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工作重中之重,举全*之力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成为了当前最重要且紧迫的工作之一。
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途中,全国*协委员、各民主*派充分发挥优势,凝聚共识,深入调研,建言资*。
今日(年1月7日),《人民日报》专题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刊登《全国*协委员热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民革中央《改革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文章。
团结妹注意到,6位受访的全国*协委员中,有3位是民革*员,分别是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夏涛、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委陈星莺、民革江苏省委会常委程永波,他们从产业发展、人才振兴和社会资本投资三个方面建言献策。
“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更好服务保障民生”是民革中央年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改革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文则将民革中央此课题的调研成果建议进行了梳理。
(民革中央年度重点调研详情,可阅览年10月24日《团结报》4版专题报道,或点击:民革中央解题:农业特区该不该建,特在何处)
年9月14日,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率调研组在山西晋中万象生态园调研。
年9月15日,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率调研组在广东门江市新宝堂科技园调研。
以下为人民日报专刊相关内容。
来吧,展示!
议*建言
改革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民革中央
为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给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带来的重大挑战,民革中央年将“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更好服务保障民生”定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先后在内蒙古、江苏、山西、广东四省区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农用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链条偏短,农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相对较弱。为此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鉴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充分发挥涉农改革创新*策的集成效应,在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示范和积累经验。
加强科学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地方改革创新意愿、农业产业特色、区域代表性等因素,分地区、分类型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特区。推动农业特区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做强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特色,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农产品的供应保障基地和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基地。
注重*策集成创新。赋予地方*府更多改革创新自主权,支持农业特区在土地、金融、人才、财税等*策创设上先行先试,打通先进生产力进入农业特区的通道,打造农业领域改革创新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冷链物流、应急食品加工等行业给予特别税收优惠*策。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特区要加大注入科技、文化等新要素新业态的力度,实行“生产+加工+科技”全链条开发,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功能拓展,结成农业产业发展共同体。
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持农业特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农业特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竞争优势,探寻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的有效路径。深入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现代化农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夏涛
全国*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然而,不少脱贫摘帽地区的产业发展存在定位不准、层次不高、链条不长、效益不好的问题,致使产业基础不牢固。在已脱贫的人口中,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策性收入占比较高,这些问题都可能造成返贫风险。
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坚持推进产业扶贫。
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认真总结扶贫产业发展经验,科学编制县级及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培育一些区域性的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兴县、产业强村。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长短结合,推动扶贫产业由短平快为主的特色种养产业,向以二、三产业为牵引的长效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等多元业态。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项目、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等方面的*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和引领农户脱贫致富能力。通过*策扶持和市场机制,推进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合作,引导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间加强合作,提升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着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仅靠小农户自身难以实现,必须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企双赢格局,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陈星莺
全国*协委员江苏省副省长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委瞄准乡村人才振兴关键点
人才是第一资源。调研发现,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堵点是:培养吸引人才缺乏针对性、基层缺乏自主权,导致人才留不住、用不好。比如,引进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忽视当地产业基础、配套水平,结果乡村无法为这些高端人才提供合适的发展土壤。人才振兴的痛点是:新型职业农民紧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滞缓。人才振兴的难点是:产业不旺、配套不全导致软环境缺失。经济收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使得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瞄准这些关键点发力。
纾解堵点。根据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从顶层设计角度系统性规划乡村人才治理现代化机制与路径。充分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为主渠道落实,通过权力下放、资源下沉、力量下行,让“人才下得去”“基层接得住”,赋予乡镇更多人事自主权。
化解痛点。因地制宜,定制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将乡村不同群体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路径,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建设,采取*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合作培训模式,整地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破解难点。优化产业环境,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引导更多“能人”返乡干事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用就业带动人才;推动资源、服务向乡镇下沉,优化人才创业就业环境。推进城乡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高校农村调研基地、实习基地,实现高校与乡镇之间的对接与互动。
程永波
全国*协委员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民革江苏省委会常委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对于形成投资主体多元、投资模式灵活、投资领域宽广的“三农”投资结构,具有显著的意义。农业承担气候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投资面临的不确定性较高,需构建相得益彰的投入激励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
强化载体,精准资金投向。着重建设好乡村振兴领域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信息服务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载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工程项目平台要做好规划编制和项目策划工作,明确项目投资方向和运行机制。投资信息服务平台要及时发布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产业*策、投资名录等引导信息,发挥平台信息汇集和投资对接的作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要以全面建成省级平台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信息互联、资源共享。
细化*策,释放叠加效应。综合运用财*、土地、金融、税收等*策工具,形成撬动社会资本下乡的合力。在财*支持上,进一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减少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外部风险。在金融支持上,建立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加大对社会资本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在用地保障上,建立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清单。
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府公共服务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乡村营商环境的优化,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持续加大公共资源配置向“三农”领域倾斜力度。在完善*务服务上,要提升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减少农业农村领域项目*策、项目申报的信息不对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社会资本投资存在的“隐形障碍”,让社会资本想投、敢投、能投。
作者_吴姝静本期编辑_赵昕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