日子好了,但杨三计从没有懈怠,未来还有孩子们成家等桩桩件件的大事需要办。
靠国家更要靠自己感恩*策更要辛劳打拼
基层贫困户的类型很多,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缺劳力致贫。有的贫困户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则具备劳动能力,“扶上马、送一程”,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变输血为造血,变被动为主动,是扶贫工作重要方向,也是国家扶贫的初衷。
虽然每年都能获得补贴,杨三计一家并没有躺在帮扶*策上懒惰、懈怠,他和妻子与以往一样勤快。在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每个晨露初润的早晨,当山乡仍然睡眼惺忪,杨三计已然扛起工具下地干活,到早晨6点左右,其他农户吃早餐准备出工的时候,杨三计已经干完第一拨农活,从田里返回来了,吃过早饭稍歇片刻,继续出工下地。正午的阳光耀眼生花,热浪滚滚,杨三计夫妻俩带点烧饼干粮,一晌午不回家待在田间,一滴汗水摔八瓣,庄户人的辛苦老天最清楚。
除了自己家的0多亩地,杨三计还租种了附近村庄的40多亩地,玉米、土豆、小米、豆子,每一寸*土上的收成,都是一份辛苦一滴汗水换来的。从地里忙完回来,杨三计还要顺路割足自己家里十多只羊的草料,晚饭过后,抓紧时间早早睡觉,因为半夜点多还要起炕,给骡子上夜间的草料。杨三计操着方言笑着对记者说:“别人家的骡子是有紧有慢,我家的骡子跟上我是忙得一歇也不能歇。”
日子就像上紧的发条一样,农闲时,杨三计还要到处去打工,去烧制水缸、陶罐等各种器皿的窑上干活,有时还被外村的养羊户雇去剪羊毛,春天耕完自己家的地他就牵着骡子去给别人家耕地,“反正是甚能挣钱就做甚,一年四季不消闲。”杨三计的妻子也一样,远近哪里有活计就去哪里,这两年*府搞绿化工程,她就去工地挖树坑,挖一个树坑能赚元钱,一天能挖上百个树坑。种地打工,养猪喂羊,夫妻俩付出的辛苦一般人想象不到。一年下来,全家人拢共也没吃过一条羊腿。
杨三计的孩子们以前放假,也都要下地干活,脱了校服换农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田间地头就是他们的假期天地。今年春节期间,由于新型冠状病*疫情的影响,河曲县也拉响防疫警报,杨三计没有出门,他告诉记者,往年正月里,他都要收土豆去卖,而这个时候,别人家一般都在走亲串门,打牌消闲。
扶贫*策犹如春风化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策从纸面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绩,各级部门和帮扶干部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同时更需要农户自身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勤勤恳恳的杨三计一家,发扬着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优良品德,在扶贫方针的帮助下,用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去摆脱贫困,去创造生活,去争取更美好的未来。
从土里刨食到不等不靠学技术种果树杨秋生:一年时间就摘了贫困帽杨秋生一家全家福。
时间:大年三十
地点:临汾市吉县屯里镇太度村人物:杨秋生家
吉县,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却是全省首批、临汾市首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为临汾贫困县有序规范退出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晚报记者再次“走进”这里,探访一位普通的农民,他靠自强自立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他就是吉县屯里镇太度村农民杨秋生。
除夕迎新春旧貌换新颜
月4日,除夕。冬末初春的吉州大地,无乍来之暖,唯料峭之寒。*土塬上路旁的果园里一排排苹果树枝头昂扬,蕴含着果农的希望。距离吉县县城约35公里远的屯里镇太度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在离村口不远的一处农家院里,村民杨秋生和儿子杨金保正忙着洒扫庭院,贴春联,而老伴公方梅正在后厨张罗着年夜饭。
杨秋生家的院落不大,4间平顶窑洞为正房,其中每两间分别隔成了两室一厅一厨的套间。“春节前我花了一万多元,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下,把老旧的木窗换成了铝合金的,还装上了防盗门。沙发、茶几、电视柜、衣柜,也都换成了新款,家里旧貌彻底变了新颜,比以前强了不知多少倍,那时候这房子下雨漏水,刮风漏气,简陋得很!”杨秋生高兴地对山西晚报记者说。过油肉、清炖鲤鱼、辣炒虾尾……除夕夜,一席丰盛的年夜饭端上了桌。
“姥姥、姥爷过年好……”在春节联欢晚会即将开始的时候,远在陕西富平的女儿和外孙,打来了拜年的电话。“爸妈,给你们发3元的拜年红包,祝二老身体健康!在北京打工开支大,攒点钱不容易,你们别嫌少!”说着,杨金保站起身给父母作揖拜年。心情不错的杨秋生,特意拿出一瓶儿子带回来的好酒,好菜好酒、其乐融融。
依托好*策脱贫摘了帽
杨秋生出生于年,按说正处在大干事的年龄,却在太度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的劝说下,成为一名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国家各项扶贫*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太度村现任村支书李锦全反问后,给出了答案。
据介绍,04年,杨秋生70多岁的父亲因脑梗瘫痪在床,他兄弟姐妹都在外地,照顾老人的担子就落在杨秋生夫妇俩身上。当时,杨秋生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姑娘嫁了,儿子没工作,只能靠着家里几亩玉米地的收成来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仅有多元,有时都不够父亲的医药费和全家的基本生活开支,日子过得非常困难。看着同龄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杨秋生总说:“父母在,不远行。父亲卧病在床,不能没人照顾。”于是,他家里的状况更加艰难。
“用习总书记的话说,‘精准扶贫不丢一人’。杨秋生的孝心,坚定了村两委班子确定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决心。”李锦全说。
吉县教科局扶贫工作队驻太度村第一书记郭东科曾对杨秋生说,要相信,任何时候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就能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和*府的带动下,通过自己的双手一定会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咱年纪轻轻不能等着吃*府的救济款。要脱贫,还得自己努力!”杨秋生说,郭书记的话让他受到很大启发,他再也坐不住了。白天,老父亲交给妻子照顾,杨秋生一边参加培训班学习果树管理技术,一边打理自己家的4.8亩果园,晚上回家接班看护病人。“干活挣钱和照料老人得到了兼顾,虽然有些累,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技术,果园的发展也有了起色,初见成效。儿子也外出打工挣上了钱。”杨秋生说,在国家扶贫*策的扶持下,家里收入渐增。05年,杨秋生家的光伏发电补贴、果园收益、儿子打工收入以及低保金等各项收入有万元左右,是年便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了贫。
一双勤劳手走上致富路
05年8月,杨秋生父亲去世。这个时候,第一书记郭东科及村两委班子及时入户慰问,与杨秋生一家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耐心地劝导他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沉痛中走出来。当时,郭东科对杨秋生说:“脱贫要先立志,关键靠自己,精神可不能垮。要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振作起来,靠自己的双手,自立自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为了不让杨秋生掉队,村里让他担任了村保洁员的工作,年纯收入可以增加.5万元。
有了新工作,杨秋生心里也慢慢开朗起来,精神头也比以前足了。此时,郭东科又鼓励他说,这份工作虽然为你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想要真正脱贫不返贫还得靠自己,这样才能更安心。于是,杨秋生每天起早贪黑,地里、家里、保洁工作干得热火朝天。特别是自担负起村里这份保洁工作后,他不管刮风下雨,不怕苦不怕累,用他的话说:“家里穷是因为找不到个谋生的出路,现在*和国家*策好了,给我提供了一个赚钱养家糊口的好机会,我一定尽心尽力做好这份工作。”就这样,杨秋生每天大早挨家挨户地收垃圾,从没有缺过一天岗,也没有迟到过,村民都称赞其为村里的“闹钟”,而村里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就这样,靠着自己的自立自强的辛勤劳作,杨秋生家逐渐走上致富的道路。
收入成倍增日子更红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就是要为贫困户想点子、指路子,彻底改变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李锦全介绍,06年,屯里镇打造了厚川味道体验地太度村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太度村结合实际,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打造了“美食一条街”“主题院落体验”“门楼”“千年古槐”“德孝文化”等8个旅游景点。看到村里各家各户或在自家院里开办农家乐,出售特色农产品等项目,杨秋生也没闲着,他通过考察,在自家院落办起了“情雨秋千”茶馆,在院里搭起了别具特色的秋千架。旅游活动期间,由于他家的“情雨秋千”很有情调,吸引了很多带小孩的游客进去休憩喝茶,玩耍。
据了解,去年吉县果花节和国庆节期间,太度村共接待游客万余人,农户收入0余万元,8户小吃摊、两户农家乐饭店,位村民直接受益。杨秋生的小茶馆盈利虽然不高,但他确实下了功夫,为太度村发展乡村旅游做了积极贡献,成为了靠国家的*策和自己的勤劳脱贫致富的一个实例。
李锦全说,这几年,在国家好*策的扶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的真情帮扶下,太度村08户贫困户于07年实现了整体脱贫,而杨秋生便是其中一位典型的代表。近年来,杨秋生凭着自己的苦干、实干,不仅没有返贫,反而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
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杨秋生和家人一边观看晚会,一边算了笔账:家里有6.8亩土地,其中4.8亩栽上了苹果树,有4亩已经挂果,能收入八九千元;另外亩地流转为光伏发电,国家共补贴元;他经营的小茶馆,约有近千元的收入;儿子杨金保在北京打工,每月收入元左右,除去吃住等日常开销,今年纯落.5-万元;从09年月起,杨秋生虽然辞去了保洁员的工作,收入减少了一大块,但有了空闲时间出去打零工,一年也能挣上万元。
“这五项加起来,全家的年收入有4万多元,比04年之前翻了好几倍。我们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全靠好*策的指引,*员干部们的帮扶,我由衷地表示感谢!现在的我越干越有劲,今年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给儿子说上一门好亲事,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的!”杨秋生高兴地说。
不知不觉中,新年的钟声伴随着辞旧迎新的烟花爆竹响起,火树银花照亮了杨秋生一家喜悦的笑脸,也预示着他们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
位于浊漳河畔的平顺县山多地少,土地贫脊,农业发展受限,是典型的贫困聚集地。青羊镇作为该县的第一大镇近年来采取多项措施,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使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很多贫困户实现了自主脱贫。
春节期间,山西晚报新春走基层记者追寻扶贫的脚步,赶赴平顺县青羊镇孝文村和迴源峧村,去探访了两个贫困户自主创业的脱贫故事,通过贫困户的转变,折射出平顺县在扶贫道路上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靠手工艺品编织刘双红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刘双红的大哥展示弟弟做好的刺绣《八骏图》。
时间:大年三十
地点:平顺县青羊镇迴源峧村人物:刘双红家
刘双红和女儿在贴春联。
大年三十,青羊镇迴源峧村的三间窑洞门前,坐在轮椅上的刘双红正和女儿刘佩佩贴春联。见到山西晚报记者到来,刘双红和哥嫂热情地把记者迎进门,灶台上腾着热气,锅里滚着水,桌上的簸箕里摆满了圆胖胖的饺子,简单朴素的窑洞里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刘双红摇着轮椅带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他住的一孔窑洞里,只见床上、桌上、椅背、墙角到处都摆满了做手工艺品的材料,有成捆的绳子,成袋的各色大小不一的珠子,还有很多成品和半成品。很难想象满屋精致讨喜的小手工艺品,出自一个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男人之手。
据了解,刘双红没瘫痪之前,家里虽然不算富裕,但小日子也其乐融融。他和大哥都娶妻生子,眼看着这三间破窑洞已经住不下了,年刘双红决定再盖个新房。可谁知就在盖新房的时候,一块石渣掉下来,刚好砸在刘双红身上,从此下半身再无知觉,大小便失禁,造成终身瘫痪,余生只能与轮椅和膀胱造瘘作伴。
刘双红回忆道:“那一年我才3岁,好日子才刚刚起步就遭受这灭顶之灾,家人把所有积蓄都拿来给我治病,每天照顾我,我却只能坐在轮椅上眼睁睁看着他们操劳,家里经济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还累积了不少外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整日满脸的困惑和无奈。为不连累妻子,于是我与妻子提出离婚,只留下女儿佩佩,自己也变得少言寡语,着实消沉了好几年。”
后来,父母先后离世,哥嫂接过了照顾刘双红的担子,村委为他申请办理了建档立卡贫困户,04年他正式列入国家精准扶贫对象。
“这么多年,我多苦多累都没关系,唯一牵挂的就是女儿的学业,眼看着家里越过越拮据,孩子学习没有保障,真是着急。好在*府把我这贫困户放在心上,扶贫干部经常来家里看望我,开导我要好好生活,给我讲解国家的优惠*策。因我腿脚不方便,他们就替我一趟又一趟地跑各个单位办手续,真是解决了大问题。这些扶贫干部与我非亲非故,却能待我如亲人般真心实意,我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消沉下去呢?”刘双红说着眼眶湿润了。
鉴于刘双红的特殊情况,扶贫队建议他可以在家里做手工,起码可以有一点经济来源。于是刘双红便开始了自主脱贫之旅。00年,刘双红开始尝试刺绣,在房间里一绣就是半天,手上经常被扎得都是针眼,颈椎也很疼。不过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八骏图》《清明上河图》《花开富贵》《家和万事兴》非常精美的刺绣作品成功出炉。09年,刘双红又从网上学习串珠,也做了很多好看的精美手工艺品,镇里和扶贫队帮他找平台售卖,同时也会有很多好心人给他捐助和义卖。虽然工艺品的售卖收入依然很少,但相比之前的生活已经好转太多,刘双红父女俩的笑容也越来越多,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过去几年,面对窘困的生活我茫然无助。现在通过自主创业我感觉自己的腰杆挺直了,人前能抬起头了,说话也有底气了。我深深体会到,贫困户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更不能‘争穷比苦、躺着当低保户’,脱贫路上要相信*和*府,要尽最大努力敢于同贫穷宣战,力争早日摘掉‘贫困户’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刘双红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无比期望。
平顺县青羊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王旭斌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说,青羊镇下辖30个行*村均为贫困村,户37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户人。通过三年多的脱贫攻坚工作,发展了光伏扶贫、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特色种植等多项产业,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到了保质保量完成脱贫任务、确立四大脱贫产业格局、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增收既定目标、各项扶贫*策精准落地。如今,3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66户人,09年全镇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很多贫困户实现了自主脱贫。
扶贫干部来帮扶吴建科自主创业翻了身吴建科制作炸油条的操作间。
时间:腊月二十九
地点:平顺县青羊镇孝文村人物:吴建科家
农历腊月二十九,距离春节只有两天了,连续几天的降雪,到处银装素裹,山西晚报新春走基层记者驱车来到平顺县青羊镇,只见道路两旁的树上都挂满了彩色的灯笼,彩灯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衬托出浓浓的年味儿。在青羊镇副镇长王旭斌的指引下,顺着整洁干净的孝文村公路,走过一条铺满积雪的羊肠小道,我们来到了脱贫户吴建科的家。
映入眼帘的是两间简陋的毛坯房,开放式的院子里堆放着一些建筑余料、一个小灶台、一捆干柴和一辆电动三轮车。东西虽多却不觉杂乱。院子的积雪被主人清理在一旁,三轮车上搭着小毛毯,足见主人的爱惜之意。
“天冷,快进来喝杯热茶吧!”吴建科从屋里迎出来,虽至六旬但依然硬朗,黝黑又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屋里,做油条的操作间和旁边的起居室收拾得干净整洁,只是未见春节应景之物。吴建科面带微笑说:“今年小儿子在长治市里买了房,儿媳妇也怀孕了,我老伴儿前些日子就去照顾儿媳妇儿了,我在这里收拾收拾,明天儿子就接我去城里过年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父母年迈,还有两个儿子,吴建科打工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微薄的收入根本无力支撑家里的开支。采访中,吴建科从茶几玻璃下拿出一张老照片说:“以前我们一家就住在这三间破窑洞里,窗子漏风,门也关不严。尽管如此,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父母垂老,儿子要娶媳妇,当时的吴建科愁白了头。
“没吃过苦,哪懂得甜。之前再苦再累也挺过来了,看看现在的日子,真的是心满意足。”吴建科感慨道:“*府真的是咱老百姓的救星,自从加大扶贫力度,提倡精准扶贫,扶贫干部就几乎天天过来,给我们讲解国家的优惠*策,了解家庭情况,忙前忙后地帮我办理手续,申请各种补贴,比如低保补贴、种地补贴、务工补贴、贫困补助,还有办理帮交养老保险、医保全免等等。扶贫干部就是家人,是打心眼里帮我,关心我,国家的好,我一辈子记在心里。”
除了“补血”外,还要“造血”。学门手艺是改变贫困的重要途径。“我们农村人思想保守刻板,不会赚钱。扶贫干部们就群策群力帮我想办法,我干不了重体力活,扶贫干部和镇里让我学习厨艺,帮我办理各种手续,自此我踏上了自主脱贫的道路。”
扶贫干部这几年的辛苦,在吴建科身上有了成效,“国家帮了我这么多,我可不能掉链子。我用之前的积蓄置办了这些用具,开了个小作坊,每天跟老伴儿炸油条、做烧饼。”从小推车到电动三轮车,从附近到方圆几十公里、上百个村落,从小喇叭到移动音响,从破窑洞到小平房。通过他的努力,仅仅两年间,日子就像插了翅膀一样越飞越高,“一年的纯利润就达万元,比我半辈子攒的钱都多。以前我得靠孩子们给的零花钱过日子,现在我能给孙子孙女包个大红包了!我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8户贫困户全都脱了贫,人均收入超过元野猪窊村:戴口罩拍了“全家福”野猪窊村民的“全家福”。
时间:正月初八
地点: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野猪窊村人物:野猪窊村村民
月日,大年初八。
山西晚报记者走进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野猪窊村,完成新春走基层的采访。
没有想到,前年还在山洼里土窑洞中钻的村民们,全部进了“城”——一个拥有66间住房,四四方方的大院子里。
村支书、村委主任胡二明说:“每家住的房子,吃的深井自来水,都是*府的扶贫项目!村民不用花一分钱。”
南榆林乡*委书记徐维东说:“全乡共有贫困户85户人,涉及4个村,09年已经全部脱贫。野猪窊的藏香猪养殖初见成效。”
第七卡口山西晚报记者被拦截
月日上午9时,山西晚报记者的车行至前往野猪窊村的必经之路——朔城区南榆林乡设置的疫情防控第七卡口。
防撞桶、栏杆挡住了这个十字路口。戴着口罩,身穿*大衣,胳膊上套着红色袖标的工作人员一看车是太原牌照,立刻问:“去哪呀?”
“野猪窊。”
“干啥呀?”
“去采访。”
“和谁联系的?”
“胡二明。”
“那你等着!”问话的男子扭头和同伴说了句什么,打起了电话。两分钟后,他拿着一个枪式测温器走过来,“我看看你体温。”
测完体温,登记了姓名、车牌、人数、去往何处、事由……山西晚报记者才被放行。
没有想到,在第七卡口的遭遇,又在野猪窊村口上演。
野猪窊村的做法更绝,干脆把一辆越野车横在马路上,要想通过,必须挪车。
“我刚刚在第七卡口检测了,没事情,我和你们主任是朋友,不用麻烦了。”面对“固执”的村民,山西晚报记者把村支书胡二明“抬”了出来。
“那可不行,我们只管我们的事情,不管他的事。”村民的脖子一梗,横竖不让进。山西晚报记者只好再次配合检查。他们的程序上又多了一项:给车辆喷消*液!
两个男人背着背挂式消*器,把车辆的前后左右喷了一个遍。车体上的浮尘,让车立马变成了大花脸。
和胡二明说起一路上的遭遇,他说,月日晚,朔城区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后,南榆林乡*委、乡*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由乡*委书记和乡长为双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确定各村、各单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名单,明确工作职责,细化防控任务,统筹全乡各村、各单位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月5日,南榆林乡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共设疫情防控乡级卡口7个,村级卡口6个,对过往车辆进行消*,过往人员进行体温测试,嘱咐人员减少外出,外地车辆一律劝返。“你今天来采访,我也是请示了乡里的领导,才敢让你来的。”
村里的大喇叭里还广播着:“防控疫情,人人有责。疫情之下,小心为上!”
迁走多年的户口前年又迁回来了
总算能开始采访了。
4岁的张慧博是第一个采访对象,但他不是贫困人口。
原来,张慧博为了去城里打工,七八年前,把他和妻子的户口都迁到了城乡接合部的某村。只留下母亲和女儿、儿子的户口在村里。
今年7岁的母亲白秀芳身体不好,5岁和4岁的孙女、孙子都在城区七中上初三,是村里的贫困户。
08年,村里人从土窑洞里,搬到了*府扶贫资金建起的“城”——移民新村后,吃上了自来水,在外四处打零工的张慧博心动了,把户口又迁回了村里。
他不好意思地说:“眼看着村里的光景要好过了,咱为啥不迁回来?”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原来在的村里没给他分土地,全家人的经济收入只能靠他打零工和种母亲、儿女的口粮田增加收入。年年总是入不敷出。“两个娃娃念书,每天的伙食费好几十,我们的房租加水电费,每月又是四五百。现在还有一个4岁的小儿子。一家人吃喝穿戴,一年要开销一两万,打工挣下的都不够。”
“那你迁回来户口有啥变化?不还是打零工,种地吗?”山西晚报记者有些不解。
“这可大不一样了!”张慧博的眉宇间顿时溢出了笑容:“我的户口回了村,种的地有40多亩,收了8斤玉米,一斤九毛。3斤绿豆,一斤3块,这两项就一万多了。我还有50亩生态扶贫林地,一亩一年能补块钱。加上我一年打零工还能挣个一两万,你算算,我一年能收入多少钱?能脱不了贫吗?”
这时,村民胡兆贤走了进来,插话说:“我们村里有8户贫困户,总共3个人,家家户户都脱了贫。全靠村委一班人带头走绿色发展这条路,跟上了生态扶贫这个好*策,人均收入都超过了元。”
脱贫的老支书提了个特殊要求
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村民钟祥儒。尹振海摄
66岁的钟祥儒原来是野猪窊村的村支书,也是山西晚报记者的第二个采访对象。他的大儿子和女儿都已成家,只有他和89岁的母亲及上大学的3岁小儿子钟金在一起生活。
记者走进他的家时,屋里暖烘烘的,墙上的“福”字格外醒目。屋子里有四五个人:他的妹妹、两个儿子、孙子。大人在炕上包饺子,七八岁的孙子在炕头的小桌子上写作业。
地下的灶台上,摆着一溜盘子和碟子,里面都盛着待炒的菜:有木耳葱头、鸡块,几个盆子里有鱼,有海带,有粉皮,有豆腐……看起来很丰盛。
“钟老哥,您这可不像是贫困户啊?”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质疑,钟祥老人笑嘻嘻地说:“咱这不是才脱贫吗?”
“您人口不多,不该贫困呀?”
钟祥儒的目光黯淡了下来,两只手揉在了一起:“唉,老伴儿一病好几年,塌下30多万的饥荒,最后人财两空。咱是因病返贫的,加上小儿子上学,日子就过得紧巴了。”
“那你是怎么脱贫的?”
钟祥儒抬起头,扶了扶口罩说:“村里办起了藏香猪养殖场,有7头猪,我当上了饲养员,同时兼任村里的护林员,光护林员一年就补助0块。自己又有生态林地,口粮田,各种收入加起来,也不少呢。”
“那您没个具体数字?”
老人笑了:“咱不用具体算,反正现在供着小儿子上大学,一年两万的开销,除了“雨露”计划每年补助的多,咱不用拉‘饥荒’!”
“那您现在有存款吗?”
“现在真没有!但今年肯定会有!”老人自信地笑了:“生态扶贫的*策会给我增加近万元的收入,你说能不长(方言,意思为剩余)钱?”
说着,笑着,他们该吃饭了,山西晚报记者也该走了。临出门,钟祥儒问:“能不能给我们照个全家福?”
山西晚报记者以为给他们家人拍张照,没想到他是想给全村人拍一个“全家福”。
大喇叭里一喊,全村在家过年的30多个人,都戴着口罩欢天喜地地走到了“城”门口。
“咔嚓”,野猪窊大年初八的快乐瞬间永远定格!
推荐阅读定了!月0日起,太原50余万名中小学生“在家上课”!这里有上课视频攻略…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薛建英武六红杨洲芬
郭燕杰张梦莹冯洁武佳
张勇刘江张文举王晋飞
通讯员刘亮亮任玉龙杨应平刘京健
实习生程颖
视频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杨洲芬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赵亮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