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15日、16日,这3个夜晚的璀璨星光,将属于《*河》,以及一群“*河人”。
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由山西演艺(集团)出品、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著名艺术家张继钢导演倾力打造的舞蹈史诗《*河》,历经10个月打造,终于在山西大剧院拉开了全球首演的大幕。
《*河》中让人惊艳的“天上*河”
此番,连续3天近张票早在首演前售罄,全国各地观众慕名而来,最远的甚至从国外赶来!
在14日晚首场演出的分钟时间里,掌声响起的次数超过40次,伴随而来的还有惊叹声、叫好声。演出中,观众看到了太多匪夷所思的惊艳画面——舞台上的泥塑居然“活了”!舞蹈竟然可以在空中跳!书中提到的“*河之水天上来”真的看到了!
《*河》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首场演出的谢幕,带动了全场气氛的高潮,在长达20分钟的谢幕中,每一位演员依次接受观众最热烈的掌声,执行导演、舞美总监等幕后人员也现身台前,他们激动地相互拥抱。最后,在全场热切的目光中,《*河》编剧、总导演张继钢走上舞台。看着周围的演员,他激动落泪,背对观众的他摘下眼镜快速拭泪;面对观众时,他只有深深的鞠躬,长久……
那一夜,在观众用手机打出的“满场星光”中,所有“*河人”留下了一张“*河大合照”,它也留存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掌声炸裂的3个精彩瞬间
《*河》的演出,绝不会担心掌声的多少,因为每一幕都抓人眼球。山西晚报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有3个精彩瞬间,引发了现场“炸裂式”的掌声,令人难忘。
《*河》的开篇舞蹈《九曲*河万里沙》,满眼肌肉,荷尔蒙爆棚!让你从第一眼就爱上了这条河,爱上了*河人——
在一片白色水雾的升腾和弥漫中,一群*河男人拥入了大河的怀抱,或翻滚,或嬉戏,舞蹈动作极简而美,柔中有刚。少顷,*河男人在泥沙中翻滚,瞬间变为“泥人”,飞溅的泥浆,激荡出更多*河水的簸荡与沸腾,也激荡着观众的心!
紧随而来的《*河》第二乐章《*河之水天上来》,更是惊艳无比——
《*河船夫曲》的曲调响起,奔腾、翻滚的“*河”倾泻而下,以“瀑布”之势悬挂于舞台之上,甚为壮观!一些*河人纷纷跳进眼前这条斜坡很大的“*河”中,他们时而空中翻腾,时而水中追逐……当特殊时期来临,眼前的“*河”开始颤抖,一群人陆续“跳进”这河里,在浊浪翻滚中逆流而上……“轰隆隆”的声响过后,一个个钢盔从“*河”中倾泻而下,此时,怒涛滚滚的“*河”与激流勇进的“*河人”融为一体……突然,周围的一切戛然而止。灯亮后,《保卫*河》熟悉的曲调响起,观众席掌声雷鸣,很多人跟着曲调轻声哼唱“风在吼马在叫,*河在咆哮*河在咆哮!”
最后一个乐章《*河入海流》,同样夺目,尤其是《红绸舞*河》。在纱幕营造的“*河瀑布”下,一对男女舞动红绸,在红色与*色的交替中,一群人走着舞、跳着舞、后空翻舞、旋转舞,红绸或打着圈圈、或漫天飞舞,演员好像也在空中“飞起来”……
《*河》12个节目的精彩各有不同,无法一一道尽,如同掌声“停不下来”一样。
前所未有的2个惊艳手法
张继钢的《*河》,有一种眼见为实的神奇“魔力”!比如,可以瞬间“塑”出肌肉满满、力量十足的“真泥人”;也可以让演员在倾泻而下的*河水中一边舞蹈、一边“逆流而上”;还能让*河水、岸边人、高空攀爬这些三维空间,出现在一个舞蹈画面里。
总体来看,张继钢的《*河》展现了两个前所未有的舞台艺术表现方式——回归舞蹈本体的视觉冲击、多维空间的立体化表达。“回归舞蹈本体”,说起来简单,但在借助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打造绝美舞台效果的今天,绝非一件易事。而《*河》做到了!
舞台上的“*河”绝非高科技产生的虚幻影像,而是“真实”的存在。它颠覆了人们的艺术想象,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舞台艺术表现方式。有观众在看完演出后表示,“震撼已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只能说,这样的‘*河’,我们从未见过!’”
首演现场观众座无虚席
恢弘壮阔的1个庞大视野
“*河”不仅是一条河,这部舞蹈史诗有一个庞大的“视野”。
《*河》主演李祎然在舞台上的表演,打动人心,惊艳四座。
一个漂泊在河上近万年的老船,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缓缓讲述着这条河的故事——这是一条生命之河,一条英雄之河,一条蓬勃向上的精神之河。以诗句命名的《九曲*河万里沙》《*河之水天上来》《*河入海流》三大乐章里的12个故事,吸引观众跟随着这条河从遥远的历史走来,在沧桑的岁月中奔腾,在战火中川流不息,以磅礴的气势奔流四海……《*河》总出品人之一、山西演艺集团董事长贺建平,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作品把母亲、*河母亲河、祖国母亲紧紧连在一起,让*河再次与山西紧紧连在一起,(此前)还未上演票房就销售一空的现象前所未有,这在山西的艺术发展史上、在展示和树立山西美好形象上、在有力推动山西转型发展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河》首演16日落幕,也是一个全新开始,它将开启巡演之路,将中国舞蹈史上的“前所未有”带到更多地方、带给更多人。
观众反响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北京舞蹈学院老师,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
30年前,我跳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张继钢老师的《俺从*河来》,那时是年。后来又跳了他的《*土*》《一个扭秧歌的人》,我还跟他来到咱们山西晋中排演过《*河人》。这次我专门来太原看《*河》首演,还带着我的四个研究生学生。我觉得《*河》是这个时代必然的产物!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有了这种民族的自信,而且这个作品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创作主张。这个作品创作中,不光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舞蹈的力量,还有舞蹈和舞台的相互呼应,观众和演员的呼应。我们在“*河”这样的主题下,感受了来自各方各面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这台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舞蹈的和自信的表达。我祝福《*河》要成百上千场地演下去,在未来弘扬我们中国的艺术文化。
——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老师于晓雪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9月14日,《*河》成功首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山西的*河,中国的*河,世界的*河!
那是母亲和父亲的血脉,那是母亲和父亲的*魄!
与日月同辉、千万年奔涌不息的*河!
——在京山西籍文艺工作者
我们是大同大学的学生,趁着中秋小长假,在太原看到了《*河》的首演,兴奋、激动。我们学的专业就是舞蹈,能看到这样一场舞蹈史诗级别的作品,而且是首演,感觉真是太幸运了!舞台上的那些演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些成熟的舞者,用一场舞蹈,让我们这些“内行人”学了很多门道,而张继钢的出现更让我们惊喜,他是一座舞蹈界的山峰,我们仰望,我们也想攀登,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够超越。
——大同大学舞蹈系四名学生
女儿、我和外孙女一起来看,这是女儿送我的中秋礼物,一场张继钢作品的首演,很难忘的中秋礼物。我们都爱舞蹈,看了《*河》,我们更爱舞蹈!用生命在跳舞,用舞蹈演绎生命,很多段落我都感动地想落泪,一条河上千年的故事,打动人的情节太多,舞台的震撼力太大!
——退休职工王女士
《*河》后台探秘
中秋之夜涅槃前夜
台前,《*河》因张继钢而生。幕后,《*河》故事的开始,却由一封信而起——
“……近十几年来,您先后为家乡创作了舞剧《一把酸枣》,说唱剧《解放》和舞剧《千手观音》,为山西赢得了巨大荣誉!家乡人民感谢您!伴随着这些剧目在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演出这些剧目的单位也是风生水起风光无限好啊!作为省歌一院之长的我,看见人家门庭若市,自家门可罗雀,心中憋屈的难受!苦啊!苦啊!实在不是个滋味!在这里我肯求您帮帮您的母团!!让省歌也扬眉吐气,重振昔日的辉煌!……”
这是7年前,时任山西省歌舞剧院(以下简称省歌)院长成团生写给张继钢的一封信,读完这封信,张继钢眼泪不止……
7年后的年9月14日夜,已退休的成团生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在《*河》首演之后——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我身子没离开座位,眼睛没离开舞台,击红的双手上沾满了泪水……巨大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冲击直面而来,太震撼了!由衷地祝贺舞蹈史诗《*河》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昨天’省歌诞生了伟大的艺术大师,‘今天’省歌又站在了巨人肩上!舞蹈史诗《*河》将会再一次让省歌再现辉煌!谢谢继钢导演、谢谢《*河》剧组的全体演职人员。你们的付出圆了我的梦,我会因为《*河》的诞生安享余生。”
从心里憋屈,到双手沾满泪水,老省歌人的激动、欣慰、自豪,何尝不是《*河》舞台上省歌年轻一代人的心境。为了这一刻的辉煌,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太多的难,泪与汗的洗礼,时间与奋斗的锤炼,才有了定格于舞台上的辉煌一夜。
9月13日,当中秋阖家团圆时,山西大剧院里这群“*河人”正进行着首演前最后一夜的排练。这样的夜,他们已经熬了太多,但这一夜不同,这是涅槃前最后的时间,是分秒必争的光阴。而山西晚报记者在这个夜里,也以与平时不同的角度,在舞台后,看到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风景。
服装师在后台调整、修改演员服装。
舞台之后,3位化妆师,从当天下午三点开始,手中化妆刷就没有停过,38位演员的脸,是他们的“舞台”;4位服装师,已经“住”在了大剧院的后台,身前的缝纫机齿轮飞转,上百套服装要一一让演员试穿、调整、修改尺寸;40位工作人员,不停歇地在台侧、舞池、后台来回穿梭,他们要拉拽幕布、装卸道具、搭建支撑天上“*河”的脚手架……
主演李祎然在化妆间化妆。
干冰和灰尘的结合让后台烟雾缭绕,它们没有落下的机会,因为这里的人们一直在工作。38位演员在山西晚报记者身边来回穿梭,视觉上有一种魔幻的穿越感,但却能真切地闻到他们身上的汗水味,能感受到他们肌肤散发出的腾腾热气,能听到他们在台侧大口喘着气休息,等待着再次上台的时刻。
这种魔幻还在继续,当观众席间为《*河》里那些“雕塑”的美爆发喝彩后,熄灯的短暂黑暗中“雕塑”却向后台狂奔,冲向用帆布搭建的临时洗澡间。因为数量有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能裹着一块反光锡纸,在洗澡间门口等候。当山西晚报记者路过时,这些来不及洗澡的“雕塑”们冲记者笑了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浑身、满脸是泥浆的他们已经分不出谁是谁,就连他们散发出的骄傲和快乐,都那么地统一。
在后台,为这些舞台道具保驾护航的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孙河冰,是个难“逮”的采访对象,刚才还在台侧检查第一乐章中那个平方米的巨大“*河”,转眼间又不见了踪影。在舞台最深处,一个高十多米的大型脚手架前,山西晚报记者终于找到了他。面对这个隐秘的庞然大物,面对震惊不已的山西晚报记者,孙主任说,它就是那条第二乐章开始后“天上*河”的“脊梁”,从9日开始搭建到13日才完工,支撑着那个宽16米、长度近30米的“*河”飞流直下。在采访中,“*河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拍拍孙主任的肩膀,然后爬上这个巨大的钢铁“脊梁”,消失在最高处的黑暗中。随后,舞台上音乐和电闪雷鸣的声音响起,我们知道,他们已在“*河”中起舞。
有观众说,看完《*河》首演,感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啊,在中秋夜以及此前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河人”,只为赢得十六夜里的明亮。而天上的月亮似乎也在为他们喝彩,在9月14日首演结束后,山西晚报记者走出山西大剧院,抬头看到——云开了,久违的月亮出来了!
记者手记我们见证,“*河”入海流
——张继钢赞《山西晚报》宣传功不可没
两个月后,我又一次来到了山西大剧院,同一个剧场,却是天壤之境——
《*河》总导演张继钢在首演现场谢幕。
9月14日晚,《*河》首演的巨大成功,让观众们肆意宣泄着内心的澎湃,掌声、叫好声和激动的泪水,统统混杂在一起,把喧嚣推上了顶峰。人们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一次次谢幕,又一次次被观众的热情唤回,足足持续了20多分钟……
那一刻,我的记忆倏忽回到两个月前。那天约好对总导演张继钢独家专访,他把地点选在了山西大剧院,也就是《*河》未来的演出地,我们坐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对谈,背景是台下空荡荡的座位,整个剧场安静得只有我俩的谈话声……
可真奇怪,如今眼前的景象让我觉得“似曾相识”。我使劲儿回忆,哦对,我曾经在那天,在张继钢的眼睛里,提前“目睹”过现在的一切!只是当时,《*河》还完全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待嫁女”。
今年7月,记者在大剧院独家专访张继钢
听说山西省歌舞剧院要排《*河》是很久前的事儿了,今年过年后,得知张继钢一头扎进自己的母团省歌开始秘密创作,便知道这部献礼新中国70华诞、纪念《*河大合唱》80周年的作品,如箭在弦上了。但作为我省的重磅献礼作品,也是省歌转企之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作品,他们压力巨大。此时省歌想到了多年的老友《山西晚报》,两头一拍即合,于是独家宣传的重任落在了《山西晚报》肩上。
7月2日,山西晚报记者首次进剧场工作
从7月2日第一次受邀进剧场观看彩排,到而今《*河》首演这两个半月的时间里,省歌和张继钢导演给了《山西晚报》巨大的信任。而山西晚报的全媒体记者团队,也真正成为《*河》的一员,放弃节假日,放弃自己和孩子过生日的团聚时刻,甚至连中秋节当晚都是在大剧院《*河》彩排现场度过的,出剧场时零点已过,中秋成昨……
今年中秋夜,报道团是在大剧院排练场度过的
而对稿件的打磨更是精益求精,对张继钢的一篇成稿,前后历时半个月、三次深度专访;对昔日“*河儿女”的字稿件,背后是1字的删改;对省歌六位演员的采访,经历大换血式的来回修改……摄影团队、新媒体团队,也把《*河》的拍摄、录影、优化排版等工作力争做到最好!
8月17日,记者在《*河》首次连排现场采访
一篇一篇的重磅报道如同一声一声的春雷,在国内文艺圈炸响!而这也换回《*河》未演先红、一票难求的山西“现象级”事件。
9月8日,《*河》最后一次在省歌剧场大连排,张继钢导演直接表扬我们的报道团队:“《山西晚报》功不可没!功不可没!现在弄得票可紧张啦!我没有想到的是,《山西晚报》的宣传思路如此清晰,特别是手段还如此多样。”9月12日,《*河》首演新闻发布会上,张继钢则玩了个“抱怨”式盛赞:“哎呀,《山西晚报》可是惹麻烦了,因为你们,现在全国观众除了澳门、青海、台湾没来人,其余都来了,现在弄得连我都没票!”
……
75天,《*河》在我们的手里“盛装出嫁”!《*河》也在我们的见证下,磅礴“入海流”!
9月15日晚,当我又一次坐进山西大剧院喧嚣的剧场,又一次感受周围人的澎湃与激情,虽然泪水又一次打湿我的脸,可我突然觉得内心前所未有的安静,亦如两个月前,只是比那时多了一重感受:欣慰满足!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范璐张洁李霈霈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钟清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贾瑞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