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一件宝,
见一座城。
年2月,
大同市博物馆与大同日报社合作,
推出“发现大同·品鉴文物”栏目。
一件件文物化身“讲述者”,
为你打开历史的通道,
揭秘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事。
本期推出的是,
该栏目的其中一期:
听阎德源云鹤纹氅衣讲述它的故事。
年10月,
在大同市城西齿轮厂附近
发掘了一座墓葬,
它的主人叫阎德源。
到目前为止,
这是大同地区出土文物最多的金代墓葬。
正是这座墓葬,
让我们见识了近千年前的丝织刺绣服饰。
虽然丝织文物极其脆弱,
但一件绣有只仙鹤的氅衣却保存较好,
惊艳世人。
1
名人代言的“仙人衣”
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第一次出场的形象:一件鹤氅、一把羽扇,神机妙算、智若神人。
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于城上凭栏操琴,《空城记》里诸葛亮智退司马懿时,同样披着一件鹤氅。
问题来了:重要节点上,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总是穿这件衣服,那么,鹤氅究竟是件啥衣服?
▲图源:网络
氅衣又称鹤氅,是由羽衣演化而来。羽衣即是用羽毛制成的衣服,它不仅美观,还是古代方士修炼成仙的特定着装。“彩雾千条护羽衣,轻云一朵擎仙足”,羽衣便成了“仙人衣”。
骑鹤飞升,是道教成仙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发展出羽衣的一种重要形态——鹤氅。然而鹤的羽毛并不容易得到,后来人们把周身绣仙鹤的衣服统称为鹤氅,这种衣服无领无袖,呈长方形,穿着时以纽扣绾结于颈部。
宋代文人喜欢穿鹤氅,明代士人多作为便服外套使用,天冷时穿上遮风御寒(内衬毛皮)。
2
羽流之宗的加持
Q
为什么道士要穿鹤氅?
寻求长生不老、羽化升天的道士们,所穿法服包括:云履、星冠、道裙、云袖、羽服、帔、朝简七部分,其中羽服指的就是鹤氅,道士“披鹤氅以朝真,披星冠而礼斗”是道教中规定的着服形象。鹤氅,是他们最常见的服饰。
A
Q
阎德源是谁?
阎德源(年—年),金代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西京地区的重要道教领袖。
他是位长寿老人,墓志有载“享寿九十有六”。
“少而寤道,顿舍尘缘”,师从当时的宣和侍晨张公,后“为职箓道士,命授金坛郎”。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统一北地。此时,神霄派传人元真子张侍晨被迎至云中,主持开元观,其徒阎德源随他而来。阎德源先是继任开元观主持,后又在西京修建玉虚观。此外,他还“度集徒众,琳宫壮丽,计日而成,清高之行宣传宇内”,西京的“贵戚、公候、大夫、士庶敬之如神”。
后阎德源又受命到北京白云观主持传戒活动。阎德源在传戒授道上不遗余力,也颇受官府的重视,被“朝廷累赐师号为羽流之宗”。
阎德源墓葬中当时出土了90多件器物,包括24件丝织品,虽然经历了千年尘封,但它们依然是金代丝织手工业繁荣发达的有力见证。
A
Q
石头、青铜、瓷器,千年不朽,但丝织品能放一千年吗?大同出土的这件鹤氅保存的如何?
在墓里沉睡了近千年,它们出土时有一些破损。
年大同市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鹤氅作为重点文物被第一批送到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修复保护。当时,市博文物修复部梁璐、白永静、白晶等专业人员参与了这项重大修复保护工程。历时6个月,这件构思精致、做工考究的丝织品才完美地呈现给大家,并在年9月作为重点文物出现在首都博物馆,参与“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A
3
只神仙鸟
▲鹤氅整体长厘米、宽厘米,
框内上绣72只鹤。
Q
阎德源的墓中出土了哪些衣物?鹤氅上有多少只仙鹤?
在主人的墓中有两件道袍、一件鹤氅,均丝绣仙鹤与云纹图案。还有云头海桃口鞋、尖头棉鞋、丝织腰带、长条罗纱、围裙残边、福禄夹衬垫等。
在这件鹤氅上就有我们个姐妹,或两两相对、或展翅高飞,在云纹间飞舞翱翔,美了近一千年。
A
▲鹤氅四周绣黑边,边宽11.3厘米,
上绣32只鹤。
▲每只仙鹤高14厘米、展翅宽13.8厘米。
Q
为什么是只,而不是别的数字?
仙鹤代表长寿,4和14只仙鹤寓意青春永驻、健康长寿,因此,这件鹤氅只,取其相同的含义。
A
4
云履飘飘遗世独立
想羽化升仙,除了鹤氅,还必须有双合脚的鞋子。阎德源这位老神仙当然不缺。
▲云头海桃口鞋
长26厘米、宽7.5厘米、高8厘米
▲鞋头缀有七颗料珠,丝绣仙鹤,
鼻梁两侧丝绣云纹图案。
阎德源身上,
到底有哪些故事?
接下来推出,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汪桂平
撰写的文章:
金代西京玉虚观宗主阎德源考
金代中都十方大天长观住持阎德源
金代中都十方大天长观,即现在的北京白云观的前身。
北京白云观始建于唐,原系一座专奉老子的玄兀皇帝庙,后改名“天长观”,历唐、宋、辽、金各朝,迭次修缮,一直兴盛不衰。但到了金正隆年间(-),一度遭火,毁为灰烬。金世宗大定七年()敕令重修,这次修建自经始至落成历时8年,殿阁壮丽,规模宏大,供奉三清、玉皇、五岳、四渎等众神,落成后定名为中都十方大天长观,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丛林制道观,亦成为金代中都的道教中心。大定十四年()重修天长观竣工时,金世宗皇帝暨皇太子亲自前往观礼,并命建道场三日夜以庆成。同时,请来当时的著名高道阎德源担任住持。据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郑子聃奉敕撰《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记载:
大定十四年三月……既望,天子暨皇太子率百执事,款谒修虔,遂命为道场三日夜以庆成。先是,召西京路传戒坛主清虚大师阎德源住持,敕授提点观事。
▲北京白云观图源:网络
那么,碑文中提到的清虚大师阎德源,受到金世宗如此重任,特召来京,担任新落成的天长观住持,敕授提点观事,说明阎德源肯定是享誉一时的高道大德。
因为金代天长观重修后,曾广召京内外著名高道前来居住,如大定二十六年(),冲和大师孙明道奉诏提点观事,他主持编纂了《大金玄都宝藏》;真大道创始人刘德仁,太一道二祖萧道熙、三祖萧志冲都曾应诏入住天长观;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王处一、刘处玄等人,也曾应诏居住过天长观。这些出入天长观的道士,都是当时道教界的名流泰斗,因此,作为天长观重修后的首任住持阎德源,无疑也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德之士。
但是,关于阎德源的生平事迹,碑文中只提到一句话,即“西京路传戒坛主清虚大师”,查之其他典籍,亦暂未发现相关资料,故历来关于北京白云观的著述,对于金代高道阎德源的介绍,基本是付之阙如。
不过,随着山西大同阎德源墓的发掘,相关墓志和器物的出土,关于阎德源的生平和身份之谜,也就随之解开。
年10月,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对位于大同城西一公里处的阎德源墓进行了发掘。墓中出土器物比较丰富,约90余件,有木器、漆器、瓷器、骨器、陶器、铜器、石雕器物、印章及丝织品等。其中,位于墓室内的墓志以及多枚印章、道袍、铜镜等器物向人们揭示了此墓主人的道士身份及其生平概况。
阎德源墓作为出土稀少的金代道士墓,其保存完整的墓室结构、丰富多样的道教文物,对研究金代道教的葬仪、道装、道印等,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而墓室中出土的墓志铭,更是记载金代高道阎德源生平的现存唯一完整的史料。
▲木盆座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阎公墓志》的解读
该墓中出土墓志一件,位于墓室南壁、墓室口西侧。长67cm,宽49cm,厚16.5cm。此志立于大定三十年()正月,志文共字,录文如下:
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阎公墓志
先生法讳德源,字之曰深甫,乡居汴梁也。少而寤道,顿舍尘縁,/师事宣和侍晨张公,为职箓道士,命授金坛郎。迨乎/上天革命,稽首向/风,携尘而来,寓迹此地。既而卜筑于京西,兴创土木,度集徒众,/琳宫壮丽,计日而成。清高之行,喧传宇内,由是/贵戚公侯大夫士庶,敬之如神,/朝廷累赐师号,为羽流之宗。呜呼,使/太上之教丕阐于朔方者,/先生之力也。享寿九十有六,临终其数书颂而辞世,有遗藁之/存焉。特谓门弟子曰:“云中故俗,人亡则聚薪而焚之,吾所弗欲/也。当以遗骸瘗之于丈室之后,无扰乡人。”众垂涕而应之曰:敢/不奉教。遂遽然而逝,是日大定己酉十二月中旬也。于是召日/者卜其吉辰,谨依遗命安葬礼毕,铭之于石,以纪岁月。/先生功行,具载亭碑。大定三十年正月十八日门弟子韩去恋/等谨志进士祝庭用撰小师孔道辩泣血书丹
《阎公墓志》的出土,基本揭开了金代道士阎德源的生平之谜。根据上述志文,结合其他文献,对阎德源的生平考述如下:
1、阎德源卒于大定己酉十二月,即金代大定二十九年(),享年九十六岁,则其生年是北宋绍圣元年()。
2、阎德源籍贯汴梁,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当时北宋都城位于东京开封府,年,金*攻占开封后,改名汴梁。
3、阎德源少年入道,他的师父“宣和侍晨张公”即是宋徽宗宠信的道士张虚白。阎德源少年时期正值北宋末年宋徽宗极度崇道的时代。碑载他“少而寤道,顿舍尘缘,师事宣和侍晨张公碑中提到的“宣和侍晨张公”究竟是谁?文中没有交待,现考证如下:
宣和——北宋徽宗年号,从宣和元年()到七年(),共历时8年。此段时期是北宋徽宗崇道的高峰期,搜访各地高道异人,给予道士各种封赐,设置不同级别的道官道职,使道士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侍晨——又名侍宸,北宋道职的一种。道职是道士学术水平的标志,仿文官馆阁之职而定。宋徽宗*和四年()置,宣和七年()罢。有冲和、葆光、燕颐、蕊珠、凝神五殿侍晨,葆光、蕊珠、凝神三殿校籍,燕颐殿撰经,蕊珠、凝神二殿授经,共十一等,视文贴职待制至直阁,同文阶官中大夫至承议郎。因此,侍晨是道职中最高的一种。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一“张虚白”条记载,北宋徽宗时期,获得侍晨之名的道士共有九人:林灵素、王允诚、徐知常、董南运、李得柔、王冲道、若愚、王文卿、张虚白。其中,张虚白“官至太虚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岀入禁中,以玉牌为号”。
据上所述,北宋宣和年间担任“侍晨”一职的“张公”肯定就是指张虚白。据载,张虚白字致祥,邓州南阳人,通太一六壬术。宋徽宗召见之,令管辖龙德太一宫。张虚白居龙德太一宫10年,备受宠遇。龙德太一宫位于北宋首都开封,而阎德源乡居汴梁(即开封),因而阎德源少年入道,大概就是在龙德太一宫拜张虚白为师的。
▲木椅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4、阎德源是北宋符箓派道士,曾担任道官,道阶为金坛郎。碑载他“为职箓道士,命授金坛郎”。北宋末年,宋徽宗崇道,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全国推行神霄大法,广建宫观,设置道学道职,提高道士的*治地位。*和四年()正月“置道阶凡二十六等,先生、处士、八字、六字、四字、二字,视中大夫至将仕郎而不给俸。重和初,别置道官,自太虚大夫至金坛郎凡十六等,同文臣中大夫至迪功郎”。重和元年()十一月,又重定道官体制,设立道阶,下诏“以太虚大夫至金坛郎同文臣中大夫至迪功郎为道阶”。道阶作为道士的一种品级,按年劳迁授,比附文官阶享受某种*治待遇而无实际职掌。当时改定的道阶从太虚大夫至金坛郎,凡二十六等。其中,金坛郎是最末一等道阶。因此,阎德源作为张虚白的弟子,入道之后,就当上了“金坛郎”一级的道官。
5、阎德源在金兵南下灭亡北宋后,到达山西大同,并在此地创建宫观,招收徒众,成为当地道教领袖,获得较高声誉。《阎公墓志》曰:
迨乎上天革命,稽首向风,携塵而来,寓迹此地。既而卜筑于京西,兴创土木,度集徒众,琳宫壮丽,计日而成。
所谓“上天革命”,指年金*攻占北宋首都开封,北宋灭亡。开封城内的宫观也多数被毁,道士四处逃散。当时阎德源的师父、著名道士张虚白因声名在外,金兵入城后,四处搜寻而得之,因而将他供在营中四年,敬之如神仙。据载,金人骑兵到达睢扬时,“天庆观道士皆奔走,金人止之曰:汝辈多异人,无敢伤也”。说明金朝统治者对于道教异人还是比较敬重的。也正因如此,阎德源在开封城破后,就北上山西,到达了当时的西京大同府,即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
阎德源到达山西后,在大同城之西居住下来,并且找到了一块地方,开始修建庙宇,不久,一座雄伟壮丽的宫观修筑成功,取名玉虚观。虽然这座壮丽的玉虚观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在大同城西一公里处发掘的阎德源墓可证实当年玉虚观就座落于此,因为墓室是葬在玉虚观的丈室之后。从墓室的规模和丰富的随葬器物来看,当年玉虚观的规模和实力确实非同一般。
阎德源作为玉虚观观主,在西京一带传道数十年,声望日高,弟子众多,碑文所谓“清高之行,喧传宇内,由是贵戚公侯大夫士庶,敬之如神,朝廷累赐师号,为羽流之宗”,就是说,阎德源因其清高的德行,己经成为全国知名的道教大师,从王公贵族到士官平民,都把他当做神一样敬仰。而且朝廷屡次赐予师号,使他成为一代道教宗师。
关于阎德源的师号,墓志中没有说明。不过,前文提到的《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中说他是“西京路传戒坛主清虚大师”,则其被赐的师号为“清虚大师”。阎德源在金朝的道职不太清楚,前面提到的“西京路传戒坛主”,应该不是道官的名称。但墓室中出土有一面大铜镜,原嵌入于墓顶中心,铜镜边上刻有六字:“都道录院官舌”,说明这是当时管理道教的最高机构——都道录院颁发的物品,也说明阎德源应该担任有重要道职。
▲白釉瓷罐金代
阎德源墓出土
阎德源对金代道教的贡献
如上所述,阎德源是北宋末年的一位符箓派道士,他曾师事当时名重一时的道教大师张虚白,并担任过北宋的道官。北宋末年,由于宋徽宗崇道,全国上下高道辈出,人才济济,阎德源此时还很年轻,因而并不突出,只是担任了最末一等的道官金坛郎。年,金*南下,北宋灭亡,这时他33岁。此后他北上弘道,在西京大同府创建玉虚观,在中都天长观担任住持,直到年仙逝,他在金朝西京、中都等地生活了60余年,传戒度徒,弟子众多,德行高尚,声望隆重,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信奉。他曾被封为清虚大师,又被诏命为中都十方大天长观住持,敕令提点观事。
因此说,阎德源的主要经历是在金代,主要活动地点是在西京和中都,他是金代的一位高道大德,其对金代道教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阎德源在西京活动数十年,有力地推动了大同地区道教的发展。
大同地处山西省北部,历史悠久,战略地位显要,曾为北魏都城,辽、金西京。自后晋石敬塘会同元年()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大同始划入辽地。辽重熙十三年(4)升为西京,府名大同,金因之。因此,自年以来,大同地区就隶属于少数民族*权辽、金的统治之下。
辽代历朝皇帝大都崇尚佛教,在大同地区也大力修建佛寺和佛塔,使大同地区的佛教非常兴盛,如现存大同的善化寺、华严寺、应县木塔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建筑。尽管辽朝统治者也接受了道教文化,在辽朝的主要京城都建有道观,但相对来说,辽代道教的发展远远不如佛教。而大同地区又处于边境要塞,道教文化在该地的传播和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更显薄弱和稀少。
到了年,金兵攻下西京,生擒天祚帝,辽亡。金建国后仍设西京大同府,并对在战火中毁坏的大同城进行了一番大整修,大同仍然是金朝的佛教圣地和文化中心。
随着阎德源来到西京大同府,并在京西建造了壮丽的玉虚观,大同地区道教的发展呈现出全新的局面。首先,阎德源作为一代高道,德行高尚,影响巨大,所谓“贵戚公侯大夫士庶,敬之如神”,在社会各阶层都获得了广泛的信奉。其次,玉虚观的创立,壮丽辉煌,道众云集,成为当地道教的传播中心,对周围地区也有辐射性的影响。除了西京玉虚观而外,阎德源应该在大同一带还创建有其他宫观,只是墓志太简略,没有详及。因为墓志提到“先生功行,具在亭碑”,说明当时还有一座碑亭,专门记载阎德源的功行事迹。可惜此碑现己不存。不过,墓室中出土的五枚印章,似乎能透露出一些信息。
▲“天长方丈老人”印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青霞子记”印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在阎德源棺内中部,有一个漆方盒,方盒内装有牛角印章五枚,这五枚印章全是阎德源的个人印章,分别为篆刻“德源”印一方,篆刻“龙山道人”印一方,篆刻“玉虚丈室老师”印一方,篆刻“天长方丈老人”印一方,篆刻“青霞子记”印一方。这些印章应该与阎德源的经历和曾经担任的职务有关。
其中,“德源”是阎德源的法名,“玉虚丈室老师”表明他是玉虚观的观主,“天长方丈老人”表明他曾担任天长观的方丈,“青霞子”大概是他的道号之类。而“龙山道人”则可能与阎德源在龙山的修炼活动有关。
这里所谓的龙山,应该是指山西大同市浑源县的龙山,又名封龙山,位于浑源西南,距离恒山主峰西15公里处,远望山峦起伏,状如龙蛇,故名。这里环境幽邃,风景秀美,特别适合修道之士隐居修炼。浑源古属大同府,距离大同府约60公里,因此,阎德源暂离玉虚观,到不远处的龙山居住修炼,是非常有可能的,故他自称“龙山道人”,并刻有印章。既然阎德源在龙山修炼居住过,则龙山有可能建有道观或静室,道教文化在此地也有一定的传播与影响。
▲墓室出土的印章
就在阎德源墓不远处,在大同城西北2公里的宋庄附近,年曾发掘过元代道士冯道真墓、元代女道士李妙宜墓。据墓志记载,冯道真生于年,卒于年,是金元之际的著名道士、龙翔万寿宫宗主,被封为清虚德*助国真人。可见,在大同城西一带,在金元时期有不少的道教宫观,道教活动频繁,这些道观和道士应该都与阎德源或玉虚观有某种关联。
因此说,阎德源在大同一带的传道修炼活动,对金代西京地区的道教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进士祝庭用在其撰写的《阎公墓志》里感叹道:“呜呼,使太上之教丕阐于朔方者,先生之力也。”
阎德源在西京的长期弘道,为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大同地区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真道在北方地区的快速兴起与传播,有全真道士到西京宣教弘道,建立了众多道观,度化有数千信徒,使得大同一带亦成为全真道传播的重要区域。
据金进士王鄂撰写的《浑源县真常子刘君道行记》记载,云中白登人(今属大同市)刘道宁弃官从道,于金泰和二年()师事浑源金泉观刘柴头。至年,他已成为浑源境内龙泉、金泉、玄元三座道观的住持。年,他又向全真道宗师丘处机执弟子礼,丘“因授秘诀,加号真常,令筑室西京”。就是说,刘道宁应该遵丘师之命,在西京也筑有道观。
此后,元代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大宗师尹志平曾应邀来到山西,在山西各地建观布道,轰动一时。年,尹志平到达山西嶂阳(今原平市)的一个小道观中,并在观中住了一个多月,将该观收归全真道所属,改名“神清”。年秋,尹志平在云中(今大同一带)设醮祈福,一次就度有道士千人。
总之,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大同一带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应该说与阎德源早期在西京的弘扬开拓是密不可分的。
▲豆青釉暗纹长颈瓷瓶
金代阎源德墓出土
2、阎德源对中都夭长观及金代道教的贡献
阎德源的影响不限于西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声望日高,道阶日重,成为全国知名的道教大师。大定十四年(),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峻工后,金世宗皇帝从全国选拔高道,已经80岁高龄的阎德源就被选任为该观的首任住持,敕令提点观事,足见当时阎德源在道教界的威望和影响。
阎德源于大定十四年开始担任天长观住持,至于他什么时候卸任,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记载资料。只知道大定二十六年()冲和大师孙明道奉诏提点观事,则在此之前,阎德源己经卸任。又墓志记载,阎德源仙逝于大定二十九年(),据此推测,阎德源因年岁太大,提前卸任是有可能的。那么,阎德源担任天长观住持的时间大概有十余年。在此期间,天长观作为位处京城的十方丛林制宫观,不仅有奉诏来京的高道暂居于此,更有南北道流慕名前来访道参玄,因此,天长观一时高道云集,车马喧面,俨然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
天长观能够从一个小道观顺利转型为十方丛林,一跃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这固然与皇家的扶持密不可分,道观领导人的才能素质也是重要因素。因此,阎德源作为天长观的方丈(他自称“天长方丈老人”),担当着“人天教主、渡世宗师”的职责,绝对是德高望重、宽容慈悲、道法精深、戒行精严的一代宗师,才能吸引众多道内外人士的到来。
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无从详知阎德源在担任天长观住持期间进行了哪些具体的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培养人才、传授经戒、主持大型斋醮法事活动上贡献良多。
▲石雕八卦香炉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权,创建于年,建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年灭辽,年灭北宋,统一了包括*河流域中下游在内的北方地区,形成与南宋对峙的格局。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从此,金中都不仅成为*治、文化中心,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然而,自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入辽地以来,燕京地区一直处于辽、金等少数民族*权的管辖之下,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相比,燕京的道教文化并不突出,也少有著名宫观与高道。
金朝迁都燕京之后,在大力发展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采取宽容和扶持的*策,故大定七年,敕令重建天长观。大定十四年,天长观竣工后,召西京高道阎德源前来住持。由于燕京的道教文化基础较弱,故阎德源的到来,对于振兴中都的道教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天长观修成后,成为可以云集十方道众的丛林制宫观,同时又是金代皇室举行祭祀的皇家宫观。那么,宫廷祭祀、国家斋醮亟需熟悉经典科仪的道教人才,这些人才从哪里来?一方面,诏命天下,让各地举荐高道;另一方面,就是在天长观培训教职人员。
▲木巾架金代
阎德源墓出土
前文说过,阎德源是北宋的符箓派道士,他曾师事当时最有名的高道张虚白,并担任北宋的道官金坛郎,北宋灭亡后才离开汴梁的。因此,阎德源对于北宋道教的符箓斋醮、经典戒律是烂熟于心。所以,在天长观重修落成之际,就请来清虚大师阎德源,并举行了三天三夜的庆祝道场。阎德源作为西京路传戒坛主,被请来中都天长观,除了主持道场仪式之外,应该还担当着传戒授箓、培训道士的任务。
另外,天长观作为皇家道观,除了供奉道教的三清、玉皇等尊神外,还建有专门的殿堂以供奉长白山兴国灵应王。长白山作为金朝的龙兴之地,对于皇室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金代皇室需要在天长观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更需要借助道教华丽的道场科仪,如北宋己形成定制的各类金箓大斋、普天大醮等,都是专为皇室祈福禳灾而设。但到了金代,能够熟悉这套仪式的道士恐已不多。而阎德源年少入道,学习的正是北宋盛行的符箓科仪,所以他是主持天长观斋醮道场的最合适人选。
阎德源作为天长观的方丈,将其掌握的斋醮仪范、经典科戒、管理制度等等,都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了住观的所有道士,从而培养了一批通晓经律科仪的道教人才,也使得天长观具备了从事大型斋醮活动的条件,更确立了天长观作为十方丛林和道教中心的地位。
总之,阎德源作为金代中都十方大天长观的首任住持,在培养人才、传授经戒、制定斋醮仪范等方面,都为金代道教做出过重要贡献。
▲石雕狮子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云中观奇大同市博物馆
文物鹤氅文图|大同日报融媒
摄影|景行大同李航
文案编辑|贺英
资料提供|王丽霞王雅玲
论文|汪桂平
海报图|大同市博物馆
海报设计|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王辰翔
其他图|大同市博物馆山西晚报网络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欢迎