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浙江可以自豪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仅是浙江
TUhjnbcbe - 2021/6/9 19:47:00

今天下午15:00在浙江展览馆,围绕着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时期8位浙江籍摄影师的展览“浙江摄影文献——文人与史诗”正式开幕。

8位摄影人遍布全球的摄影足记

这些摄影者包括在年战死沙场的雷烨(金华人),两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徐肖冰(桐乡人)和高帆(萧山人),《晋察冀画报》和《东北画报》的创办者罗光达(吴兴人),拍摄七七事变、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战地摄影师俞创硕(平湖人),享誉国际的摄影师郎静山(兰溪人)和刘旭沧(南浔人),银行家骆伯年(杭州人)等,他们不但是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摄影者,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新中国时期的摄影,并影响至今,这些摄影师不但战斗在民族解放的最前线,也战斗在艺术创造的最前沿。

开展第一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最现场的精彩内容!带你看展前,我们找到了这次的策展人之一刘畑先生,先由他为大家介绍这次展览。

KPKP:能和我们讲讲这次「文人与史诗」展览的策展思路吗?

刘畑:展览如同一部电影或剧集。八个角色、八条故事线,八根线索交织,形成一张网,从浙江这个地域出发,放射出复杂的路线图。每个人的剧情各自延伸,不知何时交叉;但本来似乎独立发展的情节,却渐渐被名为「历史」的无形之手编织到了一起,比如:他们各自的「」。

KPKP:这次展览的主角是8位浙江籍摄影人,你们策展的选择上是怎么考虑的?

刘畑:这次展览是中国摄影文献(SACP)年启动的长期计划中的第一部分,这八位摄影师在某种意义上比较典型,有特别有名的、有特别重要的、有很特殊的,基本上是的摄影历史上公认的代表人物。

KPKP:您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性吗?

刘畑:这个很难讲,可能“文人与史诗”这个标题就是试图去回应吧,他们就像是大时代中的八个角色,通过他们的经历去引领你进入你不曾经历的时代、去理解这个时代。

KPKP:这些浙江籍的摄影师,您觉得他们有什么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方面吗?

刘畑:还是会有区别性的,江南文人、江南风景、修养等都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但我觉得恰恰是应该放大来看,浙江可以自豪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仅是浙江。

KPKP:在策展过程中,一般来说是什么样的点会打动你,去做一个比较重要的呈现与突出?

刘畑:举个例子,比如俞创硕的展区,他是民国初期意气风发形象的典型,他从一个最牛的战地摄影师再到摄影记者,整个状态都是很厉害的。对我来说,我觉得整个展览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们放的文字,顾廷鹏写给俞创硕的信,是高度概括的,可以去深读。

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

去展览现场看看吧!

以下文字节选自《文人与史诗——人物设定与情境建构》(刘畑)

火焰不在画家心里燃烧,任你用多少朱磦也是徒劳!——高帆

俞创硕+高帆:太行

两座太行山并峙。巨幅尺度的画面。

一幅,是高帆拍摄的「八路*出击晋中攻打祁县」;一幅,是俞创硕的「太行山中之正太路」。「登彼太行,翠绕羊肠」,这仿佛是高帆画面中的近景行*与远山迷离;「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这仿佛是俞创硕的浪涛奔流与壁立千仞。

年,八路*从太行山出击晋中,攻打祁县。高帆摄

约年,太行山中之正太路俞创硕摄

两人的所有照片都被安置在金属和木材组成的两条「轨道」之上,金-木的构成像是铁轨与枕木、枪管与枪托,甚至可以呼应于笔杆、相机的构成,在尺寸比例上,又像是胶片的「轨道」,令所有的图像重新获得一种运动、速度感。

俞创硕带着一种民国特有的意气风发。、年参加「国难宣传团」,西出函谷关,壮游几万里。高帆也一样,拍摄于枪林弹雨之中。戎马生涯几乎已经不可清晰盘点,对这种复杂情绪的概括,出自俞创硕晚年()收到国难宣传团的老友顾廷鹏寄自边疆(乌鲁木齐)的信件——

顾廷鹏写给俞创硕的信

创硕兄嫂:

很久没有通讯了,你(们)我们都好!……我与创硕年轻的时候「挂羊头、卖狗肉」走荒漠戈壁……

一个补入的「们」字,令人感慨万千。

俞创硕的,他拍摄了上海解放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市府升起。

高帆的,是关于人民解放*进入北平的一系列记录,那时的新中国尚在襁褓。

年,上海解放,第一面五星红旗升旗在市府升起,俞创硕摄

,北平市民在东长安街三座门看解放战争形势图,高帆摄

雷烨:从曲谱到奖状

说他是一位摄影师,不如说他是一位诗人。这是一个以「文字」为主的空间,起点是一张曲谱:西班牙的《国际纵队之歌》,终点则是一张奖状:「项俊文」(雷烨的原名)被追认为烈士,这已是多年之后,考证那位牺牲者的真名都颇费了一番功夫。曲谱和奖状间,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字:诗歌、日记、文摘、读物、剪报、通讯……摄影的图像,仅仅如同一扇扇小窗口穿插打开。

从最早受左翼文学的影响,典当掉自家的房屋、送弟弟去孤儿院、送妹妹出嫁,只身一人踏上革命的道路的那一刻起,雷烨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爱国文艺青年」,乃至神似又一个堂·吉诃德。

他把革命称为「她」。他说「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白跑一趟」,他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最后,他掩护自己的警卫员撤退,销毁手枪、从容就义……

他的生命如此短暂、纯净,像是主流革命大浪潮之外的小露珠,晶莹剔透,却又转瞬易逝。人生几何,来如朝露。

雷烨,没有。

雷烨作品展区

刘旭沧:溶解在「显影液」中的摄影师

出于特殊的*治原因,刘旭沧很少有原作传世,又由于特殊的历史情境,他服下了一瓶底片减薄液(氰化物配方)——本用于造影的物件,却令他消影。这位《良友》画报、三友影会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最早的彩色摄影师之一,消逝为了一名「溶解在‘显影液’中的摄影师」。在这个辩证的模糊身影背后,是时代中的个人,以摄影为媒介的宿命般的缘结。

减薄液

此处,我们呈现的是一张张他在杂志上发表的页面,属于刘旭沧拍摄的图像是清晰的,但它们的边缘开始消融,共同汇入一片茫茫的底色中,成为在俯瞰洋面时看到的座座岛屿。

展览现场,刘旭沧在杂志上发表的页面汇集成一面照片墙

他的,是一张辗转发现的合影。正如在杂志页面中搜寻他拍摄的图像,我们在不同的群体中定位他的存在,在合影的群像中寻找他的身影:年的三友影会、年代《良友》画报摄影师群体(包括俞创硕、郎静山等)、年的《美术生活》、年新中国时期成立的中国摄影学会……

慕容婉儿女士,年《良友》第期十五周年纪念号封面,刘旭沧摄

骆伯年:身边的现实与超现实

在时代的狂涛中,他拥有安静的一隅。

这是一间银行职员的书房,一张办公桌、博古架,放置于角落,人们甚至会匆匆路过,忘了注意到墙上有郁达夫题词的照片,桌面上还有两本早年德国与美国的摄影年鉴——这是骆伯年开展他的摄影探索的视觉资源。

骆伯年的展区复原了他的书房,书桌的玻璃面板下压着当年的老照片,书架上呈现了骆伯年拍摄的身边事物。

他拍摄的事物都来自他的「身边」:家人、花草、城市周边的风景、室内的小静物,这是「身边的现实」;偶尔从静物突然展开某些现代主义式的构成小实验,尽管不乏令人意外的影像,也依然是一种「身边的超现实」。

某一天,骆伯年突然停止了拍照,这居然如此自然而然。就像他的,并没有必要去提炼出一个最强的高光。

满江都是栋梁材,郁达夫题,骆伯年摄

徐肖冰:延安

展览中呈现的创作很多都与战争有关,但徐肖冰呈现的则是一个独特的面相,发生在战争的另一端的重要板块:后方。此间展出的大部分的图像、影片都拍摄于延安,在他前往延安的路上,曾与俞创硕有过照面。

延而安之,后方的摄影少了前方争分夺秒的焦灼,但同时也自然要承担起建立范式的功能。一个黑暗的空间中,投影播放着影片《南泥湾》。

他的,是那张著名的毛泽东手持报纸、阅读解放南京新闻的图像。

年4月24日,毛泽东主席阅读南京解放的报道,北京,徐肖冰摄

郎静山:柔调沙龙

踏入郎静山的空间中,首要的不是视觉,而是脚底的触感:柔软的地毯让紧绷的肌肉放松,配上昏暗的光线,一个民国式的高雅的大师的「柔调沙龙」。作为一个从浙江将足迹踏遍全国乃至全球的艺术家,也许除了战争,郎静山几乎涉及了所有摄影领域。

,烟波摇艇,*山,香港,台湾,郎静山摄

《烟波摇艇》集锦了*山、香港、台湾的风光,也集锦了他对于传统山水画的观看和山川的游历。集锦不同于拼贴,是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山河如锦绣,所集之锦中何为「山河」,又何为「祖国」?他的,是一份移居台湾的文件。

年9月17日,郎静山乘美国撤侨轮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并于年底向香港外交部申请前往台湾旅行,从此定居台湾

郎静山语录傅拥*摄

罗光达:至今的常识

掀起郎静山黑丝绒材质的门帘,后面还有一层,是麻布的材料,翻开,眼前顿时一亮,走入一个亮堂的晒场。充斥着标语和来自解放区的摄影,曾经将照片张贴(而非装裱)于马粪纸上举办的战地摄影展的现场。郎静山和罗光达共享的墙面两侧的反差,恰似《良友》画报是某种视觉方式的一极,《晋察冀画报》直至《人民画报》是视觉方式的另一极。

罗光达展区

罗光达展区傅拥*摄

空旷的展厅里是「我们必须怎么摄影」的战时摄影训练班教材的引文,烈士的统计表、训练班合影等等文献星罗点缀在现场。罗光达不是一个人,甚至都没有几张他的摄影作品,这个现场是他所勾连的三本画报的几十个人,以及他们开创的事业,以及慢慢走向标准的摄影方法。一个终点,是年的那句将摄影盖棺定论的「总结性意见」。

很多人对于白求恩大夫形象的了解,可能就始于罗光达的这张照片

如同《新闻摄影常识》中所强调的:反映现实、推动现实、有形保留现实。这里的重点,是去打开直至今天还沿用的某些思维模式、方法的源流和结构,它是一个(值得被讨论的)「问题」、(值得拿出来翻阅的)「材料」的绵延至今的现场。

年罗光达著《新闻摄影常识》,由冀热辽*区*治部出版

在纷纭的细节中流转、演进,「文人」不是千人一面的人物设定,「史诗」也非千篇一律的情境建构,「文人与史诗」是一个相互的塑造冶炼。正如这八位中的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会在拍照的时候以「摄影作品」或者「创作」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因此摄影本身才可以被称之为一种人类层面的行为。这时代的大剧作中的八枚运动的镜头,它们潜望、放大、望远、显微,它们在全景与特写中,把历史的现场与问题都向我们敞开,而我们最想知道的正是:

经由这几个透视的镜头,能否看出、推导出一个历史进程的精神结构?这些视觉的证据中,蕴含何种能量可值得今天重新汲取?而「今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复杂进程的结果?

策展团队合影傅拥*摄

感谢SACP跨媒体艺术学院提供资料

◎展期:年3月17日—30日

◎地点: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二层第四/五展厅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视觉中国协创中心/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

现场图:Ninth、娌娌

采访/编辑:Ninth

快拍快拍/一个有人情味的摄影APP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投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可以自豪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仅是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