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总是有着神奇的魅力,令人着迷;经典也有着细致流畅的剧情和多种角度的刻画,令人深思;经典更是有着被打破被重塑的潜力,令人期待。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说是甩了成年人N条街,我们往往被既定的事实和知识束缚了思想,也被框在了规则和常理之中。《西游记》或是其他经典在翻拍之后很少再度热火起来,更别说一举封神了,有时候我也在想,也许让儿童尝试去编编剧,也许会有新得突破也不一定呢!
西游新说——取经常青路,重塑名著*
山西晋中力豆幼儿园杨淑芝
大家好,我是晋中力豆幼儿园的杨淑芝,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故事。
中班下学期,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聊西游记里面的情节,并带来了剧中的法器玩耍,老师发现孩子的兴趣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减,于是和孩子们商量之后,我们成立了西游记小组。
这是我们的小组成员,六岁左右的小朋友们展开的西游新说。
故事分为四大部分,一编写剧本,二选择角色,三自制服装、道具,四角色表演。
孩子们对西游记故事兴趣一直不减,有的小朋友提出想把西游记故事演绎出来给爸爸妈妈也看一看,想要表演就有小朋友提出了要先写剧本。
经过挑选后孩子们对三打白骨精很感兴趣,决定来演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孩子们先了解了一下故事大概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把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内容进行了再创造,由老师代笔编写出了剧本,孩子们用童言童语表达出了对故事、人物的理解,比如在剧本中说道:白骨精在白骨洞里正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说:我怎么这么美呀!边说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做着妖娆美丽的动作,旁边的手下蛇精夸赞着“女王,您真美,听说吃一块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等等,孩子们用自己的理解重述着故事。
孩子们自己对于《西游记》的解读和诠释真的很微妙很有意思,还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主次关系以及各自的形态说辞等表现,尤其是那个“手下蛇精”百般讨好、阿谀奉承“白骨精”的样子可把我逗笑了,还有推动故事线发展下去的意识:提示白骨精抓唐僧吃唐僧肉,因为这样就可以长生不老,永葆美丽了。
写好剧本后,根据剧中人物孩子们自由选择了自己想当的角色。
初步确定了一些角色和表演者,有孙悟空、沙和尚、唐僧、猪八戒、白龙马、白骨精、妖怪等等。
自制服装、道具
初步确定好角色后,孩子们说:我们要表演要穿孙悟空的衣服呢!不然别人不知道你是扮演谁。看,问题自然就来了,怎么样能让其他不参与小组活动的小朋友一下子就看出来是哪个人物呢?由此展开了探讨,结合经验和了解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要把人物手里拿的东西画出来,唐僧是有帽子的,猪八戒是胖胖的,沙和尚挑着担子、孙悟空有金箍棒,还有火眼金睛,白龙马是可怕的,手指是尖尖的,身上图案都是一些病*和骷髅,白龙马是头上有龙角的……孩子们也对人物特征有了初步的认知。
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孩子们开始对角色进行服装设计,孩子们对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我们也尊重着孩子们不同的想法。
在给人物设计服装的时候,我们发现没有小朋友愿意给猪八戒设计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朋友说到,猪八戒太丑太胖,耳朵太大鼻子也太大了,猪八戒是个贪吃货,胖墩墩的,他还是个懒虫,猪八戒很吓人、很笨,他没有猴哥的火眼金睛,大家都不太愿意给猪八戒设计衣服,孩子们大都喜欢厉害一点的正面人物。
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部分孩子对猪八戒的看法还是一边倒的,形容猪八戒的词汇似乎都是比较负面的,老师自然也就好奇了:“既然猪八戒又丑又胖,贪吃还是个懒虫,听上去好像对取经没啥用处啊,那为什么师徒四人里要有他呢?这不是矛盾了吗?当然这样的好奇问题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如果直接这样问孩子们不一定能理解,所以我就转化成孩子们能听懂的措辞,问到孩子们:如果到时候我们表演没有猪八戒会怎么样呢?
平时有老师提出困惑,如:如何更好激发儿童的兴趣;如何更好推进对话开展?那么这里我们也可以从杨老师的做法中得到一个方面的启示,就是与儿童互动交流时候的言语措辞。也许我们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是“无障碍式的”,大家的认知面和信息很多都是同步的,你说啥我都懂,但是孩子们却不一定了。如果继续沿用我们成年人的语言措辞方式和孩子们交流,也许就跟我们听大学教授讲课一样玄乎、一知半解的。要想让孩子们清晰收到我们给出的信息和问题,那么我们也需要注意将语言转化成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呈现方式。
/
孩子们开始修复之前的理论,多角度的去考虑猪八戒的人物特点,讨论到猪八戒虽然有缺点,但是本性善良,也愿意为了保护师傅而战,而且猪八戒也是有故事有苦衷的,经历一些变故才变成现在这样的。
正因为老师将之前带有矛盾点的问题提出来,孩子们也重新开始考虑猪八戒的形象,开始孩子们对猪八戒的认知是从简单的外表出发,又胖又丑又懒又爱吃,通过老师的反向提问,孩子们之间开始互相质疑,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由原来单一的看待问题到多样性的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看待猪八戒这一角色。由此可见问题是小组活动工作的核心问题,能够促使小组活动发展,老师的角色是找出问题,并把它变成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