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从创业时期积淀下来的市场活力,以及在新闻性、服务性、合作意识方面的优势,激发着他们不断进行积极的转型探索。
70后是最有都市报情结的人群,求职和买房、买车等,都曾深受都市报影响。在济南这座城市,报摊上曾经回响着播报当天都市报新闻的“小喇叭”,楼道里满是几家都市报的报箱。如今大街上报摊锐减,“小喇叭”早已消失,报箱里也少见都市报的踪影。都市报还好吗?
国内西部一家做得较好的都市报负责人说,他所在的报纸现在发行已主要针对公务员和公司职员,外部发行全部改为邮发,发行成本比自办降低不少。广告已多元化,活动、直播等带来不少收入。时移世易,都市报在悄然转型。
年,时任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提出“报业寒冬论”。《青年记者》年第1期刊登的盘点年传媒业的“前沿报告”文章中,有一篇文章《乙酉悲情——起点抑或拐点上的报刊》,开头写道:“大致来讲,乙酉年的新闻界充满了离别的感伤,以及英雄路短的复杂情怀。在这一年中,报刊广告呈现历史性的滑坡,新闻纸价格持续上涨,吞掉了许多报纸的盈利预期。”在12年一个生肖轮回后,今年报刊业的情景也大体可用这段话来描述,特别是都市报。12年来,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扩张和叠加,对都市报来说,其中的“滑坡”则呈现为“断崖式下滑”。
业内分析媒体的发展,经常将报业作为一个整体,但都市报作为最具市场性的报纸群体,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今年4月26日中国报业协会发布的《年中国报业年度报告》显示:“在当前传统报业收入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报得益于拥有大量*治资源和国家财**策支持(如*府购买服务、财*拨款、税收、资源等各项优惠*策),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增长的态势;而都市报则因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和实体经济增速的放缓,而出现‘崩盘’加速的局面。由于长期以来都市报承担着中国报业的主体经营收入,是中国报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因而都市报经营状况的恶化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前都市报面临的困境,已成为整个传媒业的痛点。
前些年都市报虽然面临冲击,但是相对今天来说并不大。有些都市报甚至在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里仍保持了丰厚的利润。但是最近两三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都市报有被手机媒体替代的风险。甚至有业内人士说,都市报如果没有*府或资本接盘,就免不了消失的命运。一方面,危机的“稻草”不断堆积;另一方面,都市报前些年丰厚的利润大多没有自己留下来,没有成为储存足够能量的“骆驼”。这使一些看上去很强大的都市报可能被迅速压垮。
与读者流失、市场流失相随的是话语权的流失。都市报如何重构话语权?网络反腐曾盛行一时,真假莫辨,但中纪委推出网上举报,并在自己的网站等媒体首发官员被调查信息后,掌握了反腐话语权。这能给都市报带来什么启示?*府部门能否充分发挥都市报在民生、社会领域的新闻监督和服务作用?
一些都市报从创业时期积淀下来的市场活力,以及在新闻性、服务性、合作意识方面的优势,激发着他们不断进行积极的转型探索。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都市报的执着追求、创新精神和内部抵御困境的共识更显重要,正如鲁迅在《华盖集·导师》中所说,所谓的“导师”(或说经验)并不可靠,“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对都市报的发展,有很多未知。对已知和未知,我们都需要深入细致地分析。都市报转型是系统性的,也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探索的过程,也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