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处处皆好
尹长虹
中秋国庆,花好月圆,美景成对,好事成双。
丁酉年的中秋国庆长假飘然而过,四海游客吟诗而来,踏歌而去,给山西留下了亿的真金白银。
这个中秋国庆,人山人海。高速路上充塞着南来北往之车,景区景点充满着五湖四海之人,故乡小院充盈着天伦相聚之乐。无论哪一种景致,都是一种别样的欢畅、别样的祥和、别样的美丽,都展示着一种盛世的热烈、和谐与美好。
这个中秋国庆,总有两种不同情形的人群在跃动。
一种是一身轻松、满心欢喜地出游或团聚的人群,他们或飞机,或高铁,或自驾,或步行,出入于景区、公园、江海、沙滩,栉和风,沐细雨,披阳光,赏圆月,会亲朋,享天伦,看落霞与孤鹜齐飞,赏秋水共长天一色。
另一种是为出游者或团聚者提供服务的人群,他们或驾驶出租车,或忙碌于急诊、门诊室,或坚守于、,或忙碌于火车飞机航船,或服务于景区公园。他们是一群不能回家、不能休闲、不能游玩、不能赏月、不能吟诗、不能踏歌的人,他们坚守着、忙碌着、奉献着,他们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为了他人出行更安全、更方便、更舒坦、更快乐。
当然还有一群人,这就是我们山西晚报的记者,他们放弃了部分节假日,撸起袖子,迈开脚步,走进节日的各个角落,走进不同的地方和人群,走进不同的家庭和岗位,用笔头与镜头记录服务和被服务的人群,展示他们的见闻与劳作、使命与情怀,绘织出一幅幅生动真实的中秋国庆美丽画卷。
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欢畅的普通之人,记录和反映他们发自心底的开心假日之旅;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淡定的特殊之人,记录和反映他们特殊的快乐和幸福;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致力于真诚服务而无暇过节之人,记录和反映他们的热忱和担当。我们走进基层,走进生活,走进群众,走进壮美而丰盈的假日生活圈、工作圈,走进风景中的风景,真诚记录、定格、传播这个伟大时代精彩而动人的画面。
这画面的背后,是盛世之光,是和谐之声,是景中之景,是美中之美。
浑源县北榆林村民郭建庭
认准一个理儿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孩子们在丰收的玉米垛旁嬉戏。
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塞外浑源,城北层层叠叠的川地,金*一片。
“今年是个丰收年!”北榆林村村民郭建庭正在村北头的地里刨土豆,“个头大,产量高,是近几年最好的收成。”郭建庭说。北榆林村土地贫瘠,没有水浇地,庄稼好坏全看老天的“脸色”。今年的雨量相较以往是多了一些,但在郭建庭看来,土豆丰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子,“农业科技越来越发达,农作物种子好,产量也越来越高涨。”
郭建庭的两个儿子也陆续从城里回来,进门和母亲打了个招呼,就直接到地里忙乎开了。他们都在县里的石材加工企业工作。浑源的花岗岩是有名的建筑材料,这些年成为县里的重要经济支柱,由于订单太多,即使是假期,石材加工企业也需要加班加点地赶活儿。
“有活干是好事情。”郭建庭对儿子说。
郭建庭的两个儿子没怎么读书,但参加工作后,都踏实能干,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几年下来,都在城里买了楼房,娶了媳妇,二儿子郭海兵还开上了私家小轿车。“踏实能干是能打出一片天地,但如果再多读一些书,肯定还会更好。”大儿子郭利兵对自己当初的求学经历还是颇有遗憾,今年,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这对他是很大的慰藉。
临近中午,父子们收拾了家伙什儿,回到了家中。
女主人已经整出一桌菜肴,等着他们上炕。猪头肉、羊蹄儿、鸭掌……看着老妈一样一样端上炕,孩子们娇嗔:“妈,整得太花哨,大烩菜泡糕,我们就想这一口。”
“啧啧,看把你们能的,细粮都吃不行了。”中秋时节团圆时,塞外各家各户的主食一定是油炸糕才好,但子女们似乎对端到炕上的菜品没了特别的兴趣,他们在乎的,是一年中不多的团圆时刻。
此时,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女主人今年养了十多只鸡,喂食粮食,一丁点都不喂买来的饲料,就为生些真真儿的农家蛋。“有人十多元一斤来收,我不卖,给孩子吃,长身体!”女主人说。“今年过年咱杀个鸡吃,这可是纯绿色的家养鸡。”有人打趣。郭海兵7岁的女儿不干了,她护在鸡舍边:“你们谁也不能杀鸡,它们每天陪我玩呢。”说着笑着,几个孩子又围着玉米垛闹腾起来。
炕上,烧酒已经斟满。
几杯酒下肚,郭利兵脸有些红。他举杯敬爹:“明年不要再种地了,我们也能养活了你们二老。”老郭抿了一大口:“儿啊,你的心思爹理解,想让我好好享享福。可爹身体还好哩,种个二十几亩地耍似的,爹能干,你们就放心,说明我身体好着哩,你们也放心,不用老惦记。”
弟兄两个稍有些激动,他们知道父亲仍一身扑在农田里,是还想给孩子们挣些补贴。其实,弟兄两个已经在计划搞一个自己的摊子,以石材为活计,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做自己的老板。
“我认一个理儿,日子肯定是越过越红火。再过几天,十九大就开了,又是一个新盼头。”老郭频频举杯,两个儿子顺着老人的心劲儿,一杯杯干进肚里,他们的蓝图,已在心里。
感言:
郭建庭:又是一年中秋团圆时,咱们全家老少端起杯,感谢好时代,感谢好社会。
太原青年路36号院60多位老邻居
每家一道菜摆出中秋“邻里宴”
老邻居围在一起吃饭,那叫一个开心。
长假期间,很多人会携家带口外出旅游,而太原并州路二社区青年路36号院的居民们,则办起了一年一度的“邻里宴”,以别样的方式庆祝国庆、中秋佳节。10月3日晚,60多位居民齐聚一堂,每家一道菜,共摆一桌席,把节日过得有滋有味。
锅盘交响晒厨艺
当天下午5点,居民李高才、兰秀英家锅盘交响,满屋飘香。老两口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山西名吃合楞子,裹上鸡蛋,下锅烹炸。李高才说,前两届“邻里宴”,他分别做了油糕、红烧肉,今年的合楞子更有特色。别看合楞子的原料只是土豆,可做起来十分复杂。要选上好的土豆,擦成小片,捣成泥,放进锅内略蒸。然后,用勺子一块一块挑出来,放在笼布中间,挤出水分,成为球状,再上锅蒸。为了让老邻居们吃得更热乎更美味,李高才特意“创新”,将合楞子用油炸了一遍。
66岁的张左桃早就盼望着这场“邻里宴”了,她一下子准备了3道菜:虾皮冬瓜、凉拌三丝、醋泡花生。虾皮冬瓜是张左桃的“招牌菜”,为了保证最佳口味,她的爱人在天然气灶前一直守着,把握火候。
58岁的门房师傅李明光也来了。他炒了一大盆青椒鸡蛋,上面撒满了香菜。居民说,李师傅来小区只有3个月,但居民们非常敬重这位热情的新邻居。9月初,八旬老人万大娘出门忘带钥匙,李师傅和保洁员陈大姐前前后后打了近20通电话帮她联系亲人,还自掏腰包,打车将老人送到她的女儿跟前。小区黑板报上还出了一期“号外”,公开表扬了他们俩。
晚上6点,居民们端着做好的菜朝大院走来。油焖大虾、山西过油肉、老汤砂锅……一道道香气扑鼻的家常美味纷纷上桌,老老少少很快坐满10张桌子。居民们说,这样热闹的节日氛围,就像回到当年住过的大院。
举杯共忆暖心事
78岁的孙文汉是大院里的“笔杆子”,位于大门出入口的黑板报就是由他“主编”的。当天晚上,孙文汉从家里拎来一瓶高档酒,和左邻右舍的老伙计分享,他说:“明月当空照,好酒来助兴,喝的是老街坊的情谊!”
邻居凑过来说,孙文汉天生一副热心肠,把大门口的黑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可别小看了大院黑板报,从大院进进出出的居民,看了就感觉浑身充满正能量。说着,邻居打开了自己的
居民张女士说,她的父母居住在36号院,她感觉这个大院和其他大院不一样,老住户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大门黑板报说的也都是身边的事、暖心的情。
听大家这么说,孙文汉举起酒杯,不好意思地笑了。他看着居民老闫,竖起大拇指:“老闫才是咱大院里的暖心人呢!”原来,80多岁的老闫好管“闲事”,邻居家水管坏了,他上门去修。自家楼道、居民楼前,不干净的地方,他也要拎起扫帚扫一扫。
大家边吃边聊,夜幕降临,清风徐徐,大院里欢声笑语,格外温暖。
难忘大院邻里情
为了助兴,有居民从家里拎来音响设备,居民们先后拿起话筒,唱起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70多岁的老王是小区里的“金嗓子”,《祖国不会忘记我》《樱桃好吃树难栽》……老王一首接着一首地唱歌,邻居们可着劲儿给他鼓掌。
“邻里宴”的主角,以常住户为主,还有租房户、临时住户。80多岁的马林就是其中的临时住户。他当晚很开心,话也比平时多了许多。居民端来热腾腾的炸油糕,60岁的老韩说:“我吃着这香喷喷的油糕,为啥想的是咱院里的老杨呀?”
原来,76岁的老杨在大院为居民烧了20年的锅炉,今年6月底,老杨因为岁数大了,带着老伴告老还乡。老杨离开大院,不忍和居民告别,在大院公告栏悄悄贴了一封离别信。老杨夫妻最拿手的就是炸油糕,有一届“邻里宴”上的炸油糕,就是他们夫妻提供的。
60多岁的温大姐端上拿手菜炸蘑菇,把大伙的思绪拉回当下,大伙抢着吃起来。最后端上来的月饼,是已经搬走的常营玲带来的。得知本次活动,常营玲特意赶回来聚餐,她说,最难忘的就是大院邻里情。
青年路36号院建于年,4栋单元楼内的不少住户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老同事。从年起,大院每年中秋前后都会举办“邻里宴”,大家边吃边聊,既分享美食,也分享快乐。
并州路二社区主任高杰林介绍说,在36号院,类似“邻里宴”这样的活动有很多。逢年过节,大院里会挂起大红灯笼,院委会还经常组织居民外出观光。大院里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居民互帮互助成为自觉的行动。
感言:
太原并州路二社区青年路36号院居民张女士: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可大家伙最想念的还是邻里一家亲。中秋节,邻居们敞开门,在楼道、大院里多热闹热闹,凝聚的是浓浓情谊。
岢岚县赵家洼村民
住进县城新楼房,好日子开始啦
刘福有夫妇和老母亲、大女儿三代人幸福合影。
今年中秋佳节,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探望过的岢岚县赵家洼村贫困户刘福有而言,可谓是“喜事连连、幸福满满、圆梦中秋”。因为中秋节前后,刘福有告别了祖辈世代居住的山庄窝铺,住进了县城里的新楼房,而且拥有了一份在县城“上班”的环卫工作,开始像城里人一样赚上了“工资”;儿女们陆续回来过节,亲戚们相继过来贺喜……这个中秋节,刘福有喜上眉梢,幸福的笑容挂在脸上,打趣地说自己真的“有福”了。
10月3日,农历八月十四这天早上,刘福有特意从街上买回了三斤肉和许多蔬菜等食品。因为这些天赶回来帮忙收拾新家的大女儿刘彩云4日要回婆家过节,为此刘福有决定当天就过节,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饺子”。
刘福有今年71岁,从爷爷辈开始就生活在深度贫困地区岢岚县赵家洼村。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赵家洼村村民易地搬迁的愿望全部实现了,刘福有与其他5户贫困户一道,走出山庄窝铺,喜迁县城广惠园移民新村,住上了两室一厅的新楼房。搬家期间,大儿子和二女儿、三女儿陆续回来帮忙搬家和安置。大女儿刘彩云由于在府谷打工,搬家时不在,这些天特意赶回来帮忙收拾新家,陪老人们过中秋节,共享乔迁的喜悦。
上午9时过后,厨房内传出欢快的笑声,你剁饺子馅、我擀饺子皮,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包起了“团圆饺子”。刘福有现在已经被*府安置,拥有了一份环卫清扫保洁工作,国庆节正式上岗,女人们在家做饭,刘福有穿着环卫工人制服,惬意地在清扫保洁辖区内“上班”。刘福有笑呵呵地说:“咱也像城里人一样能领工资过上好日子了。”
中午时分,“团圆饺子”冒着热气儿出锅,全家人在客厅团聚吃饭,过个团圆的中秋节。刘福有先请上92岁的老母亲端坐在客厅沙发正中央,大女儿刘彩云和在家的孙女刘艳芳将炒好的菜端上了茶几,四代人围拢在厅堂,开启了刘福有圆梦新楼房的第一个中秋团圆宴。刘福有很欣慰拿出了一瓶外甥送的汾酒,高兴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快乐、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中秋节。”
刘福有感慨万分地说:“年年过中秋,今年大不同,一辈子也没住过个楼房,今年进城住进新楼房过了这么幸福的一个中秋节,真心感谢*和*府,让我们贫困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红火。”
不仅是刘福有,赵家洼村贫困户曹六仁一家,这个中秋节也是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和快乐。用曹六仁的话来说“终于实现了第一次儿孙满堂中秋‘大团圆’。”曹六仁原来在村里的房子又小又破,现在,搬迁到两室一厅的新楼房,儿孙们回来都有了住的地方,几个孩子高兴地在新沙发上撒欢儿“打滚儿”。
曹六仁的幸福还不止于此,9月27日上午,在县人大主任贾玉春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帮助下,曹六仁与当地企业岢岚天盛缘玻璃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主要负责厂区的清洁工作等。住进了新楼房、有了新工作,生活有了保障,曹六仁也是“喜事连连”,他说:“习总书记在我们家时就曾关切地问过我愿不愿搬迁,搬出去后怎么生活,现在在*和*府的关怀下,我是搬得出、住得稳、过得好,心放到肚子里了。”中秋节儿孙家人大团圆过后,八月十六这天,曹六仁正式去厂里上了班,开始了由“农民”变“工人”的生活。面对记者,他乐呵呵地编了顺口溜“住进新楼房、永远不忘*”。
王三女赵家洼村的一名贫困户。这个中秋节,于她而言同样是意义非凡,如获新生。王三女也在9月22日搬迁到了县城广惠园移民新村,住上了一室一厅的新楼房,家中沙发茶几电视柜一应俱全,多是县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帮忙添置的,住进了敞亮亮的新楼房,她甚至还有些小小的“不习惯”。
此外,村民张秀清也被安置到岢岚天盛缘玻璃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成了一名工人,杨玉才去了岢岚鑫宇煤炭气化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焦化厂的工人,李虎仁身体不太好,无法参加工作,县里也做了妥善的安排。现在,这曾经最后留守在深度贫困地区赵家洼村的6户人家,随着整村移民搬迁,全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中秋节之际,圆了自家几代人追求的“幸福梦”。
感言:
刘彩云:在习总书记的牵挂下,在*和*府的关怀下,父母从农村搬到了城里,住进了楼房,过上了新生活,这是我们全家人的福气。
琴棋书画四胞胎
人生第一个中秋节既懵懂又甜蜜
四胞胎琴棋书画。
10月4日,中秋节,四胞胎琴棋书画已有10个月零两天。这一天,四胞胎们被一家人抱着出门,去了阳阳(四胞胎的爸爸)的姥姥家,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过了一个团圆节。这也是她们出生后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这一天,他们一起做饭、一起吃饭,4个孩子在十余个大人的照看下,过了一个别样的、甜蜜的中秋节。
当天下午5时许,四胞胎们回到自己家时,记者也来到小茹(四胞胎的妈妈)家。在小茹家楼道里,记者看到一辆双胞胎推车,在小茹发过的朋友圈视频里,记者知道这是四胞胎外出的推车。
距离上次见四胞胎已过了4个多月,那时,她们见到陌生的记者会紧紧地握着小拳头,表现出紧张的情绪。记者进了家,看到小茹一家人都在屋子里。小家伙们正在装有半米多高防护栏的床上,有的坐着玩手上的玩具,有的在床上爬来爬去,有的手扶住防护栏走来走去,看着她们一模一样的小脸,记者真分不出来谁是谁,这次,记者一逗,她们不像之前那么紧张,而是发出咯咯的笑声。小茹说,正常情况下是“三翻六坐九爬”,可她的四个孩子都是先爬才会坐的,夏天那会儿,她带着孩子们回了代县老家,那时孩子们都会爬了,有一次,她看到孩子们都睡着了,就用被子和枕头堵在床边,自己和家人们在外面吃饭,谁知饭还没吃完,有邻居来送东西的时候,发现两个孩子翻过了两个枕头正往床边爬。“我就赶紧给买了防护栏,就怕一不留神,孩子们掉下床去。毕竟我家不比其他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人家可能是好几个大人看一个,我们是最多两个人看4个。”
时隔4个月,四胞胎都长大了不少,记者抱起来,觉得她们更结实了。她们不光会爬会坐,有的还扶着护栏走来走去,嘴里不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有时还能听到“babababa”和“mamamama”的声音。“前几天带去体检,她们还都有些贫血,现在给她们补铁。体检时她们身高62厘米,是正常孩子的最低值,体重除老大是6.5公斤多点,老二老三和老四都已经7.5公斤多了。”小茹说,孩子们很争气,在一天天地努力长大,10个多月的时间,她们除了前几天有点拉肚子外,就没有生过病。
正说着,老二突然哭了起来,原来她手里的玩具被老四抢了去。老二一边哭着一边看坐在护栏外的小茹,小茹说不用理她,她哭一会要是没人理就不哭了,要是还想要那个玩具,自己就会去抢回来。“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有,如果大人过于干涉,会剥夺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有时想一想,等她们会吃饭了,让她们坐在一排自己拿着饭碗吃饭,干啥都让她们一起干,想想都觉得好玩。”小茹说,婆婆这段时间身体不好,医院,饭一直是公公在帮忙做,之前开的火锅店也因为赔钱盘了出去,阳阳在外面打着零工,她想早点去上班,挣点钱,但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没有人招呼了。现在她的想法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累法,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健康长大,她和家人的心里都特别开心。
感言:
太原市民陈晓敏:很佩服四胞胎的妈妈,她付出的辛苦比普通母亲要多得多。中秋国庆,一般职业都放假了,但母亲这个“职业”永远不会放假。不过中秋佳节,她和丈夫与孩子们在一起,相信幸福感要远远胜过辛劳。
援疆警察叶雄
山西爸爸认了个*丫头
叶雄和他的维吾尔族“亲戚”一家中秋合影。
又是一年月圆时,当万家灯火亮起、人们合家团聚的时候,祖国西部的*却有一群“老西儿”在坚守岗位。他们说,为了“大家”,他们甘愿舍弃“小家”。一轮圆月,映衬着千份相思,见证着万种团圆。
叶雄,43岁,山西永济人,我省第三批援疆干部,现任昌吉州公安局副局长。这个晒得黝黑、面容俊朗的汉子,
援疆
10月4日早晨7点半,“山西援疆”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多云转小雨。气温:7℃—19℃。‘晨曦悟语’:当脾气来的时候,福气就走了。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巴伤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祝援友们中秋节快乐。”
“其实刚开始,就是想和大家说说话,毕竟大伙都是‘老西儿’,又都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别人眼里,它就是个
今年2月24日,山西省第三批名援疆干部人才背起行囊,奔赴千里之外,和*各族人民并肩奋战。山西援疆虽然起步晚,但目标明确、作风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当年项目开工%,当年资金到位%,当年任务完成%”3个百分之百的骄人纪录。半年多时间,山西省规划确定的44个援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涉及道路、饮水、供热、垃圾处理、绿化等方面,受到当地群众真心点赞。今年下达的援疆资金2.51亿元,已于3月中旬一次性足额拨付到位,居全国各援疆省市前列。
此外,山西援疆前方总指挥部积极邀请驻疆企业及同煤集团、阳煤集团、中建六局、中交二航局、中水电等大型企业来疆考察对接,为*能源建设建言献策,积极协调山西省能源部门对接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共接洽38家企业,18个项目签订投资意向书,总投资近亿元,涉及煤电煤化工、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化工和现代服务等行业。
一对一结亲,有了*亲戚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叶雄介绍,山西名援疆干部,每人手中都有一本用汉维双语编写的红册子——《昌吉州“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工作手册》,用于填写“一对一结亲”信息及活动内容。
中秋节当日中午,处理完单位的工作,叶雄提着大包小包匆匆赶到亲戚维吾尔族老哥斯拉英的家。
“即便我们语言沟通不是太通畅,但手握的时间长了,感觉心就近了。”叶雄介绍,今年4月18日,他和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的维吾尔族农民斯拉英一家结成“亲戚”。斯拉英今年50岁,因失明不能下地干活,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也因为给小儿子看病全部花光。而他的女儿穆凯代斯今年13岁,正上初中一年级。头次见面,叶雄就与斯拉英老人约定,高兴的事情一起分享,烦心的事情一起分担,一起想办法。
“维吾尔族老哥斯拉英,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宝贝女儿穆凯代斯。我就和他说,我们既然是亲戚,穆凯代斯就是我的‘*丫头’。”叶雄说,平日里这个维吾尔族小姑娘特别喜欢看书,但因为经济条件差,她的阅读范围有限。得知情况后,叶雄想到了山西省公安厅的同事吴恺发起的“青莲读书会”。经过他的多次联系,青莲读书会为“*丫头”穆凯代斯专门发起了“传递好书传递爱”活动,山西省公安厅的民警和“青莲读书会”的会员们积极响应,大家纷纷为叶雄和“*丫头”捐出文学、科学、绘本等品类的好书。今年“七一”前夕,第一批满载爱心和期望的书籍从山西太原送到了“*丫头”穆凯代斯的手上。
“她现在叫我‘山西爸爸’,我叫她‘*丫头’。这么一算,我等于有两个女儿,一个在*,一个山西。”叶雄说,自己的女儿和穆凯代斯年纪相仿,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宝贝闺女了。他说,对于女儿和爱人,自己愧疚满满。
感言:
叶雄:中秋节,是举家团聚的日子。作为一名援疆人,既然不能陪家人过节,我想我可以代替本地干部值个班,他们就能多一次回家过节的机会。一大早,我联系了今天在指挥部带班的局领导,替他值夜班,值班的局长临走时说:“昨天,我90岁的老丈人叫我回家过节,我还说值班回不去,谢谢你!”
详情请看今日山西晚报“喜迎十九大记者中秋国庆走基层”特刊;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