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民日报创始人张磐石
TUhjnbcbe - 2021/2/17 21:27:00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点击上方“行余书社”
  《奋斗与分享-晋中籍26位文化名人散记》,三晋出版社年出版,冯建平主编。


  巍巍太行山,纵横八百里。

千百年来,在这里演绎了太多的故事,也孕育了无数豪杰志士。其中,在20世纪初的晋中东山寿阳县,有一个叫潘家沟的小村庄,就走出了这样一位寻求真理,投奔光明,甚至漂洋过海,踏上寻求职业革命之途的热血青年。他,就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前夜乃至建国后,中央核心机关的举足轻重的鼎鼐人物——张磐石。

一份《人民日报》,伴随着新中国的步伐,一路走来,至今,已经成为中国13亿人口不可忽缺的*治精神食粮,也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国共产*的*治喉舌,更是全球世界各国观察中国*治气候的晴雨表。然而,20世纪中共报业历经枪林弹雨、战火烽烟,直至人民胜利、全国解放、共和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漫长历史,张磐石之于《人民日报》,是一个令人瞩目、令人骄傲自豪的名字。

年秋,一个26岁的青年男子,清瘦高挺,眼窝深陷,却炯炯有神,忧虑中透着独有的智慧。他肩扛着一只不算沉重的手提棕草木箱,搭上了日本往返天津港的一艘客船。他行色匆匆,满含期待。

这是在日本留学2年后,国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他毅然中断在日本的留学生活,急于回归祖国,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经历了国民*的牢狱考验,已变得坚强并逐步成熟,受*的指派,又到太行山根据地参加并负责新闻出版工作。年5月,他主持创办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年6月,他主持创办华北《人民日报》;年夏,在他主持下,《人民日报》正式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日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张磐石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人民日报》从最初创建、多次改组,到一路升格,发展壮大,他,寿阳人张磐石,是当之无愧的创建者之一。

张磐石,原名潘敬业,曾用名张佩衍,年6月8日生于寿阳县潘家沟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排行老三。祖上是潘家沟的大户人家。

潘敬业的祖父潘湖源,做事豪爽,为人刚直,常在村中主持公道,扶正祛邪。为此,在潘家沟乃至远近一带,颇负声望。父亲潘玉和勤劳俭朴,谨慎细心。在潘家一家人的辛苦努力下,家境渐渐宽裕起来,有了能力供养孩子读书。潘敬业8岁那年,随二哥潘继业上了私塾。12岁时,寿阳县举办“乡试”,相当于全县“会考”,规定优胜者由县城高小录取。幼小聪明的潘敬业考试选中,榜上有名,村里主事者却嫌潘家世代贫贱没让去,结果反倒激发了潘敬业更加刻苦学习的劲头。第二年全县会考,他依然名列前茅。对他是否应该去县城读书?族人有很大争议。结果是县里经商的姐夫力排众议,愿意提供一些食宿帮助,好学的潘敬业终于走进高小读书。次年,“五四运动”爆发,太原来的学生到寿阳县城讲演,鼓吹抵制日货。“五四”时期的狂热演说,如同一股时代潮流,冲刷着几千年来的污泥浊水,这使得潘敬业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幼受到的孔孟教育,在“五四”思想的影响下,他认为孔家经典不能经世致用,不能使国家强盛。他决心去省城太原上中学,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寻求新的世界。

在这之前,潘敬业兄弟分家后,父母给他说了一桩婚姻,家里给他娶了一个年岁相仿的农家妻子。但是,随着学业的长进和眼界的开阔,再加上五四时期青年思想特别是在婚姻、爱情上的开放,争取自由,婚姻自主,妇女解放,女权独立的社会风气已经冲刷着年轻人的思想。于是,潘敬业对于家里给他安排的这桩婚姻他很不乐意。为了能够达到自己外出求学的目的,他就势提出,将分家应得部分交给妻子过活,他本人则去了离家50里的省城太原,投考官费办学的太原师范学校。

冲破迷茫的求索者

年,16岁的潘敬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太原第一中学图书馆主任。年春夏之际,高君宇受李大钊之命,回到太原,在太原一中组建了山西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太原支部。潘敬业同著名文化教育人、“狂飙社”主要成员高长虹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朋友。他们阅读革命书刊,寻求救国真理,组织该社的山西文艺爱好者,开展革命活动。

这期间,妻子在家中生病死去。此事激发了潘敬业对于自己内心的深深负疚,而更多的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社会的不满。他认为妻子之早亡,不能全怪父母,是当今的“吃人”世道造成了这桩婚姻的悲剧结局。

家庭的突然变故,更加让他看到了自己所追随的事业的正确和必要。在太原一中,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于年冬加入中国国民*。

年7月,在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发出号召,动员鼓励共产*员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利用寒假和春节回原籍开展建*工作,同时还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大批发展国民*员,建立各县的国民**部。在此风潮下,年,潘敬业回乡参加了创办寿阳中学的筹备工作,并担任训育主任。有此阵地后,他大力宣传新思想,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倾力教给学生。在办学教学中,他逐渐倾向于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寿阳是个较为封闭、闭塞的山区小县,但是由于潘敬业的办学思想影响和传播,青年一代中很多人也接受了他所信奉和所宣传的共产*的主张。

此时担任寿阳县县长的张瑞麟肆意搜刮民财,大肆敲诈勒索,群众极为不满。潘敬业和当时回县的进步青年王奎甲、李意、聂国祥、张鲁山等组成的进步青年组织,联合各界开展反贪官、反劣绅的活动。于年秋,驱走了贪官张瑞麟。他们还创办《垃圾堆》刊物,潘敬业发表了《一颗炸弹》的文章,对民主革命进行宣传。这片檄文真的犹如“一颗炸弹”,在当地民众中激起巨大的反响。同年,在纪念“五四运动”的县城群众集会上,潘敬业几次登台激昂陈词,宣传革命道理,震撼了寿阳县城。

这一时期,潘敬业组织在当地的进步青年成立读书会,学习、研究、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发动寿阳县的有志青年一起学习《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治经济学》《通俗资本论》《辨证论》等进步书籍,一起座谈讨论中国的现状和未来。他十分注重培养有志青年,在他的帮助下,张近智、荣进武、张效斋、张步霄、崔振基、安景富、辛克勇、赵亨德、傅岩、任守谦、刘静海等一大批进步青年才俊走上了革命道路,有不少人后来成为抗日英雄、革命烈士、带兵将*等国家栋梁。

大革命失败后,潘敬业在学校因宣传共产*主张,又不满国民*统治,受到校方的排斥和挤压,对时局大失所望。他得知好多有思想的进步青年都纷纷到国外求学,摆脱桎梏,寻求真理。年,他离开故土,东渡日本求学。到日本后,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革命主张。直到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潘敬业毅然中断在日本的留学,回国投身于抗日运动。

坚如磐石的抗日中坚

年初春的北平,寒风料峭,春意初露。

潘敬业从日本回到北平,立即和山西的中共*员谷景生、赵宗复取得联系。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那天是11月7日,他参加纪念“十月革命”游行来到前门,接到通知到地下*委范若愚处,进行入*谈话。介绍人朱宝善是在太原就熟悉的,但这次见面握手寒暄之后立即严肃起来,先定下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备受查捕时应付敌人,然后谈*纲、*章等,谈得十分认真。一周后,*组织为张磐石在西单街道支部举行了入*仪式,从此他正式任社联秘书、*团书记,成为职业革命家。从此改名张磐石,表达了他革命意志坚如磐石,跟共产*革命到底的决心。

这一阶段,张磐石如鱼得水,锋芒初露。他历任中共北平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文化总同盟*团书记和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代部长,参与了《北方红旗》《实话报》的编辑工作,主编中国天津市委机关报及《天津卫》和《苏红之友》等刊物;负责组织了由宋庆龄签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武装自卫会华北分会的筹备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了天津城市市民、学生、工人以及乡村农民的爱国救亡运动。

年,由于叛徒出卖,张磐石被捕入狱。在监狱中,他受到国民*的酷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并机智地领导了狱中难友的对敌斗争。由于他经受住了严刑拷打,坚不吐实,没有暴露身份,最终被判10年徒刑,关入保定监狱。在狱中,张磐石始终保持了昂扬的精神状态,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学日文,以至感动了狱卒,帮助他买来报纸,满足他阅读和学习的需求。

就这样,张磐石度过了整整3年多的铁窗生活,变得更加坚强、睿智、豁达。年“七七事变”,日*全面侵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9月中旬,张磐石等被释放出狱。获释后,他参加了孙殿英的冀察抗日游击队,任武安、涉县、林县冀察游击队战地服务团秘书主任,利用蒋介石和孙殿英的矛盾,借机宣传共产*的抗日主张,团结进步力量,孤立和打击顽固分子。

年初春,张磐石得知八路*刘伯承部进入晋东南,即请假前往,见到了刘伯承师长和*委张浩(时邓小平未到职),提出了接续组织关系的愿望。年秋,他回到了太行山,参加了共产*八路*领导的抗日斗争,回到了*组织这个大家庭。先后担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编辑部部长、华北《新华日报》丛书编辑部部长、《冀南日报》社总编辑、中共太行分局宣传部干部教育科长、中共太行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

张磐石从被安排到中共北方局领导的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到后来不久,该社并入《新华日报·华北版》,一直负责编辑事务,由此认识同事赵树理。张磐石认定赵树理是中国了不起的作家,必会写出传世名作。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许多早期作品,即由张磐石负责出版,两人一直在同一部门合作共事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代。后来,张磐石对赵树理的描写土改的作品《邪不压正》和美国记者写的同名作品报告文学《十里店》进行了比较评价。

战火中开启办报生涯

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是年5月,由中共北方局在长治成立的。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第一家专营图书出版的机构。张磐石在担任出版社编辑部部长后,主要任务就是编写、出版关于抗日宣传理论专著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如《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毛泽东、洛甫)、《晋察冀边区汉奸托派卖国罪》(彭真)、《华北敌后晋察冀》(李公朴)等。该社曾编印了很有影响的小学教科书《战时读本》。与《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合并后,归北方局领导,改为报社的“丛书编辑部”,出版了大量图书,年,图书出版量达到四五十万册。

年10月,张磐石调任《冀南日报》总编辑。冀南的战斗环境极为艰难,日*频繁“扫荡”,办报人员不断转移。张磐石的组织能力得到很大锻炼,更兼他识人善任,为报社培养了一批出色的记者,包括诗人王博习、作家马紫笙、延安来的画家罗工柳等。

年春后,中央组织部发来电报,经审查张磐石在狱中表现坚定,恢复组织关系。延安来电还证明,张磐石曾任天津市委代理宣传部长。北方局遂将张磐石调回太行根据地。

年,张磐石花了几个月时间,才随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到达太行山中心地带,由此没有遭遇5月日*对八路*前方总部的大“扫荡”。张磐石到北方局宣传部任秘书(长)。日*大“扫荡”分割了太行根据地,为此成立了新的太行区*委。年,张磐石任太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领导《新华日报·太行版》工作。

张磐石出身于农村,善于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克服困难。那个时期,敌人不断“扫荡”,实行“三光*策”,以及经济封锁,根据地新闻出版业生存、发展环境十分恶劣。设备简陋,原材料匮乏,有时甚至连纸张、油墨都没有。印刷单位不得不自力更生自己动手,自制和改装印刷设备,自制印报纸张和油墨。印刷工人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桑树皮制作出耐拉柔软的“树皮纸”,用松烟和蓖麻油混合熬制成印刷油墨,用滑石粉代替云母粉,自制结构简单、方便拆卸搬运的铅印机、铸字机。那时候所有的图书标题都是木板刻成,插图插画都是多才多艺的赵树理一人完成。

《新华日报·太行版》在抗战初期的艰苦环境下,发挥了巨大的宣传和鼓舞*民抗战的作用,被称为“一张报纸就是一颗子弹”。

为了扩大报纸的发行,担任丛书编辑部部长的张磐石,安排《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在山西黎城设立了新华书店门市部。该部主要编辑出版了一大批马列经典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毛泽东论文集》,出版于年12月,其中收录了《新民主主义论》等23篇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所发表的文章。它的发表,提高了广大*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对*内干部提高*治理论修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华北新华日报还出版了一大批*治理论和根据地建设的书籍,如《中国共产*与革命战争》(王稼祥)、《晋察冀边区怎样粉碎敌人的进攻》(陆定一)、《华北形势详图》等。

建立发行网络,促进新闻出版的交流和发展,这是张磐石扩大报纸、书刊发行的重要手段。年9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地*委“要注意组织报纸、刊物、书籍的发行工作,要有专门的运输机关与运输掩护部队,要把运输文化食粮看得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为此,报社以新华日报为主体,联系各地报刊发行网点,建立了强大的报纸、书刊发行网络,促进了各地新闻出版事业的交流和发展。曾有人这样比喻:解放全中国,《新华日报》起的作用,绝不亚于一个火力强大的方面*。

在此期间,张磐石和年轻女干部王定坤(山西平遥人)成婚,生有三男一女(次子幼年在战火中夭折),由此携手走完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

《新华日报》浓墨重彩书写中国抗战

回望历史,感知沧桑。可以说,一份新华日报,和当年的新华报人,用手中的笔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史诗。当年《新华日报》的一篇篇报道介绍给读者,真实地揭露了日本*国主义的滔天罪行,讴歌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惊天地、泣*神的英雄壮举,留下了日*侵华的罪恶铁证,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抗争得的民族精神。

在张磐石主持工作后,他带领《新华日报》紧跟时代脚步,引导抗日民众,密切
  8月26日,八路*袭击正太铁路取得胜利,举国沸腾,《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社论认为“只有抗战,才是生路,只有团结抗战,才能获得最后胜利”。9月9日,《新华日报》刊登长篇通讯《百团大战在华北》,详细介绍了百团大战中各主要战场的战况及其意义

年冬季,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震惊!对于这一重大事件,《新华日报》作了浓墨重彩的报道。12月9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标题为《日寇竟甘冒大险发动太平洋战争》报道了“日寇陆海*在马来亚实行登陆,英美太平洋各根据地遭轰炸,英加澳荷等国对日本宣战”的新闻。针对这则新闻,当日的《新华日报》还专门配发了社论:《太平洋大战爆发,共同消灭法西斯恶魔的时候到了》。

几天后,《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中国共产*为太平洋战争宣言》。配合《宣言》,第三版刊发了周恩来同志的长篇文章《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

《新华日报》还不失时机地刊登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文章,为抗战提供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特别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几乎每天在一版刊登一篇社论,对国内外时局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发表一系列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文章,为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指明前进的方向。

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四周年之际,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题为《“七七”四年》代论文章。年12月7日、12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论全面抗战与游击战争”。年7月6日,在中国人民抗战8周年前夕,《新华日报》在原有四个版面的基础上,扩出四个版,全文刊载当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治报告《论联合*府》。

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出现了少有的通栏大标题:《日本*府无条件投降》。这天的《新华日报》以巨大的特大号标题字,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奏响了八年抗战史中的最强音。这对中国人来说,意义太大了。当天的报纸刊发了一篇社论——《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万岁!》消息发出后,全中国、全世界一片欢声,男女老幼,欢呼雀跃,全中国人,都欢喜得发疯了!这是一点也不值得奇怪的,半世纪的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泄清刷了,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前面,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呀。谁说我们不该欢喜得发疯,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呢?……
  穿过漫漫60年的光阴,透过发*的纸张、模糊的字迹,当年新华报人那力透纸背的记录,依然能在阅读的一瞬间,点燃我们的血液!那苦难深重的抗战岁月,跃然眼前;那喷薄而出的爱国激情,令人热血澎湃!

年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建立以后,《新华日报·华北版》改名为《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日报·华北版》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从创刊到终刊,历时4年9个月,出版期。朱德总司令曾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出千万颗炮弹!”

走进冀南平原创办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抗战胜利后,张磐石协助李雪峰主持太行区常务工作,随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年4月,张磐石接到中央局通知,决定调他到邯郸去,创办中央局机关报,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在那个时候,张磐石也许没有想到,他的一生,就此与一份关乎13亿人最具权威的*治喉舌——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接受中央局的调遣和明确了此行的目的任务,张磐石便以原《新华日报·太行版》人员为基础,又调集宣传部和文化部门的人才,组建办报班子,按照“后勤先行,编辑部跟上”的先后顺序,迅速向刚刚解放的河北邯郸挺进。

张磐石于年5月初到邯郸,确定王友堂负责报社的财务和经济运转,郭渭负责行*管理。开始正式组建报社。

人民日报报社设在河北省邯郸市火磨街东口的一幢小楼内,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共同办公,在楼房的外墙上用水泥塑成两行大字:“人民日报馆”“新华通讯社”。大字还涂上了红色油漆,在灰暗的楼房上显得格外醒目。

办报纸必须有报名,报纸起什么名字?“人民日报”这个报名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在张磐石的主持下,报社编辑部召开会议,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议论。有人主张叫《滏阳日报》,理由是邯郸市有滏阳河,还有些同志主张叫《晋冀鲁豫日报》,亮出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

张磐石多年追随中国共产*,深知共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民求解放,让人民当家做主人。所以“人民”的翻身、“人民”的幸福,就是*的最根本的目标。所以他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决定了“人民”这个富有远见的词语最能代表中国共产*的根本主张。在会上,他主张叫“人民日报”,他说,不管是否有兄弟报纸用了“人民”还是“大众”、“群众”这些名字,我们就用“人民”二字。共产*就是“为人民服务”嘛!并解释说,“人民”的涵义好,音韵也好。“人”和“民”是平声,“日”“报”是仄声,多么有力、多么响亮!通过讨论、争议,大家一致同意用“人民日报”这个名字,报中央局后很快就被批准了。

张磐石选定《人民日报》这个名称,得到中央局书记邓小平批准,遂由正在延安的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请毛泽东主席题写报名。还没有得到毛泽东题写报名的时候,张磐石责成编辑罗林和杜展潮从毛泽东各种手书中集字,拼出“人民日报”4字,制成报头。这是张磐石创办的第一个《人民日报》。

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了。创刊号为对开四版,报名从右往左排列,四版全红印刷。刘伯承、邓小平分别题了词。这天上午10时,人民日报社在邯郸中学礼堂举行创刊发行大会,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年6月,国民*撕毁了重庆和谈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将边区***首脑机关迁到邯郸武安市西部。由于匆忙转移,报纸自6月28日到30日,停刊3天。

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以《人民日报》人员为主,又抽调各方骨干力量,组织起新华社临时总社,并与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华北新华广播电台),接替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同时,《人民日报》与新华社临时总社紧密配合,保证了*中央声音的准确及时传播。

这时,薄一波从延安带回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报头,《人民日报》从7月1日起改用这个新报头。因战线逼近,晋冀鲁豫*区司令部转移,张磐石率队西进来到太行山麓,以河西村为中心驻扎,在那里办报直到年6月14日。在河西村这个稳定的编辑部,《人民日报》发行量扩大到2.5万份,发行个县,建立了有多个通讯员的信息网络。

从年5月15日创刊到年6月14日终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两年零一个月,共出版期。

带领《人民日报》再上平山

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人民日报》社人员迁往平山县里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沿用《人民日报》报名,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社长仍是张磐石。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6月15日,起用新报头发行。

《人民日报》一路走来,越来越成为中央局指导中心工作、宣传和鼓动人民大众投身解放战争的重要宣传工具。毛泽东多次安排部署《人民日报》发展方向和办报质量;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民日报》,在刘邓大*千里挺进大别山之际,他要求通过*邮定期把《人民日报》送到前方。

除了办好《人民日报》,新华总社、邯郸广播电台等也是张磐石亲自主抓的新闻媒体。那时的张磐石全面负责晋冀鲁豫的宣传事务,同时主持创办了“邯郸广播电台”。后邯郸台接替新华广播电台音,张磐石主持进行了接替准备,从《人民日报》抽调总编辑吴敏(即杨放之)负责,与其他方面调集的人员会合,成立“临时新华总社”,承担发稿功能。

后由新华社总社接手。

上述两项工作圆满完成,使中共中央的声音不断线、不停息,也使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使《人民日报》不仅从战略区机关报的角度,而且以纵观全国全局、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角度审时度势校正办报方向。张磐石的工作,可谓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历经战火风云、顽强生存发展的新闻报纸出版事业,都得到了中央局和中共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创办华北《人民日报》

年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新的华北中央局,刘少奇任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原两大区*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合并,使用原《人民日报》报名,成为华北局机关报。张磐石继续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张磐石率领全社人员前往河北平山县里庄村,与邓拓率领的《晋察冀日报》队伍会合,负责两报合并的组织调整工作。他和华北局宣传部长周扬共同起草了华北《人民日报》创刊词。

这个时候,毛泽东从延安东渡*河,刚刚来到西柏坡,很快他即为新的“大*报”重新题写了“人民日报”报头。这份题字由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何燕凌负责设计、落实制版,刊于6月15日的创刊号,一直沿用到今天。这次的人民日报报头,比之原来的更加潇洒、开阔,表现了毛泽东当时的胜利在握的必胜心态,同时也符合广大解放区老百姓的欢庆翻身,即将夺取全中国全面胜利的热切期盼。合并后的《人民日报》即创刊时的华北《人民日报》,创下了根据地*报日发行4万余份的发行高记录。

两报合并时,人员总数达人以上,报纸暂出2版。张磐石将一部分人员用于日常编辑事务,一部分外勤记者组成“华北记者团”,承担重要事件的报道,或确定重要选题进行调研,为中央决策提供服务。年9—10月,20余人的“华北记者团”集中到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附近接受培训,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包括刘少奇为他们讲课。这批“记者团”成员后来都成为重要干部。

年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京(当时的北平)。同年8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张磐石出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任总编,这个时候的张磐石夫人王定坤是人民日报报社资料室主任。

因处于长期战争环境,两报都有一批伤病员,或体质虚弱者,张磐石安排他们休养治疗,进行学习,为日后接管大城市做好准备。在合并调整过程中,如何使两报人员都得到较好、较恰当的安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由此出现一些矛盾,也是可以想见的。这些问题没有影响报纸的正常出版和发行。其实,张磐石本人多年因被委以重任,身体难得休息,高大的身躯,却肠胃功能较差,再加上心脑劳累,本应该一同修养治疗,但是他从来就是把自己的困难埋藏在心里,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交给的任务。

年10月下旬,傅作义*组织南下集团进袭,威胁石家庄的安全。张磐石带领人民日报大部分人员撤向山西境内,一部分人员留在里庄坚持办报。待傅作义*退去,张磐石带队返回,将编辑部驻扎于河北获鹿县(今鹿泉市)东焦村,这是人民日报在战争年代最后一个农村编辑部。

为了在即将全国解放的初期,各地报业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在此期间,根据中央指示,张磐石率先行动,不断组织一个又一个先遣分队,先后前往太原、天津和北平前线,随*进城接收报业单位,接管了当地的报纸印刷和发行。很快,这几支队伍在进城后迅速接管报社,并先后创办了《天津日报》《人民日报·北平版》和《山西日报》等。其中创办“北平版”队伍在年8月成建制南下,在云南省创办了《云南日报》。从年6月到年8月,从人民日报调出的干部中,有14人先后成为中央和省区市*的机关报总编辑(社长),及时有效地掌握、接管和控制了刚刚占领地区的舆论权和报业阵地。

进入北平,华北《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平王府井大街号。

年3月中旬,张磐石率领人民日报队伍离开东焦村进入北平,于3月15日在北平出版4个版,实现了人民日报从农村编辑部向城市的转移,人民日报的中心报道,也从农村转向城市。

为探索在城市办报的经验,由张磐石主持,于5月1日在北平创办了主要为城市读者服务的《人民晚报》(至7月31日停刊),这是中共*报创办的第一张城市晚报。

进城以后,《人民日报》进行编制调整。过去战争年代的两大部(外勤部和内勤部)演变为根据版面而设置的“一版组”“二版组”等。此后“外勤”也按报道区域划分。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部”为单位的中层组织结构。

进入年,《人民日报》已成为中共*报中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年夏,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于8月1日起正式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张磐石负责人民日报从华北局组织序列转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的转变,调集各类新闻人才充实人民日报的力量,顺利完成了这次重大转变。

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磐石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部长兼新华社华北分社社长,中共华北局委员、常委、第四副书记兼华北行*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根据中央决定,从8月1日起,胡乔木担任人民日报社长,邓拓任总编辑,张磐石任副社长,主持日常工作。当年12月,范长江接任人民日报社长,张磐石调任华北局宣传部长,他从此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年,张磐石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改革开放后情系林业和*史事业

“文革”结束后,年,张磐石担任林业部*组成员、副部长(正部长级),分管外事、宣传、科技、教育、机关*委和中国林业杂志社、中国林业出版社、部属林业院校的工作,在此期间,他结合当时全国的恢复国民经济的大形势,做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促进了林业战线宣传、科技、教育工作的尽快调整和恢复。他十分关心家乡的林业发展,晚年多次回到寿阳,为寿阳的县域绿化和林业建设殚精竭虑,宏观规划,呕心沥血,操劳奔波。

张磐石晚年特别重视编史修志工作,除具体指导《寿阳县志》的编撰并亲自题写书名外,还在年至年间担任山西、河北、河南联合组成的太行革命根据地丛书编委会总顾问,亲自领导组织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及丛书共15卷、近万字的编写工作,丰富了中共*史研究的内容。

年,张磐石94岁。妻子王定坤因病去世。

年6月22日9时07分,张磐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这位“世纪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为了完全彻底奉献自己,张磐石留下遗嘱,捐献自己的身体器官,有用部分供医学研究,他还风趣地说,“经历这么多战火烽烟,活到90多,我也算是长寿之人,我的遗体捐献医学,研究出点东西,能让老百姓也享受像我这样长寿的基因,岂不更好。”张老之思维宽广,心胸达观,可见一斑。

他还是第一、二届全国*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协常委。

作者简介

白天(白长生),山西寿阳人,原寿阳县文化馆馆长、县作协主席,晋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晋中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文化研究会会员。著有诗集《我的*土风,我的高原》《水之韵》、散文诗集《九月阳光》《浇筑彩虹》、朗诵诗集《世纪飞雪》、散文随笔集《灵*的家园》《灵*的拷问》、曲艺戏剧集《*河*》等。主编《寿阳民间文学》三套集成(70万字),《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12套、《寿阳傩舞爱社》5套、《寿阳竹马戏》2套。主编《文化寿阳》双月刊。近2年组织业余作者深入个村寨进行《乡村文化记忆》文化采风,获取一手资料,产生较大影响。《寿阳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曾获全省优秀卷本一等奖、全国优秀卷本二等奖,并获“全国七五期间重点艺术科研项目-——民间文学集成”先进个人奖,全国民协“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年以来创作小品《菜棚姻缘》《推倒和》《迁》《中国傩》先后获文化部第十一届“群星奖”小品创作银奖,第十四届“群星奖”山西选拔赛二等奖,第十六届群星奖山西省大奖等。

编辑:药旭东

审核:郝继文

往期回顾

1、驴是宋代的出租●张显运

2、《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小考

许中

3、介休市书法家协会“抗击瘟疫,助力武汉”书画网络展(第二期)

4、介休市书法家协会“抗击瘟疫,助力武汉”书画网络展(第一期)

5、行余人助力“抗疫”:用作品说出心声,用刀笔礼赞英雄!

6、何绍基留在灵石的书法作品小记(文□刘东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日报创始人张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