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谢涛晋剧的女儿
TUhjnbcbe - 2021/4/2 18:56:00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她获得的荣誉很多,两次“文华奖”、两次“梅花奖”、三次“白玉兰奖”。于她而言,这是对她成就的肯定;于晋剧而言,奖杯背后树起的则是新时代晋剧领*人物谢涛的艺术之路:让晋剧走向世界

人物档案
  

谢涛,女,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书记、院长。被誉为当代晋剧领*人。
  

曾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文化艺术*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首届张庚戏曲学术提名、法国巴黎中国戏曲节“最佳女演员奖”、中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金孔雀表演大奖”等多项国家及国际大奖。
  

担任中国共产*第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人才、山西“十大”文化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代表作品:《傅山进京》《于*》《范进中举》《烂柯山下》《丁果仙》《起凤街》等。
  

00年月中旬,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谢涛当选第九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成为晋剧界有史以来担任该职的第一人,极大提升了山西晋剧在中国戏剧界的影响,被认为标志着山西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这个成就,谢涛内心充满感激,“我确实没想到,这样一个荣誉会给到我。我真是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这个荣誉和身份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应该是属于三晋大地的,属于山西厚重历史文化的,也属于为晋剧事业发展创新过程中贡献过力量的前辈和同行们的。”谢涛说,这绝对不是空话和大话,如果没有这么多条件,她不会成功。山西这片土地滋养着她,促进着她,也成就了她。“这份荣誉,为山西戏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我会借此机会,不仅推广晋剧,还要推广我们山西其他的戏曲剧种,在学习其他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创新,把山西戏曲文化这张牌打得更远更响。”
  

这次的采访临近牛年春节,很多人都在筹备过年,而谢涛却和往日一样,不停地奔波着。

谢涛和妈妈合影

唱着晋剧闯荡上海滩获赞


  

谢涛出生在梨园世家,5岁登台,岁正式开启学戏生涯,从此与戏相伴,不离不弃。
  

从艺40多年,谢涛百味尝遍,甘苦自知,然而40多年初心不改,始终想着要让晋剧唱响在国内乃至世界的舞台上。40多年,晋剧成就了谢涛,谢涛也代表晋剧走向了更高的平台。
  

“没想到晋剧蛮好看、蛮好听的嘛!”年,在上海逸夫剧院的舞台上,晋剧《范进中举》一鸣惊人!谁也没有想到,时隔69年,继丁果仙之后,谢涛能带着晋剧再次闯荡到上海滩,其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委婉抒情的晋剧唱腔让早已被中西方艺术文化滋养得略显严苛的上海观众们如痴如醉。
  

《范进中举》是谢涛从业生涯中的“里程碑”,这是晋剧的一次创新,在唱腔和表演方式上进行了一些革新,舞台上的范进时而郁郁寡欢,时而疯癫痴狂,谢涛似乎范进附体,她的表演让观众看得过瘾,看得惊喜,谁也没想到如今的晋剧会如此洋气。在随后的专家座谈会上,8位全国著名戏剧专家一致认为,《范进中举》是少有的一部好戏,整台戏就是一棵“玉雕的白菜”。很多亲历者还记得,当他们听到专家和观众的夸赞时第一时间不是兴奋,而是激动地流出了泪水,“都说晋剧不景气,没人看,但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获得好评,这是晋剧艺术的文化自信。”凭借该剧,谢涛荣膺第十六届中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那一刻,晋剧和国内众多颇具观众缘的剧种比肩,它再也不是窝在深山的土疙瘩,而是一块焕发光彩的美玉。
  

时至今日,谢涛也在感慨,上海是她的福地,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在年的时间里五进上海,四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此时的晋剧,叩响了国内外舞台艺术交流的大门,拓展了展示晋剧艺术、宣传山西文化的广阔平台,也让更多戏曲人认识到,晋剧是传统艺术中的宝,一个低调内敛却不失光芒的宝。
  

晋剧界当之无愧的领*人物
  

她获得的荣誉很多,两次“文华奖”、两次“梅花奖”、三次“白玉兰奖”。于她而言,这是对她成就的肯定;于晋剧而言,奖杯背后树起的则是新时代晋剧的领*人物——“晋剧第一女须生”。
  

谢涛很低调,她从未在办公室的显眼处摆放过这些奖牌,但大家都知道,谢涛再度凭借晋剧《于*》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的“特殊贡献奖”,这是莫大的殊荣。在她之前,这个奖项只颁给过坂田藤十郎、裴艳玲、刘厚生、焦晃、王盘生、马科、娄际成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们,含金量极高,谢涛是其中获得此项殊荣最年轻的一位艺术家,也是我省戏剧界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尚长荣先生亲自为她颁奖,并称赞道:“把晋剧重新带进上海的谢涛不仅是位出色的女老生,而且是今天晋剧界当之无愧的领*人物。”
  

记得06年《于*》在上海演出后,曾经也扮演过“于*”的尚长荣先生专门给谢涛写了一幅字,上面的内容就是交流饰演于*的心得。当老爷子把这幅字交给谢涛时,语重心长地说:“我为你点赞!”甬剧名家王锦文曾说:“谢涛演出太有魅力了,也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晋剧。一个地方剧种能有如此张力,看得我们热血沸腾。”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著名川剧演员田蔓莎女士是带着德国的几位艺术家一同来看戏的,多年来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她,很担心外国专家们看不懂晋剧,她本想着该如何给大家讲解剧情,可没想到几位专家看得津津有味,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德国女专家还在剧终后落下了泪,对着谢涛说了一句,“艺术无国界,你很了不起!”
  

一路走来,谢涛践行了将晋剧发扬光大的使命,从晋剧的传统演绎到符合时下观众欣赏水平的创新,从晋剧《丁果仙》开始,谢涛开始对唱腔进行创新式的尝试;传统剧目《芦花》的再现,是对晋剧念白和腔调的又一次革新;晋剧版的《范进中举》,赋予了戏曲人物更深层次的张力,用外化的表演做唱腔上的补充,让晋剧变成了一部好看的经典剧目。《傅山进京》《于*》的诞生,让晋剧的传播力度更为广泛,吸引了众多年轻的观众,让晋剧充满了生命力。
  

让世界了解晋剧的第一人
  

00年,谢涛首次把晋剧带入欧洲,让世界了解晋剧,她是第一人;年,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谢涛唱响《范进中举》,为山西戏剧界捧回首个国际大奖;年,晋剧又在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演出中轰动一时;07年,谢涛带领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组建的“魅力晋剧——精品剧目荟萃”剧组远赴加拿大、美国等两国5个城市进行演出,让华美晋剧在异国他乡流光溢彩。
  

在巴黎,法国观众第一次听到了来自山西的晋剧,当大家得知舞台上疯癫的举人竟然是一位女性所扮演时,全体观众起立,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北美,谢涛《烂柯山下》的片段,惹得台下观众交口称赞,“太棒了……”有些侨胞还很专业地亲切称呼晋剧为“山西梆子”。那一会儿,晋剧绝活儿轮番登场,帽翅功、跷功、手绢功,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在他们看来,中国晋剧简直就是魔术,演员们用一个小小的道具能演绎出偌大的世界。“那一刻,他们眼神中流露的全是羡慕,他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晋剧,更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们也从那些羡慕的眼神中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谢涛很坚定地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DNA,用晋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中国与各国人民文明交流的桥梁,我为自己是一名晋剧演员而骄傲!”
  

以文化之使命人,带着晋剧“开疆拓土”,谢涛做到了!
  

妈妈说:谢涛是晋剧的女儿
  

临近过年,谢涛始终在忙工作,家人打来电话,她只简单寒暄几句。挂断电话之际,谢涛有些自责地说了一句:“我真不是称职的女儿,以前当演员,过年是下乡演出,现在当了院长更没时间照顾家里人了。”原本,山西晚报记者提议,想给谢涛拍张全家福,可谁料她实在是工作繁忙脱不了身,记者自行前往谢涛母亲,也是我省知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张翠英老师的家中。见面第一件事,张翠英就抱怨道:“我是给晋剧生了个女儿,她太忙了,我就不想让她当院长!”口气中,不仅仅是责备啊,那是满满的心疼。
  

从谢涛撕了重点中学的入学通知书坚定要唱戏那一刻起,张翠英就知道女儿是个“犟骨头”,但没想到她对晋剧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只要让她唱戏,不吃不喝都行。”从女儿的儿时趣事,到为唱戏吃过的苦和遭过的罪,张翠英如数家珍。作为母亲,她不在乎自家儿女的成就,只会在乎孩子们有没有受苦,有没有吃饱、穿暖。“她太辛苦了,身体还不好,40多岁就得了高血压,每次排新戏都大把大把地吃药。我去她家住过,每天晚上她都不会早于点睡觉,不是看书,就是看剧本。”就拿前几天来说,谢涛回了家一趟,母女俩仅仅见面5分钟,谢涛就打了4分钟的电话,张翠英说了一句话,“谢涛,你是看妈妈来了,还是打电话来了?”话音刚落,老人家就摆了摆手,“哎,不能说,她不容易,太累了!”
  

张翠英有时候想,当时应该生两个女儿,一个可以给了晋剧,一个可以留在家中陪她。当然,这只是玩笑话,同样作为晋剧演员,她最懂女儿了。“说实话,以前山西梆子的名号可是响当当的,最后不知道咋地就没落了。谢涛这一辈子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和团队老师们蹚出了一条路,这点还是让我挺佩服的。”此时的张翠英,语气中全是自豪感,“她悟性好,又爱钻研,我知道她对晋剧是发自肺腑的爱,所以我也非常理解她。”
  

每次回家,张翠英都会问女儿累不累,而谢涛的回答总是不累。“她咋地能不累了?那么多事情等着她做,我就想让她保护好身体,身体是本钱,没有好的身体等于零。”作为母亲,张翠英太了解女儿了,她是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谢涛……
  

戏迷说:谢涛还是“少年”
  

这段采访,来自谢涛的“粉丝”徐琳,一名90后的山东姑娘。为了谢涛,她背井离乡来到山西,也算是追星的典型案例了。在她眼中,谢涛是可爱的,是拥有少年气的阿姨。
  

“谢老师身上有太多闪光点,她专业严谨细致,做人真诚坦荡,但晋剧之外的她,真的特别可爱”。徐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生活中的谢涛热爱美食,除了晋剧,她人生第二大兴趣就是赏味。和众多女生一样,她也为自己的体重烦恼。“每天清晨空腹称体重是她的必修课,在朋友们的减肥群上报数据,要是哪次数据不好看了,她就潜水。可即便再为体重苦恼,一看见食物就什么忧虑都没有了。谢老师缓解压力的方式就是大快朵颐”。徐琳说,生活中的谢涛不仅感性还很“脆弱”,“谢老师有时候看到朋友圈的一篇诗歌都会热泪盈眶。比如‘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这样的句子,都会很触动她,她会记在备忘录上,也会在心里将那份触动收藏。大提琴曲、诗歌、散文、舞台剧,抑或生活里的故事,很容易打动她。”
  

徐琳之所以说谢涛是“少年”,还因为她永不磨灭的赤子之心,永不黯淡的眸间笑意。“她对世界总是抱有热情与想象,对美好有单纯又热烈的爱。她用最感性的生命体味所有对世界、对人生的况味,才能创作出诸如《傅山进京》《烂柯山下》《范进中举》这样饱含人性关怀的作品。”

舞台上的谢涛很像魔法师,她能让第一次听戏曲的“门外汉”爱上晋腔晋韵,也能让说着不同语言的国外观众全情投入谢涛的创新之路:让晋剧更加现代

听过谢涛唱戏的人,很多都成了晋剧的“粉丝”,他们自发组成了“涛迷之家”,不管谢涛在哪个城市演出,“涛迷”们都会追随过去。让晋剧演出有了明星演唱会的感觉,谢涛做到了。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谢涛,一个在晋剧发展历程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谢涛。正是因为她始终笃定地在晋剧唱腔和表演上大胆创新,才使其在舞台上立得更高,在观众中唱得更响,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傅山进京》剧照。左四为谢涛。

剧目创新,让晋剧在这个时代立足


  

谢涛曾说过,自己40余年的从艺生涯,主要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5年,她认真学艺,学习老一辈晋剧人留存下来的传统剧目;第二个阶段的5年,开始琢磨着创新,力求出新戏,出高质量的戏,出与时代接轨的戏;第三个阶段就是要把晋剧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晋剧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立足。 

“大家都知道,做戏曲演员不容易,既要懂得阳春白雪,也要俯下身做下里巴人。换句话说,在快餐文化盛行之际,戏曲的大部分市场都分布在了农村,演员们虽然身在繁华都市,但经常要下乡演出。”对于谢涛来说,不管成名前后,下乡演出是每年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团里的同事一起睡地铺、吃大锅饭,不仅仅是为了晋剧事业在坚守,也是为了最基本的生活。这种“苦”,让谢涛懂得了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为啥要创新?谢涛从艺以来,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从年少时旦角改须生,并且经过“马派”传承人李月仙老师的调教,她高亢激越的唱腔和富有激情的表演在梨园行中已经名声显赫,成为许多青年演员眼中的行业标杆,但她对自己并不满意。“说实话,从登台的那一刻起,我都在模仿和重复老师们的戏,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角色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晋剧虽说是传统艺术,也应该与时俱进。”彼时的谢涛想到了晋剧大师丁果仙,“以前晋剧舞台上没有女扮男装的先例,丁果仙先生打破常规,用50年的时间,把晋剧须生表演艺术推到了崭新的境界,并且创造了‘丁派’唱腔,这本身也是创新。”
  

上世纪90年代,有人写了现代晋剧《丁果仙》,找到了谢涛。相比传统戏剧一招一式、一唱一白面传心授而言,现代戏是最难演的,谢涛既要刻画舞台上阳刚俊朗的须生“丁果仙”,也要展现生活中温婉多情的“丁果仙”,刚柔并济、阴阳相得,这是晋剧艺术当中从未存在过的一个戏剧角色,但谢涛就奔着创新二字,勇挑大梁,最终一炮而红。随即,新创剧目一个个涌现,《范进中举》《傅山进京》《于*》《烂柯山下》等剧目,谢涛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出出叫好叫座的戏,让她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而在《上马街》《起凤街》中,回归现代戏的谢涛又以“老旦、青衣”的行当亮相舞台,谢涛就是这样一个能游刃有余转换于各种角色的晋剧“牛”人!
  

你看到的,或许只是镁光灯前光鲜亮丽的谢涛,但在成名成角儿的背后,支撑她的则是对晋剧艺术的坚守和创新。谢涛常说,“艺术之路就是要创新”。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总结的那样,“谢涛时代下的晋剧,突破了传统的题材,不仅立意新,而且故事新,给晋剧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融入了时代特色,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剧本创新是晋剧革新的根本,在这条道路上,我遇到了很多贵人。导演雷守正,编剧郑怀兴、赵爱斌,作曲刘和仁老师等等,正是在他们的鼓励、鞭策和推动下,我才能够遇到好的剧本、好的人物,遇到革新的晋剧。”谢涛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戏曲道路上的恩师,她永远铭记在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为晋剧艺术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才有了如今全新的晋剧。
  

唱腔创新,让晋剧有了歌剧的味道
  

“认识谢涛老师之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晋剧。看了她的《傅山进京》,我才知道晋剧可以如此唯美,可以高亢激昂,也可以婉转悠扬。”山东姑娘徐琳是名副其实的“涛迷”,为了追星,她甚至背井离乡来到山西,来到了谢涛身边工作。在晋剧推广的道路上,谢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观众认识了全新的晋剧,一个更有张力,更能共情的晋剧。这,就要从谢涛在晋剧唱腔继承和创新中说起了。
  

晋剧唱腔,采用的是高调门,男女演员大多是同腔同调,高亢、雄浑,而谢涛的唱腔,兼容并蓄、自成风格,她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行腔不仅有自己师父,也就是李月仙的激烈奔放,还在不断学习其他老师门派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唱腔的特点,并随着剧中人物的心境,张弛有度地呈现声腔表演,这也就是为什么谢涛一开嗓,就能把观众带入到特定环境中去的原因之一——她的声音与人物的内心合二为一了。“传统晋剧中,都讲究拔嘹子(注:拔高音),一般都会高出音阶几个度,观众就会认为你唱得好,这是因为当年演出条件差,观众离得舞台远,没有音响设备,怕大家听不见,演员们要扯着嗓子唱。现在我们的舞台条件都好了,如果你在一出剧目中始终都拔高音,观众听上去会感觉不美,而且演员的嗓子也会过早损坏!”在晋剧创新这条道路上,谢涛想得非常细致,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神韵形表,她从最基础的环节着眼,从观众的欣赏趣味考量,一点点打磨细节。
  

唱腔的创新,绝对不是一蹴而就,晋剧《芦花》是谢涛创新的起点。谢涛说:“《芦花》是老戏新演,剧中主角闵德仁有一个核心唱段‘儿跪倒’,我的老师包括别的剧种在演绎时都是用高昂的腔调来演唱,然后台下就会响起一片喝彩声。在我看来,闵德仁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他的表达应该是更含蓄的,在唱腔处理方面要采用先弱渐强最后弱收的技巧。”谢涛的想法刚一说出,当时设计唱腔的刘和仁老师就说改得好,很大胆,这样很符合人物情绪,但台下观众就不一定会喝彩了,因为大家已经看惯了传统的表演方式,这突然改革了一下,害怕观众接受不了。
  

果然,谢涛版本的《芦花》一亮相,哗然声一片,就连她的老师都说了,“谢涛,你这么改,我觉得不合适。”但是,谢涛并没有因此停滞创新,而是认真听取观众以及专家意见,进一步打磨剧本、唱腔,最终让《芦花》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不管你怎么演唱,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深刻塑造人物,推进剧情发展。”在晋剧道白和唱词方面,谢涛又把一些晋剧中所谓的“俚语”更通俗化了,让观众更能理解和明白。很多“涛迷”说,看谢涛表演,就像看歌剧,唱腔声声入耳,剧情环环相扣,抑扬顿挫之间,唱尽世间百态。
  

其实,从学艺之际到成名成腕儿,谢涛生命中只要和晋剧有关的事情,她都会专业且执着地琢磨、学习,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于是就有了后面的《范进中举》中,一场“成疯成魔”的刻画。
  

表演创新,先“做”人后唱戏
  

戏曲表演通常程式化,演员在舞台上一个策马扬鞭,就能代表日行千里;三五个龙套、兵将舞台上一站,就是千*万马。这般规定的模式,如何在多种载体的艺术模式影响下,满足观众审美,特别是如何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成为晋剧传承发展的一大课题?继晋剧《丁果仙》后,谢涛与雷守正、赵爱斌、刘和仁就成为晋剧创新之路的“铁搭档”。话剧导演出身的雷守正和谢涛不谋而合,要先“做”人后唱戏,也就是把人物内在的性格用演唱外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直击观众内心。
  

回忆起拍《范进中举》时的场景,谢涛直言“太难了”,因为资金问题,剧组捉襟见肘,从舞美到服装,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可是从唱腔到演绎,几位老师的要求标准却从未放低。《范进中举》是京剧大师奚啸伯的经典剧目,他曾经说过,最难演的就是范进发疯的场面。对此,谢涛也十分犯难,怎样才能有个人特点?谢涛回忆道:“雷导是话剧导演,他一般先给我说戏,让我体会人物内心,然后我再用晋剧的身段表演表达出来。我印象中要演一段范进发疯后用扫把在地上写字的场景,怎么设计也达不到导演要求的标准,后来我就绞尽脑汁地想,想到了晋剧武生中有耍花枪的桥段,于是就找到了武生吕铁成老师,请他把枪花、棍花的招式串连了几个,我回家又一融合,设计出了五六套方案,又经过不断修正,选了一套最合适的。”舞台上,谢涛用扫把当花枪,舞出的不仅仅是武生的洒脱和豪迈,更是一个读书人精神错乱之后,奇特又复杂的心态。
  

“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你要和他们产生共鸣,一定要靠真实的演绎和塑造,这样才能拉近戏曲本身与观众的距离。”这么多年来,谢涛始终秉持着观众至上的原则去创新晋剧,有人说她是“颠覆”而非传承,但是你再回头看她的新创剧目,无不饱含着传统晋剧艺术深厚的功底和技艺。比如《范进中举》中最为疯癫的片段,用的就是旦角的椅子功,从椅子上掉下的那一刻,谢涛将疯癫的范进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直呼过瘾。
  

“创新并不是要丢掉传统,而是要不断地探索,探索用更适应观众的演出方式去呈现晋剧。”面对挑战,谢涛创新的“套路”就一个特点,那就是走心!《烂柯山下》,道尽士君子为实现“修齐治平”抱负背后所付出的悲欢离合;《于*》,展现了一代廉吏不做官依然衷心为民的士大夫气概;《傅山进京》,更是通过帝王文化与士君子文化的频繁交战,将一代文人不畏强权的气节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了成功塑造这些文人志士,谢涛饱读诗书,深研历史,把自己放入情境中去理解人物,所以在每个人物塑造上,她首先都是去做那个人,然后才去演出来那个人。亦如为了塑造“于*”这个角色,她三度剃发,只为了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更真实。
  

有人说,这是谢氏晋剧舞台中的“话剧”呈现,但不管怎样,谢涛都将晋剧表演的技巧,运用于人物内心和行为表达上,也因此感染观众,引发对历史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也正是新派晋剧吸引年轻观众乃至全国观众的重要原因。
  

采访时,谢涛从不会说自己是那个对晋剧进行了改革的人,向来都谦逊低调的她,也不会标榜自己做出过哪些努力,她只是说创新,还是她常念叨的那句话,“艺术之路要想常青,创新是关键!”

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培训基地,谢涛和小演员们合影。

谢涛在晋剧《范进中举》中的剧照。

她的演唱韵味淳厚,表演洒脱,被誉为新时代“晋剧第一女老生”。她就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
  

谢涛在指导队员们排练新戏。

《傅山进京》剧照,中间为谢涛。

谢涛主攻须生兼老生,戏里演绎王侯将相,台下传承手眼身法,力推晋剧上康庄。从乡村戏台到国际剧场,每场演出、每个角色都精雕细刻,尽善尽美,让晋剧风华重现,余音绕梁。很多人说,她完全可以吃老本了,等着退休享福就行,可她偏不是这样的人。她就是不闲着,排新戏、搞讲座、下乡演戏,甚至还把晋剧带出了国门,在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演出,所到之处吸粉无数。
  

谢涛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自己与晋剧的故事。

谢涛在《打金枝》中扮演唐王。

作为晋剧艺术的传承人,她要把毕生所学,传承给年轻人。未来,她要继续传播晋剧,让晋剧艺术星火燎原,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年月《范进中举》在法国巴黎演出。

谢涛在国外演出和戏迷合影。

谢涛获得0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这些学员平均年龄4岁,大多数来自吕梁艺术学校戏曲班,她之所以专门为这些戏曲娃娃们创办培训基地,就是想培养晋剧人才、留住晋剧人才谢涛的传承之路:让晋剧后继有人

谢涛,一个为晋剧而生的戏曲人,从艺40多年,她书写了晋剧史上最绚丽的篇章。有人说她可以吃老本了,等着退休享福就行了,可她偏偏不是这样的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不久前,她扛下了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大旗,当上了“一院之长”,随即便在该院创办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晋剧艺术传承孕育新苗。新的一年,谢涛不仅要带着晋剧艺术迈向康庄大道,还将不忘初心,继续在舞台上塑造新的艺术形象。她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让晋剧后继有人,余音绕梁。
  

以前的谢涛,是演员,是享誉三晋、乃至全国各地的“晋剧名家”,她的职责是唱好戏、手把手为徒弟传道授业解惑。如今的她,作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新任院长,肩负的担子不知重了多少,既要操持整个院团的运转、考虑院团职工的生计,还要负责宣传、推广晋剧,更要为晋剧储备路上的新人忧心……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跟随着她的脚步,去了培训基地,去了一线院团,见缝插针地采访着,还不时地会被汇报工作、请示签字的员工们所打断。都说当名角儿难,但当了院团一把手的名角儿更难。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培训基地,谢涛给小演员们点评。

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一份源自3年前的约定


  

月日,在太原市东中环某小区内的活动馆里,锣鼓声、梆子声阵阵,从外面听,你以为是票友们聚会,其实这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培训基地的所在地,学员们正在进行汇报演出。此时的谢涛望着面前一板一眼表演的学员们,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学员平均年龄4岁,大多数来自吕梁艺术学校戏曲班,谢涛之所以专门为这些戏曲娃娃们创办培训基地,就是想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事情得从3年前说起。当时谢涛去吕梁离石演出,台下有一群0多岁的孩子们看戏。这一幕吸引了她的注意,随即一问才知道,这群孩子来自吕梁艺术学校戏曲班,听说有晋剧名家来演出,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前来学习。“咱太原也有戏曲班,但大多是大中专院校,我没想到在基层有这么一帮小孩子,能从小就学习晋剧,那一刻我很感动。”演出结束后,谢涛特意去了戏曲班,她当起了观众,看了孩子们的训练和表演,“跟学校老师们也聊了很久,大家都在感慨戏曲人才成活率太低了,培养一名优秀的戏曲人才实在太难,尤其是能从孩童时代就开始接受培训,如果他们有好的老师指点并且坚持下来,就是晋剧的希望啊!”谢涛是性情中人,她随即就跟孩子们约定,“你们好好学,等你们实习的时候,谢老师找机会带你们去太原!”
  

这看似偶然的约定,谢涛一直记挂着。在她走马上任之际,第一时间清点了院团的表演队伍,发现青年演员严重断层,她想到了吕梁山区的这帮孩子们,马上拨通了戏曲班老师的电话,询问孩子们的近况。随即,谢涛和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其他领导商议,要成立培训基地,把孩子们从大山里带到省城来,“我们管吃住,免费培训,请最好的老师教他们!”谢涛笃定地说:“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这些娃娃就是晋剧艺术的接班人,只要有了他们,晋剧才会有未来,有希望。”
  

00年8月底,培训部正式开班了,目前有50多位学员,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岁,最大的8岁。在谢涛眼中,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妥善地安排吃穿,打造温馨的集体宿舍,甚至还贴心地为每位学员购置学习用具、练功装备。哪怕是送暖晚了一天,她都赶紧给孩子们买来了电暖器。
  

“谢老师除了唱戏,对家务事一窍不通,但是为了这帮吕梁山区的孩子,她亲自挑选被褥、挑选衣服,还操心孩子们伙食。大家都说这帮孩子们是掉进了蜜罐里。”培训基地的班主任李明佳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谢涛与其说是爱着孩子们,不如说是她对晋剧有着浓厚的感情,“开班之际,她送给每位学员一个本子,上面写着‘未来可期’。我们都知道,她是希望这帮孩子们成才、成器,能把晋剧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
  

量身打造培训计划邀约众名家一起“护苗”
  

戏曲艺术不同于学院派,在体现基本功的同时,更多地要考量舞台呈现能力和经验。谢涛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戏曲的学习过程很复杂,学校学习的内容是一些基础,但是要想成才,需要有前辈们的口传心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唱戏的窍门,迅速成长!”为了遵从戏曲传承的精髓,谢涛亲自挂帅,号召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老中青演员们一起上阵,针对每个学员学习的行当和条件,量身打造教学计划,一起呵护这些晋剧苗子成才。
  

国家一级演员王波,是谢涛的老搭档,在《傅山进京》中扮演康熙一角儿,他也是我省著名的晋剧小生演员。谢涛在筹备培训基地时,第一时间找到了王波,希望他能找几个小生的好苗子,亲自指点一二。“当时我已经内退了,但谢老师跟我说的时候,我特别激动,觉得早就应该有人去干这件事情了。戏曲学习不能模式化教育,是需要有老师量身设计一些培训内容的,从唱腔到动作再到演出风范,如果有表演经验的名家指点一二,那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诚然,王波也想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当培训基地正式开班后,他每周三次雷打不动地去教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地抠细节,毫无保留。
  

在汇报演出中,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很多名家,比如国家一级演员牛建伟、晋剧名丑王鹏等人,如今的他们也摇身一变,成了师父,手把手地带徒弟。这些名家们丝毫没有架子,一会儿帮徒弟整整衣服,一会儿还不忘嘱咐一下动作。王鹏说了,“我们的培训基地就是封闭式管理,孩子们就在这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们自己都非常感慨,能有这么一个净土,大家都在为晋剧传承做着努力,可以说这样的传承基地在全国都少有。”
  

在培训基地,谢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时地还会邀请老一辈晋剧表演艺术家来授课,晋剧名家武忠、阎慧贞等人都曾经和这些戏曲娃娃们近距离接触过,教给孩子们很多做人、做戏、做艺的道理,这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培训基地已经正常运转了大半年时间,看着孩子们迅速成长,谢涛倍感欣慰,“说实话,凭借我一己之力是办不成这件事情的,所以我也非常感谢太原市委、市*府能够支持我们晋剧艺术,能够扶持晋剧传承工作,也非常感谢有一帮优秀的晋剧同行们,在坚守着这门艺术,在不遗余力地传承。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培养晋剧新人,也可以让青年演员回炉重造,成为我们彼此开拓眼界、掌握知识的平台,我相信通过这种良性运转,晋剧大有希望!” 

汇报演出过后,谢涛走到孩子们中间,一一进行指点,把不足之处指出来,孩子们听得认真,谢涛讲得热情,不时地还亲自比划一番。讲解过后,谢涛未做停留,又一溜烟小跑地进了食堂,想着给孩子们加餐犒劳一下大家……此时的她,是老师,是师父,更像是一位慈祥的妈妈。
  

一个院长的职责和担当把晋剧的品牌发扬光大
  

“您平时排戏就够忙的了,怎么会愿意接受工作安排当院长?这样岂不是更忙了?”作为多年
  

年,谢涛从太原市艺校毕业后就进入了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前身——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青年团,她的艺术生涯,始终和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联系在一起。“我的成功,源自于我们的团队,是一批甘于为晋剧事业奉献的人们托举了我,我离不开自己的团队,就像我离不开晋剧一样。”如今,谢涛一门心思想带领着队伍向前进,更多地想把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品牌做大做强,涌现出更多像她这样的名演员,“这样晋剧艺术才能良性发展。我一个人牛不算牛,我们晋剧事业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在谢涛看来,这也是传承,只是责任更大,使命感更强!
  

时至今日,多重身份的谢涛真的是马不停蹄地工作着,白天忙行*工作,下班后还会去录音棚练嗓子,考虑新剧本,为了让晋剧走入更多年轻人的心中,她还始终计划着让晋剧艺术进校园,“推广晋剧也是一种传承,它承载着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年轻人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不管时代如何变幻,文化形式如何繁杂,一定要让年轻人走进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戏曲人的责任!”
  

00年9月,谢涛获得了首届“张庚戏曲学术提名”奖,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更是晋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突破,同时也成为山西戏剧、山西文化振兴发展的一个文化表征,彰显了山西戏剧、山西文化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重要示范作用和引领价值。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该奖项的学术研究价值很高,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在整理谢涛在表演过程中的艺术理论知识,今后也会融汇到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的建构中,供更多的人学习。“我挺开心的,如果我的一套表演体系能供更多戏曲人学习,那我的人生才有意义。”
  

谢涛甘于当文化传播者,她愿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舞台实践积累传播给更多的人。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孙轶琼

摄影

视频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寇宁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赵亮李烨艳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2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谢涛晋剧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