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胡健乔栋报道“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这是山西省委、省*府向深度贫困宣战的最强音,更是老区百姓的殷切期盼。
去年下半年以来,山西各级*委*府、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扶贫举措,激发内生动力,聚力脱贫攻坚。今年6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更加激发了山西干部群众攻克深度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精准发力产业强基
山西大同市广灵县“巧娘宫”合作社内,已是晚上,灯光下依然人头攒动,女工们正全神贯注地做着手工编织,一旁的空地上,整齐地摆放着已编好的凳子、桌子等玉米皮编织制成品。
广灵人“手巧”是出了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剪纸”自不必多说,“广灵内画瓶”技艺、广灵手工编织技艺也素来为人称道。如何将特色文化产业与脱贫实际相结合?“巧娘宫”给出了答案。
“巧娘宫”合作社带头人刘金萍是个女强人,也是个热心肠。“从今年开始,合作社订单多的时候,我就把各村闲居的贫困妇女招来,给她们培训技术。有时候都不用来合作社上班,在家也能挣工资。”目前,合作社已吸纳贫困户人、残疾人29人。
以“巧娘宫”为代表,“居家经济”正成为广灵立足实际脱贫的良方秘笈。广灵以剪纸研发基地为中心,孵化出青红剪纸、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辐射周边多个乡镇,让户农民家庭受益。
“万万没想到,预期将销售24小时的3万斤静乐枣夹核桃,参加‘秒杀’活动1小时便被一抢而空。”忻州市静乐县县长王昕感叹道。
静乐县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云商等龙头电商企业,支持引导山西熔熠、乐村淘、田农宝(天粮)、农芯乐等本土电商企业建设贫困地区农村电商网络节点,电商扶贫效果显著。目前,山西省58个贫困县中,国内龙头电商已在40个县建立了县级运营中心,个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站,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约6亿元。
多方帮扶合力攻坚
吕梁、太行革命老区,地处山西的东西两侧,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高度重合,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产业扶贫在这里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
“三川十垣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临汾市大宁县地处吕梁山脉的南端,是晋西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交通不便,生态环境、农业基础也很差。“都说靠山吃山,但县里发展了12万亩苹果地,挂果的只有2.24万亩,产量效益太低了。”县林业局长王建平介绍。
传统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难以展开,大宁县就另辟门路,将脱贫工作和生态养护结合,推出了“购买式造林”。农村合作社根据林业部门规划,先垫资造林,经验收合格后由*府购买,参与“购买式造林”的合作社,贫困户占比必须达到80%。今天人养树,明天树养人。“别看种树是体力活,以前可轮不上贫困户。现在*策给我们吃偏饭,跟着合作社种树,一天能挣多,还愁脱不了贫?”白沟村的冯传堂老人说。“购买式造林”的关键在*府花钱买活树,这就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绿化的效率和质量。
生态脱贫,让靠山吃不了山的县市有了新抓手,为脱贫打开了新通道。针对有的地区虽有产业但带动效果不佳的问题,山西还及时用“黏合剂”将更多贫困户、产业、企业联系起来。这种“黏合剂”的名字,叫做“金融扶贫”。
自年双目失明后,孝义市贫困户田庚鑫的生活起居就一直靠儿子照顾,村里的产业项目,他也无法参与。虽然有一些*策性补助,可总觉得花钱“不赶趟”。不过今年过完年,父子俩手里却有了几千块余钱,这些余钱便来自孝义市农商行的“四位一体”精准扶贫产品。
“*府+银行+龙头企业+贫困户”,孝义农商行实施的金融扶贫模式,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人贷款5万元,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户可带资入企,委托企业经营;企业签订合约的首月付给每个贫困户元,以后月付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年因此可增收元。有劳动能力的,除了可在企业工作挣工资,还可以用贷款创业。截至今年7月底,山西10个深度贫困县累计投放小额信贷7.31亿元,支持了个贫困户发展生产。
创新机制培育动力
过去的一年,山西各地探索出很多扶贫机制,脱贫工作稳步推进。
晋中市和顺县探索建立“驻村帮扶工作积分制”,各级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小到请假、民情日志,大到站室建设、项目承接、学习培训等,都有相应的分数做考评。为杜绝造假,考评需要相关书面材料、责任人签字、票据台账等,并引入第三方评测问卷作效果评估。
“和顺县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约23.9%,为此我们加强帮扶队伍管理考核,改进结对帮扶机制,用积分量化驻村扶贫成效,促进了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互比互促。”和顺县委书记孙永胜介绍,目前晋中市已在全市推广这一办法。
扶贫先扶志。吕梁市中阳县年探索让贫困户带资入企模式,建立资金、企业、合作社、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不再坐等“输血”,而是主动参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中阳的模式是让贫困户出资元,县财*为其配套元作引导资金,扶贫单位、扶贫干部为其筹资元,然后让贫困户因地制宜参加产业扶贫,贫困户连续4年每年可收益0元以上,并享受4个方面的优先*策。而企业每带动一个贫困户脱贫,也可获得元的奖补资金。
元的小“杠杆”,撬动了元的收益,让贫困户的生活有很大改善。更关键的是,这种方法在强化贫困户与扶贫产业利益联结的同时,大大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他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再“等靠要”。
造林年年有,如今更精准。山西省每年有万亩的造林任务,现在70%以上安排到贫困县。10个深度贫困县今年新增造林万亩,全部以议标方式,交给贫困户为主体的造林扶贫合作社实施。贫困户通过开展造林绿化、森林管护等获得稳定收入,进而实现稳定脱贫。一些已五六十岁、很难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每年在家门口通过种树、管树等劳动,即可获得几千元收入,改变了过去仅靠*府和社会帮扶救济的状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山西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各深度贫困县乡镇和村“两委”干部通过登门拜访、座谈联谊、宣传产业扶持*策等方式,动员吸引那些对家乡有感情、有能力、有业绩的人才回村干事创业,并择优选任为村“两委”干部,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目前,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共动员名乡村本土人才回乡创业、任职。其中,21人被委任为村*组织负责人,38人在村“两委”挂职;回乡创业者共领办创办企业12家、合作社48个,带动近0名群众脱贫致富。(转自8月19日《人民日报》)
(编辑: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