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山西新闻工作者奋力投身抗ldquo疫
TUhjnbcbe - 2021/5/7 15:08:00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山西的新闻工作者们在这场战“疫”中,以笔作枪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从防控工作开展伊始,就与山西医疗队一起赶赴湖北,进行实地报道;有的深入山西救治、防控工作最前线,记录一线工作者们的点滴……今日,本报推出特别报道,记录三位记者的战“疫”经历。

山西日报记者袁兆辉

他把山西医疗队员的

湖北战“疫”故事讲给读者听

记者档案

袁兆辉,80后,年3月进入山西日报社工作。从业期间,先后荣获山西新闻奖、全国*报新闻奖等省部级奖项。先后参与“右玉精神”主题宣传、砥砺奋进的五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山西省两会等重大、重点报道任务。年5月,获得山西青年五四奖章和朔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年12月,入选朔州市青年拔尖人才。

他们深入最危险的地方,实地直击、深度调查、前线拍照……他们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抗击疫情,但他们同样是战斗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山西第一时间派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作为首批随队记者,山西日报社记者袁兆辉已经在疫情一线随队战斗一个月有余。3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电话连线至今仍在疫情一线采访的袁兆辉。
  

山西晚报:这次去湖北省,你是主动请缨还是单位选派,当时是什么样一个过程?
  

袁兆辉:既是主动争取,也是领导信任和安排吧。那是1月26日中午两点左右,我所在的记者部工作群里,段伟华副主任发出一条
  

山西晚报:当时湖北已经很危险了。家人怎么看待你这次采访?你自己又有什么顾虑?
  

袁兆辉:我这也算“先斩后奏”吧。怕老人担心,我1月27日凌晨到了武汉,才发
  

至于顾虑,我也是普通人,说一点儿也不怕是假话。感触最深的时候是1月27日凌晨,看着送我们的包机刚落地不久,就掉头飞走了,整个机场陷入黑乎乎一片。当时,我深刻体会到自己进入了一座交通完全被阻隔的孤岛,但这种感觉,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报道任务淹没了。
  

山西晚报:目前你在疫情一线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困难?这次采访和你以往参与的有什么不同?
  

袁兆辉:在这里的采访工作非常紧张,特别是刚开始的两周,我每天休息时间也就四五个小时。白天采访、开会,晚上写稿是常态,直到现在还是。后来时间充裕一些,医院,下午和晚上写稿。反正感觉事情特别多,医院的对接,到完成培训,进驻病房开展工作,作为一名记者,我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抗击疫情中的人和事。
  

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不方便,去哪里都不方便,在市医院,但是想去其他地方看一看,比如医疗队指挥部驻地在仙桃,想去潜江、天门看一看,用车非常不方便,湖北严格的交通管制,加上找车也很难,所以只要有机会去潜江、天门,都想多待几天。
  

这次报道,和以往的报道区别很大,第一就是危险系数高,每进一次病房,就会增加一次暴露感染的风险。第二就是很多时候见当事人都比较困难,电话、
  

山西晚报:在山西的媒体朋友圈里,有一张你穿着防护服采访的照片,你后背写着“袁兆辉山西记者”,这张照片打动了很多人。与患者零距离接触,不担心被感染吗?说说你第一次进病房的感受吧。
  

袁兆辉:担心感染是肯定的。咱们是业余选手,穿脱防护服,如果操作不当,存在极大的暴露风险,所以领队和队长特别不愿意让记者进隔离病房。此外,新冠病*传染性之强,也是来了之后才感受到的。来了这里,我目前已经进了5次病房了,他们医疗队的队员也觉得我们记者挺勇敢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来到了一线,那就一定要去战场看一看,要不然怎么能写出、拍出作品来。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首次进病房是1月31日。当时我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戴上眼罩和面屏后,感到超级难受。那种感觉不亲身体验真的很难想象,非常憋,穿时间长了人会因为缺氧而头疼,好在我坚持下来了。
  

进重症病房,最大的感觉就是压抑。因为一线的病房,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发出的嘶鸣的声音让人听着就揪心,这些患者是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但是看到咱们的护士和医生在这种环境下,依然冒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为他们开展治疗,特别地钦佩。第一次,我呆了一个上午,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湿透了。就那一次,我们就体会到那些医护人员真的太不容易了,他们是战士,真的特别心疼他们。
  

山西晚报:这次在疫情一线采访,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袁兆辉:在湖北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疫情早点儿过去,希望患者都能平平安安地出院,特别是目睹了生与死后,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新冠肺炎的传染,很多都是家庭聚集性传染,一个人生病,全家人感染。一家五六口生病,三四个同时病故,这些事情目睹或者听说后,特别让人难受。我记得我在仙桃拍过一个视频,有个妇女当天拍的时候还在呢,感觉状况还好,第二天我再去时,她就不在了。而在她去世之前,她的儿子已经过世了。这种状况,让我有时晚上睡觉醒来,感到特别难过。还有就是医护之间与患者之间的感情,确实令我动容。此外,就是医疗队队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他们彼此视对方为亲密战友。还有好多好多感人的事情,我能做的就是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疫情结束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再来一次湖北,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的那种。这次山西援助的是湖北仙桃、潜江、天门,我听当地人说,潜江的小龙虾全国有名。等一切好起来了,我想领着我的家人,在潜江的街上好好吃一顿小龙虾。
  

截至目前,袁兆辉已先后为《山西日报》、山西日报手机客户端、山西日报
  

那些充满力量忙碌穿梭的身影,那些饱含信任与期待的眼神,让王一迪再次坚定地感受到,走进战“疫”一线,真实记录那些守护生命的真情故事,是自己最无悔的选择。
  

3月5日,山西晚报记者连线山西电视台记者王一迪,听她讲述她所见证的坚守与感动。
  

“这一趟逆风而行,是媒体的责任”
  

王一迪是个90后。1月26日,当得知台里要派记者跟随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进行采访时,王一迪第一个报了名。用她的话说,疫情面前,你和我,都必须要做些什么。
  

其实,这个小姑娘报名,很多人也并不意外。尽管入职时间不长,但她对新闻的拼劲却不小。年7月19日,太原市遭受20年不遇的暴雨袭击,她和同事坚守在报道第一线,在齐腰深的水中出镜、采访。下午回到单位顾不上换掉湿衣服,马上写稿编片,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播出。“当时真的没考虑太多,最多想了两三分钟。”说到这次赶赴湖北,王一迪说,当时时间特别紧张,从接到通知到前往机场,中间只有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收拾好行李,王一迪才跟父母说,要跟着支援湖北医疗队去采访。尽管深知女儿此行会很危险,但父母还是支持她的决定。
  

王一迪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还是山西省援非医疗队的队员。从小生长在双医家庭中,让王一迪对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有一种天然的亲切和信任。也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她的选择非常理解。因为他们深知,来到抗“疫”一线,不仅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选择,也是一名新闻人的选择。
  

1月26日晚上7时,王一迪和同事梁震,在前往武汉的飞机上,开始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第一场采访。“这一趟逆风而行,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我作为一名90后记者的光荣。”王一迪说,她会继续留下来,一直等到疫情结束,静待这座城市生机勃勃。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不在现场”的采访
  

在一个多月的采访中,让王一迪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次“不在现场”的采访。
  

在这场湖北保卫战中,山西是全国唯一“一省支援三市”的省份,责任重大,使命艰巨。2月20日那天,王一迪已经跟随支援湖北医疗队来到对口支援的仙桃市。当天晚上6点多,医院,王一迪和同事梁震本打算采访记录夜班护士的工作,没想到遇到一场病情危急的抢救。
  

一位66岁的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降到60%,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生死一线,有着多年重症治疗经验的郭焱医生和*敏护士立即进行抢救,王一迪和梁震也赶紧做好防护措施,跟随采访。
  

没想到处置到一半时,*敏突然把其他人都赶出了病房,语气还很严厉,“出去,出去,你们都出去!”走出去以后,王一迪才知道,*敏把所有人都赶出去,是要自己一个人留下来吸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操作真的非常危险。”王一迪说,当时病人气道开放,整个房间弥漫着高浓度的病*,而护士与病人几乎是脸贴着脸,感染风险很高。20分钟后,经过救治,病人血氧恢复到90%,终于脱离了危险。
  

事后,*敏在接受王一迪的采访时说,“这里太危险了,让你们都出去,只是想着,能保护一个是一个。”
  

采访中,王一迪总是能听到医护人员这样的嘱托,“别拍了,这里太危险了。”但他们这样嘱托别人,自己却往往是第一个冲进危险的人。
  

在生命和死神抗争的时候,唯一让你感到有力量的,就是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也正是他们,给了王一迪最深的感动。
  

一天中最晚的一顿饭

第二天凌晨3点才吃上
  

其实,采访王一迪并不顺利,前前后后联系了两天,才最终完成。但只有了解了他们在一线工作之后才会发现,这样的等待与他们的工作强度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
  

1月27日,抵达湖北的第一天,王一迪和梁震就投入到战斗中。一直到下午五点,才吃上中午饭。就这样,还是一边吃饭,一边电话采访。在过去一个多月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上演。而王一迪一天中最晚的一顿饭,却是在第二天凌晨3点。早晨7点,来不及吃早饭的她就和同事出发去采访早值班的护士,然后又换上隔离服进入病区采访,一待就是一天。王一迪说,“隔离服太珍贵了,穿上就不舍得脱,一定要好好利用。”走出病区,她又马不停蹄采访下夜班的护士。
  

等结束一天的采访回到驻地,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点半了。之后,又进行个人消*。20多个消*步骤全部完成,需要一个多小时。等吃到那天的第一顿饭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了。
  

但王一迪觉得,与医护人员的努力和付出相比,自己遇到的困难不值一提。她说,“在这里,你能看到太多的感动和力量。”
  

在一线采访中,她看到“60后”的王俊平主任,出发前在科室
  

正如她在火线入*的申请书上所写的,“用我奔跑的身影,飞速书写的笔,手中紧握的话筒,肩上扛起的机器,展开新闻报道,记录这个特殊时期的新闻故事,记录无数中国人同舟共济的时代记忆。”

山西晚报记者薛琳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名

以笔为枪的抗“疫”战士

记者档案

薛琳,年6月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山西晚报社工作。12年间,主要从事环保、卫生领域的新闻采写工作。曾获评山西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等多个奖项。抗“疫”战役打响后,从1月22日到3月2日,40天发稿条近20万字,日均成稿6条,日均见报字。此外,她还是山西省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年曾获评中华骨髓库“五星级志愿者”。年,庚子鼠年,也是薛琳的本命年。虽然满怀期待,此前也做了各种迎新的设想,但“新冠肺炎”发酵、蔓延的开年却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这对于一个专业跑口记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


  

3月3日,考虑到疫情,采访选择电话方式进行。两个小时的通话,薛琳好几次哽咽到无法言语。每天奔波在疫情前线的她,有辛苦有感动也有许多泪水。
  

抗“疫”报道手中的笔亦是武器
  

从听到“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这个词开始,薛琳的神经就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种紧张,一方面是害怕遗漏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是没有相关报道经验,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薛琳开始给经历过非典报道的前辈打电话,开始翻阅非典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开始手机不离手地刷省市卫健委的官方网站。薛琳深深地知道,每一个和疫情相关的信息都是老百姓热切
  

1月22日10时52分,山西省卫健委
  

1月22日下午,薛琳收到省*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通知。发布会的时间先后调整了三次,薛琳明显感觉到了气氛的紧张和凝重。“看样子是有人确诊了,要发布详细情况。”带着这样的猜测,薛琳将发布会现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在脑子里捋了一遍。
  

果然,发布会的主题是我省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肺炎病例。这对于山西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警报。拍图片、拍视频、回传文字。进入会场后,薛琳第一时间将发布人的姓名以及职位传回了山西晚报客户端。省卫健委副主任张波刚一通报病例情况,薛琳就迅速将现场录制的小视频传回单位,配合同事实时捕捉省卫健委
  

经历了这一天的采访报道,对于抗疫新闻的报道,薛琳忽然就有了底气。薛琳觉得,从那一刻起,自己就是一名战士。她将用手中的笔作为枪,和新型冠状病*作斗争。而战役,才刚刚开始。
  

主动出击传递正能量
  

1月25日,农历庚子年大年初一。薛琳属鼠,今年是她的本命年。
  

一大早,看到山西新增确诊病例5例、全国新增确诊病例例的数据,薛琳开始坐立不安。老公看出了她的焦虑,开玩笑地抗议,“明年过年一定要给我们爷仨准备全套的新衣服。”薛琳这才发现,她连新衣服都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准备。“疫情趋势如何?目前确诊患者救治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我们会采取什么措施?山西医疗队是否会驰援湖北?”……一个个问题接二连三从薛琳脑子里蹦出来。去医院采访?继续待家里等消息?心急如焚的感觉,让薛琳难以忍受。思来想去,她决定去省卫健委看看。“与其在家干着急,不如去实地看看。”和老公撂下一句话,薛琳就匆匆出了家门。
  

来到山西省卫健委,几乎每个办公室都开着门。应急办副主任王贤伟顶着熊猫眼疲惫地看了薛琳一眼。当天,是王贤伟在单位连续呆着的第11天。初一的午餐,薛琳是在卫健委吃的工作餐。回到家,看到老公准备的饭,她没敢说出实情,又吃了一回。
  

大年初二,原本是回娘家的日子。“妈,这两天疫情这么严重,到处都在倡导少出行、不聚餐,我们要积极响应*府号召,今天就不过去了。”一大早,站在窗户前,看着几十米之外妈妈家的阳台,薛琳给妈妈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妈妈的无奈和失落:“随你们便吧。”
  

之所以没法回娘家,是因为薛琳一早就得到了山西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要出发的消息。通知时间是下午两点。经验告诉她,送行现场会比较混乱,也不会有太富余的时间,要想挖掘人物背后感人的故事,必须提前出击。薛琳几经辗转了解到,这批医疗队员要先在太原并州饭店集结,进行相关培训后才会出发。
  

于是,薛琳马上联系了视频部、摄影部的同事。出门前,老公硬塞给她一个碗,她扒拉了两口饭,就匆匆出门。此时,医疗队员们已经陆陆续续从全省各地赶来。和同事李永江、赵亮简单商定报道方向后,薛琳就开始不停地找队员采访。李永江和赵亮则轮流负责拍摄,还现场做了一些短视频。午饭,是自助餐。饭是同事帮她端来的,她却始终没有动筷子。因为没有文字资料,她在餐桌上简单梳理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第一时间,送到了客户端编辑手里,形成了《山西名医护人员紧急集结驰援湖北抗“疫”一线》的雏形。父亲在看到这篇文章后才知道薛琳之所以没回娘家,是去了一线采访,老两口特意打来电话,叮嘱要做好防护。
  

机场参加完送行仪式,回到单位已是晚上8点多。紧绷的神经松下来后,薛琳才开始觉得饿。同事谢燕及时给他们送来了蒸饺和蛋花汤。那天晚上,她和同事们在办公大楼里,一直加班到晚上11点。同事剪辑视频,薛琳一边完善稿子,一边帮他们核对人名及相关文字。
  

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一天的忙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那一刻,薛琳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一次采访经历让她后怕了好几天
  

回顾前一段时间的抗疫报道,薛琳一共去过5次山西医院。
  

第一次去,是采访我省首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得知薛琳要去山西医院,家人、同事、朋友都开始不停地提醒:“一定要做好防护!”“没事儿。”嘴上虽然这么说,薛琳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害怕的。医院那一刻,薛琳顿时感觉呼吸困难,不自觉地紧张起来。毕竟,那里是全省新医院,几乎所有危重症、重症患者都在那里。
  

虽然采访时,院长告诉记者们,医院防护措施特别到位,采访时穿戴的衣物也不需要做过多的处理。回家后,薛琳还是把自己从里到外进行了“深度消杀”。
  

此后,又有4次去山西医院采访的经历。有了第一次,心里上明显没有了之前的紧张感。但有一次至今让她心有余悸。
  

那是2月10日,采访我省首例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稿件时的情景。患者已经在前一天出院,医院安排赵爱斌主任接受媒体采访,并现场连线患者本人。“你们离我远一点儿,因为我刚从重症病房抢救完病人。”刚一见面,赵爱斌就提醒大家。现场连线时,患者表述非常简单,而薛琳一心想着能挖掘到更多背后的故事。“如果能拿到患者的手机号码,回去补充采访也可以啊。”薛琳心里这么想着,身体就不自觉地朝着赵爱斌贴近,希望能看清楚手机上显示的电话号码。电话号码确实看到了,记忆却出现了偏差,连打了好几次,对方都说打错了。
  

回到家,薛琳才意识到这样的举动似乎有些冒险。那时候,正是“气溶胶”传播的说法最鼎盛的时候。
  

至今,薛琳仍然为当时的行为捏了把汗。还好,14天过去了,薛琳才慢慢放了心。
  

采访中最让她动容的还是孩子
  

薛琳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她和老公自己带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她左右两边各睡一个。为了方便照顾他们,老公在行*床上睡了好几年。养育双胞胎的艰辛,只有他们两个能够体会。抗“疫”期间,薛琳采访了很多医护人员。最能触动她的,却是这些医护人员的孩子。
  

从大年初二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开始,先后13批总计人奔赴湖北抗疫一线。王素娟是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她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母亲。17年前,全国暴发非典,已经报名加入抗击疫情一线时,才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肚子里宝宝的安全,王素娟不得不退居二线,这也成了她多年的遗憾。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王素娟的心一直被揪着,她觉得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入到抗“疫”一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她为难的是,此时,两个女儿已经读高二,因为在不同的学校,平时夫妻俩明确分工,一人管一个,如果她此时离开,孩子们面临开学,照顾孩子的担子就全部落到丈夫一个人身上。让王素娟欣慰的是,正当她为去还是不去纠结为难之时,却得到了丈夫和两个女儿的力挺。
  

1月26日,医疗队出征当天,正好还是王素娟两个女儿的16岁生日。一大早,王素娟给孩子们买了蛋糕,给她们庆祝了一下。懂事的女儿,一再要求妈妈要平安回来。
  

同是护士的张鸿翔、高燕夫妇,同一天接到支援湖北的通知,他们把9岁的女儿托付给双方老人照顾,然后就直奔机场;同是护士的田小荣、田小龙哥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前后脚奔赴武汉一线;同是护士的卢海忠、郑荣夫妻虽不能同赴战场,但郑荣全力支持丈夫,还在坐月子的她主动肩负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6岁儿子还成了她的小帮手……
  

一次次的人物采访,让薛琳忍不住落泪。而儿子们的懂事,却让薛琳既愧疚又欣慰。疫情暴发后,薛琳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除了外出采访,薛琳每天起床后都会坐在电脑旁处理稿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多少有些烦躁。有一天,老公去上班,临走时,给她娘仨准备好了饭。她在卧室听见小哥俩在小声讨论,“我们俩得把餐桌擦干净。餐桌擦干净了,妈妈才会心情好,才能好好工作。”儿子的话,让她瞬间情绪失控。
  

从1月22日到3月2日,薛琳总计写下文字近20万字,和视频部合作及提供60余条视频,还完成了1次出镜直播、1次视频直播。这背后,是丈夫的无私付出,是儿子们的懂事。
  

记者手记
  

接到采访薛琳的任务,我有点儿纠结。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和她太熟悉。刚刚进入山西晚报时,薛琳就成了我的邻桌。从她谈恋爱、结婚、生孩子,我都是见证者。同时,我还见证着她从一个新闻小白变成一名资深医疗口记者,见证了她的倔强和不服输,见证了她的果敢。正是因为这种熟悉,会有太多信息立马冲进脑海里。也正是因为这种熟悉,这次采访一聊便是两个小时。
  

电话里,她几次哽咽。我也好几次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辛戈郭卫艳杨晶

视频来源: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杨晶

王一迪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赵亮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新闻工作者奋力投身抗ldquo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