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右)在永和县城早市推销阁底村的“扶贫香菇”
记者白慧磊
一名80后女干部,时刻不忘*的嘱托,主动扎根深度贫困农村。仅仅一年半时间,她凭借三个灵验的治贫招数,团结带领群众蹚出了一条山村脱贫的路子。如今,她仍然在为乡亲们的脱贫致富梦不停奔忙着,她就是临汾市永和县阁底乡阁底村*支部第一书记张琼。8月29日,记者专程赶赴阁底村住村采访,通过面对面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记者体会到了这位女书记的不简单。
去年4月,省委组织部选派干部前往对口扶贫帮扶县永和县担任第一书记,干部三处副调研员张琼主动请缨,以强烈的*治责任感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使命。
在组织的信任、家人的支持下,信心满满的张琼还未出发便做起了功课,开始认真搜集阁底村的基本情况:阁底村位于永和县城西南30公里处,地处*土残垣沟壑区,全村口人中有口为贫困人口。沿*地区红枣产业连年遭遇自然灾害,导致当地的红枣产业在近几年一蹶不振,集体收入为零,农民生活光景惨淡……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张琼含泪告别了父母、丈夫和孩子,于去年4月10日来到永和县报到赴任了。
上面怎么派来个女同志?女同志能干成啥大事?带领大伙脱贫靠个女同志能行吗?张琼初来乍到,村民一边倒地投来置疑的声音。由于从小在城市长大,刚到陌生的农村难以开展工作,张琼就咬牙克服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舍下机关女干部的矜持,白天和村民一起劳动,晚上去老乡家里登门拜访拉近距离,短时间内将自己“推销”出去。通过与老*员、支部委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促膝交谈,张琼逐渐摸清吃透了村情民意,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凭借着一双勤快的腿,张琼慢慢成为阁底村大家庭中的一员,村里人都说新来的女书记不怕脏,不怕累,特别能吃苦,村里就是需要这样的干部。
通过近20天的调查走访,张琼觉得当地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是村民不是没有发展产业的意愿,而是被保守思想束缚住了手脚,哪怕原地踏步也愿在发展的道路上去尝试。
张琼告诉记者:“了解情况后,我觉得当务之急就是引导阁底村的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如果再不从产业发展入手,阁底还得继续穷下去。”
经过细致摸底之后,年4月29日,张琼召集干部群众开了一场村民代表大会,大会的议题就是向大伙征求阁底村利用扶贫资金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
会议上,大伙像过筛一样细数起各种项目的可行性来。养蛋鸡算是一项短平快的养殖项目了,可张琼刚一提出就被大伙否决了。原因就是村里以前养过,但因为鸡蛋价格波动大、养鸡防疫风险很高,村民养了半天,结果连饲料钱都挣不回来,村民在养鸡项目上伤透了心。接着大伙又聊起了栽培香菇,大伙觉得这是个好项目,就是技术含量有些高,贸然引进香菇项目,弄不好投资打了水漂咋办?结果,前景看好的香菇栽培项目在大伙的一片叹息中忍痛割爱了。
“讨论了半天,大伙也没有找到发展方向。我当时心里就想,刚来村里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大会可不能就这么无功收场。直到村民张治全的一个养牛提议,才让会场上气氛再次活跃起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琼感觉记忆犹新。原来,张治全以前就在村里养过牛,只因为家里有病人贴上了老张所有的积蓄和精力,所以没有能力继续饲养,只得半途而废。这场项目讨论会仿佛是一场及时雨,让正在经受经济困扰的张治全重新燃起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他在会上明确表态,养牛别看周期长,但它的行情比较稳定,风险小,收入还挺高,如果村里扶持养牛的话,我首先报名养牛,同时也会指导其他人一起养牛。一句话点醒众乡亲,大伙跟着表态愿意发展养牛产业。
为了尽快将养牛项目落地,张琼自己开车带着村民小组长和贫困户代表去晋中和顺、吕梁方山考察学习。回来后又马不停蹄地搞宣传、报名、签协议、收定金。有的村民积极性很高,一大早就去找她交钱;有的村民却还在观望,不知道是否可靠。为此,张琼再次带领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一行5人去选牛、拉牛。两天风雨无阻、昼夜兼程,行程多公里。36头精挑细选的西门塔尔母牛,载着36户贫困户满满的期待回到阁底。天一亮张琼就组织贫困户分牛,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签订协议的36户村民以抓阉的方式凭号领牛。按照协议,养牛户仅需承担元就购得一头母牛,其余部分由争取到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项目支持。“通过这种方法,养殖户既省了一大笔钱,又可以通过繁殖小牛增收,大家当时都觉得这个事情办得又好又公道,我来阁底使出的第一招终于见了效。”谈话间,张琼欣慰地告诉记者。
“通过整合使用扶贫资金,阁底村的养牛项目顺利起了步,今年村里将扩大到72户贫困户的扶持规模,等到集体经济慢慢壮大起来,村里再拿出资金引导贫困户以外的村民加入到养牛产业行列中来,这样才能让更广泛的群众分享到发展的红利。”采访中,张琼已对于养牛项目的今后走向成竹在胸。
8月30日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记者便跟着张琼、村*支部书记张风林、省科协科技专员吉彦杰、香菇栽培技术员葛庆忠一起来到香菇种植基地,从冷库中搬出5筐香菇,前往30公里外的县城赶着早市卖香菇。6点30分到早市,7点30分就销售一空,一个小时足足卖了近40公斤。
“我们村的香菇产量挺大,通过分拣定为三级,大菇和中菇被外地客商和超市订购,小菇就靠我们几个人来县城销售。逛早市的人一听是阁底种出的香菇就纷纷掏钱购买,用行动支持我们村的脱贫工作。”张琼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道。
“其实从去年召开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我就能感觉到,大伙对于栽培香菇这个项目像是挂在高处的苹果——想吃却够不着。所以我当时有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通过集体经营实施香菇栽培项目,把它作为一个贫困户的致富‘孵化器’来推进,这样个户有养牛项目,集体有香菇项目,两个产业同时发展就能在脱贫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张琼的话语中记者发觉,她不仅是个工作细致认真的人,还是一个思路清晰善于谋划的人。
没有启动资金,张琼就三番五次地找到省农科院、省科协等单位寻求项目资金支持;没有土地,她就苦口婆心地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进行流转;建材太贵,她又亲自跑市场挑选性价比最高的往回运;没有生产技术,她就主动联系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和吕梁市交口县的食用菌栽培专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做到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经过4个多月的不懈努力,阁底村12座双层食用菌大棚和1座冷藏保鲜库终于在今年5月份全部竣工,7月份全部成功出菇。
这个“产业扶贫孵化基地”到底怎么运行呢?张琼的做法是,兴建的12座双层食用菌大棚,只有1座为集体经营,另外11座为贫困户的产业扶持专用棚。为了让永和县扶持食用菌产业的专项补贴资金用实、用好,村集体组织抽签选定首批11户贫困户入棚种菇,每户享有1座大棚1年的生产权,然后由集体统一负责销售。通过1年时间的边学边干边挣钱,既学到了香菇栽培技术,又积累了经营期满后自建大棚的启动资金。通过这样3年时间的连续孵化,村里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香菇栽培专业户就能成了全村的产业致富带头人,阁底村的香菇产业就能在滚动发展中慢慢做强做大。
今年,张琼聘请技术员带着11户贫困户制作的棒菌棒全部成活,5月菌棒上架,7月生产的第一茬香菇总产量达到公斤,8月的第二茬香菇产量整体翻了一番,收益最多的一户达到元。等到10月份当季四茬香菇全部生产销售完成,预计每户可增收1万元,村集体可增收5万元。
从省城来到大山深处*河岸边,老乡家松软香甜的手工馒头也启发了张琼。“山西许多地方每到腊月就会集中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年馍,崇尚健康的城市人都把这种食品当成过年走亲访友的绝佳礼品,我发现阁底的老乡们蒸制的红枣馒头非常好吃,如果在造型和工艺上再完善一些,肯定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张琼向记者介绍起开发枣花馍的初衷。
经过张琼的一番了解考察,她和村民都觉得这是一个投资小、易操作、带动快、还能利用当地红枣资源的好项目,随即就决定加紧实施。当时已是接近年关,为了让枣花馍能赶上春节销售季,她就马不停蹄地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培训指导,拜托自己在大学的好朋友设计了包装,自掏腰包购买了面点加工设备,带着十几名贫困大妈去县城体检办《健康证》,准备资料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加工许可证》,怀着一腔热忱写出声情并茂的宣传文案。终于,“乾坤湾”枣花馍在春节前夕一上市就销售火爆,她又忙着联系物流,腊月廿九还驻村在岗,确保每一份枣花馍带着满满诚意送到客户手中。短短11天的时间带动16名贫困户赚取劳务费1.4万元,阁底村的枣花馍更是在大年初二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向全国人民送上美好祝福。
为了继续发挥村里妇女们的特长,张琼还引进了香包加工项目。香包挂饰制作简单易学上手快,由专门公司负责提供原料和回收包销,特别适合家庭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在炕头上就业”,基本能够保证每人每天收入20~30元,不出家门就能有活干、有钱赚,还不耽误看孩子做饭。省委组织部永和驻村工作队引进项目后,张琼就负责牵头在全乡和县城组织了5次培训,多人(次)学习了6~8种香包制作。新成立的“锦绣东征”合作社与公司首次合作,就为20多名贫困户带来1万元的务工收益。
在张琼身上,有一股不让须眉、永不服输的劲头,她用朴实的情怀、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素质,点燃了阁底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干事创业的激情,用真心真情书写着对阁底人民深深的崇敬和浓浓的爱。张琼,这名80后女干部定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在实现中国梦、小康梦的奋斗道路上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山西农民报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
?“秸秆不用烧,还能变成宝,省事又赚钱,就找唐玉保”刷屏永和朋友圈……
?永和县桑壁镇举办“10.17”扶贫日活动暨“大美乾坤、果色甜香”第三届苹果节!
?永和东征村的这个重阳节过的,网友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永和太极拳、永和篮球队传来喜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