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属于一个人的寂静时光,一本好书,一杯清茶,四下俱静,嘈杂远去,一颗心也变得沉静起来。4·23读书日即将来临,山西晚报小记者俱乐部联合书声琅琅时光岛邀请每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读红色经典、讲*的故事。
建*周年之际,读红色经典,
学习*的光辉历程
山西晚报小记者俱乐部开启
童心向*“读红色经典讲*的故事”系列活动
共同献礼建*周年
4月11日,山西晚报小记者俱乐部联合书声琅琅“少年百家”,启动第一场活动,相约爱读书的孩子,与作家蒋殊面对面,以她为青少年创作的纪实散文集《再回》为“介质”,一起“穿越时光”,聆听“那时的少年”怎样幼时吃不饱艰难度日,怎样从每天逃跑躲*子兵到穿上*装捍卫国家……孩子们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脉搏,从中感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作家简介
蒋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型影像文化期刊《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重回》《再回》《沁源》《神灵的聚会》《百年长川》等作品。《阳光下的蜀葵》获得-年度“赵树理文学奖”,《阳光下的蜀葵》与《重回》分别于、年进入全国农家书屋。微小说《自己的墓葬》获得第七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部分作品收入中国散文及随笔年选,散文《故乡的秋夜》入选年苏教版高中读本。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蒋殊没有像很多作家那样优雅地书写个人生活观察感受,却不顾艰难走向广阔的田野,走向历史社会生活斗争场中,感受与书写中华民族追寻新生的经历过程,《重回》《再回》《沁源》就是这样的作品,给现实以榜样的启示与培育,为自己,也为文学创作开辟出了新的生长田地,并很好地收获着。
听作家讲故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
动情歌唱
感悟时代真情
大屏幕上出现上甘岭战役的电影片段,歌曲《我的祖国》萦绕在耳边,在场的一位小记者高声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全场孩子随声附和共同高歌,曲罢,场内掌声雷动,孩子和家长们热泪盈眶。
蒋殊老师书中的24份记忆,勾画出的就是一幅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全景速写。这幅图中,有生存环境千疮百孔的童年记忆,更有细密柔嫩却不凡的温暖、力量、责任与担当,还有艰苦之中喷薄而出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这不可磨灭的力量来自于每一位少年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从中汲取养分,并愿意为“那时的梦”奉献一生。
回忆历史,回望烽烟年代,在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们拿什么保护我们的国家土地和亲人?答案非常明确,只有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合格的少年,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不惧未来!
在场的小记者们得到了蒋殊老师称赞,她表示,孩子们太优秀了,不仅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知识面涉猎也很广泛。小记者李姝昀表示,这次读书会让她深受感动,好好学习就是她当下最应该做的事。
写作要多观察
多挖掘,多角度
讲座接近尾声,山西晚报小记者再次过了一把现场采访的瘾。不仅与作家蒋殊一起探讨采访背后的故事,更请教了有关写作的技巧,可谓干货满满。
“作文字数写不满怎么办?”小记者问道蒋殊老师拿一个杯子举例,写作应该要多观察,多挖掘,多角度去写,看图写话同样也是要学会想象。“要想文章细腻而生动,关键在于细节的刻画。而细节的描写,则来源于对生活的用心观察。无论写作还是讲故事,我们都要注意画面感的运用……”
蒋殊老师以自己的新作《天使的模样》来举例讲述写作的真谛。所有孩子和家长都知道,年春节前,一场名曰“新冠肺炎”的疫情暴发,并从湖北迅速蔓延到全国。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关闭了,大街小巷,甚至村庄院落,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烟火气。和平年代,又一个特别的群体闪亮在我们生活里,“以生命守护生命。”他们的举动,堪称伟大。他们以大爱,担负起对生命的守护。在《天使的模样》中,蒋殊用细腻的笔法还原了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生命守护患者生命的故事,同时也记录了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们,为了那些处在灾难中需要拯救的生命,义无反顾,逆风向前的故事。
蒋殊老师以自己的宝贵经验,为现场的小记者们又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无论家长还是同学们都表示:“这一趟来得真值!”
作品简介
《再回》呈现了24位在年的风云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回忆和记录,他们中最小的8岁,最大的18岁,各自有不同的家庭境况与生活地域,时代的奔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拍打着他们。他们记住了生命中的感动,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片段,浩荡澎湃的历史长河里他们发出了属于自己的闪亮一瞬。只这一瞬,足以照亮支撑他们一生。如今他们最小的已经78岁,最大的88岁。24个人,经过蒋殊无数次地沟通、交谈、打捞、采访,才终于交织出这样的一本70年前的记忆,组成了年生动的表情。
文字/视频/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李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