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由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晚报联合举办的“首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在太原举办。论坛在入围的12个考古项目进行演讲后,最终有运城夏县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忻州偏关天峰坪新石器时代遗址、运城垣曲北白鹅东周墓地、朔州朔城区后寨战汉墓地、阳泉城区平坦垴汉代古井遗址、大同平城区七里村北魏墓地6个考古项目成功入选。
年,山西省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年累计开展考古发掘96项,其中主动性考古7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89项,发掘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达余件/组,实施了12项现场文物保护和搬迁工作。今年,山西省遴选出12项考古项目进行汇报和推荐。这次入选的6个项目涵盖了新石器时代至元明各个时段,代表了山西最新的考古成果。阳泉入选项目情况阳泉城区平坦垴汉代古井遗址
发掘单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
项目负责人:
韩利忠
主要参加人:
郑海伟、李瑞明
古井位于山西省阳泉市洪城北路东侧,北距平坦垴战国古城北墙米,年11月棚户区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经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抢救性发掘项目后,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正式开展联合考古发掘。▲图1井内出土木构件因该井地处城市建成区,上部结构已无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在确认现开口层位的井外结构后,对井内采取二分之一解剖分段下挖的发掘方式,弄清了古井结构及井内层位。该井为平面九边形的木构支护结构,残深9米,上口直径5米。井壁四周由两端加工成原始榫卯结构的柏木相互搭接呈闭合的九边形后逐层垒砌,为增强稳固性,垒砌过程中榫头朝向逐层更替,现存38层。根据现场分析推测该井的砌筑工艺是自上而下分段砌筑:即下挖一定的深度,砌筑木框进行支护,随后再下挖、支护,分段间距约为1.5米。井内层位分为塌落层和淤积层,出土大量筒板瓦残片及经过加工的木构件,推测当时井上方有井亭之类的建筑物,经过拼合实验可以复原出井栏的砌筑结构。▲上:图2发掘现场下:图3三维扫描该井木构件测年数据显示:95.4%的概率在-BC;61.6%的概率在-BC,6.6%的概率在-BC。所以综合判断古井的砌筑时代为战国,废弃时代在西汉。该井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九边形的构造颇为奇特,砌筑工艺考究,木构件中的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榫卯结构实物。该井的发现对于战国古井砌筑工艺、早期木构建筑研究、平坦垴战国古城的史料补充都有重要的意义。▲图4井壁搭接结构▲图5井圈复原模型▲图6出土的木构件▲图7出土的木构件▲图8出土的木构件▲图9出土铁锛新闻多一点运城夏县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由吉林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共同发掘。该遗址位于夏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以揭示*河流域最早夯土、填补仰韶时代早期的空白和发现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而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