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阿之剑,犀角不足齿其锋;高山之松,霜霰不能渝其操。”大唐张九龄的这首《与李让侍御书》,是说为人做事的坚守。而太阿之坚、山松之操,也正应了今天主人公一家多少代多少年振兴中医中药的坚持。
扶危济世
舍弃小家救大家
颐圣堂中医馆创办于年,即清康熙37年。她与闻名遐迩的大宁堂、广誉远、德元堂一起,并称为山西四大药字号。“颐圣堂”创始人杨秉忠,既继承了千百年来中医的精细和诚信,也继承了明清以来晋商的以义制利、家国天下的情怀。
在当时激烈且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竞争中,杨秉忠知难而进、锐意开创,追求产品的差异化,以疗效出众的中成药作为取胜之道,从选料到炮制都精益求精,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中药炮制方法。因此,当时“颐圣堂”的“牛*清心丸”“延龄益寿丹”“宁坤至宝丹”“延龄御酒”等产品声名鹊起。他家的字号分号,也一度设立到了全国的众多地方。开设在亳州山陕会馆旁的“颐圣堂”分号,经营总号中成药和参茸,转销南洋及全国;开设在广州豪泮街的“颐圣堂”分号,进口南药;开设在北京崇文门的“千芝堂”,经营丸、散、膏、丹、露、酒等各14门科计种中成药。
“颐圣堂”并非一帆风顺,在传承第五代时,这个数百年的字号历经了“元气”大伤的坎坷历程。
杨家第五代杨瑞庵,生于乾隆六十年,卒于同治七年。当时,太谷县境内大旱导致发生空前饥荒,百姓民不聊生。为了救太谷县人民于水火,杨瑞庵舍弃家财,将家族几乎在国内所有的字号都变卖,开仓放粮、就地施粥。当时与“同仁堂”齐名的“千芝堂”突然以低价转让,在京城引起巨大轰动,人们无不为之感叹。在他的带动下,太谷县当地50多家大户纷纷出手,三四万百姓得救活命。因此朝廷赐予杨家特别的“功牌”,但杨家却不得不撤庄,不得不紧缩经营,从此家道中落。
此后,“颐圣堂”留下了太谷县城内的几处字号和家产,但总算把“颐圣堂”完整地保存下来。
让百姓家家户户
吃得起药看得起病
史料记载,杨家传到杨巨奎这一代,从事中医药行业已九代。当时省里赋予二十多岁的杨巨奎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特派他回到家乡太谷创办山西中药厂,最大程度发掘和保留制药能力,解决当地乃至整个山西百姓缺医少药的问题。
杨巨奎回到家乡之后,把广生誉、广生远颐圣堂以及全县的中药老字号全部收拢起来,一起组建了山西中药厂,整合和恢复中医药遗产,组织生产近百种中成药治疗常见病。从此,山西中药厂以颐圣堂为主,有了众多的精品非遗药方药品,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中医。
杨巨奎老先生回到太谷,做了几件大事,其中一个,就是在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的指导下,将龟龄集由丹炉炼制,改造为“电升炼”技术,龟龄集工艺炮制也达到最高水平,严格按照28味药材,99道程序,炮制加工而成。以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龟龄集等精品中药真正从“贵族圈”走向平民化,山西人尽管还不富有,但大多百姓已能便宜用到几元钱的龟龄集药品。
杨巨奎一面致力于龟龄集和定坤丹等传统名优中成药处方工艺的审定,一面还召集全国中医名家百余人抢救民间医药,收集整理名方偏方,潜心研制中药新药。在他的带领下,山西中药厂成为全国十大重点企业之一,龟龄集与定坤丹也得以发扬光大。杨巨奎,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花甲之年后本该安享天伦的杨巨奎,却凭着对中医药的满腔热忱,选择了二次创业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抓住历史机遇对山西*河中药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把山西*河中药厂更改为山西*河中药有限公司,使祖先颐圣堂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与发扬。
治病救人从不收费
退休后的杨巨奎,坚持给乡亲们治病。但他有别于其他医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治病救人,从不要钱。这一传统,杨巨奎老先生一直坚持到他去世。
本地人找他看病毫无拘束感,就像走亲戚一样,农民、贫困群众更是有求必应,也常有人从世界各地慕名向他求医问药,杨老总是以礼相待,端茶倒水,奉为上宾。医者仁心,杨老就怕病人因为看不起病买不起药而耽误了病情。
但是这样一来,杨家开设的*河中药厂头几年,一年到头往往入不敷出。渐渐地,山西*河制药的名声和影响力,因杨老的医术和济世救人的做法而越来越大了,厂子才渐渐由亏转盈。
杨巨奎数十年行医济世,从未停歇,直到生命的最终。他被人们称作“医药宝典”,他却始终自称“老药工”,自训“做名医,存仁义;勤古训,学众艺;崇科技,惟博技;深研究,报天地。”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杨巨奎在*河制药任董事长主要抓两件事,一是把握好药材质量与工艺标准,二是诚信经营,不夸大药效。换句话说,他和他的企业、家族,既保持了中医的优良传统,也传承了晋商的优秀一面。
“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神报之。”如今,众多的中药品牌被炒成了天价,杨巨奎治下的众多好药,却始终保持了平价、廉价。多少年,不管其他牌子的同类药怎么涨,老爷子从不让自己家的药贵到百姓吃不起。山西*河中药厂年建成至今,55个批文药,都是常用药,且价格几十年不变。
山西*河中药厂还拥有首屈一指的老药工团队。如今,药厂内40多名老药工,都是从业20年以上的“师父”。领头老药工,则是从业60年,当年山西中药厂的生产科科长吴守恭。
传承中医药的同时,*河制药厂还致力于药品的研发和现代生产加工,对传统工艺进行更深刻地执行。年国内只批复了两个中药批号,*河中药厂获批一个;年全国只批一个,拿到药品批号的企业又是*河中药厂。
拯救中医药
恢复老字号
创业难,守业更难。
年3月,年近九旬的杨巨奎依旧精神头十足,为了不给自己和家族留下遗憾,他便提出把老祖先留下来的字号“颐圣堂中医馆”恢复起来。杨老的孙子杨履世和父辈等几代人兴奋之余,全力根据掌握的资料和史料,重建字号。谁知,到了后半年,杨老身体日渐不舒服。
把医馆做起来,今生不留遗憾,这是杨巨奎发自内心的愿望。年3月22日,杨老期待的中医馆开张了,他没有留给世人遗憾,但世界给他留下了不足,一个多月前他已因病去世。杨老到离世,都未能亲眼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颐圣堂新的中医馆。
颐圣堂传到杨履世已经是第十一代,杨家的济世救人良训依旧坚持着。协助祖父复馆,研习祖制是杨履世的使命与目标。为此,他从事了两个方面的品牌建设,其一是年起,他把*河中药隐藏后面,而重点动颐圣堂字号,二则继承了“医药不分家”的优良传统。至今,颐圣堂严格按照前店后坊的格局建造,并真正地实施着“后坊”的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前店后坊’,不是地理上的前院开诊所,后院做加工,而是将医疗和制药统筹联动,‘前店’医生开处方时有‘后坊’提供的药材信息,‘后坊’药工炮制时有‘前店’的临床要求和配伍指导。”杨履世对颐圣堂的模式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在这种模式之下,将“院内制剂”固定下来,中医药才能够真正地走向世界。
颐圣堂中医馆传承了多年,十一代人恪守古训,医药并举,坚持前店后坊,前店“颐圣堂中医馆”四十余位名老中医和三十余名工作人员,全部都“识饮片,懂成药”;后坊“*河中药厂”,在名老中医指导下,加工生产中成药及院内制剂60余种,真正做到了医药不分家。
坚守“治病救人”
为商只在其次
杨家十一代人世代相传,从未中断,被称作是“中医药的活化石”。
大伯杨兆宇,一直跟着爷爷坐诊;二伯杨兆丰经营药厂;父亲杨兆寅精研中药材联合创办*河中药厂;四叔杨兆兵深耕中药的炮制加工;姑姑专门学医,就职于医院……细数着家人,杨履世的脸上满是骄傲。
去年开始,学习医药多年的杨履世,又专门拜在了八十多岁的中医世家韩玉辉的孙女韩履褀门下。巧合的是,杨巨奎当年,也正是从师韩家,向傅山的弟子韩玉辉学习医药。
除了继续研究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杨履世这一代的颐圣堂还在做的一个事就是坚守真正治病救人的传统。详聊之下,杨履世谈到,他们的中医堂,如今除了自己的极具价值的中医品牌药物外,只卖三百多种基础药。他们内部有一个叫目录的资料库,这里包括种成药,60个汤头(方剂)。有了这些,日常人们有的常用病都已能治疗。“而这些药物都不能治疗的疾病,医院住院了”。事实上,现在街头药店动辄就卖几千种药,实际还是换汤不换药,而且一些药品换个名,价格便高到离谱。
有人说“中医将死于中药”,或许危言耸听,但也表明了中医疗效受中药质量影响很大。比如甘草,药典规定甘草最低直径不小于0.6cm,但市场上仍然有不符合标准的甘草以次充好,不少供应商的甘草好坏掺杂,甚至部分不达标准。除了要按照药典要求加工生产外,产地对于药材也至关重要。于甘草而言,内蒙古最好,*次之,有效成分相差一倍以上,即便华佗再世,不同产地的甘草也会使得疗效大打折扣。颐圣堂始终坚守着选药制药最严苛的标准,即便成本会差出很多倍,在为患者“煎药”的过程中,颐圣堂也会自主优化煎药流程,购买价格不菲的浓缩机,每日承担高额的电费,只为煎出的药口感、疗效更佳,患者能省钱,药材物尽其用……
此外,他们还提出真正的方便门诊,方便于百姓,即同样的药在此可以拆开了买,你用多少买多少,以免浪费。而对于一些无力治病的市民百姓,颐圣堂则提出,你可以先看病,后付款,记账欠账。杨履世表示,事实上,他们敢赊出去,就没想这些钱能收回来。而反过来,他们的真诚和信誉,换来的也是百姓的诚信,众多欠款者只要有了能力,纷纷会把欠账还上。
疫情期间,口罩价格飞涨,医馆却坚持在门口免费发口罩,还先后拿出万元的专门药物,捐献医院。前一段时间,颐圣堂又与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一起义卖香包,所得款项,医馆全部捐献给残疾人。
提起颐圣堂的商业版图,杨履世讲他们传承多年中医世家的良好一面,为商只在其次,为医才是根本,因此,才有了颐圣堂好多不同于药店、药企的做法。将来,他有个想法,就是把颐圣堂做到全国,把颐圣堂治病救人的传统做到全国,走到包括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全国各地。
谈到这些,颐圣堂中医馆馆长赵伯翰表示,杨巨奎老先生在世时曾给员工和后人讲:“有人拿枪做武器,有人拿刀做武器,有人拿笔做武器,而我们拿时间做武器。有人用五年成功,我们则用十年;有人一代人的事业,我们用多少代人一起做成。时间是永远不灭的武器,只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方可无敌天下。”所以颐圣堂不论过去还是将来,将用所有的时间见证中医真正的良心医药。
往期推荐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任俊兵王爽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寇宁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曹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