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27日)上午10:00,教育部召开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和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发布和解读两个新鲜出炉的文件:一个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二个文件是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
二、介绍年教育部部署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年多来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落实第三方评估结果。
下面,我们看发布会的具体内容:
任友群司长介绍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劲松/摄)
文件强调了4个方面的内容,我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强调把高校教师思想*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这一点上,我们突出5个抓手。
第一,强化高校教师“四史”教育。明确制度化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做到全员全覆盖,引导广大教师厚植信念情怀。
第二,推进常态化师德培育涵养。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达到一定的学时、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并且上岗任教。
第三,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
第四,严肃师德问题查处。建立健全师德违规通报曝光机制,依托*法机关建立的全国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库,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
第五,完善教师思*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委教师工作部在教师思想*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统筹作用,加强思想*治引领。
二是强调把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主要推进4项改革。
第一,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高校根据有关规定和办学实际需要,自主制定教师聘用条件,自主公开招聘教师。
第二,加快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理方式,落实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第三,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推进代表性成果评价。
第四,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策,探索建立高校薪酬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策激励导向作用。
三是强调把细化落实教师评价改革作为关键路径,这里有4项举措。
第一,以破“五唯”为导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坚持正确的人才使用导向,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第二,破除论文“SCI至上”,规范高等学校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坚决摒弃“以刊评文”。
第三,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策联动机制。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探索长周期评价。
第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将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四是强调把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作为基本要求,我们强化3项保障。
第一,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等。
第二,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健全教师发展的组织体系,推动建设各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鼓励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第三,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建立青年教师多元补充机制。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用多种方式切实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这是对第一个大文件的基本介绍。
任友群司长继续介绍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有关情况。
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为服务“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面向职业院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希望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目前,首批立项建设的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简称“创新团队”)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所高职院校,示范引领了新时代高素质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了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一是开展全员培训,团队教师能力素质全面加强。
遴选清华大学等18家培训基地,分专业领域开展组织培训者培训研修,提高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累次培训30余批超过3.5万人次。启动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分批次选派团队成员赴德国研修培训,学习借鉴国际“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
二是创新在线培训,团队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
年,我们委托同济大学在线开展德国职业教育专题培训,委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新团队异地同步线上培训,累计培训3万多人,不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实践能力。
三是推动多方协作,团队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分领域建立19个协作共同体,通过研究合作、资源共享、人员互聘、学分互认等方式,围绕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开展协同研修余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遴选公布中航、中铁集团等家企业为首批全国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公布创新团队实质性合作企业有余家,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
四是设置专项课题,团队教改研究实践成果初显。
聚焦职业教育教学、教材、课程、资源等改革创新,针对加强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等核心任务,设置重点专业课题项,推动家高职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公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门、在线开放课程门。
五是做好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三教”改革落地落实。
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对接本区域重点专业集群,统筹做好省、校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整体规划,目前已建立个省级创新团队、余个校级团队、40余个省内团队协作共同体。
刘冬梅副司长介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有关情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介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劲松/摄)
高校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校教师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社会也高度
第四,教师队伍建设的治理生态更加优化。区域统筹事业编制补充教师缺口,有效缓解教师编制不足。“县管校聘”改革有序推进,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校长职级制改革推进实施,办学治校活力有效激发。
第五,教育经费优先倾斜,优化结构目标基本实现。教育投入优先向教师队伍倾斜,重点用于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策要求得到较好落实。
第六,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得到切实保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深入推进,各地深入推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持续增加,吸引更多的教师到边远贫困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任教。报考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人数年比年增长38.5%。高考成绩前30%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由年的18.3%提高到年的33.4%。新教师岗位竞争明显加大,有的地区数十人竞争一个岗位常态化。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师德师风建设仍需要加强,个别地方教师行为失范问题仍有发生;教师队伍建设难以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受编制*策限制、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策、高考改革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小学教师数量仍显不足;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创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编制、交流轮岗、职称评审、校长职级制改革等均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实际获得感尚需加强。
三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7点建议。
第一,应尽快修订教师法,进一步明确教师权利义务,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维护师道尊严。第二,强化地方*委*府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尤其是省级*委*府的*治责任。第三,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完善教师荣誉保障制度体系,创造性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第四,积极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巩固提升国培计划实施水平。第五,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编制动态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第六,切实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提标扩面”持续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策。第七,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形成教师减负长效机制,下大力气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让教师集中精力专心教学。
答记者问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们看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青年教师成长的*策举措,请问在这些*策中,重点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任友群:
我们有时候会简称“青年教师”叫“青椒”,各方面都刚刚起步,而且处在事业的早期,困难也比较多,当然又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群体。加速培养青年教师是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测算一下这些教师在年、年,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正好是处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中坚团队的位置上。所以我们有一些举措来推进,我再补充说明一下。
一是拓渠道,深蓄水。建立青年教师的多元补充机制,我们重点提出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的数量,将博士后作为补充师资的一个重要来源。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数据,以年为例,我国国内毕业的博士生已经达到17.7万余名,这是挺大的一个数字。根据留服中心的数据,海外归国完成学历认证的博士生是1.65万人,这样加上去,一年有近20万人。所以,博士后作为聚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人才“蓄水池”的一个作用,这是我们想发力的一个点。
二是重引领,强实践。青年教师思想*治素质和育人育德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所以对他们要加强“四史”学习,这是必修课,我们要求高校要规范学时,一定周期内要做到全员全覆盖。要求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必须接受师德师风的专题培训,达到一定的学时,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并上岗任教。同时,我们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和国内外访学提升能力,也通过担任辅导员、班主任、支教、扶贫、参加国际组织援外交流等活动,厚植理想信念情怀,强化育人使命担当。
三是搭平台,重保障。我们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青年教师的评价考核周期,鼓励大胆创新,持续研究。地方和高校要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多种方式和办法,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提高青年教师待遇,关心关爱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注意到,破“五唯”是近年来教育评价、教师评价方面的重要导向,请问在这次高校职称制度改革中,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改革措施?谢谢。
评价标准问题可以说是我们职称评价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大家也知道,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高校教师的职称评价当中,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这“五唯”的不良倾向,可以说是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家反响也比较强烈。所以,这次改革,我们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举措。
在评价标准方面,就是要着力破除“五唯”,破立结合。在破除“五唯”、克服“五唯”倾向方面,这次改革里面提出,不以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价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的一个参考,核心是要评价研究本身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还提出,不得在职称评审中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得将出国(境)的学习经历、获得人才称号情况等作为限制性条件。目的就是要避免将某一个条件或者指标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五唯”破了之后,我们评什么,怎么评?在立的方面,这次改革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强化师德和教育教学的要求。把好思想*治关,强化教师思想*治要求,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把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职称评审中所占的比重。
二是突出质量导向。探索将项目报告、技术报告、学术会议报告、教学成果著作、论文、标准规范、创造的作品等这些高水平的成果作为代表性成果,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的贡献等情况。对于做出重大贡献的,以及我们高校里面招聘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我们在坚持严把质量和程序的前提下,还可以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
三是实行分类评价。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研究类型、不同的专业门类,建立分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评价不同类别教师的实绩、贡献、能力。尊重人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在这方面,我们很多高校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让很多虽然没有论文,但是教学受到师生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评上教授。
四是强调同行评议。这次改革强调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鼓励采取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灵活评价的方式,鼓励探索引入外部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并且强调要给评审专家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评鉴,引导评审专家负责任地提供客观公正的专业评议意见。在规范评审专家的评审行为方面,我们也提出,要建立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履职尽责评价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尽可能地提高我们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在破“五唯”方面,我们这次改革主要是从以上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
封面新闻记者:
我主要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有一定的尖锐性。实际上,教师减负也是老大难的问题,印发了文件以后,到目前,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全国各省份基本上都出台了教师的减负清单,一方面需要调研和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对文件出台规格有要求,各省的出台必须是以省级*委和*府办公厅的名义来印发,所以各省都以高度负责和重视的态度来做这件事情。
各地的减负清单既全面体现了中央文件的要求,又要结合地方的实际加以细化和深化,我们希望而且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要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因为各地的情况不完全一样,老师们的负担表现出来是不太一样的。其中有一些省份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我稍微介绍几个经验。比如说江苏省列出了省级机关部门涉及到中小学和教师的督察、检查、评比、考核、创建事项一共12项清单,这是个蛮大的创新,就是以“白名单”的方式,从正面规定哪些督察、检查、评比、考核是允许开展的。换句话说,凡是不在这张清单里的事项,中小学教育系统就有权利拒绝,其他部门也不允许开展。这实际上是为落实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标尺,这是个比较好的经验。
再举一个例子,像山东省明确提出了切实减轻校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来的负担,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对教师评价方式提出了细致、严格的要求,强调减轻教师特别是像班主任这类重要教师的一些额外的事务性负担,把他的精力调整到真正做好班主任这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上来。这两个省份的经验,就是我举的两个例子。
实际上,各省份都出台了减负清单,这还是第一步,下面我们将加强各地教师减负清单出台以后落实工作的持续督导,防止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会同有关部门对督察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等重点事项开展集中调研和专项整治,切实减轻与教师无关的事项,激发教师聚焦主责主业,潜心教书育人。结合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动各地明晰教师负担界定的标准,细化健全配套制度,形成界定科学、权责清晰、统筹开展的教师负担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步入比较制度化的轨道。
中国教师报记者:
我想向于院长提个问题。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刚才您讲到很多地方采取了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的办法来加强培养。我想问的是,通过监测,三年来除了这个办法,全国各地在加强师范生培养方面还有哪些举措?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您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这次监测的一个重点
一是刚才我提到,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的标准,监测的9个省份,师范生生均经费平均从年的元增加到年元,增加了7.4%,上海、山东、湖南、浙江、广东、重庆、福建等省份,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已经高于非师范生的生均拨款标准。
二是各省份相继出台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案。从启动试点到逐步扩大,比如四川、山东、江苏、辽宁、重庆等多个省份分批次不断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开展,确保了师范生培养的质量。
三是各省份因地制宜,探索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入学前签定协议,毕业后到岗履约的地方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的模式正在逐步普及,部分省份公费师范生培养的规模扩大很快,比如山东省,省属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已达1.7万人。
四是综合性大学积极创办师范学院和教育学院,增设教育学科。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教育学院,取得实质性进展。江苏、重庆、四川、山东等许多省份大力支持综合性大学创办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和增设教育学硕士一级学科,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元开放的师范生培养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北京日报记者:
职教20条提出建设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是一个亮点,刚才任司长也就工作进展作了一些介绍,关于团队的下一步建设,请问教育部有哪些考虑?谢谢。
不管哪个学段的教育,教师都是最要紧的,教师队伍建好了,这个学段的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也是一样的,我们更需要一支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刚刚我们也谈到了,在职教20条的总体框架下,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一直在持续推进,这是一个周期性的项目,我们是分三批来实施,每批是个左右,每批建设周期是3年。今年我们力争把后面两批的建设立项工作启动起来,希望在年能够完成全部个左右团队的建设任务,这个时间还是挺紧的,建设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下一步,重点有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尽快启动第二、第三批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建设遴选,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及紧缺行业领域,对标陆续公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领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里还含着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以及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按照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部门与全国行业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来进行审核推荐,专家遴选等程序,分专业遴选确定后2批的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第二批遴选工作我们准备过完春节马上开始,这里也呼吁一下,希望各地和有关学校可以尽早开始准备起来,过完年就要动了。
第二方面,发挥好国家级创新团队的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明确的五项建设任务,组织对首批创新团队建设情况进行指导和阶段性验收,为后两批国家级团队和省级、校级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经验,用国家级创新团队来引领省级、校级两级团队建设,刚才高书记也讲了他们学校的经验,我们在印发的材料中还有两个外地学校的经验,也给了记者朋友们,可以作为参考。建强团队的教师队伍,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这“三教”改革,示范引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来源:网络综合、教育部*府门户网站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田晓瑛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