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地各级的“最美乡村”评选,到越来越受重视的古村落保护,从每逢假日涌向乡村的人潮,到*府工作报告中的“记得住乡愁”,一度孤寂无闻的偏僻乡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乡村游和自驾游的热潮中,展露出独特的吸引力。
灵石夏门古堡——悠悠衰草思旧事
晋中灵石县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夏门古堡。这个可居可赏、可御可逸的城堡式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现已被确定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古堡的大部分院落长期无人居住,荒草丛生,古堡内的每一条小路和四周的墙上,也都有荒草从地下蔓上来。虽然有部分人为的拆毁、自然的侵蚀,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依然经历着时间的雨雪风霜。
古堡的兴盛与居住于此的梁氏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氏家族是晚明及清代灵石县乃至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官宦学士众多,工商财力雄厚,因而古村落选址、布局及营建极为讲究。窑上建窑、院中修院、窑窑相通、院院相连,就是夏门古堡的特色。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梁氏宗祠……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既有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枝绚丽的奇葩。
古堡中最负盛名的“百尺楼”,以古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而得名。百尺楼坐西朝东,长15米,宽4米,高40米,共四层,削山为靠,面汾河而筑,坐落在河畔矶石上。据史书记载,古人在此观日出、看春景、听涛声、抒情怀,众多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诗章。今天,站在百尺楼上,脚下,是四百多年的历史,近处,是荒草掩映的民居,远处,是起伏的山脉和一座座新起的高楼。
盂县罗汉堂村——罗汉堂前倚斜阳
太行山脉北端,累累果实和火红秋叶的包围下,有一座很小的村庄——盂县梁家寨乡罗汉堂村。罗汉堂村因何得名?相传五台山文殊寺运送一百尊铁罗汉,路过此地,其中一尊变化成人,在此借宿,没有来得及化为原形,就留了下来。村民便将其供奉祭祀,村子由此得名。
这个依山而建的石头村落,房屋顺势由下而上建成。每座院落、每个房间,都由大小不等的石头用*泥砌就。村庄沿着石阶起起落落,形成了独特别致的造型。村口有座“奶奶庙”,虽已残垣断壁,但庙里一块残破碑石告诉人们,此庙距今已有多年。
罗汉堂村现在只有两户人家,一户房主叫牛文明,另一户房主叫崔吉和,两人都是56岁,两家靠放养二百多只山羊为生。
牛文明的媳妇刘双梅说,她刚嫁到这个村子的时候,村子里还算人丁兴旺。当时村子里有30多户人家、多口人。但由于耕地稀少,交通不便,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离乡去城里找营生。渐渐地,大多数村民陆续搬走,村子空落落的。
牛文明家原先有5口人,住着五间正房、两间西房。儿女们结婚下山居住后,现在房间全都空下了,偌大的院落里只剩下老两口。“孩子们好几次把我们接到城里住。”正哄着外孙子的刘双梅说,她曾经去孩子家住了几天,但住得不得劲、不习惯,没住几天就回来了,“城里太吵了,事儿也多,晚上睡不好,还老生病。”
入赘到村的崔吉和也说,老两口拗不过孩子们,曾随女儿到城里住过一段时间,看过大门、打过零工,虽每月工资不少,但总觉得不自在。待了两年,他和老伴牛巧英一商量,买了一百多只山羊又搬回了村里,和牛文明搭伴做起了“羊倌”。望着满眼秋色,崔吉和感慨,“俺还是怀念大山里平静的生活。”牛巧英说,“*府慰问给了袋面,村里也给面,孩子们时常回来贴补些,再在山坡上种点土豆、南瓜,一年就够吃了。”柴火灶上,正咕嘟着一锅小米粥,里面有豆角
偏关老牛湾村——立威原在古岩中
九曲*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偏关县的老牛湾村是*河入晋的第一个村落,在这里,长城与*河握手,中原农耕文化和塞外游牧文化碰撞交融。今天的老牛湾村已分为两个区域,外围是新区,建有许多颇具农家特色的客栈,老居住区现已几乎无人居住,成为一处独特的古村落景观。
23岁的村民吕招兰说,老牛湾原来是明代重要的边塞堡垒,附属于长城,用来屯兵。古堡现已残缺不全,没有地基,只是依山势建在石块上,堡墙由夯土筑成,并用砖和石头包裹。整个古堡坐北朝南,先入瓮城再进南门,迎面是座石砌影壁,影壁后面是观音庙、真武庙和关帝庙、诸神庙等。古堡的北面,就是现在的老牛湾村。村内房舍多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成,石头房子、石砌火炕、石凳、石灶台、石磨、石碾,清一色的石头世界,因此老牛湾村又被称为“石头民俗博物馆”。
老牛湾堡北侧约米外,有一座屹立在*河边上的“望河楼”,是明代传递*事信息的瞭望台,河对岸就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传说昭君出塞途经老牛湾,曾于此回望中原。吕招兰说:“望河楼有个奇特的回音现象,在底部撞击石头,能发出鸡叫的声音。”岁月变迁,不知道当年昭君回望中原的时候,是否也听到了河边的那一声声鸡鸣。
陵川武家湾村——廿里太行似江南
陵川县马圪当乡的武家湾村,上接古石城村、大双村以及素有陵川古八景之首“*围灵湫”的双底村,下连河南省辉县的西沟景区,群山环抱,小河流淌,在村西形成一个月牙形的湖面。站在湖边,山色倒映,水平如镜,美不胜收。这些朴素静谧的古村落绵延几十公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若不是四周有高大险峻的太行山脉,真让人以为身临江南水乡。
武家湾村溪瀑密布,植被茂密,山上有猴子、野猪等动物。“前几天还有只猴子跑到我家找吃的。”村委会主任马跃中边说边掏出手机,让记者看他拍到的那只调皮的猴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带来了冬暖夏凉的气候。每逢炎夏,饱受酷暑折磨的游人纷纷来这里休闲避暑,“一住就是一两个月。”马跃中说。村支书吴保国则说:“从双底村到武家湾村,十几公里的大峡谷,将两村的自然景观很自然地连成一体,成为敞开式的不需要门票的南太行山大峡谷景区。”
月牙形的湖面是8年修水电站时形成的。马跃中说,也就是从那时起,农家乐开始在村里兴起。办起村里第一个农家乐的是肖常忠,那一年,他把自家房子简单改建,取名“兴盛”,就开门迎客了。后来,看到农家乐能挣钱,“村里以前外出打工的,有不少都返乡了。”吴保国说。
平陆张店村——平地炊烟有乾坤
平陆县张店镇张店村,有一种独特的陷在地下的建筑——地窨院。地窨院因地制宜,保温性好,冬暖夏凉,安全舒适,而且成本较低。当地民谣这样描绘它,“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村民王守贤老两口住的地窨院,是该村保留下来最完整的一个。67岁的王守贤是省级窑洞营造技术传承人。在他的精心保养和维修下,他家的院子既有历史韵味,又一点儿都不显得陈旧。站在院中,如同进入正方形的天井,环视周围,四面坑壁上共有11间窑洞,没有窑洞的地方就是出入的通道。院子里,有吃水用的水井,井上有辘轳,旁边还有窨井,是雨水以及生活废水的通道。
论规模,王守贤家的院子只能算小户。早先财主家的周家院才是大户人家。周家祖上留下的这处清代院子很宽敞,门窗大,窑洞内明亮透气。周家的后代周建平说,祖上原本是盐商,曾营造了一处五院连环的建筑,目前的周家院仅仅是其中之一,其他四座院子,一座土改时归了村集体,当做学校,后来卖给了村民,其他三座都填平了。这五个院子相聚相邻,互相留有通道,不需要到地面上就可以往来。其中一座还挖了避险通道,遇到危险可以直接通到野外。
现在,高大敞亮的瓦房和钢筋水泥结构的住宅在村里已经成为主流,地窨院星星点点隐身其间,越来越难寻觅了。
平顺虹霓村——石村虹瀑映浮屠
从平顺县城沿着狭窄的盘山路前行,翻越虹梯关,就是挂在悬崖上的虹霓村。虹霓河穿村而过,两岸有一石拱桥连接,很有江南韵味。虹霓河从悬崖流下去,就是美丽雄壮的虹霓瀑布。
村口有一座石碾,据说是明朝遗留下来的。村民说,在所有的农具中,石碾最像德高望重的老人,沉稳,厚实,负重,历尽风雨,饱经沧桑。在所有的农具中,也只有石碾最能体味阳光、汗水和粮食的味道。小村四处都是原始的石头屋子,横横竖竖交错排列,小路绕行相接,绵绵不断。村里的妇人与孩童见到陌生人,并无生疏之感,朴实之外增添不少热情。虹霓村景致虽美,但物质生活却极为贫乏,好在不远处有一条穿山的高速路,可以将小村的风光送到更远的地方。
虹霓村有一座明惠大师塔,是五代原构方形石塔,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除了这座石塔,虹霓村村委主任王国保说,村中还保存有唐代碑刻建筑、明清民国的民居和建筑,古院林立,街巷纵横,每一处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遗憾的是,由于缺少规划保护,村民建房翻新,使用的瓦顶不再是以前的小黑瓦,而换成了现在的大红瓦;墙体建材不再是以前的石料,而是红砖;有的还将古旧的四合院改造,把木格栅窗户换成铝合金玻璃,显得格外刺眼。
汾西师家沟村——傍山临河窑上楼
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有个师家沟村。这个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的村落,历经多年的风雨剥蚀,已经成为一处独特的窑洞式豪华院落群。
村口,是一座清代砂岩所雕的石牌楼,穿过石牌楼,沿着上山的石板道顺势而上,便进入了师家沟村。建筑群依山就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河,避风向阳,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为主体,大小31个院,既突出了山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特点,又具有平川平面多进四合院的建筑特色。环建筑群一周,建有石板路,路外散布着师家的祠堂、节孝牌坊、油房、染房等。师家沟文管所孟利斌所长说,进了师家沟村,游人可以上院观下院、前院望后院、出院又进院,如入迷离之宫。
门楼、走廊、过道上,各种木雕、砖雕、石刻题迹等保存完好,路外散布着师家的祠堂、节孝牌坊、油房、染房、酒醋房和长工院等,整个宅院不但可以通过共同的交通通道联系,还在各个院落间用较为隐蔽的踏道、侧门、隧道,甚至设在窑洞中的暗洞相互贯通。这就是清代号称的“天下第一村”。
与其他晋商一样,师氏家族在发迹的同时,也用赚来的钱广置田产、扩充家业、起房盖屋,尽显阔绰。他们不惜血本,历经二百余年,建起了占地广阔的豪宅大院,以显尊贵。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交往的要求,又能满足一定的隐匿性、私密性的要求,既体现了尊卑分等、贵贱分野、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男女归位的宗法礼教,又充分显示了建筑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
师家大院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可以说是清代乡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其木雕、石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等各个方面,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仅以“寿”字为例,变化多样的窗棂图案多达一百零八种。
宁武王化沟村——天上人家倚悬崖
宁武县涔山乡的深山峡谷里,海拔余米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座王化沟村。其背倚悬崖、面临深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恰如空中楼阁,又似天上人家,被称为“悬空村”。
相传悬空村是明末清初人们为躲避战乱而建,全村以王姓为主。历经余年避世繁衍,现在多数年轻人已外出打工,在村居住人数仅30来人。在宁武境内,建在悬崖绝壁间的悬空村有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三个,因王化沟村条件较成熟,且获评“中国传统村落”,被列为管涔山民俗景点,宁武悬空村游览多以王化沟村为主。
王化沟村的房屋以石木为主结构,依崖就势、高低错落、坐北向南、避风向阳。整个村子呈东西走向分布在全长约1华里的悬崖上。因为建筑空间非常狭窄,房屋后部大都坐落在崖石之上,前半部则悬空而建,下面以大木柱支撑,上面铺以厚木板,与崖石平坦处衔接,空实结合,代替地基。木柱则竖立在天然石壁上。房前只有一条走廊,各家走廊之外多用木料横竖组合,成为悬在空中的“天街”。
从远处眺望,整个王化沟村如同悬在半空,和著名的浑源县“悬空寺”有异曲同工之妙。走在其上,足下就是百丈悬崖,恍如腾云驾雾,登临仙境。“山上层层桃李花,云烟尽处是人家”。近年来,王化沟村独特的悬空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深山民俗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寻幽探秘。
临县碛口李家山村——与世隔绝桃花源
李家山村是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子位于临县碛口古镇南3公里的山上。整个村子隐于深山,空灵而幽雅。
李家山村民对外人介绍自己的村子时,总喜欢用“凤凰”开头。村民会告诉你,李家山村形似展翅的凤凰,整个村子的房子都是修在凤凰上的。李家山村地形为两沟四面坡,夹在两沟之间的山峁为凤凰头,两沟外侧则为凤翼。
李家山村的出名,源于画家吴冠中老先生的发现。年深秋,吴冠中老先生到李家山村采风后对其“一见钟情”,他把李家山村比作“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此后,李家山村逐渐名声远扬。
李家山村最大的特点,是依山坡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明清窑洞。沿着约七十度的山坡,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十一层,形成立体村落。村里的建筑是鲜明的“明柱厦檐高圪台”风格。岁月的洗刷,让这些古院落乍一看都有了一种老旧的落魄,但在很多细小的地方,却能发现精致的婉约。檐廊下的砖雕木刻、水磨砖对缝砌筑,几乎每个角落里都能让你找到惊喜。所以,李家山村这个深山里的“凤凰”成了美术写生的胜地。虽然进村路途艰险,但不大的村落里,到处是来写生的画家和学生。
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出去打工了,原本有多户的村子,如今只剩不到20户的留守老人在坚守。
村里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小卖铺,不过,外来的摄影师、画家、学生,还是为村子带来了些许的生机,连在村里游荡的狗都显出一种见多识广的漫不经心。
榆次相立村——名相故里今安在
相立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20公里的长凝镇。传说相立村是名相蔺相如的故里,但村里现在没有蔺姓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治家、外交家。蔺相如的故里到底在哪儿,仅山西就有榆次说、柳林说、古县说、泽州说等,且各有证据。
故里需要考证,但相立村之美,却为人所称道。村庄内,一处处古院落依次建于山梁、山沟,点缀在一棵棵千年古槐中间。好多院落尽管已经破旧,但均是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村民要先生说,村里和附近村里的安姓人,都是蔺相如的后代。因为蔺相如后来犯下大罪,要被满门抄斩。亲友、子孙们为了避罪便纷纷逃亡,官兵到来,村民们吓得瑟瑟发抖,一个劲儿“俺”“俺”,安姓由此而来。
阳城上庄村——四朝古建齐光辉
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河东岸,与著名的皇城相府仅有3里之遥。贯穿村子的庄河,像是中轴线,将上庄分为南北。
明清古河街顺河而建,河的南岸有天官府、进士第、炉峰院;河的北岸是沿街院、司农第、司徒第、亚元府、王氏祠堂、大参第、望月楼、参*府、武举第、樊家庄园等。
上庄始建宋金时期,现存完好的官宅民居四十余处,涵盖民居、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从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明清两代留存的官宦巨宅,到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樊家庄园”,横跨四朝多年,让人心生“一日穿越四朝,恍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在上庄近千年的历史中,曾经辅佐张居正“万历中兴”的明代杰出的*治家、改革家王国光,是最大最有名的“官儿”。王国光曾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吏、户、刑三部尚书。之后多年,其家族数代在上庄相继建造大型官居建筑群,被后人称为“天官王府”。王国光的第22代孙、78岁的王永正老两口,曾经一直住在这里。近年,由于开发的需要,老两口才从老院搬出。
随着对古村落旅游的整体开发,如今,上庄村的不少年轻人搬入新居。而由于老人们的坚守,村里的古民居至今仍保持生气。
新绛光村——过往繁华成云烟
光村位于新绛县城北约20公里,土地平展,几乎见不到沟壑。光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0多年。这里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仰韶文化期的人类生存遗址。村里还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建于唐贞观年间、占地5亩的福胜寺。
这曾经是一个富庶的村落。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光村拥有8个重要寺庙建筑,有高四丈、宽丈余、车马可环行巡逻、四个城门的城墙护卫设施,村内豪宅连片,是一个正方形的庞大建筑群。光村有赵、薛、蔺、王四大姓,每家都有大院。最著名的赵家十八院,规模超过了王家大院、乔家大院。
然而,在经历过“文革”等几次破坏后,如今的光村,完全是面目全非。城墙被毁,四个城门残存的名称石块堆砌在村委院内,保存完好的院子几乎难寻。不过即使如此,光村残留的古建筑的价值依然让人惊叹。年,光村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评的原因除了古建,还有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绛州澄泥砚”的制作。
介休南庄村——自古绵山必经处
南庄村位于介休市西南的丘陵地区。村子坐落在一处土塬之上,三面环沟,一面靠路。村民介绍,这里自古就是介休城通往绵山的必经之路,古称官道。
南庄村所在的土塬大致为方形,边长约4华里。村子位于土塬的正中央,建有堡墙,村子边长约1华里,东、南、北三面各筑券拱堡门。现在东门“迎瑞门”、南门“浮翠门”依旧完好,北门残存遗址,但整座古堡的结构依然完整。
堡内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七条大小街巷。路面全部为石头砌成,平整干净,至今依然完好。石头路面外高内低,向村中心倾斜,如有降雨,全村的雨水便向中心集中,然后由排水道汇入村南的一个石砌水塘。水塘深约5米,直径15米左右。村民讲,这个水塘自建成到现在,不管下多大的雨,从来没有满过。
村中院落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村中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在堡墙东门、南门及东门外的照壁上,至今可见清代石刻的“南庄村民公约”,村民也至今遵循“不赤背过十字街”“羊群不入东门”等公约规定。
平遥仁庄村——抗战烽火小延安
仁庄村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城西北25公里处,北面与吕梁市文水县相连,是抗日战争时期平介县抗日民主*府驻地,也是当时中共建立的秘密交通线上的交通站。
仁庄村隶属平遥县杜家庄乡,该地紧邻汾河,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村民介绍,村中种植高粱的历史最为悠久,相传春秋战国就开始种植,直到上世纪80年代,高粱种植面积才逐步下降。棉花种植历史也很久远,但开始种植面积不大,只供日常生活所需,从民国开始,村中的棉花种植量逐步扩大,一时成为当地之最,是该县比较富庶之地。
年,全国进入抗日战争中期,中共太岳专署在南同蒲铁路以北的平川敌占区,成立平介县抗日民主*府,辖区由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相邻四县的平川地区划出组成。因仁庄村地处晋中、吕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村中人口众多、乡民富足、革命基础好,成为平介县*府驻地。同时,在抗战时期有着“小延安”之称的仁庄村,还是秘密交通线上的交通站,确保途经的中共干部“吃饭有人搞、住宿有人找、走路有人向导”。
大同得胜堡——金鼓远去边关月
得胜堡,村子这边是山西大同的地界,过了那边,就是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了。
从大同市区出发,北行四十公里,高天之下的那座土*色城堡就在眼前了。“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余。”这座城堡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得胜堡。当年,这里战则“南北交锋,烈马嘶鸣”,和则“贡使络绎,商队接踵”。如今,纷扰熙攘都已走进历史的天空,周遭是安静的,长城无言,山川无言,听得到的,只有自己的心跳。
和许多长城边的古堡一样,德胜堡照例是残破的。堡墙上一个个参差不齐的豁口,支撑着关于这里的所有记忆,砖砌券拱的南关门保存相对较好,门外门楣上嵌一匾额阴刻“保障”二字,门内亦有一匾额阴刻“得胜”二字,得胜堡,正是据此而来。彼时,汉族*权在此保境安民,抗击游牧民族的侵扰,必抱得胜之豪情。
刀光剑影暗淡,鼓角争鸣远去,当蒙汉双方自明隆庆五年(年)在此“互市”,你死我活的战场,瞬间变为两族人民互通有无的热闹集市,“贡市往来,接踵塞上”,“*民乐业,不用兵革”,这座关堡的屏障功能,就逐渐消失在一代代戍边将士后裔们的栖居地里。
全村多户人家,大都住在堡子南面的新村里,堡子里的不过数十户。村民们说,整个堡子都是文物,包括自家院落的遗存,这是保护得胜堡文物的最好方式。女人守家,男人耕作,农闲时在临近的内蒙古丰镇和集宁打工,这是大多数得胜堡人的生活轨迹。
山阴旧广武村——屹立千年辽古城
山阴县旧广武村,是我省的历史文化名村。
说是村,是因为居住在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以种田为生,同时饲养一些牛、马、羊、猪等牲畜作为生活生产的辅助。其实,旧广武是一座城,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的辽代古城,曾是雁门关下的兵家重地。
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米,城墙周长米,高8米,下宽5米,上窄3米,呈梯形截面。外表全部砖砌,石条座底作基,沿置垛口、马面、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设马面十六座,其尺寸大小不等。城门三座,分别为东、南、西三面,分置圆拱门洞,东门最大,西门次之,南门最小。城门上建门楼,门外有瓮城。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5岁高龄的马兴云老人告诉记者,“我们这儿可稀罕哩,别的地方有4个城门,我们就没有北门。从北面来的敌人想进来压根就没门儿。”老人抬手指指城墙上斜探出墙外的老榆树说,“你看见了吧,有一千多年了。原来有18座古庙,就是兵马站、大本营,养兵落脚的地方。城里现在还是四街八巷,在全国也挺有名。”
沿东西大街向东走去,一眼就能看出村内街道是新硬化的,疏通了上下水,安装了仿古路灯等。好多个有点破败的小院门上,挂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推门进去,有的老宅院里长满荒草。
城中有一个小广场,有几家商店和旅店,不时有游客进出,但店主都说生意不好做。一家旅行社门可罗雀,公司总经理张清*说,旧广武城旅游不热,缺少的是宣传促销、规范和管理,“但我非常看好广武旅游区的未来发展。”他说。
右玉杀虎口村——明清盛景依稀现
杀虎口村是右玉县杀虎口旅游区下辖村,处在右玉县最北端,与内蒙古和林、凉城二县接壤,东临塘子山、小五台山,西傍大堡山,北靠雷劈山,南对咽喉梁。外长城横亘其口,沿山岭向东北和西南延伸而去,像半月牙把杀虎口围在其中,东西山岭两侧,坡陡壁立,呼大公路蜿蜒其间,有名的苍头河纵贯南北,地势十分险要。
10月26日,记者慕名而来。杀虎口旅游区的老领导白国斌甘当向导。“2年县里成立杀虎口旅游区我就来了。”说起杀虎口,白国斌如数家珍,“杀虎口是清代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漠南(内蒙、外蒙、*、俄国)互贸的必经之路,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清朝末年关税还有十三万两之多。当年晋商富甲天下,而大多数的晋商又是从杀虎口发家的,杀虎口便成为晋商经营商贸和发财的一个跳板。”
他领着记者一行进了杀虎口村,“其实不是村,而是两个堡”。
原来,在杀虎口关的东侧,是两个古堡——杀虎堡和平集堡。两堡长、宽、高、厚相同,两堡之间又与东西筑墙相连,成犄角互援之势。“当年杀虎口住户最多时有3户,4万多口人,各种字号的作坊、店铺有上千家。现在村里才有来户,因为给旅游开发让路,大多都搬到堡外新村里,堡里只剩下两户人家。”
穿过平集堡的门洞,眼前是以西口边贸集市为原型建设的明清一条街。老屋、灰瓦、白墙、雕花的窗、青石板铺成的悠长古巷,尽显沧桑。街道两旁的老式店铺高台阶、出檐青瓦,典雅别致,房屋上石雕、砖雕、木雕独具特色,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
沿古杀虎堡西行,就是著名的“走西口”必经之路。这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到现在只剩下大约一公里长,宽度窄至3米。路的尽头是一座模样隽秀的小桥。因为人们祈盼“走出西口,通通顺顺”,故小桥取名为“通顺桥”,为清代所建。
过了桥就是雄关杀虎口。两排清一色的仿古明清建筑出现在道路两侧,店铺的名字也韵味深远:泰昌阁、复盛公、大盛魁……各种小吃更是琳琅满目。店主胡秀英热情地向我们推销她的凉粉,“自己用农家肥种的土豆,磨的粉面,绝对是绿色食品。”她还专门把记者拉到家里,看她和丈夫加工凉粉,“我们准备注册商标,就叫西口凉粉,卖到山海关外。”
白国斌说,近年来,右玉县*府出台优惠*策,鼓励当地人开发“西口”系列地方名优特色产品,翠翠陈醋、西口杂粮、西口羊肉等20余种特色产品受到了游客的欢迎。现在杀虎口旅游区被评为我省文明和谐景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燕麦、荞麦、糜黍、豆类、土豆等小杂粮和羊肉等在全国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杀虎口农民的钱袋子也一天比一天鼓起来。
高平良户村——豪楼古道忆旧影
蟠龙寨侍郎府、国朝*功院、双进士院、玉虚观、皇王宫、白爷宫;木匠铺、铁匠铺、铜匠铺、典当行、磨坊、豆腐坊;线刻门墩、石狮子、压窗石雕刻、砖雕斗拱、影壁……高平市良户村的居民们至今仍居住在一座座精美的明清建筑中。
村内有一座二进院的关帝庙,70岁的田秀云就住在前院东厢房。关帝庙前,有一通刻于清康熙乙巳年的《关帝庙创建碑》,碑文的撰写者为“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日讲官内国史院学士”田逢吉。田秀云说,良户村历代以农耕为主,兼营商业、手工业,经济富庶,文风昌盛,科第连绵,仅田氏一门就有田逢吉、田光复、田长文祖孙三代高中进士。
村东北高处的蟠龙寨,是田逢吉的父亲田驭远所建。寨内的侍郎府,是田逢吉为官后在家乡修建的宅邸。当年田家的辉煌早已荡然无存。偌大的侍郎府内,如今就住着毕月英一人。“天冷了,过两天我就去长治儿子家里。”毕月英说,“老屋子阴,取暖是个问题。等过了这个冬天,我再回来住。”74岁的毕月英婆家姓田,是田逢吉后人。她听田家人说,田逢吉曾担任过户、兵、工部三部侍郎,直至浙江巡抚。侍郎府的正房是一座三层高大豪华的城堡式楼房,墙厚三尺,铁甲裹门,并筑有吊桥。外人想要进入楼内,先得爬上九级陡峭的砂石台阶,待屋内放下吊桥,才可进入。楼内建有水道和地道,从地下室的暗门进入地道,直接通往寨后的山谷。
除田家外,村里还有一户经商的郭家也很有名气。田秀云说,“田家的官,郭家的钱”。村内有一条贯通东西的商业古道。村民们说,这是明清时高平通往沁水的古官道,时至今日,街道两侧古商铺依然保存完好。在古商业街中段路北,一座大院门楣上写着“德茂典”三字。在街头聊天的村民们说:“这是郭家当年的当铺。”进院后迎面是一堵精美的砖雕影壁。院子里住着老两口,都已年过七旬。
年7月,曾在晋城市委工作过的杨建新来到良户村,开始了他的古村落保护开发之旅。如今,良户村在古村开发建设和经营中就业的村民已有上百人。“人们不离土、不离乡就可以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就地城镇化。”杨建新说。
平顺奥治村——鳞次栉比挂山间
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位于平顺县的漳河南岸。沿公路远远望去,一边是幽深河谷,一边是高貌的峭壁,隔岸相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坐落在如刀削般的崖壁之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青山,村庄好似挂于山崖之间。
奥治村名和大禹治水有关,村里最主要的寺庙也是供奉大禹的禹王庙。奥治村西有一道沟,名为错錾沟,相传就是大禹治水的一处遗址。
奥治村依坡势而建,民居依地形排列,道路曲折弯转顺势穿插于其间,或石条筑阶,或石板铺坡,或石子墁,忽而高起,忽而低下,错落无常,曲直无序。游走其间,大有曲径通幽之美,百转千回之趣,是平原村庄难得一见的。
平顺县文物旅游局局长刘沁梅介绍说,奥治村的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是古代村落选址设计规划的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也是文化以及历史信息的载体。奥治村的庙宇建筑、古民居建筑的形制与结构、风格与手法,都是古代建筑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奥治村各建筑保存的砖雕、木刻、题记墨书、门窗装饰是建筑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奥治村支部书记任建民担心地说,近几年奥治村在保护古村落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按国家相关规定,村落保护规划先行,但动辄三五十万元的规划费他们村里根本负担不起。如今,“空心化”已成奥治村保护的最大威胁。
襄汾丁村——原汁原味原乡人
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4公里的汾河东岸,是一座具有典型明清民宅建筑风格的村落。村内现有明清民宅院33座,房舍间,占去了村庄的大部分面积。
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丁丽敏告诉记者,丁村以丁姓氏族聚居而得名。据考证,丁村民居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最晚的建于民国年间,历时近四百年,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40余座。这些民居之所以能够保护得如此完整,首先是丁村地处汾河河谷,丘陵纵贯,交通不便,较为闭塞,因此兵灾匪祸很少。即使在抗战时期,也没有一座被烧毁。另外就是丁氏家族为了维系其封建家族的统治,在财产继承和占居的方法、分配上有一套特殊的办法,即“调角分房法”。只能占用,不能拆除。“土改”时分房也是依照这一传统的分配方法。
丁村民居作为我国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其历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别致,风格各异,是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
年,丁村大部民宅收归国家所有,并逐年修缮保养,严格保持它的原貌、原状、原构。年,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陆续拨专款,在丁村筹建了反映中国汉民族民俗风情的第一座民俗博物馆,并将民宅作为民俗博物馆馆地和内容之一。年,丁村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泉小河村——小河弯弯寒梅香
距阳泉市中心仅四公里,有个小河村。小河村背山面水,布局呈阶梯式,村内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约有4万平方米,一派古村落气象,其中石家大院、关帝庙、观音庵、石家祠堂等建筑群,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石家花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古建筑砖木结构,其中仅主宅建筑面积就达到1万余平方米。院中有窑洞65眼,起背房间,还建有一玲珑剔透的小花园。保存完整的石家花园,堪称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体现出小河村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和品位。石家花园现在的住户、60岁的张庆骥正在认真修缮着房子,他对花园的了解如数家珍:“从进院第一个台阶算起,要登76级台阶才能到达花园最上面的正屋。”
小河村浓郁的人文环境融合了传统文化的耕读情怀,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恬淡安详。传统文化与田园文化交融,也培养出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石评梅。
石评梅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除酷爱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短短6年的创作时间,她却给后人留下四五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此外,让世人唏嘘的是她和高君宇凄美的爱情故事。
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石评梅纪念馆,就在石家花园内,由彭真题写馆名。石家花园讲解员麻莲莲从事这项工作已经10年,丈夫就是石评梅的本家侄子。从起初对石评梅的陌生,到如今理解贯通有关石评梅的任何文字。在她眼里,这位本家姑姑是个满腹经纶、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子,“可惜英年早逝”。
3年,小河村被山西省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村。7年6月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荣誉的获得,村民们觉得与石评梅有很大的关联。
大同营坊沟——绿水青园总相宜
大同县城往西,有个营坊沟。营坊沟虽然只有常住人口多,却远近闻名。一是风景好,二是新农村建设得好,先后荣膺“山西省生态文明村”“山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和“山西最美旅游村”。
北方缺水,营坊沟却不缺,这里有一座水库、两处坝塘。相对村庄的精巧,这里的水域简直太大了,却丝毫不浪费。村南的沟坡地上有近亩杏树园。静谧的沟内,一家婚纱影楼建起“婚纱摄影城堡”和“情人谷外景摄影基地”。再往北,竟有身穿迷彩头顶钢盔的丛林战士们在“交火”,原来这是一处CS丛林野战营地。走进一家院落,除去三间上好的瓦房,还有一个两亩大的绿园,苹果、红枣、葡萄、萝卜……从水果到蔬菜,无所不包。“这是俺家的庄园,侍弄得红红火火的,等着接待城里人来采摘。”声音洪亮的女主人虽已年逾七旬,但用忙碌的身影告诉来访者,她,仍是地里的一个好把式。
阳泉上千亩坪村——双手辟出幸福路
阳泉郊区荫营镇东区上千亩坪村,北边是阳泉生态新城,环村有国道、江正大街、新城大道等街道,阳(阳泉)五(五台山)高速公路荫营口就在村东。旧村不远处就是由9幢住宅楼组成的新村——总面积4.5万平方米的隆馨小区。
新村旁,是村里自筹万元资金建成的1.68万平方米的翼德农村文化广场。广场上,大妈们跳起街舞;文化室里,戏迷们高高低低地吟唱着晋剧;千园林荫下,情侣甜蜜地相倚相偎;隆馨新居里,居家夫妻恬静地享受着劳动的甘美……广场右侧是千园。之前,千园是一条脏乱不堪的垃圾沟。年,村里向这条垃圾沟宣战,建造成一个8万平方米的千园。进入园内,一片平湖跃然眼前,有拱桥连接的湖心岛等。石拱桥为仿西湖断桥,题名灞陵偃月,借用了刘关张的典故。湖的后面有一座秀峰,山上亭台楼阁、石径通幽,山顶一楼唤作望贤楼。
这几年,上千亩坪村的变化,吸引着各级领导来到这里寻找农村发展的样本。“魅力上千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这是上千亩坪村百姓的一句口头禅。
汾阳贾家庄——新村新景新生态
以前汾阳有一句民谣,“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家庄受恓惶”。如今,不但贾家庄村里的小伙子结婚不再是难题,就连好多姑娘都不愿意嫁出去。
新中国成立后,贾家庄人组建了汾阳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的事迹与大寨、西沟齐名,成为全国先进典型。著名作家马烽曾在这里长期生活,并以这里为原型创作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电影文学剧本。改革开放后,贾家庄发展集体经济,一口气办了20多个企业。现在,村里有四星级酒店,集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区,文化体育场……从国家领导到外国客人,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张果兰是上世纪70年代嫁到贾家庄的。她说,早些年嫁过来的那些老姐妹受过罪,没有大牲口,犁地全靠人拉。贾家庄都是盐碱地,一到春天返碱,地里白茫茫一片。如今,“新一代”媳妇不用受这罪了,却多了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如何与公婆相处、孝敬老人及村里的村规民约。所以贾家庄村几乎没有婆媳吵架,不孝敬老人的。每年过节,村里都发福利,再加上集体企业的福利,好多家庭一年不用买面。张果兰说,“城里有的我们(村)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
永济水峪口——三省汇处听新声
“山西最美旅游村”评选,运城市8个乡村入围,永济市水峪口村排名第一。水峪口位于永济西南2公里处,中条山北麓,漫山遍野的红叶透出深深的秋意,随处都有小灯笼一样的柿子挂满枝头,天然熟透的柿子轻轻扯开表皮,甜甜的、稠稠的汁液,一口可以吸尽。
北方缺水,而这里山涧汇流,水声潺潺,奇潭瀑布一个接一个。村民说,此处共有两瀑三泉一百零八潭。沿着水流边的石阶小路步行几分钟,山景扑面而来,峡谷中的岩石,黑的如墨、白的如玉。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宋代名臣开封府尹赵瞻、龙图阁学士蔡延庆、雷周辅,都在这些岩石上留过摩崖石刻或佳句。山谷深处,存有多座道教、佛教建筑,还有罗成点将台、呼延瓒武馆,最有气魄的则是清代尚书孟世芳的避暑山庄。
先有马氏崖,后有裴家角,再有水峪口。这是水峪口村民流传的民谚式村史。马氏崖最早,如今全村集中居住在更偏西的新村址,村里年头最长的一处院子,主人是史学昌和史淑芳夫妻二人。老两口一个72岁,一个71岁。院子是史淑芳父亲史靠山所留。史靠山,条山游击队负责人之一,抗击日寇作战时牺牲。这座规整的瓦房院落,北面正房一厅一室,东西有对称的厢房,南面则是通向山脚下的田野菜地。“我还能记得,小的时候,我父亲带着人扛着枪,就在我家这个院子里落脚。”史淑芳说。房子院子收拾得干净利落,老两口却并不住,他们要给在外打工的大儿子史明杰看家。大儿子家院墙很高,推开大红铁门,是一个一个水泥打地的平房院。老人的小儿子史明海也有一个院落,是二层别墅。
史家父子三家的住所,恰恰是水峪口村的建筑演变轨迹。驻村干部樊勇说,水峪口有户左右人家,30户建起了史明海这样的小别墅,少数几家住在前辈留下的老房子里,剩余的就是史明杰那样的齐齐整整的平房院。
凭借丰富的人文历史、古建筑以及自然风景,水峪口开发成了旅游景区,很多人家在村口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很红火。上山的必经之路上,两边建起店铺式古建筑,成为美食一条街。河南胡辣汤、陕西臊子面、晋南羊肉……得永济“鸡鸣响三省”之利,晋陕豫数得着的风味,这里几乎都能找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条路在古代是一条商道,运城盐池出产的盐,有一部分需要由这里人背马驮,越山抵达外省,因此,古建店铺的修复也是有根有据的。
深夜,人群渐渐散去,古村内恢复宁静,中条山上装饰的太阳能灯,如同漫天繁星,映衬着灰砖红墙,一架水车慢慢转动,远处传来深深浅浅的潭中流水的声音,宛如一曲天然的交响。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
更多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