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太行古堡与太行文化
TUhjnbcbe - 2021/6/4 21:25:00
北京治皮肤病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太行古堡申遗,需要解决一个前提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太行古堡”名称的确定。以皇城、湘峪、砥洎城等为代表的晋城沁河、丹河流域的古堡寨古村落为什么要叫“太行”古堡?它们与太行山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太行古堡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它的塑造对晋城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太行古堡是太行文化的实物展现,是太行文化在晋城的积累和创造。太行古堡的打造是晋城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的构建行为,不仅在文化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更与城市的*治、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不能把太行古堡的申遗单单看做一项文化行为,而应把太行古堡的打造与城市的综合发展联系起来。太行古堡文化品牌的塑造,同时是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动能的一个培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文化全球报告倡议,在世界各区域城市化加速和扩大的态势下,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纳入文化考量,要以文化和创意产业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不仅从文化角度出发,还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太行古堡对晋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总结和提炼和对晋城未来发展的意义。

太行古堡的提出是对晋城“太行”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转化和创造。

文化战略上,基于未来时态,太行古堡是晋城构建自身文化IP,整合存量文化资源,塑造晋城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太行古堡的申遗,也是晋城整合太行历史文化资源、创造培育城市发展动能的一项重要的尝试和努力,“太行古堡”的提出是对晋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转化和创造。

文化意义上,基于历史时态,“太行古堡”的提出,是太行文化资源在晋城千年累积的结果,也是自然生长和进化的过程。此次太行古堡的申遗是晋城几千年来关于太行山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整合的一个契机,是自然而然的,是光辉绚烂的太行千年文化之花的一次绽放。

第一部分,太行古堡的形成。研究太行古堡首先要搞清楚太行古堡的前世今生,太行古堡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

一、太行古堡的形成

太行古堡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成长于唐宋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

晋城的沁河和丹河流域,内有沃野千里,外有山河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末期,公元前年,韩、赵、魏分晋,封晋末帝静公以端氏。伴随着端氏的发迹,周边村镇相继发展成为商业性集镇,如郭壁、周村。战国末期,秦赵于长平对垒,在沁河、丹河流域筑堡屯兵,建立了武安、尉迟、屯城、下马游等*事要塞。

唐宋年间,依托发达的社会经济,在沁河、丹河边的商道上相继发迹了一批商业重镇,如上伏、下伏、町店、嵩峪、永禄、伯方等。至今,有些地方还保存着过去的码头。

明清时期,依赖于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水源、平缓的地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沁河、丹河流域农耕、煤铁经济繁荣,人口集聚,商贸发达,商贾乡绅众多,文风鼎盛,仅明清两代就出了进士数十人,其中的代表有王国光、刘东星、张五典、张慎言、田逢吉、陈廷敬等。明末,天灾人祸、社会动乱、农民起义频发,地位显赫的官宦和富裕的乡绅阶层主持修建了许多防御功能完善、内部结构完备的堡寨建筑,如窦庄、砥洎城、蟠龙寨和郭峪等。

沁河、丹河流域的大多数古堡建于明清时期,是太行山上一道贯穿古今,雄奇壮美的风景。

第二部分,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宏观上观察古堡生长的山水环境,再从古堡本身出发,论证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一体性。然后上升到区域高度,看太行古堡在山西三大古堡中的定位。

二、太行古堡的自然环境

1.古堡的生长环境

1)山环境

太行古堡生长于晋城市域范围内,晋城市地处太行山南端,境内山脉均属太行山系。晋城是典型的山地之城,境内平原、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2.9%、28.5%和58.6%。

《山西通志》中记载:

“太行山,中原望镇也。在泽州(晋城)南三十里,迤逦东北,跨陵川、壶关、黎、潞城、辽、和顺、武乡诸州县,直抵京师为右辅,形大而原远,连亘数千里而不绝。”

《愚公移山》中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太行山的自然地理范围并不限于太行山本身,也包括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平原和盆地。两百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正是由于太行山的快速抬升,才使得太行山以西不断削山移土,形成包括晋城盆地在内的一系列盆地。因此,广义来讲,太行古堡位于太行山的大自然地理范围内。

太行古堡位于太行山腹地,险要的地理位置和俊秀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很多传统的聚落文化,山川的围合为太行古堡提供了保护的屏障。

2)水环境

丹河、沁河两条河流自北向南纵贯晋城东西部。

《山海经》云:“谒戾之山,沁水出焉。”沁河,春秋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称沁河,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条主要河流,属*河支流。沁河在晋城流经沁水、阳城和泽州三县,三县干流总长.6公里,流经苏庄、郑庄、端氏、嘉峰、润城、北留、白桑、东冶、李寨、南岭、山河11个乡镇,主要支流自北向南分别有苏庄河、龙渠河、沁水河、端氏河、郑村河、芦苇河、获泽河、长河、犁川河等。

太行古堡在沁河、丹河流域分别有58处和59处。

丹河是沁河的最大支流,纵贯晋城市东部,干流总长公里,省境内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丹河主要支流包括许河、巴公河、北石店河、白水河等。丹河干流主要流经区域为高平市的寺庄镇、永禄乡、市区、河西镇,泽州县的北义城镇、高都镇、金村镇、柳树口镇、大箕镇。

3)古堡与周边的山水大地景观构成有机的整体

据《古堡中的中国》一书中统计,晋城现存有处古堡,其中84处为临河靠山型,33处为平原坞堡型,这样的分类反映了古堡与周边地貌浑然一体的自然形态。如湘峪古堡背山面水,山水是古堡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砥洎城三面环水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面环水的砥洎城。

临水的上伏古村。

郭峪古村。

同样的人文遗产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整体观念在文物保护上也有所体现,沁河岸边的郭壁、窦庄古堡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划定文物的保护范围时,文物专家也认为:古堡周围的大地自然景观是古堡的一部分,不可分开来看。它们周边的河流、古树、古井、古道、寺庙、祠堂等都要被划入保护范围内进行整体保护。

今天山西提出*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战略,根据三大板块的位置分布,晋城市完全处于太行板块中,可以说晋城就是太行山中一个天然的“堡寨”,在市域范围内继续聚焦,在晋城这个“大堡”的丹河和沁河流域生长着无数的小堡寨,这些小堡寨与它周边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一个个有机的整体。

太行山从地理上锁住晋城。

锡崖沟人用30年人力资源接续“解锁”。

太行山水是太行古堡的有机组成部分,太行古堡是古泽州人民耕耘太行山的人类文明成果。它们与周围的古树、古井、古道等形成一个个古堡文化矩阵,是一个天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太行古堡在山西的画像

1)地理空间

省域范围内,晋城的太行古堡与晋西北的碛口古镇、晋中的晋商大院共同构成山西三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古堡矩阵。

以临县碛口古镇为中心的古堡,分布在吕梁山区*河沿岸,以古代商贸流通、商品集散为支撑,体现晋西北*土高原文化。

以平遥古城为中心的晋中大院,分布在山西中部汾河流域,以晋商经济为支撑,体现晋商文化特色。

而太行古堡与前两个古堡相比,在地理空间上,碛口古镇位于吕梁山,晋商大院位于太岳山腹地,只有太行古堡位于太行山腹地,和太行山的空间关系是最近的。也就是说,尽管太行山在山西东部绵延几百里,在这三处古堡中,也只有晋城的古堡能够叫太行古堡。

太行古堡既体现了官绅阶层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担当,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等级森严的秩序。

2)文化内涵

在文化内涵上,太行古堡与前两处古堡相比,有下列几处特点:

第一,在建筑年代上,太行古堡主要建于明末清初,早于晋商大院一两百年。

第二,古堡的主人阶层不同,晋中大院以豪商巨贾为主体,而太行古堡的建造者多是以经济条件优厚、社会地位显赫的官宦阶层为主。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的经筵讲官;天官王府的主人王国光,官至吏部尚书,是明代著名的*治家、财*家和文学家;湘峪古堡的建造者孙居相、孙鼎相兄弟,官至户部右侍郎......

第三,古堡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同,前两者都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财富的累积而形成的豪华建筑群。而太行古堡则是在社会动乱时期出于防御的考虑而建成的,建造者运用传统的营城理念建造出防御功能强大、内部结构严谨的堡寨型建筑,体现了当时官绅阶层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担当,建筑的整体布局也反映出封建社会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文化。

第三部分,古堡成长和繁荣于古泽州的历史时期,而古泽州和今天的晋城在地理空间和行*范围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太行古堡文化从属于古泽州的文化语境范围,而古泽州的文化核心则是太行山文化。

三、太行古堡的人文环境

太行古堡自古在行*范围和文化语境上都隶属于古泽州,而古泽州的核心文化是太行山文化。可以说,太行古堡是以古泽州为基底的太行文化核心区。

1.太行古堡与古泽州的关系

1)太行古堡生长于古泽州的行*范围

今日的晋城,古称“泽州”。

东晋太元八年(),西燕划出上*郡的南部地区,设立建兴郡,为今日晋城版图之雏形。

自隋开皇三年(),隋文帝实行“改郡为州”的行*体制,设立“泽州”起,历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民国多朝,一千四百多年来,虽经三次迁治,下辖县域几次分合,但基本沿用了“泽州”这个名称,其行*范围也一直锁定在太行、王屋、中条、丹朱岭、金泉山等山脉围合的晋城盆地,与年设市以来的晋城市域范围一致。

因此可以说,今天晋城市域范围内的处古堡,几乎都生长于古泽州的行*范围内。

古泽洲的五次选址始终在丹沁两河徘徊。详见《泽州彷徨》一文。

历史上的“两河”渡口。

2)古堡文化从属于古泽州的文化语境范围

自年至年,除短暂地改名为高平郡和忠昌*节度外,“泽州”几乎贯穿了晋城的古代时光,其所辖范围基本锁定在沁河、丹河流域。

今天晋城市域范围内的处古堡成长和繁荣于古泽州的历史时期,而古泽州与今天的晋城在地理空间和行*范围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太行古堡与古泽州的隶属关系,因此古堡文化从属于古泽州的文化语境范围。

古堡文化属于古泽洲的文化语境范围。

2.古泽州的核心文化是太行山文化

1)泽州是太行山“总会处”

从地理上来看,太行山纵贯河北、北京、山西和河南四省市,而山西是太行山的主体,“泽州”是太行山最美的地方,是秀美南太行风光主打地。

《泽州志》中写道:

“其(太行山)地界夷夏,省画东西,耸为恒岳,融为霍镇,秀如中条,奇如五台,险如三关,灵境名迹,随地异称,皆其支脉,非一方可专。惟泽州之诸峰特起,雄峙天下,为太行总会处。”

在古人对太行山的地理认知中,泽州汇聚了太行山的雄、奇、险、秀,成为太行山的“门面担当”,理所当然成为古人认识和描绘太行山的中心。

也正因如此,古代*事社会中扮演着重要地位的太行陉和太行关也位于泽州境内。

2)历朝历代在泽州境内描写太行山的诗词

从人文上来看,历朝历代在泽州境内描写太行山的诗词很多。

——唐代

白居易的《初入太行路》:

“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

——宋代

司马光的《送仲更归泽州》:

“太行横拥巨川回,三晋由来产异才”

——金代

许安仁的《青莲寺》:

“圣迹名山自古传,太行庐阜渺云烟”

元好问的《天井关》:

“山头千尺枯松树,又见单车下太行”

李俊民《下太行》:

“山中日日伴云闲,不见闲云只见山。

君去试从山下望,青山却在白云间”

——明代

杨子器的《岳将*砦》:

“太行忠义奋如云,人血淋漓染战裙”

宣德五年(),33岁的于谦以兵部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时,路过泽州,作《到泽州》:

“川萦太行驿,树绕泽州城”

——清代

清初学者傅山过泽州天井关,作《太行》:

“紫盘天井上,青幕太行郛”

康熙帝师陈廷敬的《太行四首》其一:

“天井关门跨碧空,太行开辟想神功”

——民国

年朱德从晋城前往洛阳同国民*将领卫立煌会谈时写下了《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河一望收”

......

历朝历代的文人们,或直接在泽州境内描绘太行山,或在描写泽州的山水名胜时都提到了太行。这说明在古代文人大家心目中,泽州与太行山具有强连接关系。

3)泽州(晋城)自古至今受太行文化影响至深

太行文化在古代就对泽州影响至深,留下了太行陉、太行关和太行驿等,古泽州关于太行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

太行文化一直影响晋城至今,衣食住行言行举止都体现着“太行”文化。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歌词创作于晋城陵川县,环晋城市的国家级旅游风景道叫做“太行一号”,晋城本地的报纸叫《太行日报》,晋城的一条纵向主干道叫太行路,太行宾馆,以太行命名的公司,甚至晋城市民起网名都喜欢以“太行”抬头......

3.古堡的主人受太行文化影响深远

皇城相府主人——一代帝师陈廷敬的乡愁是太行。

年,75岁的陈廷敬病逝北京,留下绝命诗:认得云归处,天涯尽太行……

陈廷敬自20岁中进士入朝为官后,便很少还乡。他写过的诗句中,关于太行山的诗句数量繁多,如《太行四首》组诗。75岁高龄在京病重卧床时曾吟出:“认得云归处,天涯尽太行”,太行深处的那片山山水水是我*牵梦萦的故乡啊...

4.太行古堡是以古泽州为基底的太行文化核心区

太行古堡在地理空间和行*范围上隶属于古泽州,古堡文化从属于古泽州文化;古泽州在自然地理上是太行山最精华的部分,是太行山总会处,在人文地理上,无论从历朝历代的外来者还是居住在古堡中的主人对泽州的认识,都离不开太行山。古泽州关于太行的历史文化遗产,太行文化对今天晋城的影响,都是丰富而深远的。可以说,古泽州的文化基底是太行山文化,太行古堡是以古泽州为基底的太行文化核心区。

综上:太行古堡的提出是太行文化的展现,是晋城太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创造。同时,太行古堡品牌的塑造,也是晋城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一个重要的动能打造。

本文收录于《太行古堡》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行古堡与太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