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年11月,
山西大学副校长、
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
编著的文物随笔集《参差集》,
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
该书文字简炼,通俗易懂,
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图文并茂地普及考古文博专业知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考古之思
从源到流
源头活水
每部分由多篇文章构成,
每篇文章都阐述一个大众感兴趣的、
有关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等方面的问题。
文博山西曾刊载过书中一文
伯乐相的是什么马?
本期推出另一篇与马有关的文章:
天马的诱惑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乘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这是汉武帝得到中亚著名的汗血宝马大宛马之后亲自作的赞歌,数十匹马能让龙颜大悦成这样,可见汉家皇帝对这些宝马的渴望。
一
渴求良马
汉代朝廷上下重视外来马种是有深刻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汉朝初期对匈奴作战的失败。造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角力中,骑马民族的速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要克服这种机动性方面的劣势。骑马驰骋,可以使人获得空前未有的高速度,对定居的农耕社会构成威胁。所以,世界性的民族大迁徙,基本上都是由游牧民族引发的。这种民族大迁徙,波及整个欧亚大陆,甚至波及岛国日本。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就说:“日本国家的建立,就是骑马民族征服王朝。”
▲汉代西域及边郡产马地图
汉朝初年汉匈之间*事对比中,汉朝骑兵所处的不利局面,当时人有清醒的认识。汉初由于长期战争,造成“马死略尽”的窘境,并且因为“驭马少而久不伐胡”。缺乏马匹,甚至使“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朝也因此无法与匈奴对抗。
为了解决马匹奇缺的状况,只有大力发展养马业,快速增加马匹的数量。*府曾经下令在全国悉养母马,母马受到特别的保护,以利于马匹繁殖,“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乃令天下诸亭养母马,欲令其繁孳”。
▲铜车马仪仗俑队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二
天马半汉
即使有了马,匈奴之马还是远胜于中原之马,汉文帝时的名臣晁错在论及汉朝与匈奴的*事差别时说:匈奴人的马“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原之马弗如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如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及也”。《盐铁论·备胡篇》也说:“匈奴之地广大,而戎马之足轻利。”于是,获取宝马并改良中原马种,就成了中原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西汉鎏金马
年5月1日茂陵一号无名冢南60米处平地时出土
系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茂陵博物馆藏
为了获取名马,汉武帝曾经选宗室女出嫁今天*伊犁一带的乌孙,将乌孙马命名为“天马”。今天伊犁马的祖先就是乌孙马。后来汉武帝又得知大宛(今中亚费尔干那一带)有神奇的汗血宝马,比乌孙马更加优越,在遣使索求而不得之后,不惜动用武力,两次派将*李广利出兵大宛,随行的队伍中专门配了两名“善相马者”。他俩从大宛挑选“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
汉武帝得到大宛马之后十分高兴,为大宛马建造豪华的厩舍,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古人对大宛马有许多神奇的描述,认为大宛马是“天马种”或“天马子”,并因为这种马日行千里之后,“蹋石汗血,血从前膊出”,更增加了神奇色彩。
学术界普遍认为,西域马种的引进,使中原马的品质大为提高,“既杂胡马,马乃益壮”。张衡《东京赋》中所说的“天马半汉”,在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常出现“天马行空图”,反映的都是这一状况。
▲彩绘木轺车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由舆车、伞盖、御奴和马组成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三
厉兵秣马
但是从根本上说,农耕民族是在自己的期盼中营造了一个天马的神话。汉朝的马种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产于甘肃、青海、四川毗邻地区的河曲马(秦马的主要来源)、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浩门马(这种马以善走对策步著称,这种步可使骑手减轻颠簸之苦)、蒙古马、东北马、来自朝鲜一带的果下马(因为“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而得名)、西南山地马(后来川藏地区的茶马古道上使用的主要就是这种马)、西域马和野马。
这些马有的适合沙漠气候,有的适应于草原驰骋,有的则适宜在山区的崎岖道路上攀登,这些马种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并非有一个绝对好的“天马”,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蒙古人能骑着在汉人看来“千百成群”却“不中相法”的蒙古马,横扫欧亚大陆。
▲铜主骑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其次,利用引进马种改良原有马种,可以提高原来的马的性能。但是,对于汉民族来说,这种提高只是暂时的。
汉武帝时之所以能够以改良的马种与匈奴的蒙古马种抗衡,其原因不是简单的马种杂交之后的优化问题。《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马:“嗜(喜食)苜蓿,汉使取其实(苜蓿种子)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于)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优质牧草苜蓿的引种和推广,对于繁育良种马,增强牲畜的体质和挽力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引进种马的同时,随着疆域的扩大,汉朝养马尽量采取放养的方式。放养的马匹奔跑速度快,上膘快,易驯服,对于提高马匹的品质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中原以谷喂马有悠久历史,但这种饲养方式有利有弊。以谷喂马称秣马,汉朝对匈奴作战,为使战马能忍耐饥寒,长途奔袭,所以出兵之前往往要秣马。《东观汉记》记载汉宣帝时:“五将出征,其奏言,匈奴侯骑得汉马屎,见其中有粟,即知汉兵出,以故引去。”这就是所谓的厉兵秣马。
这种做法有利的一面是战马可以不受季节影响,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够有足够的体力和战斗力,以对敌方发起进攻。而匈奴战马则要等到秋高马肥之时才能远袭。
▲铜从骑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不利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中原地区的饲养方法使这些马的优点很快丧失。晋张华《博物志》里面就已经说:“马食谷则足重不能行。”马吃了粮食,又因为从放养变圈养,从骑乘改拉车,速度和耐力大大降低。由于中原与西域生活环境悬殊,饲养方式也不相同,即使引进了好的马种,时间长了也会发生退化,严重影响其遗传作用的发挥,这一点宋人已经看得很清楚。宋人在比较草原和内地牧马法后说:“戎人畜牧转徙,旋逐水草,腾骑游牧,顺其生性,由是浸以蕃滋。暨乎市易之马于中国,则絷之维之,饲以枯稿,离析牡牝,制其生性……因而减耗。”
最终还有人畜争地的问题,这是在人口日益增加的中原地区无法解决的矛盾。秣马要消费大量粮食,根据居延汉简资料分析,每匹官马每天须配给二斗谷物,一匹马一个月吃的粮食,能够养活一个士兵一年。因此,“天马半汉”对于汉人来说,也只能是个美好的神话。
原载《马的中国历史》,香港商务印书馆,年
▲执戟铜骑士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作者简介
杭侃,年5月出生。曾供职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考古、佛教考古、文化遗产学。先后发表《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清明上河图再研究》、《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云冈五窟最初的布局》等论文四十余篇,出版有《东京梦清明上河图》、《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卷和辽金元卷、《永远的三峡》等。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
杭侃说|让文物活起来的一些思考
杭侃说|让考古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杭侃说|文物的故事:年方六千,正青春
杭侃说|观看之外:什么样的展览是一个好展览?
杭侃说|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
杭侃说|伯乐相的是什么马?
文|杭侃
图|甘肃省博物馆茂陵博物馆杭侃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