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5万亩;总人口11.9万,农业人口9.8万。
石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诉说着远古文明;夏为*方,商叫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北魏置冷西,隋初改石楼,并沿用至今。
石楼人文厚重。是全国最大的三个殷商青铜器出土方国之一,青铜器绽放着殷商文化的灿烂,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龙形觥”等便在石楼出土。有元代古戏台、古村落等历史古迹;芦苇编织技艺、石楼道情、麦秆画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
石楼红色相承。年红*东征首战于石楼,毛泽东主席曾三次率部转战于此,在石楼的7个村庄战斗和生活过19天,指挥了关上和蓬门战役,在石楼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召开了*在山西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会议——晋西会议,第一次把统一战线作为核心内容和重要议程进行了讨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东征纪念馆坐落于此,留下了永久的红色记忆。
石楼生态优美。*河第一湾奇特而壮美,是“万里*河上最美丽的湾”;棋盘山、团圆山等森林茂密,全省退耕还林面积最大县和人均干果经济林面积最大县,没有雾霾、没有污染,绿水青山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千年永由古槐为主题的一批沿*特色旅游村镇、品牌农家乐、健康养生基地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有着纯朴的乡土风情。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绿色的底色、美丽的乡愁,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
石楼充满希望。这里全境都被确定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营养丰富的核桃、甘甜的红枣、香醇的蜂蜜等都让人回味无穷;以天然气开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重点的“一气双电”清洁能源项目快推进,构建起具有石楼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特别是脱贫攻坚吹响集结号,全县上下撸袖实干、创业创新、砥砺前行,正朝着早日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推进!
今天的石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从脱贫攻坚中汲取的尊严自信、从青山绿水中累积的文明涵养、从创业发展中凸显的后发优势,正在转化成建设美丽石楼、人文石楼、创业石楼、小康石楼、勤廉石楼的强大力量!石楼人民诚邀各方宾朋到石楼休闲度假、访友做客,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共享石楼发展的累累硕果!
*河奇湾是*河上弯度最大的一道弯。山西晚报记者马立明摄*河石楼段
*河从石楼县曹家垣乡许家山村入境,自石楼县西山乡后北头村出境,流经石楼县共59公里,历4个乡镇15个村。
全县有屈产河、义牒河、坪泉河、和合河、小蒜河、韩家山河六条支流,由东向西注入*河。屈产河是本县的最大河流。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降水量和季节的影响很明显,因而水源不稳定。
*河沿岸有转角渡和辛关渡两处渡口。转角渡位于韩家山乡转角村,可常年摆渡,主要是运送货物和亲友往来,历来为陕北和晋西的要渡。辛关渡位于韦家湾乡辛关村,亦称东辛关,与清涧县高家山乡西辛关隔*河对峙,可常年摆渡。
石楼红*东征纪念馆义牒镇问雪词
毛主席挥毫妙写沁园春前山乡观奇湾大*河泼墨巧绘金葫芦10月的最后一周,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开启了对第七站石楼县的采访。9日下午,采访团先和当地有关部门以及一些地方文化学者进行了座谈。以往的座谈会基本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石楼县的座谈会开了整整三个小时,七嘴八舌,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填充进更多的采访点。刚有设想,便有行动;定好路线,便立刻联系有关人员,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曹哲源因为堵车,绕了大半个石楼县赶回来,马上又要赶着上省城,他用一句话概括石楼县的文旅资源:一铜一木一奇人,一树一湾一首词。这句话中蕴含了石楼*河文化、青铜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接下来的三天半时间里,采访团进行了一一探访。
*河奇湾,*河在这里摆了一个“欧姆”(Ω)的Pose。
*河在这里拐出了一个奇湾九曲*河十八弯,石楼的这一弯有什么特别?这个位于石楼县前山乡马家畔村的*河湾被发现的时间并不长,前往这一湾的路正在修建。
从前山乡郝家山村到任家崖,逐渐驶入盘山段,这段路正是在修的通往马家畔*河奇湾的旅游公路,路基特厚,尚未铺设路面,总长大约3.8公里。再有两三个月,将彻底完工。
县文物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来这里都是翻山走小路,*河奇湾被发现后,想要亲眼目睹这一奇湾的人越来越多,就算是一张照片都是稀罕物,这才有了勉强通一辆车的小路。赶上省里决心打造*河、太行、长城文化旅游板块的好时候,修一条通往*河奇湾的路便迫在眉睫。
10月30日,*河奇湾上汇聚了近00人的表演队伍,村里人说,热闹得就像过年。
*土路上颠簸将近0分钟,眼前骤然开阔,停车场、观景台、演出广场都已完善,一湾*河水正在前方。
要想领略这一湾的奇,除了在马家畔村这一豁口地带,其他地方皆无法看到。
*河在晋陕峡谷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自辛关*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陡然向东,冲刷出一个弧形大弯。从入湾处至出湾处,*河绕了8公里长,几乎像是一个圆,是万里*河弯度最大的湾。若是从高处俯视,该湾西窄东宽、尾部圆满,两面基本对称,宛如一个金色闪耀的大葫芦。“葫芦把”的地方是这道湾最窄的地方,仅为米,从马家畔看到的是“葫芦肚”,也就是这个湾最宽的地方,为1米,最高处与水面垂直距离为米。这就让视觉上产生了水道浑圆,山体如神龟浮游水上的景色。站在观景台,两边悬崖峻石,气势非凡,水湾内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最窄处米,最宽处米,人称“*河奇湾”“天下*河第一湾”。
与临县相比,石楼的伞头秧歌是另一番风格。
*河奇湾独有的风景最先迷住的就是摄影爱好者,像郑慧民一年有8个月在拍摄*河奇湾,今年是第九个年头。他手中拿着不同季节里拍摄出*河奇湾的独特景色,或白雪覆盖、或雾气蒸腾、或山清水秀、或红日蓬勃、或山枯水瘦……郑慧民说,枯山瘦水不受游客喜欢,却是写生者最爱;北方人见惯了白雪,却让南方客惊喜赞叹,不同的景色都有不同的人群喜欢。
郑慧民还常爱拿出一本包着书皮,翻得松垮了的清雍正版县志,给游客讲这段*河奇湾的历史故事。
*河边的摇滚三弦带来了强劲炫酷的民族风。
同样也在这里拍照的高虎应则喜欢为大家免费唱曲山间小调,让游客们玩得更尽兴。高虎应和郑慧民都说,等到两三个月后路修好了,来*河奇湾的游客肯定会特别多,他们都很期待。
作为石楼县文化旅游重点打造的一处景区,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县里一些群众演出团体,听说采访团要走访*河奇湾,纷纷加入了义务演出的队伍。上午10点半左右,一场热热闹闹的演出在观景台上展开。锣鼓、秧歌、走秀、独唱,更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摇滚版三弦表演,引爆全场。太阳当空、热汗满头,每个人都那么投入。这场演出的总指挥郑燕燕说:“为了宣传好我们石楼,都是应该的。”
留村,毛泽东路居地,据*史资料记载,这里是《沁园春·雪》的创作地。
毛泽东在留村写下《沁园春·雪》在*河奇湾的采访中,郑慧民曾拿着一本清雍正版的《石楼县志》,一字一句地告诉采访团,*河奇湾是古渡口,明末时李自成的起义*曾从这里渡河。
作为重要的*事要地,阎锡山也在这里修建了许多*事堡垒。
年月0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红*东征,顺利东渡*河,踏雪沿官道山行进30余里,到达了位于石楼县城0公里的义牒镇留村。之后,共在石楼7个村庄居住生活过19天。据说,《沁园春·雪》就在留村写就。
石楼红*东征纪念馆。年红*东征期间,毛泽东曾3次来到石楼,在7个村庄居住过19天。
对于《沁园春·雪》创作地,晋陕有争议。
10月30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了留村。一处曾经为当时货栈的院落,*泥抹墙,修缮齐整,用作了《沁园春·雪》创作地的展览馆。馆中,有一些图片文字展示,还有一尊仿真毛泽东像,坐在桌旁,手持毛笔,纸上文字正是《沁园春·雪》。
石楼文物旅游局的任玉洁指着展板,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上面摘录的是曾思玉将*以及童小鹏(当时在红一*团司令部工作)当年写的日记。童小鹏在年月0日的日记中写道:“说也奇怪,在河西时每天总是穿不住大衣,行*时竟汗流浃背,可是到了山西却变起天来了,整天没有太阳,昨天下午竟下起雪来了。”年月5日又写道:“休息,又下起雪来,寒风凛冽,雪花飘飘,煞是像陕北的三九天气。”——和主席词作中描写雪景而待天晴的背景十分吻合。
采访团在红*东征纪念馆的直播。纪念馆目前正在维修,只开放了序厅。
除了这些私人日记的记录,展览室里还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征纪实》、中共中央*校出版的《向毛泽东学习》、中共*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走进山西》等作品,均提到《沁园春·雪》创作于山西石楼留村。
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已经在留村开启打造沁园春文化园。据初步估算,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
桃花者访古
玉米地里挖出殷商青铜器 张家河探秘圣母庙中藏有元代小戏台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有不少是国宝如果问,什么最能代表石楼的文化?
这便不得不说石楼的“一铜”和“一奇人”。“一铜”便是青铜器;“一奇人”便是姜子牙。
10月31日上午11时,从龙交乡采访出来,省道、县道、乡道交错前行,最终沿着盘山土路,一路爬坡而上,两侧*土崖越来越矮。正午的日头直射时,采访团来到了一片已经枯*的玉米地旁,这儿是罗村镇桃花者村的最高点。
桃花者村是国宝龙纹觥的出土地,也是传说中姜子牙妻子桃花女的家乡。采访团在这里遇到了收玉米的夫妻俩,他们种着几十亩地,连当年出土文物的凹地都种满了庄稼。
这是一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成的*土梁,梁上种着玉米,远处的地里有一辆农用三轮车,三两人正在忙着掰玉米。
石楼县文管所的李大勇所长埋头向着一处凹陷下去的地方走去,又跟三轮车旁的村民确认了一番,然后指着这块长着玉米的凹陷处说:就是这里。
这个没有风景、没有建筑,只有些干枯待收的玉米秆“披头散发”地铺散着,但是这个地方曾经轰动世界。这里出土了百余件青铜器,其中不少是国宝,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龙形觥,便从这里出土。除了青铜器,这里还出土了一些金饰。当时出土的金饰中有一件头箍状饰品,还有一对串着绿松石的、造型如蛇形扭曲着的耳饰。学者刘敦愿在《山西石楼出土龙形觥的装饰艺术与族属问题》一文中提出“以龙蛇纹样为主装饰青铜器,应是夏族余民”的观点,亦即商代山西地区的戎狄族的制作。
桃花者村的直播现场。尽管路难行,也担心信号不稳定,但采访团还是决定一定要在国宝龙纹觥出土地直播一场,我们可能也是首个这样坚持的媒体。
石楼,夏为*方,商为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名石楼至今。
自年至年,从石楼县城二郎坡、义牒镇、桃花者等17个遗址,分9批8次,出土殷商青铜器余件,以酒器居多,兵器次之。由于大量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频频出土,石楼县被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不过这些青铜器都不在石楼县,分别被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部门的文物部门保存。这个*河岸边沟壑纵横的县城,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其丰富的青铜器文物却昭示着曾经的辉煌。
桃花者村除了出土这些大量的青铜器,还有人说这里是姜子牙的老丈人家。姜子牙是石楼县义牒镇人,其夫人桃花女便生活在这里。这让石楼的历史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兴东垣的东岳庙。
无人居住的山巅有一座元代戏台来到石楼的第一天,便听说了这里有一座无根楼——四照楼。四照楼是一座没有地基,只有16个石础,上面有16根精壮木柱撑起来了二层四角飞檐的木制阁楼建筑。最早的建筑年代没有详尽记载,只有清代两次修缮记录,有人推测其为明代建筑。
四照楼,就在石楼城内。此楼建筑年代无考,以结构推测应该为明代修建,清代两次重修。无根基的木结构两层楼,用16根木柱支撑着整体。
石楼的古建筑也引起采访团的
10月31日上午,采访团驱车前往龙交乡兴东垣东岳庙,在龙交乡的文化园中得知,在其行*区划内的*云山已经找到了07种中药材,在中药陈列室内,有多种中药材被制成了高品质标本,悬挂在墙上,供人参观。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也暗示着,这里曾经物种丰富,适宜居住。
龙交文化园内,展出着精美的中药材标本。文化园是用一所废弃学校改建成的,是难为一见的乡镇文化传承基地。
从龙交乡文化园到兴东垣村大约10公里,东岳庙位于村里北垣上。中轴线上有山门、影壁、戏台、大殿。前院东西两侧对称建有廊房,后院有窑洞五间。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大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均为明清所建。据庙内石碑记载:“大元国至元四年重修。”大殿中檩记载:“大明崇祯十四年重修。”
兴东垣东岳庙成为国保的价值不仅是其大殿为金代建筑,还在于大殿东西两壁有清同治五年(年)彩绘壁画36平方米,完整清晰。
细看这两厢壁画,甚为有趣,壁画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绘庑廊,庑廊下人物着明代官员服饰,或红袍、或紫袍、或绿袍、或蓝袍,线条简练,表情传神。细看庑廊下有题记,题记上书:“成州杨判官管天下贫穷。荆州郝判官管天下司状。”每个穿官服的人物旁边都有这么一条说明。壁画的下半部分则是堂下审案的情形。原来这两厢壁画画的是天下各州府的判官们如何审案,看来壁画展示的是阎王殿里的办公场景。
国保兴东垣东岳庙。金代建筑,庙内石碑记载大元国至元四年重修。村人说正殿前两根大柱一为蒿一为艾。
更让人惊喜的是,居然在庙里找到一件双耳三足的青铜鼎,无鼎盖,三足有兽头,鼎身有饕餮纹,甚为古朴,被文管所按章收管。
11月1日,采访团探寻了石楼县的第二处国保单位,前山乡张家河村南公里处的殿山圣母庙。这里藏着一座全国最小的元代戏台,台上面积仅7平方米。
殿山圣母庙孤零零地立在山上,盘山而上,几乎不见人家,鸟鸣声分外清脆。路上偶见两口子一前一后弓着腰背着大袋高粱下山。虽然这里几乎没有人家,但李大勇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这里却是人山人海。
国保殿山后土圣母庙。这里有全国最小的元代戏台,正殿里的明代悬塑和邻县隰县小西天属于同一风格。
跟着李大勇所长的脚步进入山门,便可看到戏台的后墙,经过修缮的石基让戏台能得以更好保存。庙内石灯刻文记载:“元至正七年重修”。有关教授、专家也多次考察,认为戏台台基下裙墙旧砖接近宋砖尺码。除元代戏台,圣母庙里还保存有色泽艳丽的悬塑。悬塑第一层为相互连接的楼阁,楼阁的勾栏内和敞开的窗户里站着30个3寸高的小人。第二层是由四座楼阁组成,楼阁内分别雕塑着神态各异的小人。最上面一层由六个亭台组成,雕塑着39个人物,有不同程度损坏。
大殿坐北朝南,主神供奉着后土娘娘,两侧塑有送子娘娘和豆生娘娘。东西两侧的神台上还分别塑有两尊娘娘像,一怀抱婴儿,另一手里拿着笔和书。李大勇介绍,这两尊塑像中有一尊为包骨真身塑像。
庙里还摆着四副木制楼轿,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娘娘的塑像会被信众抬出去巡游,热闹异常。
永由村年树龄的古槐,树围1米,8人合抱。
造型独特的大槐树和一座废弃的小庙看了一道湾,听了一首词,讲了青铜史,观了古庙宇,还有石楼的“一木”未睹真容。
10月31日下午3时30分,驱车赶往裴沟乡永由村,一株古槐就在村口,虬枝老干在瓦蓝的天幕下,别有一番古画韵味。据村中老支书介绍,古槐处原有古井一口,今已不存。古槐造型独特,似花瓶、如龙头、若人脸,位置不同造型不同,全看各人想象能力。绕老槐树一周,迈着大步整整15步,树围至少应该在1米以上。
三弦书艺人任玉明在永由古槐下弹唱《山西晚报到石楼》,为了把石楼唱好,老人连夜写词到凌晨三点。
村中温姓人家居多,相传居住历史甚早,为商之后裔,然而也不可考。倒是李大勇所长说,村中曾有五代温侍郎之墓,甬道、石人石马曾经皆存,可惜也于几十年前尽数不见。村外两三里路存有古庙一座,名为普济寺。
随着李大勇一同前往,枯草没膝,荆棘横生,对于经年累月寻访文物的李大勇,这些杂草荆棘不过是小儿科。寺门石狮两尊,相对而视,皆有小石狮或嬉于肩,或嬉于腰,活泼憨稚,甚为喜人。小庙始建年月不知,不过梁上有“重修于乾隆十八年”字样。正殿神像皆不存,东壁尚有壁画残存,真人大小的人物数人。画风细腻,神态逼真,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更为意外的是,此壁画下还有壁画所藏。李大勇说,希望有文保方面的高手参与,可保两通壁画皆完好。
永由古槐的采访吸引了村里留守老人的围观,我们拍树,老人拍我们。
座小庙整体还算完整,修缮也花不了多少钱,如今国家也有认养文物的*策支持,若有人能把这小庙请专业人士修缮完好,也是好事一桩。古村、古树、古庙、古意还有古老的传说,也是一处不错的景观。
官造民宅郝氏府邸的帐房院。
在石楼县义牒镇,采访团还探访了一处曾经由皇帝赐银修建的住宅——郝氏府邸。住宅的主人叫郝昇荣,道光年间任陕西华州知州,为官清廉,卓有*声,因而被皇帝嘉奖,为之建宅,还赐“大夫第”匾额。郝氏的后人带着采访团进行了走访,宅院规模不小,基本框架都完好,砖雕木雕精致,只是同样年久失修,荒草没径,一些精美构建已丢失。郝氏府邸虽说是县里的文保单位,但要等着县里微薄的财*收入维修,也是一时难以恢复的,大家对此感到惋惜不已。
因隋文帝赞叹“石叠如楼”而得名的石楼县匆匆三日走过。于其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只能略窥一斑。
在留村义务演出《沁园春·雪》的表演团队。
记者观察一铜一木一奇人一树一湾一首词
石楼旅游业能否迎来赤橙*绿青蓝紫?
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走到石楼是第七站。一路行来,石楼县发展旅游的殷切之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一条通往*河奇湾的道路正在紧张施工,尘土飞扬间,让人畅想崎岖变通途的景象;一百八十多人在奇湾载歌载舞,想趁采访团到来之际,把石楼最热情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几处古刹、一棵古槐,隐藏在深山远村,当地的同志不辞劳苦,带我们越过道道山梁、穿过荆棘荒草,向我们解说着它的不凡……
一路行来,石楼县文旅资源之独特、珍贵和稀缺,更是随处可以体会。
*河奇湾,弯度为万里*河九百九十九道弯中最大,被称为“天下*河第一湾”;留村,毛泽东主席写千古一词《沁园春·雪》的所在;桃花者、二郎坡,发掘出山西省博物院青铜器十大镇馆之宝中的三个,其中鸮卣更成为文物界的“网红”;还有一个古老神秘的方国*方,以及曾被尊为“武圣”、在民间广为人知的姜子牙……这些,都让石楼的历史文化在吕梁市诸县市中卓尔不群。
的确,石楼拥有“一铜一木一奇人,一树一湾一首词”的独特文旅资源。
只不过,和之前的沿*县市类似,石楼发展文旅产业,也有着交通不便、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内容不丰富的阻滞。这一切,当然会逐渐改善,不但石楼人充满信心,就是采访团也很笃定。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即使这一切都得到改善,石楼是否能够确定游客一定会来?
在以前,我们有种似乎不言自明的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有精彩的文旅资源,就不愁游客不来,且对当地的风光、名胜有着过于乐观的自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世所罕见,他处难逢,只想全部捧出给人看,并不承想,大部分的游客,见惯了山山水水,有着“*山归来不看岳”“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想法,凭什么让他产生“不得不来”的想法呢?
就说石楼,即或上文曾罗列了许多胜景,但笼统看去,石楼县的文旅形象仍然十分模糊。石楼红色(革命历史)文化、*河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的表述与其他县也难以区分,甚至让人一听,还会有大同小异的感觉。
要想让游客前来,石楼必须确立自己鲜明的形象,在全国旅游的版图中,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定位。
采访团在石楼考察三天,引起我们赞叹和好奇的,除了“天下第一奇湾”*河奇湾外,便是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在此创作、上古武圣姜子牙和石楼颇有渊源以及神秘的古国*方了,巧合的是,或者说不幸的是,《沁园春·雪》创作地,还有陕西清涧一说;姜子牙故里,河南新乡、山东日照和安徽临泉也都在争论,“山西石楼说”算是晚出的观点,而古国*方更是飘渺久远,除了史籍中的只言片语和无法确定归属的青铜器外,我们对它竟然一无所知。
当然,采访团并没有足够的学养来为这些笔墨官司当裁判,或者说,作为山西人,任何推断和结论都会被外省的朋友视作袒护。但偏激地说,站在文旅产业的角度上看,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并不重要。做得好,就是自己的;抢不来,自认倒霉。
我们可以想一想,上古那些著名的传说人物,谁没有三个以上的故里、陵寝?炎帝故里有陕西宝鸡、河南商丘、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以及我省的高平;*帝陵,陕西*陵、河北涿鹿、北京平谷三地皆有;就算是史籍中明确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我见外省也没客气,该打尧舜禹文化牌的时候,打得照样理直气壮。河北唐县说是尧帝故里,湖南宁远说有舜帝陵,浙江绍兴说它是禹王召集诸侯并斩防风氏之地,会稽山下大禹陵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呢。即使以身边而论,介休绵山如今以介子推知名,但我想,沁源人和翼城人恐怕不太高兴,明明介子推背母隐居地在沁源或翼城也有理有据嘛,可是说一千道一万,绵山打着介子推的旗号,已经发展成5A景区了!还有郭子仪再造唐室,功劳很大,被封为汾阳王。汾阳的“汾阳王”酒卖了多少年,然而阳曲县的学者早就论证了,唐朝的汾阳,实际在阳曲。
曾经有一个时期,也许现在还是:全国各地疯抢“名人”资源,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虚构的也不嫌弃。比如,我就对某地宣扬“西门庆故里”,某地考证“孙悟空故里”十分难以理解,罔顾众议风评,单图夺人眼球,最终只能是灰头土脸收场。但是,如果滑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存在争议、没有确论便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不敢大声表明态度,现成的资源不好好利用,不好好开发,更是暴殄天物。
石楼县的文旅产业,现在正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修桥铺路、建设景区,还没来得及谈旅游的文化基础。但这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近期的远期的规划一旦制定,要向全国游客展现什么形象,亮出什么名片,便不能随便改弦易张,否则不仅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再要重起炉灶,不知要费多少工夫。
还有一点,搞旅游,是有后发优势,比如说景区能建设得更先进,吸引游客的手段能更丰富,别人的经验教训也有许多能参考。然而,发展旅游的文化主题必须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宣传在前面,尤其是如石楼这样独特、稀缺、珍贵的文旅资源,真有一天,河南、山东、安徽无论哪个地方的姜子牙故里成为游客公认,或者某个地方又打造出一个夏商古方国来,那真叫“悔之晚矣”。
早起的鸟儿才有虫吃啊,拥有丰厚红色文化、*河文化和绿色文化资源的石楼,能否迎来万紫千红的旅游业春天,我们拭目以待。
石楼县保留着古汉语风韵的食物——碨。
寻味*河石楼这种叫“碨”的食物,古汉语风韵十足
这是第一次听说这种食物,让人觉得好奇的是它叫“碨”。碨,一种加工面粉的工具,如今的词典解释这个字:方言,石磨。其实,方言是曾经的古语。在不少唐诗中,碨出现的频率还很高,那时不是方言,就是官话。
石楼新闻办的王主任说,“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石楼人都会蒸。还说,过年时把“碨”在旺火上烤了吃,特别幸福。“碨”,也叫枣碨,因为两层面中间会夹着红枣。只是这种名字特别的食物,并不是流行的街头小吃,可随意买来尝尝。不过“晚上蒸一个,不费事。”果然,晚上一个八寸蛋糕大小的“碨”就出现了。
上下两层发面饼,中间夹着立着的红枣,上面面饼上以中间为原点辐射出一条一条细痕,还装饰了简单的六瓣花叶,叶子中间点缀了一颗枣。这种造型跟花馍比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仿造石磨而制作的一种蒸制的面食。只是它的名字很特别,被赋予的意义也很特别。
碨磨,是雁北及内蒙古西部的通常说法,意思是磨面。石磨的磨扇分上扇、下扇。下扇工作面朝上,其工作面中心镶嵌一个短轴,俗名“磨脐儿”;上扇的工作面朝下,中心有轴孔,与下扇的磨脐儿配合,形成轴承,用以支持磨的稳定运转。上扇以中心点为轴心,相隔度分别有一个磨眼儿,这是下粮食的通道。根据需要,两个磨眼儿可同时开启,也可堵住一个,以调节粮食下漏的速度。下扇为母,全圈凹下约一厘米的沟;上扇为公,全圈突起约一厘米的棱。上棱下沟的相互摩擦挤压,使得两盘中间的谷物被剪力粉碎成粉末状。
碨磨是件辛苦事,需要一遍一遍罗面,一遍一遍碾磨,而且越往后磨越沉,出面率越低。上世纪70年代,农村粮食加工普遍电气化,碨磨就渐渐消失了,很多的磨盘成了景区的装饰。
石磨虽然消失了,但它留在人们心灵上的印记,却难以消除。直到现在,晋西北如果一个孩子不安生睡觉,躺在炕上打转,大人就会骂他:“你不好好睡觉,碨磨呢!”还有碨磨的童谣:碨磨,碨磨;推豆子,磨豆腐;我儿要吃烩豆腐;打碗米来熬,暂且熬不熟,我儿抱着罐罐哭。碨磨的谜语:上石山、下石山;一圈一圈碨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
没有想到,在石楼却寻到了这样一种保留着古汉语风韵的食物。
*河在这里画了一个圈
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到*河奇湾的那一天,村里的人说就像过年。
壁仞千尺的观景台上,好多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近00人的表演团队,前一天接到演出任务,一大早就到了县里集中。采访团7点到的时候,已经熙熙攘攘一群人了。
听说有借调的大巴因为塌方来不了,县里连夜修路,在清晨5点恢复了交通。
石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寄洲4点半在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对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的到来,给予了厚望,火辣辣的,灼热着我的心。
*河奇湾现场是我们此行遇到的最大规模亦是最大难度的直播,考验的不仅是航拍的镜头抓取,直播的声音画面信号,前期介绍和后面各节目之间的协调,还要保证不论人员多复杂,时间多紧张,山路多难行,必须在直播前全部上了山!
石楼,见证了我们的极限挑战。
这场直播网上观众人数达到万,也让我们的总观众人数直接冲破百万大关。
石楼的火热浸透3天的采访。
但它更让我着迷的是有那么多神秘传说,有巢氏、姜子牙、桃花女……为什么它在夏时叫*方?为什么这样一方土地上东西南北中都出土过青铜器,而且品位极高,被史学界公认为“石楼类型的殷商青铜器”,周边县份却没有这种情况?
以至于文管所所长李大勇陪着我们去了趟兴东垣东岳庙,就意外发现了一个疑似西周的青铜香炉鼎,文管所按章接管后,我们一路捧着,走在*土漫过鞋面的路上、玉米地边,去姜子牙的老丈人家桃花者村听李大勇讲龙纹觥、“愤怒的小鸟”鸮卣的发掘故事。
是不是很奇幻?
就连*河到了这里,也表现得非常神奇,居然绕出一个物理学符号来——圆圆的欧姆!
太想为大家尽可能地呈现*河边的这块神秘土地!所以3天里记者们马不停蹄采访了11个地方。在离开的那天,采访团又一早出发赶往殿山后土圣母庙,这里有全国最小的元代戏台,只能容三五个演员。
它遥远得好像永远也到不了,单车道的山路颠颠摇摇,十八弯越爬越高,群山寂静,看不到一户人家。让人心生焦躁,这庙为啥会修在这种地方?
但当你看到它,只一眼,心就安静了下来。
它安之若素地立在群山之巅,山风浩荡而过,只有殿角铁马叮当作响。
太阳照得人发烫,湛蓝的天空如镜,岁月仿佛静止,从未曾流逝。
我们拼尽全力展现的,不过尔尔。
这是我们的第七站,石楼。
我想,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谢燕李遇李雅丽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王晋飞
航拍: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王晋飞马立明
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赵亮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李永江赵亮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赵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