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河流域生态环境。
“‘十四五’时期,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国家强化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指标约束,生态环境对煤炭生产开发的约束将越来越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委书记、会长梁嘉琨日前在该协会五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
从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看,*河流域煤炭产能规模占全国的2/3。面对*河流域能源禀赋、生态脆弱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如何解决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存在的矛盾,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能源流域”的生态难题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发*河流域的煤炭,但煤炭开发必然产生生态损害,再先进的国家也无法避免,如何实现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科学问题
“*河流域的煤炭资源可采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指出,“促进煤炭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河流域生态环保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
*河流域被誉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其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
数据显示,*河流经9个省(自治区),总人口约为4.18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0.14%;GDP约为亿元,约占全国的26.59%。
*河流经的74个城市中,有36个城市为资源型城市。在全国已探明储量超过亿吨的26个大煤田中,*河流域有12个。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河流经了宁东、陕北、神东等9个基地,覆盖了85处煤矿区或存在交集。
*河流域的煤矿数量超过全国的1/3,资源储量接近全国总量的50%,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产能规模占全国总产能的2/3。
“最近,煤炭地质工作者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煤炭资源重新评价,发现超过亿吨的富油煤,含油率为3%至9%,最高超过13%,含油总量超亿吨。”彭苏萍说,“可以预见,未来10年内,*河流域煤炭产能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河流域是国家主要的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但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尤其是*河流域中上游欠发达地区,其发展规模与能源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还很明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直言。
从能源、经济、环境现状来看,*河流域能源生产总量在全国总量中占比超过60%,主要环境指标在全国占比超过35%,而GDP总量在全国占比却小于30%。
刘峰指出,大力促进*河中上游地区能源转型,加强*河中下游地区能源技术开发,建立科学的能源、经济、生态协同协调发展指标,确立合理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格局,对*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在讨论鄂尔多斯北部煤炭大规模开发规划时,就有学者表示担忧:在这一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大规模煤炭开采是否会使生态环境恶化“雪上加霜”。
彭苏萍指出,一方面,*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脆弱,现有方法和技术难以支撑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他举例说,在*河中上游地区,露天开采因采区岩土剥离造成原有地貌破坏和植被消失,开采沉陷损伤根系,降低土壤环境容量;在下游地区,井工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表沉陷所引发的环境变化,形成封闭式的湖泊,造成土壤水渍积水,产生次生盐碱化。
另一方面,理论和技术创新是*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战略实施的迫切需求,但当前*府和企业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目前我国对*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的立项研究较少;*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费不足万元,许多煤炭企业最近几年的矿区生态修复经费大幅下降,严重影响科技支撑力和工程实施。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发*河流域的煤炭,但煤炭开发必然产生生态损害,再先进的国家也无法避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表示,“如何实现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科学问题。”
水资源成为开发破局关键
按照煤炭年产量28亿吨计算,开发所消耗的水资源超过56亿吨,若加上煤化工企业,整个*河流域煤矿区,每年增加的用水量超过亿吨
专家认为,在*河流域煤炭开发与环境承载的矛盾中,水资源短缺是最为突出的矛盾。
据彭苏萍介绍,位于*河流域的晋陕甘宁及内蒙古地区,探明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2/3,但水资源不到全国水资源的1/25。其核心区“能源金三角”(宁东、陕北和内蒙古西部)煤炭储量占全国的27%,水资源仅占全国的0.37%,且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倍左右,矿区及周边环境沙漠化、荒漠化倾向十分严重。
“*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80%。”在近日举行的沿*河流域煤炭及深加工产业环保高峰论坛上,*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彭少明举例说,沿线重要的能源基地大多存在缺水状况,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超过个项目,因得不到水指标而难以落地、等米下锅。
除了煤田开发,*河流域的煤化工项目也是“吃水大户”。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韩红梅表示,现有%的煤制油、85%的煤制烯烃、50%的甲醇制烯烃项目,均位于*河流域。她表示,根据各省(自治区)已有现代煤化工产能,综合各子行业现状平均用水指标进行计算,目前*河流域现代煤化工行业用水总量约5.3亿立方米/年。其中,宁夏、陕西、内蒙古地区用水量偏高,占*河工业用水的比率达9%至18%。
“按照煤炭年产量28亿吨计算,开发所消耗的水资源超过56亿吨,若加上煤化工企业,整个*河流域煤矿区,每年增加的用水量超过亿吨。”彭苏萍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加之长期以农业生产、能源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河沿途部分区域环境质量差、改善难度大,且多重环境问题交织,生态环境潜在风险高。
彭苏萍表示,*河流域气候干旱、降雨量少,煤炭规模开采引起地表沉陷、地面塌陷和裂缝,导致矿区地下水位大范围、大幅度疏降。大面积的乔、灌、草等荒漠植被衰败减少,草场退化,又加速荒漠化进程,形成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
当前,*河流域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其中含煤区域面积超过35.7万平方公里。据测算,不同煤田水文地质及开采条件的矿井,每开采1吨煤炭平均要产生2吨矿井水。“若不加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彭苏萍指出。
相关专家一致认为,水资源破局是*河流域煤炭开发最为关键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工程探测,我们认为采动隔水性变化是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源。”王双明说,“煤炭开采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以保护生态水为核心的减沉、减损、保水绿色开采技术,是实现*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水利部*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永峰表示,目前矿井水处理利用技术极为成熟,完全可满足煤矿规模化发展需要。但在*河流域,很多煤矿仍无法实现矿井水回用。因此,严格的煤矿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其监督必不可少,应根据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区域纳污能力,进而制定限排意见。
韩红梅指出,相比过去全部取用*河水,现已有部分煤化工项目改用配套煤矿的矿井水,可减少*河取水需求,也是发展趋势之一。她建议,在*河流域执行最严格的取水管理*策,对新建项目深入开展水资源论证;同时考虑统筹配置省(自治区)水资源,保障重大项目、示范项目用水需求。
刘峰认为,*河流域全域范围内应重视水资源的开源和节流。促进绿色开采,加强煤矿水资源含水层源头保护和控制失水;提高矿井水综合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区域、行业间的协调配置优化。
协同打造*河流域煤炭开发生态屏障
*河流域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巨大,管理部门繁多,协调机制薄弱,需多部门联手协作;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为*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治理*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针对*河流域生态保护,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已出台专项治理措施。例如,今年9月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推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年工作要点》明确,将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等方面,推进*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我们也要转变煤炭开采破坏环境的旧观念,通过人工修复技术与自然界的自修复作用,实现从被动防治到主动治理。”彭苏萍说。
据介绍,年至今,彭苏萍及其研究团队已在*河流域的神东、陕北、宁东、晋北、晋中、*陇、晋东、鲁西矿区开展了相应的地质调查和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实验证明,煤炭开采后,地下水和生态环境存在自修复现象——特别是在干旱的盐碱地环境,煤炭开采后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生态促进作用显著。
据统计,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年至年,*河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合计减少了平方公里,植被覆盖度由年的44.73%,提高到年的57.06%,森林覆盖率达18.78%。
彭苏萍建议,要根据*河流域不同地区环境状况,对症下药进行治理。例如,上游青海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煤炭资源少且赋存条件差,建议国家在保障企业转型发展条件下,让煤企逐渐退出;资源富集区的煤炭开采强度大,需采用先进方法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它们与煤炭开采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水资源展开有效保护。
事实上,在*河流域部分煤矿区,生态治理已卓有成效。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例,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个2亿吨级煤炭生产企业,神东矿区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接壤区,总井田面积平方公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开发初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左右,是年蒸发量的1/6;地下水资源缺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9%,风蚀区面积占到70%。
按照规划,神东矿区对平方公里面积进行生态修复,营造经济林平方公里,利用矿井水灌溉。30多年来,他们试验推广了水瓶造林法、带状沙障造林法等,在巴图塔建成4万亩沙柳林基地;通过创新沉陷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技术,改变了植物种群数量和质量,植物种类增加到近种。
而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在保水开采上实现了开创性突破。该矿年建成分布式地下水库,实现了污水不上井,清水零下井。目前,地下水库日回灌量约立方米,井下日均复用水量约立方米。
针对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陕煤集团陕北矿业公司提出了“煤炭开采立体式生态工程”建设思路,目前已着手开展采煤地面塌陷规律、水资源多元化利用等研究,所属矿井已经完成复绿治理面积2亩以上,红柳林、柠条塔、张家峁矿井生态重建示范工程建设规划也已完成。
但相关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河流域煤矿区生态治理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煤矿区的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忽视区域内水资源、土壤、光热等生态系统要素与煤炭工业之间全方位协调发展的关系;煤矿区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煤矿区生态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标准体系建设、新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比较欠缺,等等。
彭苏萍表示,对*河而言,有*河水利委员会专门司职;而*河流域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巨大,管理部门繁多,协调机制薄弱,需多部门联手协作。
刘峰建议,推动*河流域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供给能力和质量;二是科学调控生产规模,加快释放优质产能;三是强化水资源量准入约束,提升资源承载能力;四是发展科技创新,带动“四化”水平提升。他同时指出,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为*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10月15日,*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中国煤炭学会、西安科技大学、陕北矿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
西安科技大学校长、研究院副理事长蒋林表示,研究院将针对*河流域煤矿区生态治理产业*策,提出相关*策建议,完善*策保障体系;同时将致力于研究*河流域煤矿区生态治理技术路线和可行性,合理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规划和方案;开展实施*河流域煤矿区煤炭绿色开采、生态治理相关课题研究。
刘峰强调,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煤炭资源优化开发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和支持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工程化应用和系统集成的研发和服务,促进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来源:中国煤炭报)
近期热点:
*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技术研究院成立了陕煤集团对陕北矿业公司年*风廉*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煤亮子”获评“年全国智慧企业建设最佳实践案例”陕西日报陕北矿业:让人人都做创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